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設計語文微課的舉措芻議

2021-01-20 04:33謝麗蘊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多元智能設計

【摘要】網上的微課資源并不符合所有學生的實際學情,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還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來設計微課。文章主要從視覺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言語語言智能和人際溝通智能五個方面,詳細論述了語文教師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設計微課的一些舉措。

【關鍵詞】多元智能;設計;語文微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職語文微課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131。

作者簡介:謝麗蘊(1983.12-),女,甘肅省酒泉師范學校(酒泉市實驗中學),中專講師。獲獎情況:2018年撰寫的教學設計《談中國詩》,在甘肅省教學設計評比競賽中榮獲二等獎;2020年設計的微課《歸園田居 其一》,在甘肅省首屆微課大賽中榮獲二等獎;2020年,因指導朗誦作品《中國力量》被酒泉市教育局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教育信息化2.0時代以來,信息技術更是成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的語文微課,既是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一種具體形態,也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一種重要選擇。然而,大部分語文微課在畫面、聲音、文字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觀看微課的興趣不濃,積極性不強,即缺乏觀看微課的內在動力。為了讓學生產生觀看微課的內在動力,語文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可以巧妙地利用視覺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言語語言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讓微課的畫面變得更加有趣,讓微課的情景變得更加豐富,讓微課的聲音變得更加悅耳,讓微課的語言變得更加優美,讓微課發揮更好的教學作用。

一、巧用視覺空間智能,讓微課的畫面更有趣

微課中有趣的畫面不僅有助于學生形象、直觀、清晰地理解微課內容,而且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觀看微課的興趣。毋庸置疑,在設計微課的畫面時,教師必須要緊扣微課的主題、結合微課的內容。但是,緊扣微課主題、結合微課內容的畫面不一定都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一定都能夠讓學生全神貫注地觀看微課。教師還必須要利用空間智能,讓微課的畫面變得更加有趣,讓微課畫面對學生產生視覺沖擊。線條、平面圖形、立體實物、不同色彩、彼此之間的關系等,都屬于空間智能作用的基本范疇。語文教師在設計微課時,應該恰如其分地將這些空間智能因素融入微課畫面的設計之中。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是語文教材中的課外古代詩歌誦讀篇目之一。盡管這首詩是課外誦讀篇目,但是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弱,所以教師應該以微課為媒介,給予學生適度指導,幫助他們更為準確地理解這首古詩。在設計微課時,語文教師應該于微課畫面之中適時、適度、恰當地利用空間智能,將《歸園田居(其一)》這首古詩中的內容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如,在講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句時,微課的背景畫面既要呈現籠中之鳥、池中之魚的孤寂,也要呈現林中之鳥、淵中之魚的自由;在講解“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這句時,微課的背景畫面既要展現榆樹、柳樹的樹蔭覆蓋房屋后檐的動態情景,也要展現房屋前院桃樹、李樹爭春的動態景象;在講解“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句時,微課的背景畫面既要顯示出深巷中家犬狂吠不止的護宅情景,也要展現出樹頂上雄雞不停啼喚的報曉情景……這些動感、清晰、多彩的微課畫面,將抽象的古詩內容形象化。聚焦于這些有趣的微課畫面,學生可以形象直觀、由淺入深地準確理解古詩的內容。

融空間智能于微課之中,說到底,就是利用空間智能將微課的畫面設計得更貼切、更清晰、更逼真、更直觀、更動感、更立體、更奪目。如此一來,微課的畫面就會成為學生想象的支架。依托想象的支架,學生就可以在腦海之中將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同時,形象的畫面就會成為學生理解抽象文字深刻意蘊的助力。

二、用自然觀察智能,讓微課的情景更豐富

形象、有趣、逼真、豐富的情景,是微課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情感的一種介質。緊扣課堂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只是語文教師創設微課教學情景的基本條件。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時,還應該巧妙、恰當地融入自然觀察智能,讓微課的情景變得更加豐富。情景內容變豐富后,學生就要細致入微、抽絲剝繭地去觀察、去尋找、去發現情景中深層次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融入自然觀察智能的微課教學情景,猶如一盞明燈,引領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解讀文本的思想,體會文本的情感等。

下面以《科學是美麗的》這篇課文的微課設計為例,在文章一開始,作者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常人眼中科學的樣子——深奧、枯燥、艱難。對此結論,作者并不贊同,并說明了質疑理由。緊接著,作者向讀者揭示了科學的真實姿態——曠世奇美、美不勝收。因此,在制作這節微課時,教師面臨著這樣一種困境:需要將科學美的“姿態”展示在學生面前。為了擺脫這一困境,教師可以嘗試在微課設計中融入自然觀察智能。如,在微課中用幾張高分辨率的圖片向學生由遠及近、細致入微地展示“電子云”。不僅如此,圍繞這幾張高分辨率的圖片,筆者還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將其稱為“電子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觀察、辨識圖片中的電子、原子核等。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就會“啟動”。依托自然觀察智能,觀察圖片后學生就會對“電子云”有相對形象、直觀、清晰、具體的認識與了解。

當然,在這節微課中,教師除了創設“電子云”的話題之外,還用形象、直觀的圖片、視頻等,創設了“葉綠素”“納米”“DNA”的教學話題。聚焦于這些教學話題,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就會奏效,學生們就可以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來領略、感悟科學的曠世奇美。

三、巧用音樂韻律智能,讓微課的聲音更悅耳

舒緩的音樂能夠讓人放松心情,心神愉悅;激昂的音樂能夠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悲傷的音樂能夠讓人黯然神傷,心情憂郁……音樂是人們蕩滌心靈、陶冶情操、調節情緒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智能是多元智能的基本內涵之一。同時,由于學生在音樂課上受到過基本的音樂知識教育,所以他們都具有良好的音樂智能感知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音樂智能,在設計微課時,在微課中融入音樂智能,讓微課的配樂變得更悅耳。悅耳的微課配樂可以讓微課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讓微課所講述內容的情感更加自然地流露,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微課的意境,理解微課的內容。

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親》是語文教材“閱讀與欣賞”板塊中的一篇課文。為了指導學生在課前有效預習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圍繞這篇課文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精心設計一節微課。以這節微課作為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工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在設計與制作這節微課時,教師可以將戚建波作曲、閻維文演唱的歌曲《母親》的伴奏作為這節微課的背景音樂。不管是在微課的導入環節、講解環節還是練習環節,教師都可以配上這首歌曲的伴奏。悠揚的旋律可以讓這節微課的情感變得更加豐富、飽滿,讓這節微課的魅力大增。這樣一來,《我的母親》這篇課文中對簡單而又偉大的母愛的熱情謳歌,和對母親的感激和珍惜之情,都會隨著歌曲《母親》優美動人的伴奏自然地流露出來。再加上微課畫面上形象逼真的圖像,教師用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的深情講述,這篇文章中偉大的母愛被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學生的音樂智能“啟動”后更容易激發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珍惜之情。帶著這種感情觀看微課,學生就能夠更為深切地理解老舍先生對偉大母愛的贊美與謳歌,從而更為真切地感受到宛如陽光普照般溫暖、好似春風化雨般細密、仿佛海納百川般博大的母愛。而這正是融入音樂智能的微課可能帶來的一種感染力。

顯而易見,教師在這節微課中使用了緊扣母愛主題、旋律深情優美的音樂,能夠讓微課的聲音變得更加悅耳。悅耳的微課聲音與精美的微課圖像、優美的微課語言自然地融為一體,讓整個微課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這樣的微課對于具有音樂智能感知基礎的學生有一定吸引力。同時,悅耳的微課聲音可能會在無形之中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一種心靈的共鳴——感恩偉大的母親,贊美溫暖、細密、博大的母愛。

四、巧用言語語言智能,讓微課的語言更優美

除了逼真奪目的畫面、優美悅耳的聲音之外,微課還應該包含簡潔而優美的語言。在微課中,以簡潔而優美的語言為媒介,教師可以將復雜的知識內涵簡單化,將凌亂的知識結構條理化,將枯燥的知識講解趣味化……語言智能,簡單來講,就是人們運用語言的能力。用時短是微課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運用最為簡潔、最為優美、最為準確的語言,向學生清晰、翔實、生動、有趣地講解某個知識點,或準確表達某層意思,是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因此,在對微課中的每一句話進行精打細磨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入語言智能,讓微課的語言更加優美。

下面以語文教材“語文基礎知識與應用”板塊中的“標點符號主要用法簡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進行論述。盡管教材中的“標點符號主要用法簡表”以表格的形式,從“名稱、符號、位置和功能”四個方面言簡意賅地介紹了“句號、逗號、問號、破折號”等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但是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所以僅僅通過學習教材中的簡表,他們很難準確理解、牢固掌握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鑒于此,教師可以圍繞“標點符號主要用法簡表”制作一節微課。在微課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優美且簡潔的語言將各種標點符號的主要用法清晰、簡潔地展示出來。如,句號的用法,教師可以運用語言智能將其歸納、概括總結如下:“句號是個小圓圈,有它表示意思完;陳述句末加句號,舒緩祈使添句號?!碑斎?,除了概括句號的用法之外,教師還應該列舉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晰、細致地加以講解。如:告訴學生“‘新學期,我們迎來了一位新老師?!驗檫@是一個陳述句,所以要在句末加句號?!埻瑢W們仔細聽?!@是一個祈使句,但是該句的語氣比較舒緩,所以應該在句末加句號……”

運用語言智能對微課中的語言進行精打細磨,能夠讓教師們更為準確、貼切、生動地呈現、闡述、講解相關知識點。同時,在微課中融入語言智能因素,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示范與引領作用。

五、巧用人際溝通智能,讓微課發揮更好的教學作用

缺乏互動性的微課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促進教學方面會打折扣。因此,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可以巧妙地利用人際溝通智能,讓微課更加具有互動性,讓微課發揮更好的教學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的當下,讓微課具有互動性已經不存在任何技術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設置微課互動模板。

仍以《科學是美麗的》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制作微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語音播放功能、人機交互功能等,讓學生在上微課時完成互動。如,當學生想要從不同的視角觀察“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時,他們可以點擊微課畫面上的某一個按鈕。之后,微課的知識講解暫停,彈出彈窗提示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或正面,或后面,或左側,或右側等。緊接著,學生就可以自主選擇相對應的角度,細致觀察、深入了解“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在給學生觀察模型的同時,微課背景音調整為同步語音介紹“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在這些互動環節,學生需要不時地完成微課中的互動要求,不斷地從微課中獲取相關信息。當然,在這節微課中,除了這些互動環節之外,還有圍繞微課教學目標提出的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說碳是天外來客?為什么說碳是生命之源”等也需要學生參與互動。

顯而易見,教師在微課中融入人際溝通智能,能使學生與微課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更加有效。通過頻繁有效的互動,微課在輔助學生理解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方面的作用會愈發顯著。

總而言之,畫面、聲音、語言是組成微課的重要部分,是語文教師設計微課的著力點。語文教師恰如其分地利用視覺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言語語言智能和人際溝通智能等智能設計微課,可以將微課打造成一種視聽盛宴。如此畫面有趣、聲音悅耳、語言優美的視聽盛宴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觀看微課的內在動力,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帶領他們走進一個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語文世界。

【參考文獻】

盧樂韞.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優化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 2018(50):85,87.

劉小娟.借助微課開展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24):247.

梁志洪.多元智能理論與微課多媒體教學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244-245.

蔣慧鴦.高中階段基于多元智能的創造力開發路徑與對策研究[D].浙江大學,2017.

猜你喜歡
多元智能設計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運用多元智能構建園本課程的研究與實踐
多元智能理論對制定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學培養方案的啟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
多元智能視域下對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現狀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醫外科學教學與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