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新聞:計算機視覺下的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

2021-03-16 00:30呂一塵
新媒體研究 2021年23期
關鍵詞:計算機視覺

呂一塵

摘 要 沉浸式新聞本質上是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進行三維空間信息的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在對計算機視覺從獲取圖像、抽取特征、辨別分類、信息讀取、景物描述與解釋圖像的系列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后,發現計算機視覺既存在“還原”客觀事實的優勢,也存在被“賦予”臨場真實的風險。盡管兩種行為都是人為參與的,但二者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卻是顛倒的。文章在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敘事人稱、信息處理、視覺感知等方面的辯證分析后,探索性地尋找把握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平衡的方式。

關鍵詞 沉浸式新聞;計算機視覺;臨場真實;客觀真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3-0008-03

當前,在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業里,沉浸式媒介的這種“塑造真實”的優勢受到廣泛重視,業界期待著以新技術煥發行業新生機。在2016虛擬現實元年之后,基于計算機視覺的360度全景視頻與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等技術不斷成熟,沉浸式新聞應運而生。沉浸式新聞將原本傳統的二維新聞傳播模式打造成三維立體式,它借助多種技術手段來提升受眾在體驗新聞時的臨場感,給人以沉浸感與沖擊感。然而,這種“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是否可以一概而論?下文將從沉浸式媒介的技術基礎——計算機視覺——出發,剖析該技術在塑造“臨場真實”時的作用機制,并進一步與“客觀事實”相對比。

1 技術到形態:沉浸式新聞范疇探析

由于VR技術是當前沉浸式新聞的主要呈現手段,國內外諸多沉浸式新聞作品往往需要借助VR設備得以完成,因此不少人認為VR新聞與沉浸式新聞是等同的。事實上,VR新聞是基于單一技術所下的定義,而沉浸式新聞則強調了新聞產品沉浸與交互的新形態,既包括VR新聞,也包括利用MR(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等技術所生產出的新聞作品。沉浸式新聞屬于較大范圍的融合媒介的操作范疇,在對其進行技術分解時,不應局限在單一的某種形態之上。換個角度而言,如果能從這三者中找出共通之處,或許能使我們更加清晰明了地把握主線。在對沉浸式新聞看似復雜的技術依托進行分類后,筆者發現,上述元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如1圖所示,處于第一層級的沉浸式媒介(Immersive Media)融合運用了處于第二層級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MR( 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等技術,而VR、AR、MR三者之間也存在相互的聯系與互通。但計算機視覺的出現卻遠遠早于這三者,計算機視覺是VR、MR、AR得以搭建視覺呈現模型的基礎,是提供情境交互的核心技術。正是計算機視覺多年來筑牢的根基,才使得基于現實的虛擬世界的成像如此清晰。因此,本文選取融合范疇下的沉浸式新聞為主要研究對象,并認為,沉浸式新聞所描述的狀態,從本質而言是一種利用計算機視覺來模擬人類視覺進行三維信息采取與還原的過程。只有對這一過程進行分析,才能從基礎上把握沉浸式新聞的“真實性”問題。

2 獲取到解釋:計算機視覺的生成與作用機制

沉浸式新聞的生產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利用計算機技術來對客觀物質世界進行信息的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在沉浸式新聞的生產與傳播的過程中,計算機視覺是支撐各種技術手段的最基本的環節。所謂計算機視覺,指的是“從圖像或視頻中感知獲取信息,利用計算機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模擬人的視覺系統的過程”[ 1 ]。其目的在于培養機器對于外部世界客觀存在實施傳感、抽象、判斷等行為,完成包含獲得圖像、抽取特征、辨別分類、讀取三維信息、描述景象、解釋圖像等系列任務[ 2 ]。

計算機視覺與人類視覺之間存在共通點:“二者具有相同的處理對象——視覺世界,相同的任務——識別、描述和理解客觀世界的空間特性?!盵 3 ]計算機視覺與人類視覺的相似性使沉浸式新聞帶給受眾更貼近心理層面的臨場真實,這種使人更容易“信以為真”的臨場真實與客觀事實并不等同,由于臨場真實是基于機器技術的人為建構,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相關因素的制約。沉浸式新聞所具有的臨場真實在計算機視覺從圖像獲取到圖像解釋的一系列復雜過程中被構建起來,基于計算機視覺的沉浸式新聞生產同樣受制于這一過程中諸多要素的作用。

首先,計算機視覺對客觀事物實施加工的第一步即“獲得圖像”。作為計算機視覺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圖像獲取這一環節通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對周圍視覺世界進行傳感,從而使計算機獲得與人類視覺相對應的二維圖像,沉浸式新聞生產者進行新聞選擇的過程也是通過傳感器對客觀世界進行二維數字圖像編碼的過程。

其次,對二維圖像特征的抽取、識別與分類,本質上也是人為干預計算機視覺系統從而對客觀事實進行篩選的過程。在此環節,臨場真實進一步被人為干預,關于事件的議程進一步被設置。

再次,三維信息的理解和對景物的再次描述是沉浸式新聞生產過程的第三個環節,這一環節需要對景物在三維空間中的所屬位置、存在狀態、方向動態等信息進行估計與推斷,并據此分析物與物在空間中的相互關系。該環節是實現新聞作品由平面向立體、由二維至三維、由接觸到沉浸進行轉化的必要環節。但是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向充滿變數:一方面,當前技術尚不能充分保證其精準程度;另一方面,盡管沉浸式新聞所提供的三維臨場真實是從客觀真實中抽象得來,但抽象的過程經過多方的參與,因此很容易出現偏差。

最后,圖像解釋是在時間層面對三維信息的串聯。它從事物的現狀解釋其存在與發展。這一環節試圖將二維新聞作品中的“五要素”擴充至三維,并使其更深刻地為人們所感知。然而,沉浸式新聞生產仍舊面臨著傳統新聞業所面臨的基本問題——真實性和時效性。就真實性而言,三維信息的抽取與轉化只能是片段式的,盡管它可以突破傳統新聞對單一媒介的局限,加深人們的臨場感,但傳統新聞中難以保證的全面真實在沉浸式新聞中更加難以把控。此外,沉浸式新聞生產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遠高于傳統新聞,制作過程也更加復雜,這也決定了其時效性較弱。

3 賦予或還原: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的辯證分析

計算機視覺的本質是以機器設備模擬生物視覺[ 4 ]。它一方面熱衷于模擬生物視覺功能,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景物圖像進行識別以得到對景物某些特性的解釋,另一方面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目標物體內部的可視化。顯然,機器與生物之間有本質的不同。因此,計算機視覺與生物視覺必然存在諸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也就決定了兩者各自的優勢與劣勢。

3.1 計算機視覺對客觀真實的還原

計算機視覺可以彌補人類視覺存在的缺陷,在沉浸式新聞素材的采集層面展現出卓越的優勢。當前科技在機器視物方面取得極大進展,計算機視覺處理的圖像或視頻可以來自于超越人眼的成像設備,其采集的電磁波段信號超出了人眼所能夠感知的可見光電磁波段范圍。在沉浸式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傳感器采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傳統新聞作品中所需要的諸要素可以更加立體直觀地被感知,而客觀現實中無法被人類生理感知的各要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將被采集,參與到沉浸式新聞的建構之中。這意味著,基于計算機視覺而生產的沉浸式新聞,給當前新聞界塑造了一種新的方式,使其能通過技術手段進一步彌補傳統新聞采集的弊端,它將使得新聞工作者對客觀事實的還原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從這一角度而言,計算機視覺無疑推動了沉浸式新聞對客觀真實的還原。

3.2 計算機視覺對臨場真實的賦予

在對沉浸式新聞運用計算機視覺進行生成與作用的機制分析中,我們發現,沉浸式新聞在利用計算機設備努力打造一個與人類視覺世界具有極大相似度的“數字視界”。它促使體驗者將畫面空間與虛擬聲音等視聽感覺相結合,再現了真實場景,賦予體驗者一種在場的“臨場感”。沉浸式新聞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增強了體驗者與媒介之間的關系,實現了人與“物”之間的強交互關系,它從時空角度縮小了“象征性現實”與“主觀現實”之間的距離。正是這種距離的縮短,使得人們對于計算機視覺所塑造的世界倍感真實。然而,這種感覺真實,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臨場真實,由于受到設備、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是一種片段式的、被“賦予”的真實,這與新聞業所強調的客觀、全面的真實標準之間仍舊存在差距。

3.3 沉浸式新聞中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辯證分析

在計算機視覺中,機器充當著人腦的角色。然而,計算機的視覺與人的視覺處理問題的原理與方式不同。本質而言,計算機視覺實施信息處理的行為是基于其本身的機器特點而進行的,盡管人類視覺處理機制在初始層面提供給了計算機視覺研發的啟迪,且計算機視覺不斷發展試圖還原并超越人類視覺,但二者之間的作用原理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因此計算機視覺并不能完全達成對人類視覺的還原[ 5 ]。這就使得基于計算機視覺而呈現的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存在初始差異。

此外,就計算機視覺試圖超越并已然超越的人類視覺感知之外的客觀存在而言,如何在沉浸式新聞中對其進行視覺化呈現也是相當具有爭議的話題。如傳感器所采集的紅外線、紫外線、X光成像等電磁波信號,倘使將非視覺因素視覺化,那么就有悖于新聞業素來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這一行為超脫于事實還原層面,更傾向于對事實的轉化。倘使不使其視覺化,就無法使得受眾對相關內容及條件進行理解,也就無法獲得更“真實”的臨場感,這有悖于沉浸式的初衷。二者之間存在的這一悖論在實際操作中使得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的距離再次被拉大。

與此同時,“第一人視角”是沉浸式新聞實現臨場真實的基礎,在沉浸式新聞的傳播過程之中,人既充當著積極的參與者,又扮演著被動的接收者。沉浸式新聞給新聞界提供了一種產品新形態,但卻無法根本改變傳統的生產關系,沉浸式新聞的真正生產者仍舊是傳統的“把關人”。盡管傳感器可以采集盡可能全面的信息,但其只能將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進行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融合,而不能徹底突破碎片化的限制。在重現新聞事件的過程中,新聞事件是編輯通過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編排整理甚至合理想象進行篩選后的事實。因此,臨場真實是被選擇的真實,媒介試圖還原客觀真實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在建構臨場真實。

最后,從技術層面而言,沉浸式媒介以計算機視覺為基礎,因此無可避免地具有計算機視覺的局限性。在實際操作層面,受利益鏈條的驅動,沉浸式新聞生產者常試圖構建更“真實”的現實,即受眾所感知到的臨場真實。臨場真實時常會出現比客觀真實更讓人感覺真實的部分,但這部分真實本質上仍舊是虛擬的構建。

4 結語

當沉浸成為社會熱詞并被消費者所普遍喜愛時,我們就愈發需要從看似復雜的熱點中對其進行梳理。復雜多樣的技術手段并非是切割的工具,反而是促成沉浸式新聞成為一種融合媒介的推動力。筆者以計算機視覺為出發點,從其在圖像獲取、特征抽取、辨別分類、三維信息讀取、景象描述、圖像解釋這一完整的生成機制出發,區分了計算機視覺與人類視覺的差異,并進一步分析了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確,在沉浸式新聞生產過程中,單位時空內的信息被盡可能地采集,豐富的感官信息帶給受眾更真實的感受。但在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業,需要謹慎辨別基于感官的臨場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的差異。如果過分強調技術而忽略過程,反而會辜負新聞生產者對于沉浸式媒介“還原真實”的期待,不利于新聞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牟少敏,時愛菊.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9:83.

[2]馬文禮,李治平,盧婷,等.機器視覺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應用現狀[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8,18(17):112-119.

[3]朱淼良.計算機視覺[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9-10.

[4]李雅琪,馮曉輝,王哲.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應用進展[J].人工智能,2019(2):18-27.

[5]徐蕭蕭.基于特征學習與特征聯想的視覺跟蹤算法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猜你喜歡
計算機視覺
基于光流技術的障礙物檢測方法
無人駕駛小車定點追蹤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物體識別算法
雙目攝像頭在識別物體大小方面的應用
機器視覺技術發展及其工業應用
危險氣體罐車液位計算機視覺監控識別報警系統設計
對于計算機視覺商業化方向的研究
基于Matlab的人臉檢測實驗設計
現代目標識別算法綜述
基于分塊技術的改進LPB 人臉識別算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