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傳承

2021-01-16 21:58姜松榮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手工藝受眾傳統

姜松榮,徐 韻

傳統手工藝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依次經歷了行為傳播、口頭傳播、文字傳播、電子傳播與數字傳播階段。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及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媒體的傳播形態已經完全顯現。2014年被稱為“媒體融合元年”寫入中國新聞發展史[1],昭示著融媒體時代已然到來。融媒體以“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2]等特點改變了傳播資源乃至全部社會資源的整合模式,同時也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面對前所未有的媒介發展態勢,傳統手工藝如何順應時勢更好地傳播與傳承便成為當下值得思考的議題。

一、從單域到融合: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手工藝的傳播特征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著作中依據媒介技術的發展將人類文化傳播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口傳媒介時代,這一階段的社會以口語傳播為主;二是印刷媒介時代,這一階段由于印刷技術的傳播,文字媒介占更多比重;三是電子媒介時代,各種電子媒介出現,所有感官得以參與[2]。融媒體時代,各種獨立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媒介形態由簡單到復雜,由多域到融合。媒介環境的變革帶來傳統手工藝傳播內容、渠道、方式以及觀念等方面的巨大變化,使其呈現出全新的特征,具體表現如下。

(一)綜合傳播與多元互動

首先,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經由報刊、廣播、電視等單一傳播渠道而言,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結構包括印刷文字、電子媒介、網絡新媒體等多種媒介形態融合,形成傳播渠道及形態特征多元化的格局。更多的媒體、機構和個人依據受眾喜好,創設傳統手工藝類欄目以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具體而言,即通過網站+官微+視頻號+自媒體等多端融合,以構建傳統手工藝融媒體傳播矩陣。如“工藝中國”“了不起頻道”“谷雨”“一條”等媒體,通過全方面、多形態、立體化的聯動傳播,擴大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受眾范圍,進而提高了傳播的影響力。融媒體的多種傳播形式和渠道將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播提供多種可能性。

融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廣度相比傳統媒體時代有了極大的提升。融媒體依靠硬件技術的升級,可以實現為用戶提供視頻上傳、分發、展示、瀏覽等服務,并且在海量用戶流量優勢和大數據控制下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使內容分享和再創造之間無縫銜接。如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傳播期間同時在微博、抖音、優酷視頻、微信公眾號多個平臺發布信息,期間全網傳播量超過10億次,總討論量超過20萬次,其更被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多次轉發,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融媒體不僅讓傳統手工藝有了更好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也為傳統手工藝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展示空間。

此外,融媒體以開放性、交互性、社交化以及注重用戶參與感為特征,通過各類平臺的評論、轉發、活動、調查、留言、彈幕、分享等多種形式實現其傳播效果。融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不但可以激發手藝人的創意和活力,更利于豐富傳播內容,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傳統手工藝長久以來都停留在技術沿襲、藝術模仿和造型復制的困局中。依托融媒體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手工藝者可以根據觀看數據、彈幕、評論和私信等互動方式有效收集受眾喜好,不斷改進,努力創新,調動內在的積極性。更應被重視的是,融媒體的互動性意味著受眾的表達欲和參與感可以得到極大滿足,受眾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和轉發等方式成為傳統手工藝的見證者、傳播者乃至主導者,實現了廣泛意義上的大眾參與。同時,互動的傳播過程最終會凝結為一種情感體驗,從而引發受眾的真切關注與深度參與。以視頻網站平臺bilibili(下文簡稱“B站”)為例,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發送彈幕與眾多觀看者交流互動,受到大量年輕忠實用戶的喜愛。意外走紅于B站的《尋找手藝》《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手工藝紀錄片,評價和彈幕累計達14萬條,滿屏“慕名而來”“淚目”“感動”等動人的彈幕營造出了集體儀式感。不難看出,融媒體的互動性滿足了受眾的自我表達,激發了人們了解、關注傳統手工藝的熱情,在推動傳統手工藝的傳播上發揮了良好作用。

(二)突破時空與沉浸體驗

傳統手工藝是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存在和演進的,但時空的限制有時會成為傳統手工藝傳播和發展的障礙。傳統手工藝生產通常受特定時間的影響,如民俗、節慶等文化活動給受眾參與和體驗的機會具有間歇性和非連續性的特征。古往今來,中國傳統手工藝主要立足鄉土,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開展生產,講求“材必以時”“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地域原生性的技藝體系。由于傳統手工藝廣泛存在于邊遠或鄉村地區,受傳統傳播環境的限制,一直面臨著小圈子演繹或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當今線下各類博物館、展覽、旅游與傳統手工藝結合,雖然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但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制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融媒體的傳播特性恰恰為傳統手工藝打破時空壁壘提供了現實操作條件。各類具有臨場感、代入感的視頻直播類APP,已然成為當前傳統手工藝傳播的重要陣地。當傳統手工藝通過視頻或直播的形式在各類平臺被展現時,其相關內容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傳播,用戶可以在信息發布的第一時間收看,甚至和手藝人實時互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傳統手工藝走出“隱在深山無人識”的困境。

此外,媒介技術的升級和跨平臺互動突破了傳統信息傳播中具體文本和靜態圖片的局限。隨著2019年5G商用元年的到來,傳統手工藝的“體驗式傳播”也隨之來到。直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360度全景攝影技術、全息技術等技術的成熟,可以讓身體感官更多地參與,使受眾在“重構場景中的全感官沉浸體驗”[4]提升了沉浸感、臨場感和代入感。在未來的手工藝內容傳播中,受眾群體將會以“虛擬身體”在場,身臨其境接觸到傳統手工藝的全面風貌和獨特魅力,深度感知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盡管5G+直播與傳統手工藝的融合應用還是新鮮事物,但已有團隊率先嘗試。如2019年10月,第六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錢錦銘通過8K+5G技術實時直播,實現了清晰且沒有延遲的畫面傳送;2020年6月山東省文化廳和旅游廳舉辦的“文物賦彩,非遺傳承”的5G+VR直播帶貨活動,實現了沉浸式、互動性的手工藝傳播。媒體的進一步融合和發展,將為傳統手工藝傳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契機。

(三)文化共享與商業消費

“中國傳統手工藝作為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生活文化中的物質文化遺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遺存,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盵5]傳統手工藝的性質包括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兩個層面。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傳統手工藝在不同地域以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具有獨特性、多樣性等特征。文化多樣性是傳統手工藝交流、創新和創造的源泉。對手工藝人來說,依靠媒體融合在內容資源和社會資源上的整合,可以將不同民族、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的手藝人集中在一起,便于他們互相交流與創新,有利于打破傳統手工藝在文化上的相對封閉狀態。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資源,是人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人們不但有權利共享,而且有承擔保護文化遺產、挖掘文化遺產和繼續弘揚文化遺產的責任”[6]。融媒體時代下,受眾不僅是文化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主動參與者。因此,每一位參與者都是文化共享的主體,在受眾參與傳統手工藝傳播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手工藝的情懷、審美趣味和工匠精神,進而獲得情感記憶與民族文化認同。當他們分享、轉發、發表自己觀點時,是對相應傳播內容進行補充和延伸的體現,以此形成群體性文化共享氛圍。

從物質屬性來講,傳統手工藝與日常生活最為密切。通過市場消費實現其價值是傳統手工藝與生俱來的特點。但是,受限于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規模、人力資源和資金狀況,傳統手工藝從業者普遍缺乏營銷推廣能力。據調查,“到2012年底,我國傳統手工藝行業共有企業5萬多家。其中私營企業約3.5萬家,約占總數的70%……全行業形成以私營企業為主的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格局。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企業人數在100人以下”[7]。這決定了大多數傳統手工藝很難有太多的資金用于推廣,更難以建立一個成體系的銷售渠道。相比傳統媒體傳播而言,融媒體為傳統手工藝提供了更完善的平臺機制,讓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傳統手工藝的同時,也能在融媒體環境下發展出社交銷售、自媒體銷售、直播銷售以及短視頻營銷等多種模式,以彌補傳統手工藝在銷售形式上的不足。

《2020年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研報告》指出,67.56%的從業者認為新媒體是引導消費的有效方式[8]。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呈現了典型的示范效應。平臺通過持續推出“看見手藝”“非遺傳承人”等扶持計劃,充分發揮其流量支持和激勵機制,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據抖音電商運營負責人介紹:“抖音低門檻,易操作,抖音賬號就是他們的門店,一部智能手機就是最好的推廣工具,手工藝相關的短視頻、直播就是最好的推廣內容?!盵9]另外,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等形式,能更直觀地展現工藝品的生產過程,激發受眾的購買欲望。通過抖音的電商平臺跳轉系統,實現了看視頻時點擊商品鏈接就可以直接消費,大大加快了手工藝產品變現的速度,使手藝人不再因經濟條件放棄技藝傳承,實現自給自足的良性循環。

從當下傳統手工藝傳播的總體特征來看,相對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傳統手工藝受限于途徑、手段等因素與傳播力低下的情形,媒體融合自身的便捷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無疑為傳統手工藝發展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

二、技術賦能的悖論:融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困局

在融媒體強大的技術賦能之下,傳統手工藝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但是,正如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和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學者們意識到的那樣,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飛升,往往都會給文化帶來一次暫時的、大踏步的“退步”。當前,在技術強大賦能下的傳統手工藝傳播同樣存在一系列的困局,如碎片化的傳播語境導致整體性被破壞,流量與算法引發傳播圈層的固化,虛擬化傳播導致文化體驗失落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去傳承價值的危險,應引起警醒和反思。

(一)碎片化的傳播語境導致整體性被破壞

技術的進步將我們推到了一個綜合傳播、人人皆媒的時代。但是,這種環境下傳統手工藝的傳播會更為完整和全面嗎?正如一些學者所意識到的,當下傳播語境中呈現的“碎片化”[10]特點,使傳統手工藝面臨整體性被破壞的風險。如今,“微信”“微紀錄片”“短視頻”等成為傳統手工藝傳播的主流形式。這些傳播形式由于受到時長、篇幅、字數等限制,其傳播內容必須在幾分鐘甚至十幾秒內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因為表達容量有限,傳統手工藝傳播可能會出現淺表化、功利化、浮躁化等問題,其傳播的內容多流于表層而難以完全展現其內涵,進一步則導致連貫性、完整性的破壞。此外,受眾注意力的碎片化,也改變了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價值取向。一方面,受眾的片刻注意力和快餐式的閱讀習慣,導致他們無法長時間地關注某一事物并進行深度的了解和探索。因此,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較為零散和無序。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傳播通常出現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間隙時間,使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短促、輕松、高濃度的傳播內容。在此情境下,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傳統手工藝趨向于娛樂化的生產與傳播。部分傳統手工藝傳播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犧牲深度,向當代人追求新奇、娛樂甚至庸俗的審美貼附,以“娛樂化”“庸俗化”取代了傳統手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高雅追求。這種對娛樂文化過度迎合的現象固然有利益驅動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傳播者缺乏內在的文化自覺。

不可否認,部分傳播產品以精良的內容獲得了受眾的關注,但遺憾的是,此類傳播內容在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后,又會迅速被新的內容覆蓋,然后被大眾遺忘。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碎片化傳播語境中傳統手工藝傳播的快餐化特征。

(二)流量與算法引發傳播圈層的固化

從表面看,在融媒體巨大流量的賦能下,傳統手工藝可以打破小眾化和小圈層的壁壘而更廣泛地傳播。當代手工藝人幾乎不約而同地在自媒體平臺上傳播傳統手工藝內容,希望依托媒體平臺的巨大流量使自己的手藝被更多的人看見、認可和消費。融媒體時代手藝人被發現、被看到的機會確實比傳統媒體時代多得多,但手藝人被發現、被看見的機會是否均等呢?對這一命題,研究者呂鵬指出,在用戶可以自由生成內容的時代,“各種新舊媒體的內容依然集中在‘名流’上,而與此同時,各種新媒體雖然使不知名的個人獲得一定的知名度,但他們仍是以‘草根’被命名的,而那真正獲得極大關注并創制出一定影響力的個人,依然是擁有強大社會資本的個人”[11]。傳統手工藝的傳播也存在著此類現象,在各類平臺的認證服務機制下,名家、機構、企業等專業視頻用戶將優先得到平臺合作與優先推送的權限,進而獲得更多的流量和關注,手藝人向公眾展示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尤為明顯。如抖音平臺上一些較為熱門的手工藝視頻,多是通過同一家機構統一運營管理的,如“銅雕大師”朱炳仁、“油紙傘大師”余萬倫等同屬“奇人匠心”MCN機構;“聞叔的傘”“東方盤紙”“永興坊皮影戲”等知名手工藝賬號則同屬于“尋古”MCN機構。長期發展下去,則會出現一部分擁有強大社會資本的手藝人擠占大部分的流量市場,而大部分“草根”手藝人越來被邊緣化的情況。對傳統手工藝而言,媒體的傳播集中于大師名家,并非融媒體時代出現的新現象,但在融媒體時代巨大的流量賦能下,個人傳播機會不均等的馬太效應將會更加凸顯。

與此同時,基于平臺算法和大數據的個性化服務與分眾化傳播,也蘊藏著“信息繭房”的風險。美國學者凱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將信息傳播中公眾只關注自己所選擇和愉悅的信息領域,就像把自己束縛于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稱之為“信息繭房”現象。同時他還認為,“信息繭房”會使公眾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狹窄,“群體間無法溝通,造成群體極化現象”[12]。這一理論道出了融媒體環境下傳統手工藝傳播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媒介平臺不斷通過數據記錄受眾的瀏覽軌跡、喜好,并形成相應的用戶標簽通過算法來指導內容的分發,使受眾在接受信息的類型、主題、豐富程度等方面因自身喜好而不斷受到限制和固化。另一方面,在算法的篩選下,系統將相似內容或相關傳播者進行集中推送,使傳播的內容趨向同質化。如受眾想了解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借由媒介平臺快速地搜索,便會出現同款類型扎堆出現的現象。對于受眾而言,長期面對大同小異的傳播內容,受眾的新鮮感和興趣將會降低。在這樣的“信息繭房”中,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范圍將更為狹窄和固化。

(三)虛擬化傳播導致文化體驗失落

從融媒體傳播的目的來看,帶給受眾更優質的文化體驗以引發受眾的情感認同應是其重要價值所在。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將會面臨許多挑戰。依托VR、AR、全景視頻等技術形式所營造和傳播的虛擬情境,視頻傳播實現了更豐富的信息、更高的現實擬真度,為受眾提供了良好的體驗。然而從傳統手工藝本身的屬性來看,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產生物質產品”[13],且在傳統手工藝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手工藝產品經過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將材料、造型、色彩、裝飾、質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反觀當下一些VR/AR傳播案例,當前以3D建模技術為依托的虛擬現實傳播,并不能真實地體現手工藝實物產品的質感、氣韻、精巧程度。正如研究者史安斌所說,“即便它與客觀真實何其相似,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手段可以完全復制客觀現實中的所有細節”[14]。身處智媒時代的人們更加沉迷于這種“虛擬的真實”,他們更愿意用虛擬的方式去了解傳統手工藝,而非對實物進行實際體驗,由此減弱了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真實感知。正如有實證研究證實的,在具有歷史屬性的文創產品情境下,媒介的使用會降低受眾對其真實性的感知,從而產生負面作用[15]。

強大的媒介技術提升了受眾的在場感和沉浸感,然而,在媒介所帶來的全新的感官體驗中,可能隱藏著巨大風險。對傳統手工藝而言,身體性不僅是其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受眾達成文化體驗的重要方式。學者向云駒認為:“身體性就是感覺的豐富性和感官的敏銳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建立在感覺 (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膚覺)的豐富性多樣性上,也反過來培養、強化、豐富、引導這些感覺;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由感官 (器官、肢體、身體、軀體) 承載、演示、生發,又在感官技術中將身體從客體轉化為主體,將主體客體的統一升華為身心的統一?!盵16]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更為強調眼(視覺)與手(觸覺、膚覺)共同介入。受眾想要真正領悟并把握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和內涵,就必須以身體“在場”的方式親身直觀地感受。而融媒體語境下的沉浸式傳播,受眾以虛擬在場的方式介入手工藝的體驗,雖然視覺、聽覺、味覺三種感官被充分調動,但因為“手”這一核心感覺通道的缺席,顯然不足以達成受眾對手工藝的深度文化體驗。

傳統手工藝面對日新月異的虛擬現實技術,其與新傳播技術的結合似乎成為必然。但我們必須要關注到其中所隱含的危險傾向,即盲目求新,過于追求形式經歷,而忽視了對傳統手工藝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文化體驗。新傳播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相結合,應是面向傳統手工藝的自身屬性以及傳播內容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選擇。否則,這樣的傳播就喪失了存在的必要和意義,淪為多此一舉、勞民傷財的傳播作秀。

三、以傳播促傳承: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手工藝傳承的路徑

傳播學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指出了傳播的三項基本功能,即守望環境、協調社會以適應環境以及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17]。從歷史事實上看,傳播始終在傳統手工藝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社會,借助口傳身授與實物傳播兩種形式,傳統手工藝得以世代相傳;印刷媒介出現后,傳統手工藝通過文字內容向更廣闊地域傳播,受眾越多,可供選擇的傳承人也越多;以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其生動性和技術性為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傳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手工藝的知識積累和傳播效率得到了空前提升。在整個傳統手工藝發展過程中,傳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沒有傳播就沒有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因此,傳播是傳承的基礎。

雖然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傳承聯系緊密,但我們不能將當下的傳播活動當作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法國學者德布雷提醒我們:“傳播是在空間中傳遞信息,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時空范圍內進行。而傳承指的是在時間中傳遞信息,確切地說,是在不同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盵18]雖然傳承與傳播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傳遞信息的行為,但實際上傳播與傳承也存在著重要區別。傳播強調沿空間的橫向擴散,具有隨意性、瞬間性等特征;而傳承傾向于沿時間的垂直性承繼,具有穩定性、持續化和完整性等特征。對于傳統手工藝而言,傳播的關鍵是擴大受眾面,而傳承的關鍵在于群體的認同感和持續性。因此,“傳播是為傳承服務的”[19]。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融媒體傳播中的傳統手工藝就只是一種在媒介傳播環境中的流行現象,而無法改變現實環境中面臨失傳的局面。正確認識傳播與傳承之間的關系,合理利用融媒體的優勢,通過傳播服務于傳承具有切實的意義。鑒于此,本文認為應在融媒體語境下構建社會大眾由“認知”“認同”再到“學習”的傳播環境,使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有人可傳、有途可傳、所傳有價”[20]。具體來說:

第一,以傳播增進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整體認知。首先,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基本前提是對文化內涵、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等信息的基本認知??梢哉f,當下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在融媒體所展示的“文化空間”[21]中實現的。有學者呼吁政府、專業媒體與文化專家應該采取措施使傳統手工藝在新媒介環境下更好地生存[22]。對此,政府和文化專家首先要重視其“呼吁效果”,以喚醒全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生存狀態的關注;另外,專業媒體應關注受眾對傳統手工藝完整性認知的推廣,注重傳統手工藝系統性傳播的高度、深度和廣度,深耕垂直領域并不斷深入挖掘傳統手工藝背后隱含的文化內涵,以加深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記憶。

2017年初,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電視與網絡視頻中開始出現了一系列優質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歷史、美感與精神等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如《國家寶藏》為博物館與電視媒體跨界融合鋪開一條可行性道路。通過對文字、聲音、音像、3D技術等現代傳媒技術的綜合運用,構建起豐富、立體的傳播空間。在節目定位上,引導觀眾更多地關注文物背后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提高了人們對文物的整體認知。同時,通過手藝傳承人對相關知識、當下價值的講述,引導觀眾更多地去關注技藝的“今生”傳承問題,讓人們懂得“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延續的生命記載,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家園”[23]。由央視出品的《衣尚中國》聚焦中華傳統服飾藝術,探尋服飾背后的美學精神,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三個主環節的多重演繹,用創新來講述服飾的歷史故事,并通過專家學者深度解讀以及設計師的創新性轉化,讓受眾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喚起更多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重視,并以實際行動參與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

此外,各類媒體平臺應優化算法的文化導向,不斷幫助統手工藝拓展受眾面,促進傳統手工藝在當下的發展。還可通過運用智能算法實現數據信息的可視化設計,實現對數字媒體和物理實體之間藝術關聯的探索[24]。在迎合受眾閱讀“套路”的同時,也需要提供一些慣性之外的信息,給個體帶來更多的“奇遇”[25]。

第二,以傳播激發大眾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感。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包括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兩個方面。在融媒體語境下,情感認同要求傳統手工藝傳播內容應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激活受眾的文化記憶來增強認同感;價值認同要求融媒體在傳播中審慎地篩選有價值的傳播內容,尤其是合乎當下社會需求。傳統手工藝傳播內容應逐漸擺脫“獵奇”“同情”“窮苦”等大眾刻板印象,在同質化泛濫的傳播信息中,應深耕優質內容體現傳統手工藝的核心精神價值,以獨特的互動方式吸引用戶,建立起傳統手工藝與受眾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結以形成文化認同。

“理念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26],創意時代傳播理念的創新推動著傳播方式的創新和變革,這種耳目一新的傳播創新讓大眾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感持續升溫。如《一百年很長嗎》《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網生紀錄片”的現象級傳播,即是成功的案例。此類紀錄片不同于以往紀錄片的宏大敘事,而是立足人本敘事和具有幽默感的解說風格,關注手藝傳承人的真實生活、情感、性格和追求等,在這樣的敘述風格下賦予受眾真實認知并使其產生情感共鳴。文化綜藝類節目《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則是以年輕新穎的方式傳播傳統手工藝文化。其以文化真人秀的形式,通過主持人與明星組成探索團,營造出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傳播空間,成功消解了年輕觀眾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的距離感。與此同時,節目還會聯手設計師和高校設計專業學生“開腦洞”,使每期節目誕生一個文化創意衍生品,通過多維度的演繹與解讀,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傳統手工藝并不是沒落的、過時的,以喚醒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價值的認同。之所以能制作出讓大眾產生認同感的經典傳播案例,一方面在于傳播者具有歷史責任感,另一方面還在于他們能夠自覺地在文化傳播、情感認同與傳播形式之間找到結合點。

第三,以傳播促進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傳統手工藝的技術操作能力是傳承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僅僅通過傳播對傳統手工藝產生認知和認同,還不足以使一個人成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者。手工藝的傳承,需要更多人投身到對技藝的學習中,成為手工藝的“擁有者”。我們越來越多地關注融媒體對傳統手工藝消費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融媒體平臺的教育功能。在線教育便捷、低成本、可反復回看等優勢,使手工藝愛好者可以通過在線方式習得技藝。因此,要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手工藝教育融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發展。另外,積極探索與傳統手工藝傳承規律相契合的學習模式,構建傳承人與受眾深入的互動關系,提高受眾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參與度、學習滿意度和學習效果,以達到技藝傳承的目的。

同時,我們需要理性認識融媒體教育在傳統手工藝學習中的功能與價值,既看到在線教育中的價值以及其與傳統線下教學相比具有的顯著優勢,也要認識到手工藝在線教育、VR教育并不能取代傳統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式教學,線上線下教育需要協同發展。線下的技藝傳習所、展演活動、手工藝研修班、文化體驗館等多種形式,可以吸引人親身、深度地體驗,樹立人們對文化內涵的豐富認知。同樣作為一種反哺,線下豐富的文化體驗形式和健康良好的文化業態也將影響著線上平臺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亟待傳承與發展。融媒體時代,技術的發展讓傳統手工藝與大眾更為親近,讓我國傳統手工藝發展處于良好態勢。從當下傳統手工藝傳播的特征看,融媒體以其自身的便捷性、包容性和開放性,不僅構建了我們對傳播效果的新認知,更將成為傳統手工藝的一種新的傳播常態。融媒體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資源與問題同在。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傳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傳統手工藝傳播者們必須緊跟時代,充分借助融媒體傳播力量,運用先進的傳媒技術增強傳播力度和深度,同時注重對傳統手工藝當代價值的挖掘,以促進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傳承。

猜你喜歡
手工藝受眾傳統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傳統手工藝與博物館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簡述《婉婉壺》的傳統與現代藝術之美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世界工藝文化之旅
手工藝·溫州發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