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河北地秧歌發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2021-03-13 23:17龍雨婷
人物畫報 2021年12期
關鍵詞:秧歌藝人資料

龍雨婷

摘? ?要:昌黎地秧歌傳承和發展存在的種種問題越顯突出。歸納總結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地秧歌表演內容表演形式相對單一,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地秧歌本身的即興性與靈活性的特點要求學習地秧歌的演員要有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才能把地秧歌的味道演繹出來,這無疑為地秧歌的傳承帶來了影響。外部因素包括傳承的老藝人“高齡化”的問題,地秧歌文化影像資料斷層問題,地秧歌發展方向專業化商業化問題,經濟上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力度支持。因此,我們在提倡其傳統本源不變的條件下,對昌黎地秧歌加以保護和發展,這是我們新的歷史時期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河北秧歌;秧歌發展

近幾年昌黎地秧歌傳承和發展存在的種種問題越顯突出。歸納總結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地秧歌表演內容表演形式相對單一,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地秧歌本身的即興性與靈活性的特點要求學習地秧歌的演員要有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和訓練才能把地秧歌的味道演繹出來,這無疑為地秧歌的傳承帶來了影響。外部因素包括傳承的老藝人“高齡化”的問題,地秧歌文化影像資料斷層問題,地秧歌發展方向專業化商業化問題,經濟上政府和社會應加大力度支持。因此,我們在提倡其傳統本源不變的條件下,對昌黎地秧歌加以保護和發展,這是我們新的歷史時期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一、昌黎地秧歌傳承人出現斷層

老藝人“高齡化”問題嚴重。經調查,目前在真正是為了傳承地秧歌而工作的只有寥寥無幾的老藝人,他們大多已年過半百。我們知道舞蹈的傳授需要身體和語言相結合,有的老師因為年齡的問題只會講地秧歌,有的只會跳卻說不出來,而且因為年齡問題這些老師在做動作時也不是像年輕時那么范正了?,F在年輕的地秧歌工作者可以講秧歌從他們身上卻找不到真真正正、地地道道地秧歌的身影。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二、音像資料缺失

在我尋找資料和學習地秧歌的過程中我發現,對于地秧歌的音像資料少之又少,大部分已經是老片子,大部分音像儲藏在縣文化管里,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只有在網上可以查出一部分近似或雷同的音像資料。我不知道怎樣才能保護地秧歌,但是我覺得只有發展才是真正保護他的有效措施。

三、地秧歌商業化發展方向、專業化發展方向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昌黎境內,大部分地秧歌的表演活動多為商業性的活動,地秧歌難免被這種現象帶的跑了范,商業性的演出蓄根據商業需要來做出相應調整,以賺錢為目的的人們為的是從中撈取暴力,不管興衰。我覺得為什么地秧歌會發展到這一步是我們社會各界的人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地秧歌的傳承太過專業話,首先我想說,昌黎地秧歌不是東北秧歌、不是膠州秧歌,現在有一種現象是用別的秧歌的訓練套路來圈住昌黎地秧歌,以此來發展地秧歌,跳出來的舞蹈動作就是四不像。我覺得這樣是錯誤的,地秧歌太過專業化和規范性就失去了地秧歌原有的價值和內涵,失去了民間舞蹈本來應該有的性質脫離了自然。地秧歌規范也是為了發展,其實這種想法是好的,但是我們做這些工作時應該考慮到怎樣的規范才更適合地秧歌的傳承與發展,才能讓地秧歌更好的發展,這種規范也應該建立在地秧歌本身特點的基礎上,把程式帶入自然中,在自然的舞蹈動作中求規范,而不是固定于某一個點一個方面。

最后,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加大力度該鼓勵青年人,去學習,去發展。在昌黎,大部分年輕人不會去主動的接觸地秧歌,有時候就算有也是為了完成一些什么任務,我跟過老藝人下鄉演出,給我感覺較深的就是,年輕的演員沒有老藝人演員主動賣力。走場子的時候能不上就不上。少了一份力量的支撐,我們看似地秧歌簡單易學好發展,當你真正接觸、感悟的時候,自己也就自然會明白,真正學好地秧歌是非常有難度的一件事情。政府還是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才能慢慢從根部發展起來,才能使地秧歌的發展更加順。在昌黎當地的廟會中,我只是見到了東北二人轉,卻沒有看到地秧歌的身影,為什么我們本土有秧歌,而非要用東北的二人轉來表演。還是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夠重視起來,大家共同努力。

總而言之, 昌黎地秧歌的魅力,是昌黎勞動人民發自內心表達出來的,他是我國民間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國上千種民間藝術中的發光點,在社會日趨進步的今天,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過程中,它是不能缺少的民間藝術。

面對地秧歌的表演內容和表演形式,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革新整理,適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讓這種形式不光光是在農村出現,在城市里,大街小巷里出現。社會各界和政府可以宣傳、發起昌黎民間秧歌節之類的活動,這樣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還可以帶動地秧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你們在感受日韓等等外國文化的時候,能夠也經常關注中國的本土文化,哪怕是多了解了解也是一種進步;保留更多的印象資料,專業的地秧歌工作者多去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參加各項比賽、活動,也是促進地秧歌發展的一個方法;大家還是要盡力抵制把地秧歌當成一種商業化的內容去發展的行為,這種行為是與地秧歌的表演、發展不相符合的。

參考文獻:

[1]蘇鵬 李衛國.“非遺+高?!保翰璧匮砀璞Wo與傳承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5.

3241501908214

猜你喜歡
秧歌藝人資料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秧歌:老北京的“廣場舞”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朝三暮四
藝人指數Top10
花燈藝人
猴子殺雞
資料哪去了/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