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提升路徑研究

2021-01-16 11:19李鐵英李夢玥
黑河學院學報 2021年9期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

李鐵英 李夢玥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其中強調,“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因此,為了達到提升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性,使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下真正理解、認同思政課的內涵和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等目的,需要在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前提下進行思政課教學。為此,以提高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為目的,剖析主體性的三重內涵,強調提高其主體性的必要性,分析其主體性不高的原因,并相應的提出提升其主體性的路徑。以期推動思政課全面發揮“立德樹人”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主體性的三重內涵

“哲學中認為主體性是主體在與客體的互相作用過程中居于改造者、認識者、評價者、審美者地位,對客體實行改造、認識、評價、審美等的特性?!盵1]一般情況下,由教師主導思政課教學,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相對被動。但學生本身作為有獨立思想和自主意志的人,被動地接受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讓教育客體主體化,也就是讓學生從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站在主體的角度上改造、認識、評價自己的學習內容。主體性在不同視域下不盡相同,但在教育學視域下,主體性的內涵通常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1.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行為主體自由地表達個人意愿,在獨立思考后自行推進個人行動進程的行為和特性。在學習過程中則是指大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的,對自己學習進度進行充分規劃和管理,在課余時間中主動、積極地學習自己的課業任務。近年來,自主性逐漸成為大學生必備的學習能力之一,學生的學習對教師主導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逐步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這種轉變不只包括學習模式上的轉變,還包括學生在內心認同、價值認知和外在行為等方面的轉變。由此可見,自主性對大學生的綜合發展來說很重要,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的地位和重要性,發自內心地認同思政課傳達的教學精神,能夠自主地學習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等。

2.能動性

能動性是行為主體在面對來自外界的影響時,做出有計劃、有目的、積極主動的反應,也稱作自覺能動性。能動性是大學生自身發展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是一種能力,并且還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人們去做該做的事,阻止人們做錯誤的事。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能動性是指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對自身成長和未來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有目的性地制定自身學習計劃并自覺執行,以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并且,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確的認知并提高自身主體性。

3.創造性

創造性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核心,同時也是最能展現主體的主體性特征,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要,發散思維,以獨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未來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關鍵。思政課中大學生的創造性主要表現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自身創造性思維,對學習內容進行拓展理解,是對現有學習能力的一種超越。并且,創造性不僅體現在對學習任務的創造性完成,更體現在對思政課內容的高度理解和認同下產生創新性觀點,從而形成創造性成果。

二、提升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化?!盵2]培養思政課中客體的主體性,也就是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其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使其客體主體化,這對提升思政課教育效果、完成教育任務來說十分重要。

1.有利于增強教學實效性

隨著互聯網蓬勃發展,互聯網和人們的學習、生活越來越緊密,大量的信息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和豐富有趣的網絡內容相比,思政課的趣味性較低,而大學生大多20歲上下,對不熟悉的事物更容易產生興趣。反之,對內容相對枯燥的思政課興趣不高。但青年一代健康成長所必要的思想條件和精神支持,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于思政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提升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性,可以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有助于增強課中教學實效性。在提升大學生主體性的過程中,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以及考核方式等各個要素都是提升大學生主體性的重要維度,需要從各個維度出發提升大學生主體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當下熱門話題相結合,或立足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豐富教學設計,進行線上大學生演講比賽或班內熱門話題辯論賽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促使大學生將興趣從互聯網轉移到課堂中,從而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2.有利于實現師生課中協作探討

在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將大學生當做教學客體,把理論知識教授給大學生。但大學生具有主體意識,是有獨立思想、有豐富情感的個體,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容易出現大學生對思政課興趣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課堂學習不積極等現象,從而導致課堂主渠道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等問題。從“教”與“學”的關系上看,教師“教”的價值實現得更為主動,而學生“學”的價值實現則更偏向被動,這就導致“教”與“學”關系的不對等,學生“學”的價值實現不夠充分。所以,提升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將教學設計進行優化,通過合理的方式鼓勵學生去教師進行良性互動。如鼓勵大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等,在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協作探討、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優良“教”“學”關系。這種互動可以營造出優良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大學生主體性的養成和發揮。

3.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激發思政課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性,是促使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基礎。在認知上,讓大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認同思政課傳達的精神內涵、政治觀點以及法律道德規范等內容,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和家國情懷,引導大學生認同社會主題核心價值觀,認同我國的制度、政策和文化,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情感上,讓大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和傳承,理解并遵守我國的法律,了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行為上,鼓勵大學生能動地消化吸收知識、升華認同、自主革新行為,讓理論力量注入實踐當中,完成由“知”轉化為“行”的過程。在實踐中將學習到的科學文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社會責任感和行為習慣,成為有多角度思考能力的、遵紀守法、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公民,從而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在以上三個方面,思政課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在將大學生培養成國家需要的、合格的新型人才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較低原因

在思政課中,如果大學生的主體性較低,會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通過觀察發現,在思政課課堂中,有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主體性不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部分大學生主體意識淡薄

高校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連接點,我國對高校教育的發展格外關注。在高校,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等相關教育觀念將這一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也能體現出學校對于大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近年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提升,有利于學校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以及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但是,仍有部分大學生存在主體意識淡薄的問題。如部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主動性不夠,認為思政課是“60分萬歲”的課程,對思政課的認知和態度有所不足,沒有從內心真正重視并認真對待。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部分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相對較低,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課在凸顯大學生主體意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要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喜歡并愿意學習這門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其主體性。

2.大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較低

思政課的部分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與大學生生活關聯性較低,使大學生難以將教學內容傳遞的價值觀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連接。雖然思政課教師精心準備了教學內容,但教學內容仍與大學生的自身狀態和內在需求聯系不夠緊密。一方面,思政課授課過程中常常出現部分大學生“偽在場”的現象,也就是雖然人在教室中,但卻做一些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如打游戲、睡覺、寫其他學科的作業等。這種現象會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學生無法掌握知識、接受精神,甚至會影響思政課教師的授課積極性,導致“教”與“學”相互減損等類似的惡性循環。進而產生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較低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無太大聯系,且課堂相對有些乏味枯燥,這就使得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興趣不高,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厭煩情緒。如不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不積極完成課后任務,對思政課結課考試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等。

3.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發揮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德育性與政治性,這種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較為重要。雖然思政課的重要地位愈加鮮明,但在其發揮主渠道作用時,仍然存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教學設計略微單調、靈活度較低,無法吸引學生興趣,學生的注意力較難集中。并且教學內容存在與學生生活不夠貼近的問題,難以引起學生共鳴,使得學生較難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連接,也就無法將其在實踐中充分運用。另一方面,思政課通常是百人以上的大課,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同學,更多的是要靠學生自己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而這樣就會存在主體意識薄弱的學生無法融入課堂教學、積極上課的同學也較少有機會參與課堂討論等問題。因此,思政課主渠道作用還存在發揮不充分的現象。

四、提升大學生在思政課中主體性的路徑探索

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性較低,會影響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對應大學生在思政課中主體性不高的主要表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解決路徑,來提升思政課中大學生的主體性。

1.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大學生思政課主體性

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制約大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第一,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和家長不再對學生進行過多的約束,尤其是學習方面,需要大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在自主學習中,對自身個人能力有明確的認識,通過自行設定目標、進行學習、階段性總結、自我考核、反思與評價等對自己的能力形成客觀認識,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可以在課程考核中加入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考核,如對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學生之間互相打分和評價等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期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合作才能共同進步實現共贏,合作共贏不僅是我們的個人選擇,更是這個時代的選擇。大學生處在即將面對社會的關鍵節點上,要學會與人合作,才能在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因此,可以讓學生自由組隊,教師將任務留給小組長,由小組內部自行分配個人任務,使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養成習慣、培養能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與生活鏈接的愈加緊密,大到國內、國際新聞,小到熱點事件、明星八卦等,都是通過網絡進行了解。而網絡中的信息真假參半,尤其是有許多博取群眾眼球的“營銷號”惡意模糊事實真相。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生要有問題意識,要對來路不明的信息提出質疑而非全盤相信。因此,思政課中應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如在課堂時間中加入辯論環節,組織學生對熱點問題發表個人看法,并進行辯論。通過提高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激發主體性。

2.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大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與網絡已經密不可分,他們在網絡上聊天、打游戲和購物等,幾乎每天都在網絡平臺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讓思政課教育與網絡關聯起來,給大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的空間。這種方式有以下三個優點:

第一,在網絡平臺上,思政課可以更加多樣化,在教學方式上可以更加新穎一些,使其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授課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錄制成教學視頻和短視頻,將兩種視頻上傳到學校網站或短視頻APP上進行線上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再受傳統授課方式局限,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場地和時間進行學習。

第二,線上教學可以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因為線上教學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緊張和尷尬。在回答問題的方式上,由一對一轉變為多對多,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僅可以由教師解答,還可以由學生解答。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主動加入課堂互動,提高主體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增強教學效果。

第三,在網絡這個更趨近于平等的平臺上,師生關系也更加融洽,在教學過程中不再由教師完全主導,更多的是學生主動地探索和學習。學生在網路平臺上既可以進行學習、接受信息,也可以將學習經驗講授給他人,傳達信息,還可以互相解答問題等。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需要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將評價方式由單一轉變為多元?!皩嵺`證明,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不僅可以大激發學生在課上的積極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和教師各方面素質,而且可以實現學生參與度、思維活躍度、情感融合度的真正落實和提升,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盵3]

綜上所述,在網絡時代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可以提高思政課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平等性,使大學生可以快樂、積極地加入學習中,進而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性。

3.優化教學設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生活是教育的本質。教育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如果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可更加充分地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在教學內容中,可加入與大學生生活相關的部分,在充分了解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當前所面臨問題的基礎上,讓思政課與大學生的生活產生聯系。例如,采用體驗式教學來培養大學生主體性。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設置真實的生活情境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地將學習內容與生活進行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對思政課產生興趣,提升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參與度,還可以使大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可以得到提升,進一步發揮思政課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引領式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部分設置成一個或多個問題,在授課過程中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向學生引入提前準備好的課堂問題的教學方法。當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以點撥教學為主,給學生引導和啟發,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選擇權,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后給出創新性答案。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線上媒體與線下實踐的組合機制、線上課前預習、課后討論的研學機制和線上大學生思政課主體演講的展示機制等方式。優化教學設計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吸收傳統方法優點和近年教育理論的最新成果,實現超越式發展,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總的來說,優化思政課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連接,采用更合適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思政課課堂主渠道作用,還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猜你喜歡
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
綜合利用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單元復習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交互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應用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等差數列教學內容的深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