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探析

2021-01-17 09:37祝世玉李戰奎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1年10期
關鍵詞:總書記工作發展

祝世玉,李戰奎

(陜西理工大學,陜西 漢中 723001)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承諾。[1](P48)這一承諾不僅是對中國人民民生的保障,也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下文中,筆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進行探析,回溯其歷史淵源,梳理其實踐價值。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礎

(一)以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為基礎

馬克思基于對時代的精準分析與把握,認識到實現人類解放是最終目標,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認為只有通過改變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才能徹底改變貧困狀態。

1.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必然會產生貧困,這種貧困是持續的,而且存在階層劃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產階級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P405)但異化勞動所導致的貧困問題也愈加嚴重,這使得馬克思更加關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存在與發展,關注社會貧困問題,把視角轉向社會中現實存在的人。他認為,要徹底消除貧困,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改變資本主義這一存在方式。

2.馬克思揭示了社會貧困的后果,就是資本的聚集以及相對過剩人口的出現。[3]資本家不斷追求剩余價值,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資本財富積累速度加快,同時,不變資本即機器生產等的比重不斷增加,機器效率的提升帶來了工人失業問題的顯現,出現了相對人口過剩。資本主義制度為少數資本家聚集了財富,而多數人卻處于困頓的環境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因此,無產階級開始尋求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是推翻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發動無產階級革命,使無產階級真正成為社會主人。

3.馬克思反貧困思想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的,目標是改變無產階級的階級困境,實現人類自由而平等的解放。[4]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揭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并提出無產階級要擺脫貧窮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以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為理論基礎的,在當代具有了新時代的良好發展,主張扶貧與扶智一起抓,具有了現代價值,對于中國的扶貧事業也有了中國自己的時代解讀。

(二)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孕育著不同的思想體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追求。中華文化擁有不同的形態,不同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發展。

1.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中國古人認為,最高追求莫過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內圣外王的一種狀態。[5]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尤其重視民生發展?!渡袝吩疲骸懊裎┌畋?,本固邦寧?!笨梢?,古人早就意識到要保障民生,維護好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保障人民的發展,才能使國家得以延續。

2.大同社會的闡釋則是理想社會的雛形。大同是一種理想世界,代表著中國古人對于社會最終形態的一種向往。在大同社會中,人人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而要達到大同的狀態,必須實行兼愛、非攻等,這就為中國扶貧救濟思想奠定了社會形態基礎。而大同社會的理想雛形也為社會主義的最終形態即共產主義,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與精神。

3.中國文化從生命出發,并在生命的歷史長河中、生命的活動中不斷完善發展?!吨芤住吩疲骸吧^易”,五千年文化兼容并蓄、吐故納新,通過自我完善以及自我發展又不斷產生出現新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在今天的扶貧路上有了新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發展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而且還有了創造性的發展。

(三)對歷屆領導人扶貧工作內容的總結與升華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非常重視貧困問題,積極了解貧困地區的發展狀況,努力解決全國性的貧困問題。黨的歷屆領導人關于扶貧工作的經驗與方法,為習近平總書記開展扶貧工作奠定了理論指導。

1.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經歷了革命時期,同人民一起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將經濟重點轉向民生建設與發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開始實施并完成三大改造,通過社會主義改造轉變社會結構。[6]毛澤東以土地問題為抓手,完善土地法律法規,通過上層建筑的完善來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進行辯證把握以及引導,對于扶貧工作的指導有著現實意義。

2.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立足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確立消滅貧困的目標,以“最終達到共同富?!?。[7]將生產力發展提升到理論層面的新高度,同時提出“先富帶動后富”的方法要求。

3.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通過對農村、城市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態進行分析,進一步將扶貧進行深化研究。江澤民同志基于我國現實國情,認為首先要解決好農村貧困問題,制定好國家扶貧攻堅計劃,扶貧開始由工業滋補農業,城市滋補鄉村,把扶貧措施落實到戶。改革開放后我國各地區發展差異巨大,經濟發展差異性使得扶貧策略也會有所不同,這也為精準扶貧以及產業扶貧的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4.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將可持續引入扶貧工作。從解決人民的基本需求到實現根本發展,不僅解決了貧困問題,還通過多項措施的實施實現了精神以及思想的改變。在扶貧工作中,厘清主體責任,提出扶貧“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通過目標的設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形成扶貧的綜合機制。

5.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在歷任領導人扶貧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創新發展,將扶貧工作內容升華到新的高度,提升到新的理論水平。以人民為中心使得習近平總書記更關注民生發展,扶貧內容不斷豐富,扶貧方法不斷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國情的改變以及實踐的發展,提出了扶貧要“滴灌式”,更要精細化、明確化,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觀點。[8]另外,還要創新管理方法,科學扶貧,讓扶貧真正扶起有需要的人。并對沒有脫貧意識,精神匱乏,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與決心的貧困主體,幫助其堅定脫貧的信心,從精神上與貧困分道揚鑣,實現精神扶貧。社會扶貧工作下,脫貧已不僅是貧困地區面臨的問題,也是社會以及國家的重要問題,全社會要廣泛參與,激發社會主體意識,集多方力量,共同合作,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同時,加強扶貧資金的專項管理,杜絕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保證廉潔扶貧??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內涵以及價值更加豐富,不僅是對歷屆領導集體扶貧工作經驗和方法的繼承與發展,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必然產物。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現實基礎

(一)全球性貧困成為人類難題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歷史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各國的貧困問題不盡相同。發達國家主要表現為一種相對貧困,基本生活可以得到滿足,而發展中國家則表現為絕對貧困,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難以保障。而從地區來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亞洲以及非洲地區,按照絕對貧困線來計算,亞太地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其次是非洲地區,婦女和兒童是遭受貧困影響的兩大主要人群。

世界各國共同的貧困問題主要為人均收入水平低,收入分配不均現象嚴重,個人健康狀況難以保證。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研究就是提高全球面對貧困的能力,是基于實驗的方法來改變貧困,這凸顯了全世界對于貧困的重視。

(二)我國貧困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

按照我國劃定的貧困標準,我國貧困人口已超過大多數國家的人口。[9]由于歷史傳統,我國城鎮化起步較晚,使得農民占據貧困人口中的大多數。我國的貧困更像是一種遺傳性貧困,從祖輩就已經開始的貧困,貧困時間較長,對于貧困的認知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這決定了我國扶貧工作將是一場持久戰。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實踐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百姓,深入全國各地進行扶貧工作的調查研究,開啟了我國扶貧的全新事業。

(一)陜西、河北的基層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的起點

20世紀60年代末,習近平同志來到陜西梁家河,當時的梁家河自然環境惡劣,人民生活難以保證。作為村支部書記的習近平,通過深入基層,了解人民需要,解決人民的實際訴求,帶領村民做實事,改善村民的生活狀況。他帶領廣大社員治溝打壩,從事沼氣產業,與村民一同勞動,他的一系列行為受到村民的廣泛稱贊。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他深刻理解了中國的貧困問題,堅定了為人民群眾做事的信念,開始了他扶貧工作的起點。[10]

1982年4月,習近平同志主動到河北省正定縣擔任縣委副書記,此時的正定縣人民生活貧困,很多人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習近平同志到來后,經過充分調研認為,必須先解決吃飯問題。他大膽創新,對種植結構以及種植方式進行了調整,一年時間使當地農民收入激增,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當時適逢改革開放初期,他大膽提出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多種經濟,開展“大包干”,推動了當地生產力的進步,試點公社當年生產總量翻一番,經過他不斷努力,使正定脫下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另外,他還善于抓班子、改作風,為干部教育以及隊伍建設提供了發展思路。習近平同志在陜西以及河北的基層工作經歷是扶貧工作的實踐起點,通過基層工作了解人民群眾之所需,通過實際行動幫助人民脫貧奔小康,同時不忘開拓創新,具有長遠以及戰略目標。

(二)福建、浙江的工作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的積累

20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寧德主政期間,通過產業扶貧帶動經濟發展,為推動老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共同繁榮,形成了一整套開發思路。[11]他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針對閩東百姓存在的安貧樂道和怨天尤人的觀念,有針對性提出“笨鳥先飛”,從思想上淡化了百姓的貧困意識,樹立商品觀念、競爭意識。他提倡因地制宜的發展,進行特色產業扶貧,并注重發展的平衡性以及多樣性,尤其關注少數民族以及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另外,他在寧德執政期間帶頭抓黨建,強調發揮農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整體戰略上統籌規劃,通過實際調研得出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必須協調推進,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通過集中布局推進各領域協調發展的論斷,并創造性提出區域間的相互扶貧以及社會合力扶貧。以浙江山海資源優勢為推動力,將產業增長點設定為海洋經濟,推動欠發達地區尋找新方向,找出定位時代的發展需要,滿足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浙江的物質文明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雙料豐收。

福建與浙江的工作經歷是習近平同志扶貧工作的實踐深化,將扶貧相關論述內容由點到面進行嘗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扶貧方式,從全面戰略角度進行規劃,確保小康脫貧路上各地區的穩步前進。

(三)擔任中央領導人以來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的深化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概念,同時還提出科學扶貧、產業扶貧、精神扶貧等重要論斷。他在實地考察貧困縣時,進一步提出“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12]明確了扶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標志著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重要論述內容的成熟。經過多年脫貧攻堅戰,黨帶領人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奮斗目標,現行標準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穩定脫貧人口達六千多萬,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減貧最多的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我國扶貧開發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國對于世界減貧所闡釋的“中國智慧”,彰顯了中國作為國際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其中蘊含的深刻理論,如貧困規律的認知,對于世界脫貧有著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保障了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與犧牲奉獻。

猜你喜歡
總書記工作發展
帶著“民政題”與總書記面對面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習近平總書記論守初心
習總書記“下團組”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不工作,爽飛了?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選工作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