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強化與認同:《經典詠流傳》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建構

2021-02-01 21:08梁詩涵
視聽 2021年6期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流傳集體

□ 梁詩涵

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提出,“文化記憶”是包含某特定時代、特定社會所特有的、可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①。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代代中國人的繁衍生息中,逐漸形成了綿延不絕的文化記憶,滋養著國人的精神生活。但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劇等文化形式不斷向我國輸入,不少青年人紛紛將目光投向國外,而中國傳統文化則一度變為“冷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創作的,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到2021年已經推出了四季節目。節目通過“和詩以歌”的方式,對國人的文化記憶進行喚醒與強化,完成了國民對文化記憶認同的實踐。

一、文化記憶的喚醒:詩詞的影視化書寫

一旦詩詞文本轉化為可觀可感的影視書寫后,作用將發揮得更大。因為在全媒體時代下,影視化本身就代表著更大的公開性、更廣的傳播空間以及更靈活的時間。影視化書寫就意味著需要突破過去的文本書寫,以新的方式和技巧進行展開?!督浀湓伭鱾鳌分械挠耙暬瘯鴮懼饕憩F在詩詞的重塑方式、記憶之場、集體成員的共同參與上。

(一)詩詞的重塑:從“經典解釋”到“娛樂唱頌”

對于經典來說,文本是固定的且不容更改,而世界卻在不停變更,一成不變的文本與不斷變更的現實之間的距離越發明顯。揚·阿斯曼指出,這種差距只能借助解釋來加以彌補②?!敖浀浣忉尅钡墓ぷ鞅闶峭ㄟ^解釋,讓過去的那些經典能夠適應時代要求。在詩詞中,學者們往往根據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形勢變化,對文本做出詮釋,這樣既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又能借以陳述學者自己的觀點,但作品的受眾往往有限而未能“破圈”?,F如今,詩詞的重塑方式不再僅僅依賴于過去嚴肅的“解釋”,也可通過“娛樂化”的方式降低嚴肅性并吸引更多受眾參與。在《經典詠流傳》中,王俊凱、譚維維、王力宏、沙寶亮、鳳凰傳奇等知名人物以“娛樂唱頌”的方式再現詩詞,并配以舞蹈、伴奏、現代流行歌詞,從而實現對經典詩詞的重塑。

(二)記憶之場:從“實際之地”到“舞臺場景”

文化記憶是超越個人的,它的傳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實現。法國學者諾拉用“記憶之場”來表示能夠傳承文化記憶的載體。除了文字和儀式外,在過去,“記憶之場”主要是歷史遺址、博物館這類的“實際之地”,人們到這樣的歷史性場所去親身體驗,印象要比道聽途說和閱讀更生動、更專注。而影視化書寫,則注重“舞臺場景”的搭建。節目中每一首詩詞都借助了不同的“舞臺場景”來喚起觀眾的共同回憶。舞臺場景的具體呈現,便是當代人對過去想象的產物,人物、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效果等均可對觀眾的印象產生影響。以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為例,舞臺上霍尊本人空靈悠揚的唱腔、小女孩們以阿卡貝拉的方式用身體打出的節拍、屏幕里皎潔明月下安靜的松柏……以動襯靜的場景布置,仿佛將觀眾置身于王維的詩畫中?!拔枧_場景”不僅能賦予觀眾沉浸式體驗,鑒賞團的存在也可幫助觀眾理解得更為透徹。由此可見,“舞臺場景”帶給觀眾的印象并不亞于“實際之地”。

(三)集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從“身體在場”到“虛擬在場”

揚·阿斯曼指出,“集體成員的共同參與”是有效推動文化記憶建構的方式之一(另外兩種方式是詩的形式、儀式的展演),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在過去無文字的社會中,如何保證集體成員能夠共同參與呢?那時,節日和儀式便是首要的組織形式,群體中的個人親身參與到節日和儀式的實踐中,通過“身體在場”的形式在空間和時間上保證了群體的聚合性。而在當下,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信息或網絡事件聚集在一起,“身體在場”的切身體驗逐漸被“虛擬在場”的媒介所替代③,群體能夠以“虛擬在場”的方式實現共同參與。在《經典詠流傳》節目里,觀眾通過移動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在線觀看節目,并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以彈幕的形式呈現給群體中的其他成員,若其他成員對這些彈幕的觀點表示贊同,便會點贊或再跟彈幕。除了節目本身的群體參與之外,微博的超話“經典詠流傳”也聚集了大量圍觀群眾,在超話社區中排名靠前,截至本文成稿時,其中的發帖數量達到1566條,閱讀次數共計10.4億。由此可見,當下的“虛擬在場”亦能達到群體成員共同參與的實際效果。

二、文化記憶的強化:節目流程和強烈情感

由于記憶對行為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對觀眾文化記憶的找尋不能僅僅停留在喚醒這一層面上?!督浀湓伭鱾鳌芬贿呉杂耙暬瘯鴮憣⒂^眾的文化記憶喚醒,一邊又通過儀式化的節目流程和強烈情感去強化、鞏固觀眾心中的文化記憶。

(一)節目流程:儀式化的強調方式

盡管文本是超越時空、可直接亦可間接的傳媒工具,但以“儀式動力”為主題研究的學者們認為:管束人們思想行為的經典文本,也必須將其內容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儀式規范之后才能發生作用④。雖然儀式未能突破時空限制,但它是現場的、直接的,在強化效果上比經典文本更勝一籌?!督浀湓伭鱾鳌吠耆且粰n零賽制的節目,觀眾無法從舞臺明星之間激烈的比拼中獲得緊張感,而儀式化的強調就變得極具吸引力。在節目的前兩季中,儀式的強調方式主要經過四個步驟:朗誦強調、宣言強調、解讀強調、分享強調。節目最開始是深情并茂的朗誦;其次是傳唱人固定的宣言“我是經典傳唱人×××,我把《×××》唱給您聽”;隨后傳唱人開始傳唱;接下來鑒賞團為觀眾解讀詩詞中的文化內涵,從而降低了詩詞理解的門檻;最后傳唱人在屏幕上通過簽名開啟分享通道。儀式化的節目流程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強化了觀眾的記憶。

(二)強烈情感:找準觀眾“痛點”引起共情

在古希臘羅馬的記憶術中,強烈情感被看作是一種工具性的記憶增強劑⑤。盡管盧梭對回憶的客觀真實性表示懷疑,但盧梭本人在《懺悔錄》中也接受了對強烈情感的真實性,認為強烈情感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根植于“情感的鏈條”中。也就是說,一旦賦予某事件以“強烈情感”,那么回憶將變得穩固持久?!督浀湓伭鱾鳌房偸且浴皬娏仪楦小比胧?,深挖當代人能夠接受并為之感動的“痛點”,使臺上臺下一起產生強烈的精神和鳴。比如,戰“疫”期間,節目組請來武漢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豪邁高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由此展現我國眾志成城、團結一致辦大事的決心;《思鄉》《故鄉》《回鄉偶書》《天凈沙·秋思》等展現“鄉愁”主題的節目觸碰到每個華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此外,許多國外嘉賓也來到舞臺表達對中國詩詞喜愛……觀眾心中的“痛點”一經觸碰,強烈情感就會驟升,進而達到鞏固文化記憶的效果。

三、文化記憶的認同: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獲得“認同”是文化記憶書寫和重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認同主要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群體規范或價值體系,其中,認同的強大與否,取決于它在集體成員意識中的活躍程度以及它如何促成集體成員的思考和行為?!督浀湓伭鱾鳌芳然卮鹆酥腥A民族從何處來的問題,從而確立了觀眾的身份;又為每一首經典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指引著集體成員中的個體在未來的行動。

(一)連古今:我們是從何處來?

“記憶”關涉到一個集體的自我定義,集體需要以此來進行身份認同。集體中每一位成員對記憶的歷史意識越活躍,集體則越穩固?!督浀湓伭鱾鳌分铝τ谟脣D孺皆知的詩詞去喚醒華人心中的民族記憶和歷史情感,盡管觀眾的階層、身份、年齡、現居住地等有所差異,但這檔節目總能讓他們回憶起少年時期的背詩經歷,想起幾千年前的文明瑰寶。從《三字經》《千字文》《靜夜思》到《月下獨酌》《山一程水一程》,從《琵琶行》《使至塞上》到《春江花月夜》《蜀道難》等,節目帶領觀眾沿著歷史脈絡上的詩詞去找尋中華文明的根脈,那里是所有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由此建立集體成員共同的身份和歸屬感。

(二)串未來:將引領大家往何處去?

借助文化記憶,同一個集體中的成員確認并鞏固共同的身份,回答了“從何處來”的問題;與此同時,文化記憶也能回答集體成員在未來“往何處去”的問題,引領并指導成員在核心價值觀上達成共識并采取一致的行動。節目中所選的詩詞傳達了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想要傳遞怎樣的價值觀。王源的《長歌行》唱出了新一代青年的決心和理想;諸多近百歲的老人用《黃河大合唱》發出了民族最強音;五次挑戰攀登珠峰的夏伯渝用《山高路遠》唱出了不懼失敗的頑強精神;張杰用《蜀道難》歌出了四川人民敢為人先的勇氣。每一首經典詩詞都以影視化的手段再現,經過多方媒體直播轉發,旨在展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自強不息的精神,指引激勵每一位觀眾頑強拼搏、開拓進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四、結語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各種文化都面臨著考驗,中華文化也不例外。年輕一代正潛移默化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經典詠流傳》采取一邊“喚醒”一邊“強化”的方式實現了國人對民族身份的“認同”,完成了對文化記憶的建構,并提升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歸屬感。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該節目在最新的一季里又開創新意,確定了“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的主題。通過傳唱千年經典篇章,為時代畫像,也向百年崢嶸道路上奮斗的英雄們致敬。由此可見,《經典詠流傳》在對文化記憶建構的同時,還注重節目的立意與當下時代的聯結,讓傳唱經典與英雄精神升華到更高的文化層面與社會層面。

注釋:

①簡·奧斯曼.集體記憶與文化身份[A].陶東風 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

②[德]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95.

③劉燕,董小玉.記憶重塑:媒介對春節文化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8(19):157-158.

④王霄冰.文字、儀式與文化記憶[J].江西社會科學,2007(02):237-244.

⑤[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與變遷[M].潘璐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92.

猜你喜歡
經典詠流傳流傳集體
我為集體獻一計
經典“詠”流傳
革命先烈精神永遠流傳
古村難久遠,文化永流傳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經典詠流傳》: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經典詠流傳》
傳承詩詞之美 《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
警犬集體過生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