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概論

2020-12-29 11:55伍木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概論符號美的

一.符號的內涵意義

翻譯概論歷來是百家爭鳴。各派見仁見智,而總的看視野太過于狹窄,僅僅限于語言類的傳達,連與語言有密切關聯的言語都很少涉及。其實研究翻譯理論,應視野更寬闊,立意更高雅。西方語言學給出的“符號學”的定義可作參考。一般認為:“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學說”(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signs)。這個定義實際上來自索緒爾,然而索緒爾這句解釋在中文里這話是同義反復,

“什么是符號?”是一個更棘手的難題。很多符號學家認為,符號無法定義。趙毅衡給出了一個比較明晰的定義,作為討論的出發點: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反過來說:沒有意義可以不用符號表達,也沒有不表達意義的符號。這個定義,看起來簡單而清楚,翻來覆去說的是符號與意義的融合關系。實際上這定義卷入一連串至今難以明確解答的難題,首先,既然任何意義活動必然是符號過程,既然意義不可能脫離符號,那么意義必然是符號的意義,符號就不僅是表達意義的工具或載體,符號是意義的條件:有符號才能進行意義活動,意義不可能脫離符號存在。因此,為了定義符號,我們必須首先定義“意義”。

不得不又提到索緒爾,這為現代符號學之父在語言學中強調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分清言語和語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抽象的,是一種社會習慣;言語則是個人習慣的結果,是一種個人行為,這兩個關聯緊密的語言學名詞恰恰是翻譯理論的基礎,其中涵蓋有涉及文字符、信號符、密碼、古文明記號以及手語的科學。從翻譯的角度分析,僅僅文字符,信號符的范疇,就有言語及語言,有聲的符號及無聲的符號等的末知的有待研究的秘密。而無聲的文明符號則蘊含有無窮的隱秘意義,等待翻譯去解讀。那么從符號來解讀“意義”,就不會有“意義”的主流的定義。符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電腦中的圖示,北斗導航的線路等,并且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從現代意義上來說符號開始大眾化、普遍化,已泛化成了文化的一種專屬的現象。不再是翻譯理論研究的專屬品。從哲學的高度,高屋建瓴,擴展視野,應該是現代翻譯理論開拓的一塊處女地,可以預見,當翻譯概論增加了對非語言因素,即言語因素,非文字圖形,古文明遺物等等的理解和揭露之后,“意義”的定義自然就會逐漸明晰,而爭議也會慢慢平息趨同。

二.如舊或創新——翻譯意義的行為模式

世人面前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佛像滿目瘡痍,很難感受其內涵的符號意義,是救苦救難的悲涼,或是法力無邊的權威?

經過搶救性保護,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佛像終于以修復一新的面貌與世人相見。卻又不免令人若有所失。當維護的古物的得以修舊如新,是否回到了其初心?怎樣完美感知其復雜的原始符號的意義呢?

這個問題恰恰是翻譯的行為模式的目標——如舊抑或創新?

有觀點說答案應該是“修舊如舊”,方能得以始終。盡可能多的了解舊物的時代風貌,盡可能去了解它在當時的狀態。只要富有美感、文化藝術內涵豐富,都能感知到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弘揚。但又有一說歷史不認的棄兒,亟待時光能重新上色,文物新人兩相依,自古少年多情癡。

人的意義理解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單價值的一個文物本身,每件有生命的古物都有著古人和今人對文化、審美、歷史關系的意義溫度,因此,古代人的的精神魂魄才會有歸屬。外域文化的意義亦如此,從感知到表達就必須明白舊物的生命力的美化是如何發生的,一如舊抑或創新。

盡可能達到古人的意境----那我們的初心要盡力與古人溝通,隨著這個時代的變遷積淀,時代要整舊如舊,需要把舊物當作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承載去對待。然而風華絕代固然是一種美,但敏于世事而不言,降低蘊藏,練達豁然。 拂去過往籠罩上塵埃和神秘,在時間之蒼海中飽經風霜,難道這不是我們之所以留下歷史給后人褒賞的美好嗎? 所以不僅僅只有整舊如舊,又有了“修舊如新”,歷史不盡是那些不會泛黃的黑白色照片,還有簇新絢爛的彩色照片,

那故宮不僅是一座古老的宮殿,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是一座凝聚著五千年中華之美的匠心之城。當然就該修舊如新。 故宮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在當時它是“新”的,過后直至今天的600多年間,它都是“舊”的。按照這600年間任何一天的樣子修都是“如舊”。

如舊抑或創新是極難嚴格、清晰貫徹的原則。從本意上說,舊與新的界限是歷史的,變幻的,辯證的。

翻譯理論曾經歷過長期的“忠實通順”的爭執,不少名家包括魯迅先生也對此翻譯行為模式的簡明表達做出過貢獻。而眼下又有翻譯理論表明,翻譯是復雜的社會行為,不能簡單化,最佳的形式是“美化”,大師許淵沖進一步指出:推而廣之文學翻譯就是把原文的美轉化,換言之文學翻譯就是美的再創造。關于翻譯美學的宏論,不一而足。在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爭鳴下,如何一統思維模式,規范來者的行為,筆者前期斗膽提出“修舊如舊”的忠實意義翻譯理念用于翻譯的行為模式,可謂欣逢其時。只是“修舊如舊”四個字知易行難,且這個“舊”的標準到底是什么,也常年存有爭議。從符號解析的角度看意義翻譯的一般原則,意義翻譯是修舊如舊,還是順理成章的整舊如新 ?在源語與目標語之間,充分理解與欣賞源語則是根本性的問題,是意義翻譯行為模式的源泉。首先舊與新就是一對矛盾體。修舊如舊,“舊”是相對于“新”而言的。凡是過去的,從哲學觀點看就是舊,有文物價值,有觀賞和適應價值,或者說有保留價值,那就修舊入舊。如果如果舊的標的物用新的形態表示更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就應該“整舊如新”。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不違背原意的精神“從心所欲”則是在不逾矩的最大限度內發揮譯語優勢進行再創作??讓W的道行的意義用與翻譯行為的哲學解釋是恰當的。

三.追尋符號意義的永恒存在

從文字意義的解讀可以導出翻譯的行為模式。而充分感知符號意義,包括深層涵義,是翻譯創作的初步,面對無聲的碑文符號的歷史訴說,欲理解文字意義的深層含義是多方面的,復雜困難的,僅理解字面表明的意義,就會在歷史,藝術,文學等等以價值意義的歸屬感以及同化感,存有疑惑紛議,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在成都,天下聞名,祠中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三者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稱為三絕碑。該碑文曰“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我未從虎,時稱臥龍,這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最早的刻石記載之歷史。像這樣年代久遠,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碑刻。它無聲的告訴我們的不僅是歷史本身的意義,也包含有著名人物文采的藝術意義,更有中國文字的書法意義,還有石刻匠人的雕刻功力的表現意義。

而沒有文字的石雕形象------歷史的意義更難于琢磨。追尋文明意義的符號,不能局限于文字的翻譯,而形象的文字所蘊含的內容更令人浮想聯翩,難以釋懷。無聲語言的形象文字---石雕的理解應該是更高的層次,更深的內涵。表達更豐富,更有歷史的韻味。

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特別的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后世研究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無聲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尤其是外來的伊斯蘭教的傳道與發展歷史有重大貢獻。對于符號意義的追尋,其解讀的難點在于要有超越文字符號表層意義的悟性,更要有能有對無聲的圖形的深層意義的敏感,這要求翻譯家必須是雜家,是無聲語言的感悟家。

四.翻譯行為的終極模式

從幾千年前中國翻譯大師唐玄奘的“既需求真,又需喻俗”,到嚴復的“信達雅”,直到今日之大師許淵沖(2006:39)在《翻譯的標準》一文中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論”,或許是翻譯概論的終極哲學統一--語言形式與意義表達的和諧統一。在各個方面,意義的和諧美最為重要。翻譯理論對美的追求,如何把握探求出如舊抑或創新,追求形式與內容統一的必由之路。

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譯文到意似、音似、形似是可以發展變通的。意美指的是深層結構,意似指的卻是表層結構。因此意似和意美有時會發生矛盾,也就是說譯文雖然和原文意似卻不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形似一般是指譯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相似,意似是指譯文和原文在內容上、也在形式上相似。大師其人之譯作實踐可見其從“似”到“美”的升華。

一如 毛澤東詩句,不愛紅裝愛武裝。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即是意美與神似的絕佳譯例,許大師對主席詩原句“紅妝”與“武裝”,的意義領悟至深。天下女子無不愛美妝,“云想衣裳花想容”,而許非常巧妙地運用同源詞語,傳達了原詩的韻味。把英文的powder 的一詞意義的變幻神話為衣裝,其翻譯行為模式已升華到了美學的化學變幻的高度。

其二, 杜甫七律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此七言律詩中,蕭蕭對滾滾,兩個草字頭與兩個三點水的漢字疊用,展現了落木飄零和江水奔騰。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變化“蕭蕭”和“滾滾”,中英皆對仗工整,從句式到詩境,音律、修辭都消化了原文的各個層次的精髓,對于中、英兩種不同文化,理解透徹,傳達精準,已達到隨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傳統文化的極端程度。

而翻譯要窮盡各種手法,如同許先生的翻譯法之“化學論”一般,各種元素無所不用其及。翻譯不單是譯詞,還要譯意,進而還要譯味。而在翻譯的意義與形式矛盾集合體中要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另一個國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學”??茖W研究的是“真”藝術研究的是“美”。對美的追求、探索、傳達構成翻譯概論和翻譯行為的基調。因此翻譯實踐和翻譯概論,都是一門藝術,是“美化之藝術”。

早期許大師趨向的詩不可譯論似有一些道理,因為譯詩不能百分之百地傳達原詩的情調和意義,但詩不可譯論以“如舊抑或創新”論的視界看,翻譯實踐就是美的再創造,可以以創新補舊,詩歌就不再是不可譯的了,并且只有以創新補舊,修舊如新,自由的譯出原詩的情調和意象。甚至達到創新大于舊物,譯詩或可完全勝過美過原詩。

翻譯概論可高度概括為“雅言求美”。即可升華到翻譯概論的極高層次。一如中國翻譯理論上出現過的“既須求真,又須喻俗”,“信達雅”“忠實或通順”,如舊抑或如新,“三美論”等等。終結討論, 筆者認為翻譯概論的行為模式可用:神形皆美,雅俗共賞,來追求文明符號的翻譯真蹄,最為恰當得體。不管如舊還是創新,譯者須是創世者,起初須是符號意義的完全感知,而翻譯則是符號意義的美的薪火傳播。

【參考文獻】

[1] Maureen, Guirdham(1999)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 Indiana: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 劉宓慶(1990)現代翻譯理論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3] 陳國民&Starosta,W. J. (2007) 跨文化交際基礎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伍木(Tel;15875301280)廣州工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

猜你喜歡
概論符號美的
青銅器辨偽概論
《速勒合兒鼐傳》(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論
好美的霧
“+”“-”符號的由來
變符號
電冰箱節能與發展概論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關于給水排水工程設計的概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