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感覺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響

2021-03-17 03:29王凱張潯朱路文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1年16期
關鍵詞:偏癱本體肢體

王凱,張潯,朱路文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康復醫學科,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偏癱是指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研究顯示,約55%~75%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偏癱,表現為足內翻、足下垂等,嚴重影響其步行功能[1]。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往往伴有本體感覺的缺失,而本體感覺損傷會降低患者對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損害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一步影響其日常生活[2]。目前,針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如主被動運動、平衡訓練等,主要是以維持肢體基本運動模式為目的,在促進本體感覺恢復方面的效果并不明顯。本體感覺訓練是利用運動、牽拉擠壓等刺激相關神經肌肉,使其對關節運動時的應力產生反應,從而促進功能恢復[3]?;诖?,該研究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74例為對象,探討本體感覺訓練對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響?,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7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7例。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61.46±5.76)歲;病程12~50 d,平均病程(32.56±4.93)d;偏癱部位:左側16例,右側21例;病變部位:基底核16例,丘腦6例,額葉6例,枕葉9例。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0.85±6.32)歲;病程10~47 d,平均病程(33.48±6.02)d;偏癱部位:左側19例,右側18例;病變部位:基底核17例,丘腦10例,額葉4例,枕葉6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為初發腦卒中;存在一側肢體偏癱;患側下肢肌力≥3級,Bruunstrom分級Ⅲ級以上;生命體征穩定,意識清醒,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腦器質性疾病病史;發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或骨關節疾??;認知、語言、視覺、前庭功能障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關節被動活動及牽張訓練、坐站位轉移訓練、靜態平衡訓練(輔助站立、獨立站立)、動態平衡訓練(負重訓練、各方向觸碰訓練等)、步態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廁、上下樓梯等)。訓練時間為30 min/次,上午、下午各訓練1次,每周訓練5 d,共訓練6周。

1.3.2 觀察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本體感覺訓練。采用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意大利Tecnobody公司,型號:PK254P,國食藥監械(進)字2010第2261249號],該系統儀器靈敏度共有10檔,檔數越高,阻力越大。在整個康復訓練過程中始終保持5檔,解除靜態鎖,設置電子傾斜板前、后、左、右均為5°的傾斜角度?;颊叽┍∶拶|襪,患側足放置在電子傾斜板上,健側足站在與平臺同一水平線的支持臺上,雙手緊握支撐臺,行55%~60%負重體位。系統根據本體感覺評定結果自動提示訓練方案,包括直線、斜線、圓周、蛇形及混合軌跡的患側足控制訓練,根據患者掌握的成熟度,設置每種軌跡訓練時間為2~4 min,30 min/次,1次/d,5 d/周,共訓練6周。

1.4 觀察指標

(1)下肢本體感覺功能:采用PK 254P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的多軸本體感覺評定模塊進行測定,設置5檔,解除靜態鎖,患者保持坐位,患側足放置在電子傾斜板上,囑患者在120 s內用足部控制電子傾斜板運動,監測平均軌跡誤差 (average trajectory error,ATE)及評估完成時間(Time),取3次評估的平均值作為最終評估結果。

(2)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y,FMA-LE)進行評估,共17項條目,總分0~34分,評分越高表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

(3)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進行評估,包含14項內容,每項按0~4級評分法,總分0~56分,評分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強。

(4)步行能力: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yiation category scale,FAC)進行評定,共分為0~5級,級別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強。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下肢本體感覺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ATE、Time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ATE低于對照組,Time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本體感覺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下肢本體感覺功能對比(±s)

?

2.2 兩組下肢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FMA-LE評分、BBS評分、FAC分級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MA-LE評分、BBS評分、FAC分級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MA-LE評分、BBS評分、FAC分級對比(±s)

表2 兩組FMA-LE評分、BBS評分、FAC分級對比(±s)

?

3 討 論

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在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這些運動器官相關感受器可分為快適應和慢適應機械感受器,分別負責關節運動感傳遞及關節位置覺傳遞[4]。ATE是指患側足通過控制電子傾斜板進行運動時的軌跡與理想軌跡之間的平均錯誤率,值越小表示本體感覺功能越好;Time是指患側足完成運動軌跡所需的時間,值越小提示完成動作的能力越強。偏癱患者由于下肢本體感覺減弱,過度依賴于視覺信息,易出現信息整合障礙,形成錯誤的代償系統,導致肢體功能障礙[5]。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肢體各關節活動及牽張訓練、坐站位轉移訓練、平衡訓練等,使肢體關節受到一定擠壓,從而刺激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相關感受器,改善本體感覺功能。但這些訓練難以量化訓練效果,患者依從性較差。

PK254P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是通過讓患者足部沿多個運動軌跡不斷移動,從而激活運動器官的本體感覺感受器,與常規康復訓練相比,其擁有多個靈敏度分級,能夠對患者本體感覺加以評定,提供定量的評估效果,并提供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可將患者訓練效果以視覺形式反饋給患者及醫護人員,可按照系統推薦方案進行訓練,也可自行設計方案進行訓練,訓練方式靈活;患者可通過視覺反饋獲得自身肢體運動的位置信息,感受肢體位置的軌跡變化,從而調整足部的運動軌跡,促使下肢本體感覺信息傳遞至大腦中樞系統,進而逐漸建立正確的本體感覺。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干預后ATE低于對照組、Time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本體感覺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本體感覺。朱勤賢等[6]研究發現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能夠降低腦卒中患者ATE及縮短Time,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從而出現肌張力、感覺功能異常,進而導致運動控制障礙、步行能力下降等,臨床應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改善預后。常規康復訓練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肢體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恢復。相關研究顯示,正確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受損的大腦組織功能重組,從而改善其肢體功能[7]。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FMA-LE評分、BBS評分、FAC分級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本體感覺訓練能夠有效促進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復。戴珞珞等[8]研究發現,使用動態式矯形器聯合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其原因為該研究采用PK254P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對患者進行本體感覺訓練,其中多軸本體感覺評估模塊可將電子傾斜板上各個象限所采集到的患肢運動信號轉化為軌跡曲線,還可根據患者實際運動軌跡與理想軌跡之間的差異自動生成評估結果,并針對結果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訓練方案,能夠滿足個體化康復需求,有利于肢體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復。本體感覺訓練可通過反復針對性的訓練刺激大腦皮層的運動感覺區,為大腦重組運動皮層的功能創造有利條件,有助于患者建立正確的本體感覺,提高平衡能力及肢體協調能力,有效糾正異常的肢體運動模式,改善肢體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本體感覺訓練能夠有效促進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本體感覺恢復,改善肢體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偏癱本體肢體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痙攣型偏癱患兒注意力與運動功能的相關性
基于MFI4OR標準的本體融合模型研究
眼睛是“本體”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肢體語言
肢體寫作漫談
漫畫
專題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