?

打造數字化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2020-12-28 06:55黃劍輝
銀行家 2020年12期
關鍵詞:金融服務銀行業金融

黃劍輝

改革開放42年來,伴隨著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銀行業持續轉型提升,盈利能力整體優異、資產質量總體穩定,且風險抵御能力進一步增強。但是,隨著內外部環境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金融領域的新問題與新挑戰不斷增多,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與金融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矛盾仍比較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須進一步提升。當前,“十四五”規劃指明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向,“雙循環”發展格局依賴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站在變革的新起點,我國銀行業探索未來發展,也務必把握大勢、前瞻預判、直面挑戰,做到順勢而為、立足根本、轉型變革,通過打造數字化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完成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的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呼喚新變革,銀行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新挑戰

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銀行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競爭加劇、資本約束、資產質量等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加快戰略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以適應新時代和新環境的要求。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銀行業發展環境面臨新格局。當前,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笆奈濉逼陂g,在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在改革開放的持續推動下,中國經濟將日益呈現幾大新趨勢:第一,創新對發展的驅動作用加強,各類創新資源將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逐步重塑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成為社會共識;第二,數字技術潛能全面迸發,數字經濟高速增長并廣泛滲透到其他領域,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第三,滿足最終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投資正在向這個方向轉化,滿足人的基礎性且高質量需求的供給體系正逐步優化;第四,重視綠色發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成為增強發展可持續性的必由之路;第五,堅定不移地推進雙向開放,增強市場主體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與此相適應,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銀行業亟須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表來實現結構優化,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來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盈利水平整體承壓,銀行業經營模式迎來新沖擊。在后危機時代和疫情沖擊下,為推動經濟復蘇,主要經濟體均采取了量化寬松政策,一些國家中央銀行大幅度下調利率,甚至采取負利率政策,全球銀行業利差出現明顯收窄趨勢。從2020年第一季度凈息差來看,美國為3.13%,較2015年下降39個基點;歐元區為1.4%,較2007年下降62個基點;日本為0.82%,較2007年下降71個基點。利差的收窄,加之監管成本的上升,造成近10年來全球銀行業盈利水平的下降。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LPR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我國銀行業盈利水平也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同時,在疫情沖擊下,銀行業面臨不良資產的上升,諸多銀行機構在2020年上半年大幅度提升撥備水平以應對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銀行業利潤大幅下降,銀行間分化進一步加劇。我國銀行業ROE從2010年的20%左右持續下降到當前的10%左右,ROA從1.2%下降到0.8%左右。

面對傳統發展模式下的整體業績承壓,以及“十四五”期間多層次資本市場大發展、金融領域關鍵性改革逐步深入,銀行業亟須通過轉變利差盈利模式和粗放式、同質化擴張路徑,走上內涵式、綜合化、差異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金融科技加快發展,銀行業服務方式發生新轉變。在當今環境下,銀行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由科技發展所定義,全球的金融創新主題已從產品創新轉向金融業態創新。隨著全球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疫情催生的消費者行為的持久改變,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加快運用,金融服務已全面開啟數字化革命的大門,“上云用數賦智”成為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的“必選項”,助力推動架構轉型更快、服務渠道更優、產品體驗更好,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與滿意度,讓金融發展韌性更好且動力更足??萍甲兏锼鶐淼姆招枨蠓胶凸┙o方行為模式的轉變,正日漸超越經濟的周期性因素、改革的市場化因素、監管的政策性因素,成為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和顛覆銀行業商業模式的重要因子。

“十四五”期間,科技環境劇變、跨界競爭加劇,勢必對銀行業思維模式和服務方式造成巨大沖擊,通過加快數字化步伐,實現“空中飛躍”和“云中漫步”勢在必行。銀行業的未來,需要把關注點從財務收入轉向用戶,把“經營業務”變為“經營網絡”,把“經營個體”變為“經營生態”。

嚴監管常態化運行,銀行業風控合規面對新要求。為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近年來,金融監管更注重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嚴格行為監管,著力建立長效機制,彌補監管短板,切實解決產生金融亂象的體制機制問題,金融監管的協同性也進一步增強。在政策合力下,當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得到有序處置,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得到妥善應對,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穩健。但與此同時,經濟金融發展中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依然較多,須強化潛在風險防范。如部分中小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風險或進一步惡化;大型企業違約風險逐步暴露,單一企業債務違約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大幅提升;信托等非銀行業風險暴露加快,且存在外溢可能;疫情防控期間支持政策的后遺癥也需積極關注。

為此,“十四五”期間,金融嚴監管將走向常態化,更加注重補齊監管制度短板、進一步明確和壓實各方責任、精準處置重點領域風險,銀行業過去“重盈利、輕風險”及“重業務、輕合規”的價值理念將被逐步打消,促使銀行在風險和收益間尋找新的平衡。

金融開放不斷提速,銀行業競爭格局構建新版圖。金融業擴大開放既是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總體格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的客觀需要。過去兩年,我國金融業開放邁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集中宣布了50余條開放措施,徹底取消了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領域外資股比限制,不斷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持續提高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程度。

“十四五”期間,暢通“雙循環”離不開高水平雙向開放,需要金融業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加強國際數字合作,促進國內外金融市場的融合發展和金融要素的高效聚集及合理流動。未來,金融業作為競爭性行業,將遵循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開放原則,逐步放松準入限制。中國銀行業在金融業雙向開放中,將面臨“一視同仁”的中外資競爭環境和“走出去”的國際化挑戰,亟須中資銀行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中不斷探索學習,在提升服務和管理理念、加快產品與業務創新、加強境內外風險一體化管理、強化境內外合規經營等領域全面做好把控。

打造數字化銀行,開啟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離不開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站在變革的新起點,中國銀行業應認真沿著“十四五”的規劃方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從重創新、調結構、轉模式、塑平臺、夯體制、防風險等方面發力,為我國早日建成“雙循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邁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新征程。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金融監管,引導金融回歸本源?!笆奈濉逼陂g,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成為新主線,以“全面促進消費”為主著力點,“科技創新”成為核心產業政策主線,數字經濟是產業升級的主圖景,“綠色發展”理念濃墨重彩。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期間銀行業也須以客戶為中心,緊緊圍繞以下主線創造金融供給,引致有效金融需求,進一步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實現金融與實體良性互動循環。

一是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銀行要加快研究先進制造、戰略新興、數字化等新經濟行業的獨特需求、獨特的產業波動特點,投入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產業升級;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科技型中小微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加強與政府、擔保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打造金融服務平臺,服務實體經濟。二是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作為助推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向優質綠色項目、綠色產業傾斜,逐步減少高碳資產的配置;積極發行綠色債券,開展綠色信貸資產債權化;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全行綠色金融業務發展。三是在積極布局消費領域、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文化、鄉村旅游、醫療、養老等消費行業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銀行應積極把握優質企業的業務機會,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多樣的個人消費金融產品,支持居民消費升級。四是瞄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鄉村振興、城市群和都市圈等關鍵領域,以核心企業為抓手延伸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和業務,以區域一體化規劃和協同服務提升綜合收益。

向輕型化轉型發展,打造差異化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銀行業長期以來秉承的“依賴利差—信貸擴張—資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資”的粗放式經營模式難以為繼,必須深刻認識到“輕資本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凝聚向“輕資產、輕資本”轉型的共識,通過技術驅動和綜合服務,加快向“輕型銀行”轉型步伐。在業務布局上,要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等低資本占用型的業務,控制風險資產的過快增長;更多地參與債券等資本市場,大力支持直接融資,促進融資結構優化。公司金融重點聚焦現金管理、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并購金融等輕型業務,形成專業化的交易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體系;零售金融聚焦私人銀行、財富管理、消費金融等重點領域;同業金融聚焦大資產管理和金融市場代客業務。通過“商行+投行+交易銀行+平臺銀行”和“融資+融智+融商”的綜合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獲取多元化收益。

同時,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擺脫同質化發展模式,各銀行必須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通過聚焦特定區位、行業、客戶、產品、技術,精耕細作,實現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價值銀行”。要加快優化大銀行經營發展方式,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強化綜合化經營;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打造特色優勢;推動區域性銀行深耕本地,專注主業和網點下沉,走“小而精”發展之路。

加快科技引入,構建數字化、平臺化金融服務新生態。創新是金融服務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面對劇烈的科技變革和激烈的跨界競爭,“十四五”發展期間,銀行業要勇于解放思想,本著“金融為本,科技為器”的原則,加快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改造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不斷拓寬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金融服務響應效率,做真正的科技生態銀行、數字化平臺銀行。

當前,銀行業不斷加大資源投入,運用自身科技和跨界合作,積極探索智能化服務模式,部分業務領域已有所突破,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和體驗。未來,要打造真正高質量的銀行,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銀行業還須超越業務層面,從根本上加快建設適應新經濟的體制、機制,進行一場包括戰略、管理、流程在內的全方位變革。一方面,要打破目前業務系統建設重復、流程繁瑣、數據割裂、運營成本高昂的現狀,搭建“大平臺”,集中提供強大的技術、運營、數據等中后臺支持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搭建由不同事業群構成的“前臺”,內部實行相對扁平化的授權式管理,將線下業務搬到線上,用線上能力重塑線下,做到“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在“大運營+多前臺”的組織架構下,以“支持”替代“控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活力,提升服務效率,改善客戶體驗。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等環境的變化,銀行業應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一是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升公司治理科學性。公司治理是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核心,是商業銀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當前,中國銀行業的規模已經非常巨大,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對于身處金融改革浪潮中的商業銀行來說尤為重要。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銀行制度,進一步推動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的有機融合;嚴格規范股權管理,優化股權結構,實現國有股、社會資本、外資平等投資、共同經營;加強董事會建設、做實監事會功能、規范高管層履職,為銀行各治理主體有效協調運轉、科學決策奠定基礎。二是強化組織架構創新,提高運營服務效率。要加快推進銀行“敏捷化轉型”,減少部門間界限,建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人數精簡、責任清晰的合作型團隊,推動內部管理從部門銀行轉向流程銀行,從行政調節轉向利益調節。

適應雙向開放節奏,形成國際競合新優勢。伴隨全面開放的步伐,中國銀行業應積極“引進來”和“走出去”,推動業務實現全球化,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一方面,銀行業要主動以開放促改革,在“引資”的同時,實現“引智”和“引制”。積極學習國外同業先進經驗,促進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優化創新;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合作中要找準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另一方面,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要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斷提高全球化運營水平,在統籌對外開放和自身安全的基礎上,支持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緊跟國內企業“走出去”,優化境外布局、完善金融服務、強化合規經營、加大人才儲備,為客戶構建起覆蓋國內外、進出口、上下游的市場化、專業化金融服務體系;綜合運用股權投資、銀團貸款、項目融資、出口信貸等方式,支持企業在風險較小地區的項目;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對接與協調,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支持;支持國際產能合作,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加快建設一批有較大區域影響力的境外合作園區。

全面加強以管控“戰略風險”為核心的風險體系建設,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長期均衡。根據多年來國內外金融機構成敗的經驗教訓,必須將管控戰略風險置于優先和核心位置,同時將堅持合規經營、防范金融風險作為實現健康發展的“生命線”。持續提高風險管理的前瞻性、主動性和系統性,搭建起高質量的風控體系,積極主動化解各類風險。首先,銀行業應把握新時代金融風險的新特征和金融監管的新要求,將風險管理融入戰略規劃,打造分工明確的風險治理架構,加快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其次,做好重點領域的風險防范和處置,控制好總體杠桿率,堅持積極穩妥“去杠桿”。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新方式,探索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和有效利用債轉股等手段化解各類信用風險。再次,重塑風險文化,打造覆蓋“全員、全面、全程”的風險文化體系;強化內控合規管理,推動合規工作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形式走向實質,真正形成“不敢違規、不能違規、不愿違規”的合規文化,確保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

猜你喜歡
金融服務銀行業金融
H銀行“非金融服務”平臺運營策略
全球銀行業AI的商業價值將創新高
工行為農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銀保監會上半年開出14.3億元罰單
青海省設立4957個惠農金融服務點
央企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多元金融Ⅱ個股表現
給銀行業打氣
金融大海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