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一輪復習中“基層治理史”教學
——以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

2020-12-30 06:48福建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0年5期
關鍵詞:鄉紳基層歷史

福建

基層治理是指國家對基層地區的管理,是國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微觀基礎。在2019 全國卷Ⅲ第40 題考查“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后,基層治理成為歷史一輪復習的重點。本文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以中國基層治理體系演變的原因、特點及影響為主要內容,以5 道歷史原創題為案例,探究在大通史模式下,如何在歷史一輪復習中滲透“基層治理史”教學。

一、唯物史觀與先秦時期的基層治理

先秦時期,人類以血緣紐帶形成自然聚落,進入邦國時期,自然聚落成為最早的基層治理單位。西周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互為表里,即在基層治理層面,國家和以血緣為主體的鄉族共同體利益高度統一。因此,在一輪復習中講解宗法制、分封制時,筆者創設新歷史情境,根據魯西奇的《封、疆、界:中國古代早期對于域界的表示》一文,以分封制中“封”的含義演變入手,編撰相關試題。

例1.(原創)在古漢語中,“封”表示的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在西周金文中,“封”的含義是沿著道路設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歸屬的土堆。在秦國木牘中,“封”則表示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以標志田地歸屬的土堆?!胺狻弊趾x的演變 ( )

A.源于鐵犁牛耕的出現

B.推動了宗法制的瓦解

C.說明小農經濟的形成

D.標志書寫工具的變化

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哲學是對社會生活實踐的關照”是破解本題的關鍵,據此可知,詞匯含義變化不是單獨存在的,是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解答本題應先確立問題的時間情境,根據題干材料中“西周金文”“秦國木牘”可知,問題發生在從西周到戰國。從題干材料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設問:西周時期,“封”的含義什么?而后追問學生為什么西周時期,“封”表示其地域歸屬的土堆?引發學生聯想到“分封制”,即西周時期,諸侯獲得封地內土地、人口的世襲統治權,即對封內土地擁有世襲管理權限,因此,“封”的含義是表示其地域歸屬的土堆。

教師可再次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秦國木牘中,“封”表示用于標志田地歸屬的土堆?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建立縣制。隨著郡縣制的推行,“封地主人”對所獲得的土地只有獲得衣食租稅的權力——田地權力。換言之,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封”的含義演變為用于標志田地歸屬的土堆??傊?,“封”的含義演變與分封制變遷息息相關。根據唯物史觀的經典論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內容可以得出,導致分封制變化的最根本原因是鐵犁牛耕的出現。

對中學歷史教學而言,唯物史觀不應只是一些需要背誦的條文,更是師生用以分析歷史現象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將唯物史觀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與中學歷史教師的個人史學素養有關,教師應在歷史一輪復習中,選擇適當題目,創設相關情境,全方位提高中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能力。

二、時空觀念與中古時期的基層治理

中古時期,隨著郡縣制的形成,基層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編戶齊民。在基層治理方面,形成國家、地方豪族、農民三者的角斗場。國家通過編戶制度控制農民,而地方豪族則通過種種方式將編戶農民變成私民,農民則依附于二者之間。筆者根據何德章的《隋文帝對江南的控制及失策》一文,編撰相關試題,用于復習隋唐時期基層治理史。

例2.(原創)開皇九年(589 年),隋文帝發布詔令:“五百家為鄉,正一人;百家為里,長一人”,重新整頓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建立的鄉里基層組織。下列會受到該詔令直接沖擊的地區是 ( )

A.山東 B.江南

C.關中 D.閩粵

破解本題的關鍵核心素養是“時空觀念”。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建立的鄉里基層組織”(該句材料實為隱藏時空觀念),可以迅速代入歷史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閻步克認為,北魏時期,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北魏由于受到部落族人(國人)及軍功貴族的支持,皇權強大。北魏孝文帝以此為起點,推行“三長制”改革。在北方區域,重建編戶齊民制度,其進一步加強了北魏皇權。換言之,關中、山東的三長制在北魏就已經形成,故A,C 項錯誤。

自東晉開始,江南豪族占山附澤,蔭庇人口。南齊試圖檢籍,受到豪族的武裝反抗,最終不了了之。換言之,在江南地區,在中央政府與地方豪族的農民爭奪戰中,地方豪族占上風。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開皇九年(589 年)(該句材料為顯性時空觀念,為初中知識,但卻是許多高三學生的知識盲區,是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教師可建構歷史情境:隋文帝派楊廣統帥大軍滅陳,在滅陳過程中,陳朝的地方豪族不抵抗,企圖以此保存個人利益,但隋文帝挾大勝之威,按其傳統政策,力圖在江南建立完善的地方基層行政組織,整頓江南戶口,與江南地方豪族爭奪基層控制權力。這極大地損害了江南豪族的利益,激起了江南地方豪族勢力的反抗,最終為隋朝二世而亡留下隱患,故答案為B 項。此時閩粵地區尚在開發之中,不可能受到該詔令的直接沖擊,故D 項錯誤。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筆者認為,時空觀念包含兩類概念:一是顯性時空觀念,即直接在材料中標出時間、地點,這有利于中學生建構歷史情境,解決歷史問題;二是隱藏時空觀念,指題目中沒有時間、地點,而是將其隱藏在相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中,這就要求學生在解題時,必須透過現象獲取隱藏信息,得到準確時空觀念,從而建構解題所需的歷史情境。

三、歷史解釋與明清時期的“鄉紳自治”

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治理進入二元模式。一方面,國家、地方治理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另一方面,基層治理形成“鄉紳自治”。筆者以余新忠關于清代江南疫病救療事業的論述為切入點,編撰相關試題,用于復習明清時期的基層治理。

例3.宋元時期,全國各地普遍設立救濟貧病的惠民藥局,這是常設藥政機構。但是,清代的惠民藥局多已廢棄不用,僅少數仍在瘟疫之年作為臨時施藥之所而偶爾發揮作用。據此可知 ( )

A.瘟疫不會危害清政府統治

B.社會力量完全滿足醫療需求

C.清朝滿漢民族矛盾尖銳化

D.清政府對瘟疫救療態度消極

宋元時期,國內外貿易發達,商業稅收和海外貿易稅收充足,足以支撐宋元的大政府,其在公共衛生方面,建立醫學署、惠民藥局,創建縣醫政,建立“民眾為輔,政府主導”的基層醫政體系。明初,朱元璋推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其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在于,明朝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導致公共衛生投入減少,進而造成地方醫療體系開始崩潰,沖擊了救疫、救荒等地方公共事業。清承明制,故可得出清政府對瘟疫救療態度消極。

除缺少經費外,清政府對瘟疫救療態度消極的原因還有什么?瘟疫雖有礙民生,但不會像水、旱、蝗等自然災害對王朝的統治產生直接的危害。更為關鍵的是,明中期以后,致仕和現任官員、有功名的人、德行長者等組成了地方紳士集團,鄉紳積極參與瘟疫救療,不僅彌補了政府的消極,而且比官辦事業更具效率。明中期以后,鄉紳的影響不僅限于瘟疫救療,其對地方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史稱“鄉紳自治”。

例4.根據以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鄉紳自治”的特點。

材料乾隆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化,社會治理效率低下,治理成本提高。清政府利用鄉族共同體的力量,將其作為官僚機構的補充工具。鄉紳群體的作用逐漸加強,鄉紳或操縱宗族組織,調解族人爭端,間接控制地方;或通過封建教化,從思想上控制基層社會;或舉辦救疫救荒等地方公共事業,通過低成本的道德感召力維持鄉村的秩序。鄉紳充當官民媒介。即一方面作為地方利益的代言人,向官府反映基層社會的要求與愿望;另一方面,以官方代表的姿態,控制社區,形成官民共治的鄉村治理模式。

——摘編韋慶遠、葉顯恩《清代全史》第五卷

根據材料“社會治理效率低下”可知,明清政府利用鄉紳治理基層的目的在于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根據材料“鄉紳或操縱宗族組織,調解了族人爭端”可知,鄉紳依托宗族關系治理基層;根據材料“或舉辦救疫救荒等地方公共事業,通過低成本的道德感召力維持鄉村的秩序”可知,鄉紳并沒有獲得管理基層的權力,即“鄉紳自治”是“非制度性治理”。

教師可以追問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鄉紳自治”的影響。鄉紳階層是經由科舉考試而形成的,而科舉考試是以儒家經典著作為考試內容,因此,鄉紳是基層社會弘揚儒家文化的主導力量,換言之,鄉紳自治鞏固了儒家意識形態在鄉村的主導地位。根據材料“舉辦救疫救荒等地方公共事業,通過低成本的道德感召力維持鄉村的秩序”可知,鄉紳是本地的道德楷模,鄉民們發生矛盾時,他們是矛盾的調節者和仲裁者。鄉紳調解鄉里糾紛以維持社會和諧,有利于調節農民內部的矛盾。從“鄉紳充當官民媒介”可知,鄉紳的角色是雙重的,既起到保護鄉民和鄉里社會的作用,也起到替統治者管理鄉民的作用,有效平衡官方與農民的利益。

對歷史事物展開鏈式追問,即通過以小見大的方法,探究歷史事物的原因、特點、影響,使高中生對歷史事物有整體認識,這有助于高中生將歷史事物的記憶提升至歷史認識的高度,從而提高中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四、歷史解釋與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

鄉族治理體系的徹底廢除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吳春來在《從政治整合到政策統籌:中國農村基層治理70 年的路徑與趨向》中已有相關論述,筆者據此編撰試題,用于土地改革方面的教學。

例5.1950 年中央政府頒布的《土地改革法》規定:“鄉村農民大會、農民代表會及其選出的農民協會委員會,區、縣、省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農民協會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边@( )

A.導致農村舊式權威被打破

B.培育了基層民主政治體系

C.推動農業集體經濟形成

D.表明農會獲得制度權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土地改革,在政治上,貧下中農成為農村社會的統治階級,曾經的“鄉村精英”成為被統治階級。當階級身份成為決定農民關系的主要手段時,農民之間的關系就從鄉族共同體成員演變成階級關系,傳統鄉族共同體治理體系被徹底打破。由農民選舉產生的農民協會由于組織土地改革而成為農村新權力中心,打破了農村舊式權威,重新確立起農村新的權力結構,故A 項正確;農民協會對農村治理的權力來源于主持土地改革時獲得的道德感召力,而不是制度性權力,故D 項錯誤。

教師可以追問學生:新中國農村制度性權力結構形成于何時?通過農業集體化,即由小農經濟到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農民組織化程度從生產層面演變為社會層面,建構起政社合一的組織架構——人民公社。此后,新中國農村制度性權力結構形成,國家意志迅速傳達至農村基層,降低了國家治理農村的成本,但無法滿足農村治理的現實需求,即農民對農村基層治理沒有發言權,削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發展停滯不前,故C 項錯誤。

教師還可以追問學生:新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如何形成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川自發成立村民委員會,制定村規民約,進行村級自治形式探索。1998 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頒布《中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級自治形式被國家法律和政策所規范化,最終成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促進新時期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方式逐步優化,促進基層治理良性發展。B 項是改革開放后的歷史事件,時間不符,故排除。

本題針對歷史制度的演變設計鏈式追問,有助于中學生縱向認識歷史事物,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總之,國家和鄉族共同體的斗爭構成了中國社會基層治理的主要矛盾,二者的斗爭推動中國基層治理的演變。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鄉族共同體退出歷史舞臺,新時期中國基層民主政治成為主流。

猜你喜歡
鄉紳基層歷史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基層在線
文化分裂與秩序失落:《好兵》對英國鄉紳文化的反思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畫癡
畫癡
新歷史
走基層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