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與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的較量

2021-01-10 02:59于慧鐸
領導文萃 2021年24期
關鍵詞:杜聿明淮海戰役粟裕

于慧鐸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從第一階段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包圍黃百韜兵團,到第二階段黃維兵團陷入中原野戰軍包圍被殲,直至第三階段杜聿明率領國民黨軍隊從徐州撤退至陳官莊全軍覆沒,僅歷時66天。在這場戰役中,不僅是國共雙方總體軍事實力的比較,更是作戰指揮員個人素質與能力的綜合較量。

淮海戰役中,中央軍委以及粟裕原計劃在新安鎮地域殲滅黃百韜與李彌兩個兵團,而因國民黨軍主動調整作戰部署,由黃百韜兵團掩護李彌兵團以及第44軍撤退,這就為解放軍殲敵于運動中創造了有利條件;緊接著,在淮海戰役開始的第三天,何基灃與張克俠起義。這些變動,被粟裕加以利用后無疑加速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結束,也因此推動了從“小淮?!钡健按蠡春!钡膽鹇詷嬒?。

杜聿明在11月10日晚緊急到徐州指揮這場戰役時,徐州“剿總”總指揮官仍為劉峙,所以在戰場指揮調動上不占有絕對主動權。30日晚從徐州撤退時,杜根據戰場情況制訂了向徐州西南撤退、依托淮河再向解放軍進攻的計劃。這一計劃如能順利實施,將很可能扭轉徐州戰局,挽救國民黨大部被圍軍隊。但12月3日蔣介石派飛機空投親筆信,命其停止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杜聿明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作戰部署。這也就表明其將自己在戰場上的軍事指揮的主觀能動性放棄了。一個將領放棄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運用,也就等于放棄了贏得戰爭的機會。

粟裕(左)、張震(中)等在淮海戰役前線指揮所研究戰況

從主觀能動性這一點來看,杜聿明與粟裕都可以很好地在戰役中表現出這方面的優秀能力,從而掌握戰役的發展以及戰略戰術部署的實施。然而,杜聿明在最后指揮的淮海戰役中由于倉促應戰,進入戰場后又無法積極實施自己的作戰部署,從而失去了主動權。正如粟裕所指出的:從戰役指揮的角度來說,“當戰局出現被動時,戰爭的指導者應冷靜、客觀地分析敵我形勢,充分發展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種種因素,并積極發現、捕捉和創造戰機,及時定下決心,采取正確的部署,并堅決果斷地予以實施,以迅速克服被動,奪取主動”。而此時的杜聿明,卻只以如何將國民黨軍救出包圍圈以及將其撤出徐州戰場為主要目的,對于戰機的捕獲已經大為忽略。這一點也因此成為國民黨軍在此場戰役中失敗的潛在因素之一。相反,粟裕在打濟南戰役時就已經初步有了打“小淮海戰役”的構想,而隨著徐州戰局的發展最終確定了“大淮海戰役”的戰略方針。在這期間,粟裕就是憑借多年的作戰經驗,以及長期以來對戰局的觀察,才最終確定這一戰略構想。因此,在整場戰役中粟裕一直保持著理性嚴謹的態度,靈活機動,捕捉戰機,以此來找尋國民黨軍的漏洞,然后順勢將其消滅。

粟裕的戰略戰術素養是在他參加紅軍后,在長期的軍事斗爭中一點點形成的,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井岡山時期是他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階段。粟裕在每一次戰役中觀察毛澤東、朱德等的作戰方式并從中汲取經驗與精華,而在軍隊休整時則在一次次報告與思想教育中學習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正是這些寶貴的經歷,使他在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以及蘇北蘇中抗日打頑中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實踐過程中,粟裕會在每一場戰役結束后甚至戰役進行期間總結經驗教訓,對戰役進行檢討,分析我之優點、弱點,敵之缺點、弱點,以及今后注意事項。

杜聿明的戰略戰術素養的形成主要在抗日戰爭時期。而在1933年到1937年期間,其主要從事軍事技術理論工作與學習,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他的戰略知識儲備時期。全國性抗戰開始后,杜聿明將其所學到的理論用到各場戰役中。在昆侖關戰役時,“他每天隨身攜帶一部電話機、一架望遠鏡,冒著敵軍炮火的轟擊和敵機的輪番轟炸,來到便于展望的前沿陣地,觀測敵情戰況,適時指揮各部行動。因而對昆侖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兵力火力,能夠做出合于實際的判斷,并據以制訂正確的作戰方案”。最終,杜聿明采取“要塞式攻擊法,穩扎穩打,逐步縮小包圍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贏得了昆侖關戰役勝利。他采用的是實地調查方法,在戰爭中尋找敵人突破口,從而進行最佳作戰部署。因為“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杜聿明成功運用這一軍事理論,在抗日戰場上正確分析敵人態勢,一次次地擊退了強敵。

粟裕與杜聿明雖然身處兩個不同黨派,作為軍人他們都擁有良好的軍事理論素養與豐富的戰斗經驗,都是在戰爭中經歷過殘酷的生與死洗禮的優秀指揮員,但是淮海戰役的爆發與發展過程終究檢驗出二人在戰略戰術素養上的差異。杜聿明雖久經戰場,但多數是以正面戰場為主,也就是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其率領的軍隊多是機械化裝甲部隊。而且,杜征戰沙場十幾年,與共產黨作戰,經驗可以說略有欠缺,因此雖然其每次部署都是根據實際情況為基礎,但是模式仍有些固化,缺乏靈活性與機動性。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國民黨軍為何紛紛丟掉武器跑向解放軍陣地,大批大批部隊紛紛投降?這是因為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杜聿明對于糧食問題的供應一直依靠著空軍的支援,并沒有為此做出具體解決方案。后勤工作無保障,各部隊相繼投降也就不奇怪了,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相反,粟裕從游擊戰到運動戰最后到大兵團作戰,可以說一直與國民黨軍隊這一敵手處于作戰狀態,因此對于國民黨軍的戰略戰術、將領性格以及作戰方式都有著深刻的了解。對于糧食問題,粟裕也一直都是作為指揮作戰的核心問題考慮的。幾十萬大軍作戰,如果沒有糧食的及時供應,無論如何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因為糧食供應不僅會影響到內外團結,也會影響軍民關系,所以糧食問題解決了,這場戰爭就已經勝利了一半。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不僅以軍事一種方式向敵人進攻,在政治工作上更是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目的是為了讓國民黨軍從內部瓦解。面對此種局面,杜聿明及其各級司令官除了用封建迷信收攏軍心,另一最重要手段就是物質獎勵。這對于戰士的思想工作引導起不到積極作用。反觀解放軍,因為戰爭的節節勝利,士氣日益高漲。但這也并不是說解放軍戰士在每一場戰役中都保持著高昂思想狀態。從1947年7月華野分兵開始,為了策應劉鄧大軍,部隊打了許多消耗戰,開始轉入外線作戰。由于長時間受敵人尾追,部隊減員嚴重,致使許多戰士與干部出現思想動蕩,產生許多牢騷。對于這一情況,粟裕立即進行實際調查,了解部隊思想狀況,從而進行對比分析,做出適宜決策,最后以報告開會的形式統一全軍思想,為沙土集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團結穩定的思想基礎。粟裕在指揮軍隊作戰時,無論是在多艱難的條件下,都要定期進行思想工作教育,整頓部隊思想作風。這一舉措不僅使部隊思想統一,更提高了每一名士兵的作戰勇氣,從而團結一致對抗敵人。

國民黨軍因在多年作戰中,一直以軍事斗爭為主,對于士兵的思想工作毫不重視,任其發展,各兵團間聯系主要以最高將領間的關系為主要紐帶,一旦產生芥蒂雙方便如仇人一般。因此,杜聿明在指揮各兵團作戰時,都要事先考慮將領感受,生怕自己言語失誤影響作戰計劃實施??梢?,一個部隊存在思想不統一的狀態,是不可能擰成一股繩來共同對抗敵人的。

作為淮海戰役交戰雙方的最高指揮員,粟裕與杜聿明盡管在很多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由于所經歷的戰役不同,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二人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作戰方式上都有著較大差異,各有千秋。因此,盡可能從客觀角度觀察和分析二人的相關特質,從中得出二人對淮海戰役究竟產生了何種影響,并更準確地分析與探究國共兩黨將領在戰場上受到哪些因素干擾,在作戰指揮上有哪些不同,又受哪些條件限制等,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國共雙方軍事斗爭歷史的了解,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及其規律。

(摘自《黨史博覽》)

猜你喜歡
杜聿明淮海戰役粟裕
第一次開飛機
杜聿明瞻前顧后成俘虜
劉少奇與粟裕交往二三事
我所認為的貴族
我所認為的貴族
杜聿明與廖耀湘的“迂回戰術”
淮海戰役中的攻心戰
粟裕談黃橋戰役
粟裕與攻臺作戰的準備
淮海戰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