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底響聲誘導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

2021-03-17 03:29王敏莉崔文華楊青珊梁紅衛馬堆賢宋晴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1年16期
關鍵詞:步速響聲患側

王敏莉,崔文華,楊青珊,梁紅衛,馬堆賢,宋晴

(1.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溫泉分院康復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2.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02;3.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信息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4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病案室,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在心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該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會導致腦血流減少,腦組織供氧減少,損傷腦組織[1]。腦卒中的常見癥狀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昏撲、不省人事,還可伴有一側肢體麻木、說話困難、眩暈、失去平衡能力等[2]。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因腦卒中導致死亡的患者明顯減少[3]。但患者經搶救存活下來后,常會遺留有輕重不同的神經損傷,使得該病的致殘率仍居高不下,腦卒中偏癱步態為常見后遺癥之一,其主要癥狀包括患側足下垂、內翻、膝反張,呈現拖拽步態或畫圈步態等[4],患者因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會增加跌倒風險,可能導致引發意外事件[5]。既往,腦卒中偏癱患者多進行常規康復訓練,但訓練中患者對動作的感覺不強,難以及時糾正,導致康復效果欠佳?;诖?,該次研究中設計并使用了偏癱患者異常步態足底響聲裝置,擬借助觸覺、聽覺增強患者的本體感覺,通過響聲刺激誘導其完成足跟負重、全腳掌著地、患側負重等動作,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達到糾正腦卒中偏癱步態的目的。該研究選取2018年4月—2020年11月該院收治的12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對象,分析足底響聲誘導法對其平衡功能、生活質量及步行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6];均出現偏態,并存在偏癱步態;均為患側負重及平衡功能較差;年齡18~75歲;生命體征平穩,病情較為穩定;意識清醒,精神狀態尚可;能配合治療;聽覺及視覺功能正常,無單側空間忽略的表現;能夠安全獨立行走的距離超過10 m。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肝、肺、腎等其他重要臟器疾??;有精神疾病史,意識及語言功能障礙,無法配合該次研究;合并影響運動功能的其他疾病,如骨折、骨關節病、骨質疏松、肢體痙攣或疼痛,甚至無行走能力;聽覺或空間感覺功能障礙;卒中病灶位于腦干或小腦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將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刺激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偏癱側及腦卒中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腦出血患者治療包括脫水、降低顱內壓等;腦梗死患者治療包括抗凝、改善血液循環等。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包括對患者進行早期良肢位擺放、維持感覺活動訓練、平衡功能訓練(包括坐位和站位)、患側負重訓練、步行訓練及上下樓梯訓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安排訓練,每次30 min,每天1~2次,每周5次。

刺激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足底響聲誘導法訓練:患者穿好響聲鞋墊后進行步行訓練及上下樓梯訓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安排訓練,每次30 min,每天1~2次,每周5次。

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8周后對患者進行評估。

(1)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軀體功能量表中的平衡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平衡功能滿分為14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平衡功能越好[7]。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控制二便、洗刷、更衣、進食、如廁、修飾、轉移床椅、步行、上下樓梯等共10方面,每方面0~10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告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Barthel指數評分0~35分提示患者日常生活幾乎全部需要輔助,36~80分提示患者部分日常生活需要輔助,81~100分提示患者日常生活大部分可自理[8]

(3)步態分析:足印分析法是一種基于測量足底與地面接觸面積及形態的方法,該研究采用足印分析法測定患者的步速及步距。準備11 m×0.4 m長卷紙,兩端各留出0.5 m;將卷紙鋪開,兩端各放一把椅子,將打印臺放于患者前方卷紙預留處;協助患者脫掉鞋襪,赤足站上印臺;囑患者從卷紙一端預留處畫橫線位置,以自然步態行走,直到另一段預留處畫橫線位置(行走距離為10 m);在患者踏上橫線時按動秒表,記錄時間和步數,計算步速(步行10 m所需時間,時間越短說明速度越快)及步距[9]。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經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s)表示,同時點不同組間指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間不同時點指標比較采用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一步采用LSD法進行兩兩比較;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同時點不同組間指標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同組間不同時點指標比較采用Friedman檢驗,進一步采用Nemenyi法進行兩兩比較。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4周后,且治療4、8周后,刺激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平衡功能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4周比較,#P<0.05

?

2.2 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治療4周后,且治療4、8周后,刺激組的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4周比較,#P<0.05

?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步速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步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步行的步速均快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步速快于治療4周后,且治療4、8周后,刺激組的步速均快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各時點步速比較[M(Q25,Q75),s]

2.4 兩組患者健患側不同時點步距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健、患側步距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兩組患者的健、患側步距均長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健、患側步距均長于治療4周后,且治療4、8周后,刺激組的健、患側步距均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各時點步距比較[M(Q25,Q75),cm]

3 討 論

腦血管病已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而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據統計,約75%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以偏癱步態最為常見[10-11]。偏癱步態是指患者在行走時,由于膝關節屈曲不充分造成患側提髖,下肢外旋、外展“劃圈”,同時伴有足內翻、跖屈、行走時腳掌前外側緣先著地或下肢腳掌飄向前方,使患側下肢不能正常負重的一種步態[12-13]。偏癱步態可導致肢體肌群間的協調功能紊亂,肌張力異常,步態穩定性差,患側負重能力差,患者行走時不對稱性增加,跌倒風險增大[14-15]。

既往臨床多借助矯形鞋、矯形鞋墊、矯形支具等器械幫助患者糾正腦卒中后偏癱步態[16-17],但這些輔助器械多對患者肢體進行被動控制,且制作復雜、費用高,部分患者難以承受,影響康復[18]。有研究指出[19],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中加入有節奏的聽覺刺激,可明顯改善其下肢行走功能。但僅利用聽覺刺激,不能給患者更加直觀的足部指示,使其難以將注意力集中于足部[20-21]。該研究中,觀察組使用的響聲誘導訓練鞋墊是一種能夠矯正偏癱患者足下垂,改善患側負重的訓練鞋軟墊,響聲器直接固定于鞋墊足跟處,制作簡單、穿戴方便。通過響聲的誘導作用,可提醒患者足底負重,改善其行走時前腳掌外側先著地的步態,為患者提供正確的助力,減少步行代償,使姿勢更對稱,步行更快更輕松,誘發患者正確的主動運動。

在康復訓練中使用足底響聲誘導鞋墊,可替代治療師的言語刺激,誘發患者的主動控制運動。通過響聲給予患者更加直觀的足部指示,有助于患者將身體維持在正確姿勢,提高穩定性和方向性;同時,該方法還可提高患者腳掌著地面積,改善平衡功能,并通過感受器增加患者的本體感覺,響聲作為刺激被大腦接收后將信號傳至中樞系統,產生命令到傳出系統,傳遞到肌肉產生肌肉收縮,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反射性運動,最終提高其康復進度和生活質量。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研究組患者的平衡功能、生活質量、步速及步距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足底響聲誘導法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可使其注意力更為集中,提高患者對步行訓練的興趣,調整其軀干的中線位置,改善半側空間忽略情況。該法不受環境、時間等影響,操作簡便、經濟,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步態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猜你喜歡
步速響聲患側
基于老年人行為特性的行人過街信號優化
更 正
步速與住院高齡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關性
中風康復治療:最好發病48小時后就開始
社區高齡老年人步速、握力與跌倒風險的相關性研究
腦卒中康復操患者常做好
隨機人群運動荷載作用下大跨度連廊的振動響應
回鄉記
流放
風聲鶴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