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式情境體驗教學實踐研究

2021-03-22 02:28楊丹慧
中小學德育 2021年3期
關鍵詞:游學文明道德

楊丹慧

摘? ? 要

主題式情境體驗教學圍繞學習主題,整合教材內容,通過創設連貫性、系列化的學習情境,構建真實連貫的活動體驗場域,規避碎片化情境設計的割裂式體驗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生成性體驗,使其形成關聯生活的思想與行為圖式,實現道德的“真實生長”。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體驗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1)03-0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兩個“課堂”的有機融合,有助于解決孩子的成長困惑,幫助他扣好人生第一??圩?,引導其成長為一名時代新人。如何讓道德與法治這一“小”學科煥發“大”價值,勾連現實,引導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過愉快、積極的生活?在實踐中,我們對“主題式情境體驗教學”進行了嘗試。

“主題式情境體驗教學”,即圍繞一定的教學主題,為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生活背景及教學內容,創設與之相適應的、一以貫之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積極的情感與認識自主、創造性地體驗學習情境,自主建構新知識。在此,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為例,闡述我們的探索。

一、找準道德生活問題,設計系列化主題情境

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是未來學習的基礎,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參與社會,進行個人活動。道德與法治教材就此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我們從低年級教材的欄目名稱便可得以印證。欄目以問題形式聚焦兒童生活實際,啟示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引導,化解兒童遇到的生活困難和苦惱。

“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是第三單元第四課,本單元對應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的內容要求,指向“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重在引導學生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觀察發現,二年級孩子已經知道校園的一些常規要求和在公共場所的注意事項。但在教室、校園和公共場所,我們隨處可以看到一些“熊孩子”大聲喧嘩的場景。雖然知道卻做不到,這說明孩子們并未認識到: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小聲說話是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

找準孩子的道德生活問題后,圍繞“我們小點兒聲”這一學習主題,我們設計了“恐龍園游學”主題式體驗情境,其包含“游學前的挑戰活動體驗”“游學中的行動體驗”等系列情境。具體而言,“游學挑戰一”,請學生討論游玩路線,通過教師介紹分貝儀、分貝過高的危害及播放小組討論時的實時視頻,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常見的課堂交流形式會產生很大的噪音,并深入體會到噪音給我們學習生活帶來的困擾,明白“小點兒聲”的必要性;“游學挑戰二”,從靜音標志入手,組織學生討論路線圖上哪些場所需要貼靜音標志,引導學生在二次討論中自發形成控制音量的好辦法;最后,讓學生正式進入游學,創設大巴車、博物館、電影院等實際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明白除了公共場所不能擾人,還需用合適的方法來勸阻提醒他人,培養學生講文明有公德的好習慣。

這一主題式情境力求構建真實連貫的活動體驗場域,規避碎片化情境設計所帶來的學生思維“跳入跳出”割裂式體驗問題,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生成性體驗,使其形成關聯生活的思想與行為圖式,實現道德的“真實生長”。

二、指向兒童道德生長,激發生成性情境體驗

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說,道德知識的學習要經歷“認知——判斷——踐行——內化”的過程。對本課而言,所謂“認知”,即學生知道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謂“判斷”,即對什么時候小點兒聲能夠做出正確判斷,能指出不文明行為并主動改正。所謂“踐行”,即在公共場所能自覺控制音量,并能采用合適的方式勸阻他人,傳播文明風尚。所謂“內化”,即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這一德育目標并非易事,并非一節課即能完成。我們力求在有限的課堂上盡可能地讓學生投入主題情境之中,激發其真實的、生成性的體驗與反思,形成道德意識,習得道德能力,為其道德養成奠定基礎。

1.“旁觀”自我生活,引發情境體驗反思

兒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道德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兒童參與體驗的源泉。當我們受限于課堂、受限于設計時,有時孩子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會是不真實的,在這樣的狀態下展開教學活動也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在“我們小點兒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到大聲吵鬧這種不文明的現象離我們很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噪音的制造者,教師設計了兩次不同指向的討論活動。第一次討論著力還原課堂上最本真的狀態:孩子們說得熱火朝天、不可開交,教師利用手機抓拍視頻,之后,讓孩子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言行。孩子們自然認識到討論的時候也要小點兒聲,這樣才能既有秩序又有效率。如此,第二次討論既是課堂的推進步驟,也是一次隨堂檢測。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控制音量,依次有序發言,課堂上少了“你爭我搶”,多了規則與文明。在真實而非表演性的情境中,孩子的體驗、導行才是“水到渠成”的,也只有最本真、從兒童生活中來的情境才最有力度。

2.切身體驗公共生活,激發文明公德意識

在前面“旁觀”反思自我的基礎上,教師以“游學”這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帶領學生走進“恐龍園”。教師化身為親切的“導游阿姨”,在游學前向學生發出“游學挑戰書”,整合教材提供的“教室里有點吵”“做個小小調音師”“認識靜音標志”等素材內容,幫助學生整理已有生活經驗,意識到要“小點兒聲”,從而贏取“游學門票”,之后,引導學生在“恐龍園”情境活動中自主體驗,激發其文明公德意識。

例如,帶領學生在教室整隊準備“上車”,有的同學輕塞椅凳,輕手輕腳;有的同學不甚在意,“原形畢露”,教師的適時點評和同伴的提醒立刻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小點兒聲不光指嘴巴發出的音量,動作輕輕也是文明的表現。模擬乘坐大巴車時,聽到鄰座同伴嬉笑打鬧的聲音,教師及時采訪作出勸說、制止行為的同學,讓他們一吐心聲,發揮同伴教育的作用,并由此引導學生延伸思考,懂得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時都不應高聲喧嘩,要做文明乘客。在恐龍博物館和電影院時,我們則創設了角色扮演情境體驗。

以電影院為例,在播放電影片段時插入接聽電話的聲音,立刻喚醒了學生的真實生活經歷。學生躍躍欲試,想來勸說;當聽到這位“叔叔”確實有急事時,同學們又紛紛支招,有的請叔叔在微信上回復文字,有的請“叔叔”出去打電話……孩子們還注意使用文明語言,禮貌提醒。教師則在總結中與學生分享了自身的經歷,進一步提出在觀影過程中,突然亮起的手機也會影響他人受,所以在觀影時最好不看手機,做到文明觀影。從學生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選取情境,讓學生通過思考、表達、演繹等方式深化體驗,自然激發了其文明公德意識。

3.聚焦“兩難”情境,提升道德思辨能力

根據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以及當前對核心素養的現實訴求,思辨能力成為本課程重要的培養目標。它是一個人辯證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著力點。為此,我們也進行了嘗試。在“恐龍博物館”情境中,我們設置了“因大聲勸阻不文明行為而引發爭吵”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直面問題,嘗試作出思考和判斷,探究在公共場合合適的勸阻方法:

師:讓我們走進博物館,去聽聽文物的聲音吧!哇,好多恐龍的骨架啊,這么大的頭骨,這么長的尾巴,真是太神奇了!小朋友們別急,鎮館之寶在前面呢!快來聽聽講解員阿姨是怎么說的。(播放博物館介紹音頻)

男生A:哇,霸王龍真的好厲害!你看他的牙齒多鋒利!

男生B:是啊是??!快讓我湊近看一看!

女生A:你們小點聲!我都聽不到導游阿姨的講解了!

男生A:關你什么事!

男生B:就是!關你什么事!

女生B:你們別吵了!大家都聽不清了!

……

師:老師發現,剛開始的時候,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的,可是后面好像有點不愉快,誰來說說發生了什么?

生:他們吵起來了。

師:他們為什么會爭吵?小女孩勸阻的方式合理嗎?

生:因為男生太激動了,聊天的聲音有點大,小女孩勸阻,他們不聽,吵了起來。

生:我覺得小女孩勸阻的聲音也很大,也影響了大家聽介紹。

師:那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想用手勢提醒他。

生:我會指給他看靜音標志。

通過播放“因為大聲勸阻他人講話而引發爭吵”這一音頻資源,讓學生自主發現、判斷與選擇,即雖然勸阻的出發點是對的,但是達到效果了嗎?既想勸阻別人小聲,自己又不能太大聲,可以用哪些方法?如此,將學生置于更加復雜的情境中,價值體認、創造性解決問題等培養目標內在其中。學生通過思辨、判斷等,自然實現了情感的自主體驗、認知的自主構建、行動的自我引導,這將有助于其自我成長和自主發展。

只要站在“兒童立場”,精心設計,反復琢磨,不懈實踐,不斷反思,兒童必然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獲得感,而我們距離“立德樹人”的目標將更近一步。為此,我們將繼續探索。

(作者單位:常州市華潤小學江蘇常州? ?213003)

責任編輯? ?毛偉娜

猜你喜歡
游學文明道德
漫說文明
文明過春節
跟蹤導練(五)(2)
理性看待“海外游學熱”
海外游學別因焦慮而盲目跟風
道德
海外游學勿忘教育之本
對不文明說“不”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寓教于游,從“新”出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