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與虛構——貝爾納·弗孔”學術對談

2021-01-09 09:11何桂彥顧錚鐘維興馬良排名不分先后按發言順序排列HeGuiyanGuZhengZhongWeixingMaLiangNoPreferenceRankinginOrderofSpeech
當代美術家 2020年5期
關鍵詞:貝爾納現代主義后現代

何桂彥 顧錚 鐘維興 馬良(排名不分先后,按發言順序排列) He Guiyan Gu Zheng Zhong Weixing Ma Liang(No Preference Ranking, in Order of Speech)

貝爾納·弗孔“悠長假期”系列:123木頭人攝影1980作品版權歸貝爾納·弗孔所有,圖片由成都當代影像館提供

何桂彥:“真實與虛構——貝爾納·弗孔”的展覽作品基本涉及到了貝爾納·弗孔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000年前后各個階段的代表性作品。所以第一個話題想請三位專家從收藏、批評、創作的角度,談談對他這幾個系列作品的評價和感受。

顧錚:貝爾納·弗孔最早在中文媒體里出現,應該是在阮義忠老師撰寫的《當代攝影大師》中,貝爾納·弗孔作為書中介紹的20位大師中的一位,第一次在中文媒體出現。2000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國外后現代叢書,是顧丞峰老師請我撰寫叢書中的《國外后現代攝影》那一本。我將貝爾納·弗孔放在大的后現代的視野與語境里來看他的工作。這當然不是我自己的發明,因為基本上談論到后現代攝影藝術或者后現代藝術的時候,貝爾納·弗孔會經常被提出來加以討論。弗孔通過他的攝影,給我們提出了“什么是影像的真實”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和后現代藝術思潮聯系在一起的,這因為是對現代的某種意義上的超越、揚棄。在現代這個語境中,一個相當主流的話語就是現代主義?,F代主義在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語境里,是非常強勢、主流的一個觀念思潮?,F代主義強調了媒介自身的媒介特性,包括對媒介的純粹性的追求,包括現代藝術的音樂、文學開始出現了意識流。而就攝影來說,現代主義攝影,就是強調其觀看的假手于光學機械的直接與純粹,在此前提下,它要給人的一個印象是,由攝影(照相機)看到的是一種不容置疑的真實。當然,現在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現代主義,其實是對現代主義之前的主要以現實主義為代表的(這并不是說在此之前只有現實主義)在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所體現出來的對敘事的一種否定,其中包括了現實主義繪畫、文學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大戰的悲慘后果給人的心靈帶來的最大的摧殘。一些以前確信、確認的東西在這樣一種殘酷的戰爭狀態之下,變得虛浮起來。因此,就敘事來說,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根本不滿足于這樣一種按部就班的,由時間程序展開的東西。

貝爾納·弗孔"悠長假期"系列:自拍像攝影1967-1968作品版權歸貝爾納·弗孔所有,圖片由成都當代影像館提供

現代主義顯示出一種對包括了虛實在內的概念的反動,這個反動首先表現在追求語言的純粹性,以及對媒介特性的強調,它在攝影上的體現就是現代主義攝影。從技術的方面來看,現代主義攝影以直接攝影,也叫純粹攝影為代表。同時還有以攝影這個媒介作為表現手段的前衛藝術。這些都是對影像的純粹性本身的探索,但這個探索同時也逐漸固化了,形成了一種“攝影是一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的普遍觀念。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反觀,在攝影最初發生、發展的階段里,當時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對攝影的觀看與呈現的約束或定義。比如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拍攝的《人生的兩條道路》,就是用攝影來表達他自己的人生觀念、看法的方式和手段。1857年他發表這件作品時,其實大家對攝影持有的是相對開放的態度。

現代主義話語占據強勢地位的時候,對攝影媒介的純粹性和特性的要求走到一定階段以后,迎來了重新面對自己的局面,這時也正是后現代主義的大時代。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西方資本主義面臨整體結構性的問題,包括越戰、越戰引發的美國青年的反戰情緒,以及一系列來自各種族群的各種各樣的主張。這些主張在某種意義上被現代主義的樂觀主義大一統的話語壓抑著。而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對這種大一統的話語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質疑,不同族群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體驗,發出不同的聲音。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回到攝影這個單元,作為一個透明的、一個絕對的“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媒介,開始被許多人質疑了——攝影所得到的就是絕對的真實嗎?攝影難道不可以進行虛構嗎?在當時對此方面的嘗試最突出的也許就是貝爾納·弗孔。貝爾納·弗孔的工作,完全把攝影這個媒介作為一個虛構的手段來展開自己的哲學思考、文學想象,并有機結合起來加以視覺化。同時,這也與后現代主義有一個更大的聯動,那就是對個人身份、個人權利的關注。

在貝爾納·弗孔的作品里,他在私密的空間里用擺布、導演的方法表達個體對世界、對生活的,包括對自己過去的記憶的搶救、幻想等。他打開了一個維度:攝影是不是可以虛構?貝爾納·弗孔集中地把它做得非常深入,在這一點上,他的貢獻非常大。

何桂彥:顧老師的發言把貝爾納·弗孔放到了歐美攝影史的上下文和坐標當中?,F代主義的虛實,在單一、媒介、連續和凈化論的坍塌后,攝影該怎么辦?這次的展覽我們看到了挪用,還有對真實和虛實的重構。弗孔的作品中還有兒時的家庭記憶,同時我們也能從“時光”系列感覺到他跟法國哲學、解構主義思潮的文本圖像與敘事的復雜關系。顧老師在理論和評論的坐標中給我們劃了一個位置,讓我們認識到貝爾納·弗孔的創作在歷史當中的貢獻。

接下來問題我想問鐘先生,您是貝爾納·弗孔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藏家,您對他作品的收藏也非常系統。作為一位收藏家,弗孔的作品如此豐富,從您第一次見到他的作品,到您拜訪他,到對作品成系統的收藏并帶回中國,這些作品當中有沒有您個人最喜愛的某一個系列,或者最打動您給您留下最深印象的?

鐘維興:剛才顧錚老師在講貝爾納·弗孔的時候,他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對他進行了梳理。我在2015年認識了貝爾納·弗孔,這么多年,我個人對他已經有一些理解和認識。2015年我們在為成都當代影像館的開館做準備,我到美國、歐洲跟有關的美術館進行交流。其實最開始我們更偏向威廉·克萊因這樣的紀實攝影家。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貝爾納·弗孔在巴黎的工作室,我突然發現他的作品跟我們熟悉的薩爾加多、布列松等紀實類攝影是完全不同的,感覺看到了一個新世界。紀實攝影的出發點是想客觀地記錄世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關注。而弗孔的攝影的出發點不是去觀察、反映社會,而是反映他的內心,他通過攝影把他經歷的故事和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兩種攝影的表達路徑是不一樣的,一個拿著相機關注社會,一個拿著相機把內心的東西挖出來。這是我對弗孔作品的整體感覺。

在我看來,弗孔作品的7個系列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作品。這些作品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有的通過玩偶,有的通過進一步的拍攝,也有的通過最后的文字書寫。但是當我們把貝爾納·弗孔的整個內心世界拆分開,會發現弗孔把人生做成了一件宏大的作品,他喜歡詩,也是詩人的性格,他的作品像寫了一首完整的詩篇。這個詩篇去掉任何一個章節或者標點符號感覺都是不對的,沒有辦法表現他內心的情懷。我們要想真正地欣賞貝爾納·弗孔的作品,是一定要從頭到尾完整地看。

要真正理解、收藏弗孔,不可以按照個人的審美情趣選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哪個市場價格更高,必須要完整地收藏。所以后來我個人不僅對他的作品進行了完整的收藏,乃至于成都當代影像館的兩個常設展其中之一就是貝爾納·弗孔的作品。只有通過這種常設展的方式,才能讓真正喜歡弗孔的人完整地了解他、欣賞他。

貝爾納·弗孔"偶像與祭獻"系列:邁錫尼之門攝影1989作品版權歸貝爾納·弗孔所有,圖片由成都當代影像館提供

何桂彥:從認識貝爾納·弗孔,到了解他的作品,再到收藏、推廣,這個過程有一個時間維度,對他作品的理解可能會不斷加深,同時延伸出一些新的意義和看法?;氐剿囆g家的創作,不僅是貝爾納·弗孔,每一位藝術家的創作也以時間的維度推動,所以我非常認可把貝爾納·弗孔的作品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來理解。藝術家的創作盡管在以個人的方式展開,卻沒有辦法繞開時代的語境和藝術家面對的現實,以及既有的歷史的挑戰。就像兩位老師說到在貝爾納·弗孔拍第一張照片的時候,他面對的就是強大的現實主義和紀實攝影的傳統,以及從現代主義以來尤其是超現實主義的探索形成的文脈和傳統。第三個傳統,就是基于后現代,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新的社會運動、新的圖像思潮所伴隨而來的,對既有圖像系統的解構或者說傳統攝影面對的圖像時代的挑戰。

我把問題交給馬良先生,從藝術家的角度,貝爾納·弗孔的這種創作方法和他在那個時代開創的意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什么樣的視角?

馬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我在美術學院學習,那個時候在中國的美院系統里貝爾納·弗孔是完全不存在的。

我大學畢業后,趕上了中國廣告業的最火熱的時候,我做了廣告的導演,拍了很多年MTV、廣告片。一直到2003年我基于一種青春的熱情,特別想創作,拍了一件作品。有一年我在法國做展覽,法國人說我的作品跟貝爾納·弗孔很像,我就去書店找,第一次看到了貝爾納·弗孔的畫冊。這本畫冊是法語的,我只能看懂圖片的部分,我對他的生平、創作脈絡完全不了解,很喜歡他的人偶部分的作品。

貝爾納·弗孔的小木屋拍攝日期:2019?成都當代影像館

今天展覽中80%的作品我都見過,但是當他的創作形成了一條線索,每一張作品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能理解他了。貝爾納·弗孔在1995年以后就不再拍作品了,我曾經和朋友們聊起,覺得這是個很酷的行為。但今天我看到他的展覽,突然明白,這是一種帶有疼痛感的選擇。他的作品真的很用情,他在創作的時候用了自己所有的生命感受,把自己青春的熱情、對生命的愛、對童貞、對故鄉所有的情感釋放在作品中。近期的西方當代藝術以理性為主,重思辨精神、批判精神。這些年我越來越喜歡日本的攝影師,他們更多憑感情、憑內心的情感創作。而貝爾納·弗孔是西方的這一類攝影師中讓我感覺到最真實、有血有肉的,他憑著自己的一顆心在創作。而這種創作,往往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當情到深處人孤獨,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隨著年齡漸長,力所不待,突然就不想創作了。他對自己創作的終結,其實不是酷,有一定的傷感在里面。

有一次我參加鐘維興老師的活動,弗孔拍合影的時候在臉上遮了一塊板,板上印著年輕時候的照片,我覺得很好玩。弗孔自己對這個行為的解釋是,不希望觀眾看到他蒼老的臉,因為這張臉已經不是創作那些作品的臉了。我特別感動,這家伙特別純真,他有藝術家的潔癖,我特別喜歡他這種干凈的感覺。

何桂彥: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我沒見過弗孔本人,但是我能感覺到除了馬良老師剛才說的情感,我個人覺得他還有一些特別隱秘的東西。在我們美術史中,有一個經典文本是弗洛伊德研究達芬奇,就從他的童年入手。弗孔的單身、對家庭的愛,在他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當中,不僅表達了潔癖和美好,我個人的感受還有荒誕、傷感。尤其是“獻祭”系列,有一種儀式感,一種很博大的傷痛的感覺,但是很美。所以我們不能僅僅走到弗孔的具體的工作當中,這樣很難感受他作品背后的一面。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馬良老師,攝影創作有媒介和工具的層面,所以當我們提到這幾個詞,比如圖像、照片、光媒體、影像,分別指的是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工具以及這套視覺話語對藝術家創作產生的影響,您怎么看貝爾納·弗孔的作品中在媒介的使用和思考?

馬良:20世紀80年代有一位評論家評論貝爾納·弗孔,感覺弗孔是一個平行空間中的28歲的青年?!捌叫锌臻g”這4個字讓我很有感受,弗孔的作品沒有時代感,我難想象他屬于20世紀80年代,還是70年代,還是60年代,這是一個獻給永恒的青春的、獻給時間的、獻給鄉愁的很龐大的創作方式。所以我覺得他的作品在技術上看不出時間感覺,主題上也沒有時間的感覺,這是我的看法。

顧錚:貝爾納·弗孔的攝影用彩色作為表現手段,其實在當時整個后現代的語境里也是意味深長的。從現代和后現代的關系來看,現代主義就已經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攝影美學:黑白影像是經典的,黑白對世界進行抽象和提煉,然后攝影家通過光影關系,以黑白的方式對世界進行了一種重構。在這樣一種強勢的美學下,彩色往往被認為是低級的,偏向感覺,精神性不高的。另外還有一點,當時的廣告已經是以彩色來表現的。當時主流的評論認為感受能力差的人容易被一些色彩所感動,因此,有這樣的看法,比如業余攝影愛好者就喜歡用彩色,高級的攝影家是用黑白來看這個世界的,因為黑白本身就意味著攝影師掌握了一種特別的方法。所以當時對用彩色進行攝影實踐的人不屑一顧,認為彩色的攝影要么就是廣告,是引起欲望的,要么是感受能力比較差的,一看到顏色就激動了,就很感動、滿足。所以弗孔選擇彩色攝影,是有勇氣的。在這個普遍看低彩色攝影的時期,他毅然就用彩色來進行創作,也是一種勇敢的挑戰。

從技術上講,到了20世紀60年代,彩色攝影的再現開始在技術上獲得可能了,所以這個時候貝爾納·弗孔能夠選擇彩色。反過來說,彩色攝影里的感情、色彩,飽滿的視覺強度,如果技術跟得上,是應該進行探索的。從媒介本身來看,貝爾納·弗孔用彩色,在當時環境、條件下,我們可以思考和探討他克服了什么樣的技術性的難題。他其實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用彩色表達的方法。

弗孔的攝影,更重要的是置景、擺布,這也是一種對攝影的顛覆性的嘗試。通過攝影師自己的搭建,再作拍攝,與跑到人群里尋尋覓覓確實是兩回事。有時候也許可以在外在真實里找到對應的圖像,但我覺得能夠最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內在真實,不如索性自己完整地建構一個場景。但是建構同時又用攝影的方式來呈現,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攝影的巨大的嘲諷。因為這里包含了矛盾。攝影就是直接的觀看,攝影師居然不相信它有直接觀看的能力,通過搭建一個場景來呈現給觀眾,那照相機意味著什么?也許有人會這樣想。所以貝爾納·弗孔對后現代藝術的另一個貢獻,就是把攝影從藝術金字塔的邊緣提升到可以和繪畫相提并論的高度。通過他的工作,讓許多人承認弗孔其實是用照相機在“畫畫”,但是這畫出來的“畫”,又是那么地具有攝影本身所特有的媒介特性和表現上的魅力。同時,他給出的這些畫面又是如此地充滿想象力。從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紀末,大家對攝影的看法逐漸發生了變化,接受它是一種主流的藝術形式,對此,貝爾納·弗孔有非常大的貢獻。

何桂彥:從黑白到彩色,這種媒介和觀看方式的變化,包括從現代主義的媒介論的角度繪畫跟圖像之間的矛盾、博弈,或者說對話,應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也就是1839年以后。我們面對這么重要的一位藝術家,但是為什么要談工具,談媒介,談技術手段?在庫爾貝的時代,如果沒有發明錫管顏料,就沒有戶外寫生;沒有電影技術,沒有蒙太奇,就不會出現分析立體主義……技術媒介,對既有的繪畫本體和觀看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我再看貝爾納·弗孔跟此前有一個巨大的變化,突然覺得他的作品很傳統、很經典。我想我的這種判斷是因為坐標和參照系變了。

我們從貝爾納·弗孔的個人、本性、童年、生活討論了很多。我們注意到弗孔修過神學,畢業于法國索邦大學的哲學系。所以一方面貝爾納·弗孔的作品當中有純真、本真的東西,但在圖像的中介里,我看到的是哲學、圖像、敘事,也就是濃重的哲學的影響。

我想問一下鐘先生,您跟貝爾納·弗孔是在座中交往最深的,您覺得他是怎么面對這個問題的,他如何形成自己的豐富,同時也是一種內部交叉的,甚至矛盾的話語?

鐘維興:關于貝爾納·弗孔,他有兩個層面,第一他學過哲學,第二他學過繪畫。至今為止我已經拍了九十幾位攝影大師的肖像,通過跟他們的接觸,以及跟國內的當代藝術家的接觸,我發現攝影師往往是有美術基礎的,很多攝影師以前都學過繪畫。而其中學過哲學或者對哲學的理論有特別的感知和悟性的,會走得很遠。

就中國來說,我們的攝影家有兩個體制,一是以新聞記者為起點,談論這種攝影師的作品,往往講的是技術,比如拍照時用了多少光圈,怎么精準地構圖。而當代藝術攝影,帶給觀者更多是哲學的思考?,F在技術方面的瓶頸幾乎是沒有的,這也不最大的障礙。很多藝術家,他們走到最痛苦的瓶頸,往往是哲學思維方面的,對人生、對社會、對自己藝術的態度的問題。

關于媒介這個問題,就我個人的感受,從攝影的角度來講,媒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攝影作品,用彩色還是黑白,用什么紙張,什么方式來表達,非常重要。因為藝術是非常具體的,落實呈現的方式非常重要,它決定了這件作品的最終走向。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媒介是萬能的,黑白不一定都對,彩色也不一定是錯。作為貝爾納·弗孔,假如他不選擇彩色,那他就不是貝爾納·弗孔。介質非常重要,關鍵是要用對地方。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今后表達藝術作品的時候,沒有萬能的工具,只有適合你創作的工具,有利于提升你作品的表現方式,它就是對的。

猜你喜歡
貝爾納現代主義后現代
《墜落的人》中“拼貼”的后現代敘事意義
90后現代病癥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達——貝爾納·卡特林
令盧浮宮煥發新生的現代主義建筑師貝聿銘辭世,享年102歲
貝爾納:請擁抱我一下
貝爾納代斯基,紫百合之光
格特魯德·斯泰因的現代主義多元闡釋
《寵兒》中的后現代敘事策略
談波特作品中的現代主義主題
現代主義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