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生理學之尿的形成和排出

2021-01-12 08:42
關鍵詞:尿液意圖分析

王 芳

(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本節課出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學》,主編是楊桂染、周曉隆,是國家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適應對象是高職大專一年級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教材在學習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的運輸功能和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后,針對人體內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繼續學習的。本節課的重點就介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它在本節中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與前面所學幾個系統的知識聯系緊密。因此解決好尿的形成,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本節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下面就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給大家梳理一下。

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通過先復習解剖泌尿系統的結構組成,進而學習泌尿系統的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教學過程中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分析資料來培養學生根據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和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通過學習使學生們通過問題的創設,聯系實際,使學生能學有所用,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2 學情分析

生理學授課的對象是高職護理學一年級學生,年齡在十六七歲,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解剖學內容,對人體結構已經有了初步認識,而且也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獨立看書、讀圖并思考一些問題,還有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通過分析資料,進行討論、推理、闡述自己觀點,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自主探究能力較差,所以授課時應該揚長避短。

3 教法學法分析

在本節的教法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

利用多媒體手段、圖片、視頻、動畫,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泌尿系統組成和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通過對血液,原尿,終尿成分對比分析,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與臨床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學有所用,可以用所學知識解釋臨床常見現象。

4 教學過程分析

4.1 情境導入

首先展示圖片,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的故事。用耳熟能詳的例子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這部分的設計意圖,用實際感人事例導入話題,創設課堂氣氛引出課題。

4.2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在出示課題之后,亮出兩道思考討論題讓學生先閱讀教材自主學習,然后小組內合作交流完成。

完成兩個思考題,第一個觀察腎的外形和內部結構圖;第二個思考尿液是怎樣形成并排出體外的。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小組合作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3 講授新課

尿的形成過程是本節的重難點,內容也比較抽象,因此把它定為新課講授的主題內容。

第一步:觀察“進入腎臟的三管液體的流動”的動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難看出黃色的尿液是流經腎臟后形成的,得出:腎臟就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還有兩管液體,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可以分析得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是有關系的。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通過觀看、思考、表達,不僅把前后知識連為一個整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步: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印證第一步做出的推斷,將課本內容分解為兩份資料,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去分析討論問題、得出結論。這是突破本節難點的策略之一。

第一份資料:觀察腎小體和腎單位結構圖,回憶解剖知識,在老師的帶動下說出各結構名稱。設計意圖,為建構下一步新知識即“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作好基礎。第二份資料:分析教材表格,比較血漿、原尿、終尿的液體成分的變化,回答問題 (1).比較三種液體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2).每一次變化都經過了哪些結構?(3)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接下來就是小組討論,而這一過程正是小組間交流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關鍵一步。設計意圖:提出這三個階梯性問題,并提示學生對數據不僅要縱向比較,也要從橫向進行比較。有助于學生有目的地分析討論問題,這是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徑,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在學生討論完畢后,及時給與總結,分析小組討論結果對錯。通過教師講解講明通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形成了原尿,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原尿和血液的主要區別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質;尿液和原尿的主要區別是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精講點撥,使學生不僅學習了尿的形成過程,還體驗到人體結構的精致,滲透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接著我為學生設置了一個略高于他們實際能力的臨床問題“假如人的尿液出現了蛋白質和血細胞,可能是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若尿液中出現葡萄糖呢?”設計意圖,促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結合臨床,為后續臨床課奠定基礎。

第三步:通過觀察動畫及圖片,演示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濾過與重吸收”,從而完善第一步、第二步的內容。這樣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這是突破本節難點的策略之二,也是突破本節難點的點晴之筆 。因為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通過動畫,圖片,可以將大家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目了然呈現在眼前。通過這三步,尿液的形成過程我們就講完了。

4.4 拓展視野

為了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生理的興趣,展示了透析設備及透析原理示意圖,簡析透析原理:血液透析是利用血液里面的物質和透析里面的物質,通過半透膜進行交換,把多余的水、代謝的廢物和電解質排到透析液中,起到平衡水電解質和酸堿的作用。

4.5 達標測試

設計了兩道簡單的選擇題和一道有難度綜合分析題。設計意圖,通過習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本節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反饋目標的達成情況。

4.6 師生小結

最后在進行課堂總結時,通過問題“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在激烈的討論和互幫互學等學習方式中你有何體會?”先由學生小結、質疑、答疑,再由教師結合板書歸納總結,回顧本課學到的知識。將本節課所學知識系統化。

下面是我的板書設計

尿的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形成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的排出

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板書簡單、明了、突出重點、難點。

5 教學反思分析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出現階梯式教學,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了新的知識,能力進一步提高,比死記硬背的知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節課運用大量資料、圖片、動畫、視頻,再加上教師的點撥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由結構到功能層層遞進,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猜你喜歡
尿液意圖分析
原始意圖、對抗主義和非解釋主義
沒聽錯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陸游詩寫意圖(國畫)
尿液檢測可能會發現侵襲性前列腺癌
尿液檢驗標本留取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制定法解釋與立法意圖的反事實檢驗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分析:是誰要過節
跟蹤導練(三)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