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羽是劉項逐鹿的失敗者嗎

2021-01-10 02:59葛劍雄
領導文萃 2021年24期
關鍵詞:項羽劉邦皇帝

劉邦成為漢朝的“太祖高皇帝”后,盡管史臣給他編造了一系列神話,卻無法掩蓋他出身“細微”的事實。劉邦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父母連名字都沒有,史書里只能稱他父親為“太公”,稱他母親為“劉媼”(劉大娘);本人只擔任過亭長,是最低級的吏。而項羽家世代楚將,是名將項燕的孫子、項梁的侄子。

起兵前的劉邦沒有什么能耐,好吃懶做,不治家業。有一次他拉了朋友來家吃飯,大嫂很討厭,故意將鍋底刮得很響,使他們以為鍋里已經沒有什么羹了。他愛喝酒,卻沒有錢,經常向王、武兩家賒賬。據說王、武二人見他喝醉了躺著時上面有一條龍,常常主動把他的酒賬一筆勾銷。這當然是他當了皇帝后的記載,實際可能是他經常賴賬。

相比之下,項羽年輕時雖然不愿意讀書學劍,卻希望能夠學“萬人敵”(對付萬人的本領),并粗通兵法。他身長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武功不可謂不強。同樣見到秦始皇巡游浩大的排場,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然更有氣派,志向不可謂不高。從戰爭記錄,特別是最后的垓下之戰看,項羽稱得上是當時最勇猛的將領,當然遠在劉邦之上。他自殺時三十一歲,沒有后人,大概也沒有像劉邦那樣尋花問柳。而且篤信儒家禮儀的魯城父老居然愿意為他死守,作為失敗者而沒有留下個人的丑聞,看來項羽的人品要比劉邦好得多。

劉邦起兵的時候,只在沛縣征集到兩三千人,而項梁、項羽渡江時已有子弟兵八千。劉邦連故鄉豐邑都攻不下來,得到項梁資助的五千士卒和十名“五大夫將”后才能取勝。項梁在時,劉邦聽從他的調遣。項梁死后,對付秦軍主力章邯的也是項羽,劉邦打的硬仗不多。入關以后,劉邦的軍隊只有十萬,而項羽擁有四十萬大軍。劉邦去漢中時,項羽只撥給他三萬士卒,沿途還有不少人逃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屢次失敗,父母妻子都被俘,胸口還中過箭,幾次都死里逃生。但是歷史恰恰是劉邦得到了秦朝的“鹿”,成為最后的勝利者,而給項羽安排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歷史提供一種機遇,并非只給了劉邦一人,但卻讓劉邦爭取到了。從這個角度看,劉邦的成功自然也不是偶然的。

劉邦當了皇帝以后,有一次曾經讓列侯諸將說出他所以得天下、項羽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要求他們直言無隱。最后他自己總結了這幾點:“要說運籌決策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主持行政機構,管理百姓,保證供應,使糧食的運輸線不斷絕,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杰出人物,我能使用他們,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會敗在我的手里?!笨磥韯钸€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本領有限,遠不如項羽,所以如果要戰勝項羽,只能重用杰出人物,發揮他們的作用,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

不過,僅僅能用人,能從善如流是統一不了天下的。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的確還有他獨特的本領?;蛟S他不愿意當眾表白,以往的史家似乎也沒有充分注意,那就是他在“爭天下”的堅定目標下,實行相當靈活的策略,甘冒風險,又能屈能伸,甚至不擇手段,從來不講究光明正大、說話算數,不愧是一個“無賴”。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劉邦這樣一個出身“細微”的人來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辦法。

比如楚懷王派軍隊入關伐秦的時候,秦軍還很強大,諸將都不敢去爭這個先,劉邦卻敢于接受這樣的命令,說明他有膽略,不怕死。項羽想與劉邦一起入關,卻始終沒有被準許,原因是懷王身邊的“諸老”反對。諸老認為項羽“為人剽悍猾賊”,經過的地方都會被他燒殺破壞,而劉邦一向是“寬大長者”。其實,諸老對劉邦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劉邦的表面文章做得更好,又重視公關。比如諸老認為項羽曾經在襄城(今河南襄城縣)屠城,把那里的人全部殺光,但實際上劉邦剛起兵時就曾威脅沛縣的百姓,要是不響應他,就會“父子俱屠”;而且他在西進攻下潁陽(今河南登封市西南)時也曾經屠城,手段不見得比項羽寬大。

等到劉邦回師攻占關中時,深恐項羽趁他立腳未穩,發動反擊,特意讓張良帶信:“漢王只是想取得關中作為自己的封地,只要恢復原來的協定就會停止軍事行動,不敢向東擴展?!庇职妖R國、韓國的所謂“反書”送給項羽。項羽果然上當,沒有入關對付劉邦,卻集中兵力進攻齊國,使劉邦穩穩占有整個關中,并且鞏固了后方。

在滎陽被圍、無法逃脫的時候,他讓紀信乘上漢王的車,裝成漢王出東門投降,自己趁機從西門逃走。要是項羽遇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寧死不走的。

項羽作戰不利,將劉邦的父親放在一個高的木墩上面,警告劉邦:“再不退兵,就把你老子下油鍋?!眲罹尤淮饛停骸拔遗c你曾經在楚懷王前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你父親,希望能分一碗肉羹嘗嘗?!边@樣的話,自然只有劉邦才說得出口。項羽最終也沒有殺劉太公,固然是有項伯等人的勸告,但正如項伯所說的“為天下者不顧家”,劉邦做到了這一步,殺了他父親又會有什么用?

要是劉邦恪守儒家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他絕不會成為以上這些較量的勝利者,當然更當不了漢朝的太祖高皇帝了。有人說,開國皇帝十之八九是流氓無賴,只有流氓無賴才能成功,并非沒有道理。因為劉邦如此,其他出身低微的開國皇帝莫不如此。

道理很簡單,在任何一個專制社會里,一個出身低微的人按照正常的途徑是絕對不可能進入權力中心的;而在家天下的世襲制度下,更不可能合法地當上皇帝。非正常的途徑無非有兩條:一是武力,一是陰謀。武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有武力還不夠,得武力和陰謀相結合。問題是出身低微的人在開始的時候不可能有很大的武力,劉邦起兵時也只有兩三千人,這還得益于他當過亭長,在草莽中嘯聚了幾百個人,還有蕭何、曹參等現職官吏的幫助。憑這么一點人幾乎不能與其他任何一支反秦武裝相匹敵,更不用說最終將它們一一收編或消滅。

指出劉邦的無賴行徑,并不是要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一個人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應該得到肯定還是否定,主要不在于他的個人品德,而取決于他是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不在于他用什么手段達到了目的,而取決于這一目的是否與歷史的進程一致;不在于他這樣做的動機,而取決于他所作所為的客觀效果。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最終能得到“鹿”的只有一個。但在鹿死誰手還沒有決定之前,統一政權不復存在,戰亂不斷,生命財產的損失不計其數,所以重要的是盡快結束爭奪,至于誰是勝利者倒是其次的。而要真正結束戰爭,占有優勢的一方就得不惜一切手段將另一方徹底消滅。

以最后一次楚漢之間的較量為例,在楚河漢界劃定以后,項羽老老實實地解甲東歸,劉邦卻出其不意地發動追擊。但正是劉邦的毀約,使戰爭在短短幾個月里結束,統一重新恢復。如果劉邦講究信用,恪守協議,等到項羽喘過氣來,少不了又是幾年的戰爭。無論誰獲勝,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就無法避免。如果雙方都遵守這個協議,那么當時的中國就分裂成兩部分。如果大家世世代代遵守這個協議,那還有今天的中國嗎?

在楚漢之爭最艱難的相持階段,項羽曾經對劉邦說過:“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保憧慈珖呀浻袔啄瓴坏冒矊幜?,不都是為了我們嗎?我愿意向你挑戰,與你決一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為我們受苦了。)但他既沒有置劉邦于死地,也不愿意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退出歷史舞臺,而志在得天下的劉邦卻不顧一時的榮辱,百折不撓地奪取最后的勝利。所以我們還應該肯定劉邦促成了統一,對歷史所做的貢獻。

(摘自《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猜你喜歡
項羽劉邦皇帝
皇帝需要幫忙嗎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中
皇帝怎么吃
漢初劉邦集團“入都關中”事跡查驗
劉邦記嫂之恨
劉邦斬丁公
劉邦不識字嗎?
夢遇項羽
以項羽“學萬人敵”為戒
項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