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力球運動述評
——基于中國柔力球發展20年的研究

2021-03-07 09:01韓睿智司文召馬安
文體用品與科技 2021年17期
關鍵詞:柔力球運動研究

韓睿智 司文召 馬安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 山東 濟南 250100)

前言

柔力球運動創編之初是從退休老干部群體中開始推廣,導致其較長一段時期內參與者主要是老年人,雖然在發展后期有部分青年愛好者參與其中,但由于柔力球運動動作緩和等特點,年輕參與者對其興趣不高,久而久之便不再接觸柔力球運動,因此現階段我國的柔力球運動仍主要在老年群體中開展。迄今為止,全國各地約有1000萬以上的柔力球運動參與者,全國有100余所高校開設了柔力球課程,該項目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普及。2017年,柔力球運動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項目。雖然柔力球運動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部分國家不斷普及,但其存在政府職能脫鉤、組織體系不健全、參與群體單一等問題,這也導致柔力球運動發展緩慢,受眾群體單一,社會關注度較低,所以該項目在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也較匱乏。目前關于柔力球運動的學術研究僅存在于國內,國外尚無相關研究。而國內關于柔力球運動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發展歷程的研究、現狀及對策的研究、價值的研究和技戰術研究四個方面,且研究層面普遍較淺,例如,對柔力球運動發展提出的對策僅存于宏觀方面,沒有對具體實施方案進行深入的探討。其他方面也大多僅從全民健身角度對柔力球運動進行研究,而從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學校教育等角度的研究比較匱乏。本文利用中國知網檢索系統,以“柔力球”為關鍵詞檢索文獻,并根據其期刊權威和文獻內容對所得文獻篩選,最終得到60篇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進行綜合分析,旨在了解我國現階段柔力球運動研究的主要趨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為后期的學術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1、柔力球運動相關文獻研究

1.1、柔力球運動推廣與發展歷程研究

柔力球運動由白榕教授于1991年發明創造,是一種以太極原理為理論基礎,以弧形引化為技術核心,以套路演練和競技對抗為主要運動形式,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球類運動。中國柔力球運動已經發展近三十年,有學者將柔力球運動的發展歷程分為創作發明階段 (1991年)、初期發展階段 (1992-1996年)、停滯不前階段(1997-1999年)、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也有學者將柔力球運動從誕生到全國普及的歷程分為初創階段(1991-1992年)、推廣階段(1993-1995年)、普及階段(2007年)四個階段。綜合對柔力球運動發展階段劃分的相關研究,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對柔力球運動發展階段的劃分也存在一定差異。

幾乎與柔力球運動相關的文章都對其起源與發展進行介紹,但研究角度也有所差異。有從文化角度研究的,張路認為柔力球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民族體育項目,其競賽規則隨著運動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交流的需要而產生,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鄭勤認為柔力球運動是一項處處體現著中國哲學的“辯證”思想的項目。從柔力球運動形式的演變歷程看,柔力球的運動形式從單打隔網競技形式發展出初、中、高級的單、雙打的隔網競技對抗形式,后來衍生出了豐富的套路運動形式。隨著柔力球運動推廣的深入,其規則也有相應的發展,柔力球運動不斷地發展進步,對其競賽規則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為運動項目推廣的良好平臺,可以促進柔力球運動在年輕群體中發展,陳丹認為柔力球運動的參與群體逐漸趨向年輕化,這有利于在校園內健康發展,但僅有一部分高校在嘗試引入,沒有真正推廣與普及??傮w來看我國柔力球運動參與者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但是仍存在各地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現象,李恩荊認為當前柔力球運動發展管理松散,缺乏統一領導,致使各地發展水平不均衡。

綜觀上述研究,多數關于柔力球運動發展歷程的文獻僅僅圍繞其起源、特點和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宏觀的論述,沒有系統地分析柔力球運動發展過程中社會各界是怎樣推動其逐步發展壯大,同時對柔力球運動發展出路的探究也比較匱乏,由此可見我國關于柔力球運動的學術研究仍處于相對空白階段,因此對我國柔力球運動發展的探索是任重道遠。雖然近幾年我學校體育工作不斷推進,柔力球運動進校園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野,但基于現有學術研究,柔力球運動在校園中的普及也僅僅是泛泛而談,對如何去開展課程建設或校園活動并無系統的論述,例如,柔力球運動課程建設方案、柔力球運動在校園的推廣路徑探究等。無論是從社會中普及還是校園中推廣,柔力球運動的發展出路仍是當下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的需要探究的問題。

1.2、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和對策的相關研究占相關文獻資料總數的三分之一,學者的研究層面主要分為社會層面和學校層面。

我國柔力球運動在社會群體中開展現狀的相關研究較為單一,因此筆者擇取較典型的文獻進行梳理。黃建軍認為柔力球運動不僅是一項適宜不同國家和地區推廣的國際大眾化體育運動項目,也是一項對抗性強、運動量大的運動項目,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鍛煉需求。從文化視角看,李恩荊認為柔力球運動是具有東方文化內涵和哲理的項目。從全民健身視角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多且單一,李小妮認為柔力球運動的發展要通過政府部門及社區組織進行推廣,加強人才培養,積極推動競技比賽,以此推動柔力球運動的發展。

柔力球運動在校園中具有較高的開展價值。高校公共體育應多體現“中國元素”,柔力球運動趣味性強,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合在普通高校開展。周勇等人也認為柔力球運動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方式和現代競技體育的運動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習慣。雖然柔力球運動在校園內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目前其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劉占峰認為柔力球運動在普通高校開展存在宣傳不到位、認知度不夠、運動器材難購買、教材和音響器材少、比賽次數少、學習難度大和缺乏柔力球課程等問題。杜先剛認為柔力球運動有健身、經濟、文化和娛樂價值,高校內師生對開展柔力球運動有較強的意愿,但關于柔力球運動的宣傳較少,校園內場地條件受限,致使高校師生對柔力球運動認識不足。單雅楠認為柔力球運動在校園內的推廣應以繼續教育、培訓等形式在中學體育教師中推廣。

基于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及對策的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學者僅僅從全民健身和校園普及視角進行研究,并無任何實質性的進展與更新,而且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研究思路與結論基本都相同。柔力球運動在當今社會,尤其是老年群體中很受歡迎,其發展規模在眾多新興項目中是較廣泛的一項。然而在這樣家喻戶曉的一項群眾體育項目發展過程中,其相關學術研究卻單一又匱乏,例如,諸多學者對不同地區的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進行探討,得出的結論及對策卻基本一致,甚至不在少數的文獻僅僅對柔力球運動的發展情況泛泛而談。作者認為對我國柔力球運動開展現狀的研究需要從更多的視角去探討。雖然柔力球運動在我國很多地區發展已具規模,但其發展實質上仍處于一種“虛有其表”狀態,不在少數地區的柔力球運動是依附于老年體育協會中發展,而較多地區的老年體協是否為合法組織仍有待商榷,因此可以說我國柔力球運動的發展是處于無組織狀態,并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另外,關于柔力球運動在校園中開展現狀的研究也較單一,多數學者僅通過分析柔力球運動的起源、特點,得出柔力球運動在校園中開展的價值,然后提出宏觀的建議,對于怎樣開展、開展的怎樣、怎樣可持續開展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綜上兩點,關于柔力球運動開展現狀的研究仍需要從多視角去探討。

1.3、柔力球運動價值的研究

目前關于柔力球運動價值的研究方向主要分布于以下三個層面。

從心理層面看,柔力球運動的價值主要體現于調節人的心態。劉洋認為柔力球運動能有效地調節參與者的心理狀態,是適合廣大老年人長期堅持到終身體育鍛煉項目。同樣柔力球運動對促進年輕人心理發展也有一定的價值,李可從心理學效應視角認為柔力球運動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良好效應。另外,柔力球運動對殘疾人的心態也有積極作用,柔力球運動有助于殘疾人疾病的康復治療,可以穩定殘疾人的情緒,幫助殘疾人擺正心態。

從生理層面,柔力球運動是一項適合不同年齡人群練習的運動項目。柔力球運動對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體脂百分比、身體素質等均有所改善。對女性來說,柔力球運動可以改善絕經后婦女骨代謝狀況,對預防中老年骨質疏松發生具有積極意義。柔力球運動的生理學意義不僅僅體現于老年群體中,王紅光認為柔力球運動是一項適合在學校中開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興運動項目。對殘疾人來講,朱瓊華等人認為柔力球運動有助于殘疾人保持健康心態,是一項適合殘疾人康復訓練的項目。

從社會層面,柔力球運動價值在社會學層面的研究并不多見,從全民健身角度講,陶意敏認為柔力球運動是具有健身、教育、經濟、社會價值的群眾體育項目。從文化傳承角度講,柔力球運動蘊含著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因此柔力球運動堪稱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之一,對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重要的價值。

基于現有研究,似乎每位學者對柔力球運動價值的研究都只集中于以上三個視角,像是在仿造體育項目的價值來論述,并且都是流于表象的分析,沒有較多深入的研究,由此導致關于柔力球運動價值的研究千篇一律。從心理和生理層面看,諸多學者都僅圍繞年齡、性別、群體特征三個方面來簡單論述柔力球運動的作用,關于其他方面的價值研究仍是空白。例如,柔力球運動對不同職業人群的身心是否具有積極作用;柔力球運動對兒童的身體機能是否有積極作用等。在社會層面,大多數學者都只從全民健身角度分析柔力球運動對社會的積極作用,有極少部分學者是從文化傳承視角進行探討。反之,社會對柔力球運動是否同樣有推動作用,這方面的探討至今仍是空白,例如,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否能推動柔力球運動的普及等。另外,關于柔力球運動在校園開展的價值研究也都過于單一,不外乎是從課程建設和學生鍛煉兩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列出宏觀的建議,對于如何將柔力球運動在校園內可持續開展的研究,仍缺乏系統且深入的探討。

1.4、柔力球運動技術的研究

柔力球運動技術在近幾年才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線,一方面是因為柔力球運動在群眾體育項目里受眾范圍窄,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國家在大力倡導開展群眾體育賽事,賽事活動的增加推動著柔力球運動多方面的改良與創新。李亞男等人認為,柔力球花式項目對運動員動作完成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肢體和器械技術的進一步融合將是項目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自編套路技術選用在動作類別和難度動作上較為集中,拋球動作較少,部分難度動作重復的次數過多;不同技術風格在藝術性和表現力發面各有所長,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是提升作品藝術性和表現力的可行途徑。官云申認為花式柔力球與網式柔力球區別較大,在打好基本功的同時,要重視加強“器械技術結合身體技術動作”的練習。他將花式柔力球技術體系劃分為動作元素和演練元素,將握拍方法分為正握拍法和倒握拍法,將基本動作分為“擺繞類”“捻翻類”“擺拋類”和“繞拋類”。李恩荊等人系統地研究了第十三屆運動會柔力球項目參賽隊員的技術特征,總結出在發球方面,男女隊員的發球技術的穩定性、落點的準確性、發高遠球的高度和遠度都有待提升。接發球方面,男單的搶攻得分能力更為突出,但存在回球線路單一的問題。相持球方面,男單和女單在打法上都偏向保守,進攻意識偏弱,得分主要來源于對手的非受迫性失誤,因此柔力球運動參賽選手的技術水平仍比較薄弱。李文娟分析了柔力球運動的核心技術“弧形引化”,認為在競技訓練過程中,要明確運動原理,充分熱身準備,持拍熟悉手法和步法,多運用組合練習,以此提高柔力球運動的整體技術水平。

目前,柔力球運動從群眾性的娛樂項目轉為競技性的項目不久,關于柔力球運動技術的學術研究不多。柔力球運動在套路表演和競技比賽上的技術是不同的,從競技比賽角度來考察柔力球運動的技術,有利于提高柔力球運技術水平,是實現柔力球運動與現代競技體育相結合的重要途徑。作者認為,對柔力球運動技術的研究視角不能僅局限于單一學科,結合多種學科對柔力球運動技術進行分析,更有利于技術動作的改良與創新。另外,現有的研究也僅僅是對花式柔力球運動進行探討,至于網式柔力球運動技術和套路表演技術的相關研究尚屬空白。

2、柔力球運動相關研究存在問題及對策

2.1、缺乏柔力球運動推廣經驗的總結

對發展歷程的回顧是為了以后更好的推動柔力球運動可持續發展,但從現有文獻資料看,關于柔力球運動發展歷程的研究并無系統地研究其發展中社會各界的推動作用,對柔力球運動的發展出路的探索仍是空白,在校園普及上,對柔力球運動課程建設方案、校園推廣路徑等探究也比較匱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無論是社會還是校園,需要更多的對柔力球運動發展過程中成功經驗進行總結,探索可行的推廣路徑,以促進柔力球運動的普及。

2.2、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的研究層面單一

關于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的研究大多偏向于老年群體,而且都僅圍繞于全民健身和校園普及視角,研究思路缺乏創新性。就現階段實際情況看,柔力球運動的開展存在較多問題,例如,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群眾認知度偏低,賽事活動經費不足,校園課程開設困難等。作者認為,關于柔力球運動現在的研究需要多角度去探討,例如,賽事活動開展的現狀,社會體育指導員分配現狀等。此外也要著重關注柔力球運動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開展情況,尋找如何推動柔力球運動在青少年群體中發展的路徑。

2.3、關于柔力球運動價值的研究不夠全面

柔力球運動的價值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生理和社會層面,然而對于現有方面的研究也不夠深入,拋開柔力球運動項目來看,這些價值研究似乎與每一項群眾體育項目都能匹配。作者認為,關于柔力球運動價值應從多方面去深入探討,發掘柔力球運動獨有的存在價值及推廣意義。例如,以我國的柔力球運動發展趨勢來看是否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從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看,柔力球運動對我國體育教育的推動是否具有特殊意義等。

2.4、關于柔力球運動技術的研究需繼續推進

各界學者對柔力球運動技術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分析比賽過程中的技戰術特征,只有少數學者針對技戰術的改進提出合理化建議??偟膩碚f,在競賽方面,柔力球運動是一種新興起的比賽項目,尚缺乏對其運動技術的針對性探討,這就需要學者們結合多種視角去探索柔力球運動技術,不斷地開發與創新適應當前及今后柔力球運動賽事的技術動作,以刺激柔力球運動的發展。

3、結語

柔力球運動在我國發展近三十年,已經形成極具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這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閑暇生活,提高了群眾的身體素質,而且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增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隨著柔力球運動的不斷普及,現有的學術研究勢必無法滿足該項目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學者們要更深入、更具體地對柔力球運動進行探討。不僅要對柔力球運動發展中的理論基礎、文化背景進行系統的分析,還應更深入的去發掘柔力球運動推廣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這項運動更好的發展提供具有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強的依據,最終服務于全民健身戰略。

猜你喜歡
柔力球運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太極柔力球的發展研究
太極柔力球與太極拳在中老年人群教學模式中的對比探究
不正經運動范
從江縣老干活動中心派員參加省直屬機關老年體協柔力球培訓
我國柔力球運動近20年學術研究進展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