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調任督法針刺治療頸性眩暈60例

2021-01-11 08:42許延林杜冬菊林海波余伯亮
廣西中醫藥 2020年6期
關鍵詞:頸性督脈椎動脈

許延林,杜冬菊,林海波,余伯亮

(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椎的肌肉、骨質等異常刺激頸部交感神經,或壓迫椎動脈,椎動脈收縮致后循環系統供血不足,最終導致前庭迷路缺血而引起眩暈的病癥[1]。頸性眩暈發病率逐年增高,且發病人群日益年輕化,成年患病率可達10%[2],具有突發性、高復發性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3]。筆者在臨床中治療頸性眩暈注重任督,應用通調任督針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針灸科、康復科門診的頸性眩暈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年齡21~69(52.32±8.10)歲;病程1~36(21.54±4.60)個月。

1.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第三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頸性眩暈診斷標準修訂意見[4]。①眩暈呈發作性,頭頸部體位改變可誘發或加重,可伴有頭疼、耳鳴、頸肩痛或上肢癥狀;②旋頸試驗陽性;③頸部觸診可發現頸椎部分節段錯位,相應的橫突或后關節囊壓痛;④頸椎X 線片顯示頸椎退變或節段性失穩等改變;⑤經顱多普勒(TCD)檢測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異常。

1.3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急性起病,或慢性起病逐漸加重、反復發作,頭暈目眩,輕者閉目可減輕,重者視物旋轉,甚至跌倒;可伴惡心嘔吐、汗出面白、耳鳴耳聾等。

1.4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 歲;③1 個月內未接受其他與頸性眩暈有關的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5排除標準 ①頸椎有骨折、脫位、結核、腫瘤、感染或診斷不明確的脊柱損傷伴脊髓損傷癥狀者;②心腦血管病、五官病、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導致眩暈者;③出血傾向、施術處皮膚感染等。

1.6治療方法 予“通調任督”針法治療。

第一組:穴取百會、風府、風池、天柱、大椎、心俞,穴位有雙側者雙側取穴;患者取俯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3 mm×25 mm毫針捻轉刺入百會、風府、天柱、大椎、心俞0.5~0.8 寸,百會沿皮刺,百會、大椎施以捻轉補法,風府先捻轉瀉法再行捻轉補法,天柱、心俞用導氣法,風池予0.3 mm×40 mm 毫針刺入約1.2寸,采用透刺法(風池透風池),采用捻轉瀉法,得氣后留針20 min,隔10 min行針1次。

第二組:穴取神庭、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內關,穴位有雙側者雙側取穴;患者取平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3 mm×25 mm毫針捻轉刺入神庭、內關0.5寸,用導氣法,用0.3 mm×40 mm 毫針捻轉刺入余穴1寸,用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20 min,隔10 min行針1次。

兩組交替治療,每日治療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7觀察指標

1.7.1癥狀與功能評分 參照文獻[6]制定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進行癥狀與功能評分。量表項目包括眩暈、頭痛、肩頸痛、日常工作及生活、心理及社會適應5 大項。每大項分為5 個等級,全表30 分為滿分。

1.7.2TCD 檢測指標 采用德國DWL DOP-X2 型彩色經顱多普勒診斷儀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左右側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1.8療效標準 依據1994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療效標準。痊愈:眩暈完全消失,伴隨癥狀及體征消失,能正常進行生活和工作;顯效:眩暈基本消失,偶因勞累有輕度不適,日常生活及工作基本不受影響;有效:眩暈部分緩解,伴隨癥狀及體征減輕,日常生活和工作受一定的影響,尚能工作;無效:眩暈、伴隨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影響程度同治療前。

1.9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釆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60 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后總積分、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等積分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眩暈9.80±1.42 15.44±1.48①頸肩痛2.20±0.68 3.88±0.54①頭痛1.10±0.44 1.91±0.31①日常生活及工作2.05±0.33 3.85±0.34①心理及社會適應2.10±0.43 3.50±0.45①總積分9.12±3.24 27.84±2.90①

2.2患者治療前后TCD 檢測指標比較 60 例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后VA、BA 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見表2。

2.3臨床療效 60例頸性眩暈患者中,痊愈35例,顯效16 例,有效7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6.7%,愈顯率為85.0%。

表2 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TCD檢測指標比較 (cm/s,±s)

表2 頸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TCD檢測指標比較 (cm/s,±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

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LVA 22.30±3.65 33.15±3.54①RVA 23.55±2.56 36.50±3.12①BA 30.53±3.01 37.45±3.51①

3 討 論

頸性眩暈是因頸部神經異?;顒觽魅攵鴮е碌囊匝灪推胶馐д{為臨床特征,且伴有頸部疼痛的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目前以椎動脈機械壓迫及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痙攣為較公認的致病因素[7]?,F代醫學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療效,但也有可能帶來藥物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臨床研究[8-10]顯示中醫治療頸性眩暈具有肯定療效,且簡便廉驗、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小。

頸性眩暈屬于中醫“眩暈”范疇,《靈樞》明確提出“上氣不足……髓海不足”,提示其病位在腦髓清竅,且病性為本虛標實,同時“督脈者……上額交巔上,入絡腦。任脈者……上咽,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說明任、督二脈與腦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筆者認為,頸性眩暈乃陰陽氣血失調所致,虛實夾雜,且虛者居多,督脈總司一身之陽,為“陽脈之?!?,任脈總司一身之陰,為“陰脈之?!?,陰陽失衡則百病乃生,陰平陽秘則百病消,正因為任督二脈在經絡中的重要地位,故治以“通調任督”針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調節任督二脈來激發十二經及奇經八脈經氣,使得經絡通,臟腑陰陽、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百會穴是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為三陽五會,穴居顛頂,其深處即為腦之所在,根據“氣街四?!崩碚?,“頭氣有街”,“腦為髓?!?,百脈之宗,貫達全身,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風府是督脈、陽維脈交會穴,風池是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有散風熄風、通關開竅之功。天柱是足太陽經穴位,大椎是督脈、手足三陽經交會穴,可調節頭頸部經氣。心俞為足太陽經穴、心的背俞穴,內關是手厥陰經穴、絡穴及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心主血脈,心氣足則血行暢,氣血上行清竅得養。神庭是督脈、足太陽、足陽明經交會穴,有安神定志之功。中脘是任脈、手太陽經、足陽明經交會穴,亦為胃募穴、腑會,對胸腹體表氣血有著總提綱的作用。氣海為肓之原穴,關元是任脈、足三陰經交會穴,為小腸募穴,具有培元固本之功。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諸穴合用,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可起到培補氣血、熄風化濕、疏通經絡、助陽養陰之效,陰平陽秘則百病消,眩暈自止。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總積分及眩暈、頸肩痛、頭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會適應等項目評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椎-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總有效率、愈顯率分別為96.7%、85.0%。結果提示通調任督針法能有效改善頸性眩暈患者眩暈、頭痛、肩頸痛癥狀,提高生活和工作質量,可改善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療效顯著,但該療法的遠期療效尚未隨訪,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探討。

猜你喜歡
頸性督脈椎動脈
鮑遠程從督脈論治脊柱疼痛經驗
中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探究
從“陰中求陽”論治“督脈生病”
超聲診斷右側椎動脈罕見變異1例
基于熱掃描成像系統探討易筋經“托天樁”對陽虛質督脈紅外熱成像的影響
頸性眩暈的保守治療效果
中蒙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的中醫治療近況
推拿配合熱敷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89例
三針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