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情懷

2021-02-22 07:44劉保亮
牡丹 2021年3期
關鍵詞:作家群閻連科中原

“中原作家群”是指以中原文化為背景,包括河南本土作家和外地豫籍作家在內的文學創作群體。這些作家創作出具有濃郁中原地方色彩并在全國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學作品,其形成可追溯至新中國成立伊始,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卻經歷了一個由“文學豫軍”到“中原作家群”的發展演變過程。從1995年《光明日報》上聲稱“文壇沖過來一支豫軍”起,到1999年在河南新鄉舉辦“文學豫軍長篇小說研討會”,“文學豫軍”的“中原突破”作為1990年代當代文壇一大景觀令人矚目。2010年以“堅守與突破”為名的中原作家群論壇在鄭州舉行,論壇通過“中原作家群宣言”,鐵凝、李敬澤、雷達、胡平等充分肯定其創作實績及中原風格,由此“中原作家群”首次作為學術概念正式登上文壇,并得到廣泛認可?!爸性骷胰骸边@一學術命名除在外延上涵蓋了“文學豫軍”的所有外延并有所擴展外,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了這個寫作群體共同的中原文化內涵和歷史傳統,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鮮明創作特點和整體影響力。

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地理版圖中,“中原作家群”以鄉土文學為大端,建構了一個深具中原特色的鄉土世界。他們關注中原農民的現實命運和人格精神,呈現中原農村的時代發展與人文訴求,表現城市化進程中“鄉村中國的蛻變”,并以此為出發點提供了想象“中國”的方法與可能性。審視“中原作家群”的文學貢獻與藝術風格,其濃郁的鄉土情懷構成了創作的基礎與起點。

一、“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意識

河南是中國農業大省,農耕文明可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安土重遷”的價值觀念塑造了中原作家群濃重的鄉土意識。閻連科在《仰仗土地文化》中認為:“那些好作品中鄉土文化的潛流,才是真正的生命”,“只有心靈中的故土和文化,才能使作品有彌漫的霧氣,才能使作品持久地有一種沉甸甸、濕漉漉的感覺,才能使我們打開書頁,仿佛在光禿禿的嚴冬中摘到了幾片冬青樹的厚葉一樣”?!拔沂沁@塊土地的兒子,要是沒有這塊土地,沒有那個村莊,就沒有我閻連科。我所有的作品,都與家鄉不可分割?!眲⒄鹪普f道:“‘故鄉這個概念仿佛是一個情感、情愫、回憶。每個人一出生的時候,故鄉會教給你丈量這個世界的羅盤,像大小多少、東西南北、愛和恨,這是人類丈量和感受這個世界非?;镜臇|西?!眲c邦談到:“作為一個寫作者,你要尊重自己的記憶和情感,要順其自然,拿起筆來,你當然會寫到故鄉的一切。寫著寫著,你就會兩眼發潮,不能自已?!睆堄钪v“我是鄉下放進城里來的一只風箏,飄來飄去已經二十年,線繩兒還系在老家的房梁上?!崩钆甯懙剑骸坝涀×肃l人那扣著繩痕的黑脊梁,還有那一豆兒一豆兒的汗;記住了草屋前掛著的紅辣椒串兒,還有一抹胭紅的夕陽;記住了場上那光溜溜兒的石磙,還有圓圓的麥垛;記住了鄉村土路上那牛蹄的印痕,還有那一踏一踏的碎響…”從當代中原作家的這些夫子自道可以看出,他們對鄉土有著深厚的情感,鄉土是其文學創作的原初記憶。

雖然有的作家把筆觸延伸到軍營與城市,但無論是小說人物還是情感取向,無不留下難以磨滅的鄉土烙印。閻連科的《中士還鄉》《從軍行》《夏日落》《大?!贰渡谰S》等和平軍人系列小說,雖然小說里的人物是軍人,但其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卻扎根于土地,在骨子里還是農民,作家對“農民軍人”的描寫與關切,深透著鄉土意識。李佩甫的《生命冊》、劉震云的《手機》、周大新的《21大廈》等,雖然小說地理空間是在城市,但城市與鄉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其小說人物的精神臍帶依然是鄉土。

強烈的鄉土意識是“中原作家群”的一個重要特征。學者王鴻生認為,對于出生地的關注是豫籍作家的基本出發點,而雷達的總結是:“對許多河南作家來說,鄉土情結是根本的、刻骨銘心的,正是這種如同生命般須臾不可離的鄉土情結,使他們多年來緊緊貼伏在大地上,不脫離生活,有訴說不盡的故事?!钡拇_,當代中原作家大多有鄉村故土的生活經歷,雖然之后他們先后或來到省城或定居京都,但無論行走多遠,少時生活其間的農村田野始終令其魂牽夢繞,成為他們創作的搖籃和源泉。鄉土是“中原作家群”取之不竭的創作資源和傾訴不盡的人生主題,也許它已化為一種集體無意識。

二、“中原作家群”的“情感地理”

鄉土的也即是地域的。從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發展史看,無論是魯迅筆下的魯鎮,還是沈從文的湘西;無論是蕭紅的呼蘭河,還是孫犁的荷花淀;無論是汪曾祺的高郵,還是賈平凹的商州;無論是莫言的高密鄉,還是張煒的蘆清河,他們聚焦凝視著??思{所謂“郵票”般的小小鄉土,描摹地理風物,渲染民俗風情,構筑了一個獨具地域特色的“情感地理”世界。

“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情懷,不僅表現于他們強烈的鄉土意識,還體現在傾心營建的鄉土地理世界。閻連科的文學地理是豫西的“耙耬世界”,那里充滿了饑餓、貧窮和疾病,鄉村血親權力編制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網絡之外的村民處于逼仄的境地,陷入苦難的深淵。閻連科作為當今文壇描寫苦難的高手,不僅在《瑤溝人的夢》《年月日》《日光流年》中敘述了耙耬鄉土世界的貧瘠,而且也在《受活》《丁莊夢》《炸裂志》里表達了鄉民扭曲的致富欲望,這使耙耬世界成為“愚昧與文明”交織的場域。劉震云鐘情于“延津故鄉”,他在故鄉系列小說中洞見現實與歷史以權力達成“互文”的秘密,揭示歷史輪回之中生活的“荒誕”與精神的“孤獨”,并以農民日常生活的“擰巴”解構了“故鄉”神話。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描寫了“綿羊地”里權力的追逐與人性的掙扎,塑造了城鄉之間“背負土地行走”的“異鄉者”形象,再現了一代人的城鄉心靈史。劉慶邦的文學地理是豫東,他從農村到煤礦執著地描寫底層鄉民的生存困境,在“柔美”與“酷烈”的審美空間中探尋“家園何處”。周大新的作品專注于“南陽盆地”,他在《湖光山色》里以“鄉村寫作的烏托邦精神”,表現了現代都市文明的沖擊下鄉村社會及倫理道德的巨大變革。梁鴻遙望著“梁莊”,“通過村莊的過去與現在、歡樂與痛苦、悲傷與遺憾,把中國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危機‘慢慢地浮出歷史地表,展示了當代中原農民的生存狀況和中國農村的真實圖景?!?/p>

“中原作家群”的文學“情感地理”具有鮮明的鄉土標識。閻連科的“耙耬世界”、劉震云的“延津故鄉”、李佩甫的豫中“綿羊地”、劉慶邦的豫東平原、周大新的“南陽盆地”、梁鴻的“梁莊”、墨白的“潁河鎮”,無不是深具中原地域特色的“這一個”,它們以各自的文學地理標識,共同建構了當代中原的文學地圖。當代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地方”是人類生活的情感投射之處,“戀地情結”是指“人對所在的環境產生情感依附和依戀”。從作家以一系列作品所精心營建的鄉土地理之中,可以感受到其濃重的“戀地情結”,他們是深情的“地之子”,自覺地意識到自我創作與腳下大地的關系,自覺地吸取成長母地的文化乳汁,多彩多姿地勾畫著鄉土的眾生相,不知疲倦地吟唱著游子的懷鄉戀曲,這使其對鄉土“情感地理”的守望與歌唱有著內心“忍不住的關懷”。

三、“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文化記憶

“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書寫必然深蘊著中原地域文化。丁帆認為,“地方色彩”和“風俗畫面”是鄉土文學的兩個本質屬性,除語言運用的因素外,“風俗畫”、“風情畫”、“風景畫”是鄉土文學不可或缺的地域內容,構成其地域文化的審美差異性。因此,“中原作家群”的文學存在一定有著地域文化的在場。

其實,中原鄉土文學與中原地域文化是共生互創的。它們之間既是梅洛—龐蒂所謂的“交互世界”,是“自我與另一個自我的關系”,還符合克利斯蒂娃所謂的“互文性”,它們之間是沒有引號引語的“馬賽克”。由此,我們可以把“中原作家群”的鄉土文學文本同時看成中原地域的文化文本,看成地域文化的一種“范例”,可以自由充分地進行“雙聲閱讀”。如果說文化既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如果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12]那么鄉土以“地方性知識”為“中原作家群”提供獨特的書寫對象,它已不能簡單地視為“地理環境”,也不能理解為人物塑造與情節發展的一個平臺,它實際已上升為文本組成的有機元素,寄予著對這一地域的文化、歷史與人的獨特感受,其鄉村意象、生存狀態、生命意識、倫理觀念、民間習俗等,無不深具中原地域文化的色彩。即便可能是一件普通的“鄉間故事”,或如閻連科《受活》里受活慶的“絕術”表演,或如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里楊百順對“喊喪”的崇拜,或如李佩甫《豌豆偷樹》里村中抽水澆地的順序安排,或如劉慶邦《響器》里高妮癡戀的吹奏大笛,它們在鄉村舞臺時常上演而微不足道,像深山一隅的草木寂生寂滅,但一經當代中原作家撿拾起這些記憶碎片并進行文學點染,它們無不蘊涵和折射著土香土色的地域文化光暈。

“中原作家群”身處中原鄉土文化的場域,他們對鄉土生活場景及人性風物的書寫,既洋溢著濃郁的中原文化的風情,也流露出其對鄉土的深沉熱愛。中原文化的特征是“古”“苦”“土”,許多“中原作家群”以自身的成長經歷感同身受地描寫了鄉村的苦難,尤其是童年、少年時期難以忘懷的饑餓,如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與《故鄉相處流傳》、閻連科《情感獄》與《我與父輩》以及劉慶邦的《平原上的歌謠》。他們還集中地顯現出對權力的興奮與關注,書寫了鄉村“毛細血管狀”的權力結構,既表現出對權力的崇拜與欲望,同時也傳達了底層鄉民深受權力的傷害與無奈??嚯y與權力,是“中原作家群”文學敘事的兩大主題,也構成別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風景。盡管“中原作家群”面對鄉土有著不盡相同的情感取向與文化記憶,但“無論是愛這片土地,抑或是恨它,都有其無法逃離割舍不掉的記憶,作家以他們的人文關懷講述它,在通往故鄉的道路上,盡管視角不同,卻為我們編織了一幅幅多彩斑斕的圖畫?!?/p>

在“鄉土中國”走向“城市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鄉土既是文學表述的核心,也是文學經驗、意識形態生產的主要領地,還是進入本土性與現代性、詩學與政治、共同體想象與文化實踐等復雜關系的重要切入口?!爸性骷胰骸币詽庵氐泥l土情懷,始終立足腳下的中原大地,描摹城鄉社會變遷之中鄉土鄉民的生活境遇與精神風貌,不僅為河南文學留下了時代圖景與精神典藏,也為中國文壇提供了地域景觀和文學經驗。

注: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當代文學中“河南經驗”研究》(編號:2017BWX013)、河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中原作家群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編號:2018-JCZD-023)的階段性成果。

劉保亮(1968-),河南南陽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王小朋

猜你喜歡
作家群閻連科中原
莫言與“紅高粱作家群”
蘋果很甜,內心很暖
蘋果很甜,內心很暖
沁園春·贊中原
MONUMENTAL MEMORY
追夢新時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畫餅充饑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寧夏青年作家群”的創作困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