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韓朋賦》釋析

2021-03-30 05:27胡興軍
西域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烽燧亞克文書

胡興軍

內容提要:在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清理發掘中,出土了一批唐代紙文書,《韓朋賦》即為其中之一。它的發現對研究《韓朋賦》故事的演變流傳、唐代軍鎮制度和士兵邊塞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掘出土數量眾多的唐代紙文書和木簡,其中一件內容為《韓朋賦》的紙文書已經展平修復,現對其進行初步釋讀。

一 文書出土背景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西北距尉犁縣城90公里,東距營盤古城47公里,東南距樓蘭古城233公里??兹负臃殪萑汗灿?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里的范圍內。

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情況表明,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修筑于一處大型紅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體、居住房屋等建筑構成的一處綜合性軍事設施遺址。在遺址中出土了各類遺物1300余件,包含紙質文書、木簡等珍貴文物800余件。文書內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紙文書出土時多呈團狀,經釋讀確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為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的軍事設施,在唐代被稱為“沙堆烽”,同時也是一處游弈所治所,屬于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已出土帶有紀年的紙文書和木簡多屬于唐武周至天寶年間,內容以該游弈所與下轄的各個烽鋪及上級管理機構之間往來的軍事文書為主,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及相關事件。它的發現填補了歷史文獻關于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軍鎮防御體系記載的空白。出土木簡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主要體現烽鋪與游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

二 新出《韓朋賦》文書及釋文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所在沙堆南側的1號灰堆中出土遺物數量最多,近1000件,質地有陶、銅、鐵、木、漆、石、骨、角、紙、皮、草、紡織品等,以有機質文物為主。遺物種類豐富,均為唐代戍邊將士日常生活、工作實用器物殘件,反映了1200年前邊塞軍旅生活的方方面面。紙文書中除本文研究的《韓朋賦》外,還見有傳奇艷情小說《游仙窟》、鄭玄注《孝經》、習字教材——《千字文》等文學作品和傳統經典。

《韓朋賦》文書紙張整體呈長方形,長27.4厘米,最寬處18厘米。左側邊緣見有裁剪痕跡,其余三邊參差不齊,左側及右上角有殘缺。紙張呈灰色,有較強韌性。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鑒定,主要成分是大麻纖維,推測紙張可能是用大麻皮制作而成。(1)烽燧出土紙張送檢樣品,經過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系楊益民教授團隊根據造紙纖維測量儀、掃描電鏡及紅外光譜分析推斷,紙張沒有添加填料及涂層成分,造紙纖維主要為大麻纖維。紙上兩面文字楷書墨寫,用筆老道。其中正面書寫《韓朋賦》片段,背面為名錄及日期。根據內容、格式、墨跡等推測,正、背兩面書寫有先后。

文書正面存字六行,共計89字(見圖一)。錄文如下。

圖一

(前缺)

3呼天喚地,貞夫曰:“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馬一去,

4何時可返”。朋母新婦去后,乃開篋看艷色,

5光影忽然喚出,飛及貞夫,此光明到宋囯,

背面,墨書較淡,字有兩行,共計27字(見圖二)。

圖二

1馬賓 閭元節 辛崇福 張思訓

2 □正月廿七日掩耳□□先天三年正月

此件文書紙張局部有破損,正面部分內容文字缺失,給我們全面解讀帶來一定的難度。

文書正面內容是中國古代流傳的著名愛情悲劇故事《韓朋賦》片段,貞夫被誘騙上車,與婆婆互別時的場景對話。文中的“篋”是一種由竹子編制的用來收藏物品的盒子。大意是貞夫對婆婆說,等我走了,你打開盒子,如果沒有異常,我就會回來。還未等婆婆告別使者,貞夫已被拽上了馬車,婆婆痛哭流涕,貞夫說:“呼天何益,踏地何晚,駟馬一去,何時可返”。等貞夫離開后,婆婆打開了盒子,一道光從盒子中飛出,飛向了宋國。(中缺),宋國群臣在朝堂集會。

通過對烽燧遺址出土軍事文書釋讀,我們推斷“掩耳”是一處守捉,是管理樓蘭路沿途游弈所、烽鋪等基層軍事組織的機構,治所位置大約就在孔雀河流域一帶。掩耳守捉這一軍事機構,此前在《新唐書》等歷史文獻及已出土文書中,均不見記載,屬于考古新發現。

先天為唐玄宗即位后的第一個年號,始于公元712年八月,終于713年十一月,共計一年余,歷史上沒有先天三年,只有先天元年、先天二年。在公元713年十二月先天年號就更改為開元,可能由于交通不暢通,中原長安713年十二月更改年號的消息,在次年正月廿七日還沒有傳到西域焉耆鎮下的沙堆烽,所以戍守烽燧的將士在714年正月廿七日,仍然以先天為年號,這也為確定這件《韓朋賦》文書年代提供了參考依據,我們推測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韓朋賦》,書寫的時間不會晚于開元二年(714),屬于初唐時期的版本。

三 《韓朋賦》及其流傳

韓朋與貞夫之間離奇曲折的愛情悲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屢屢出現于考古出土材料、傳世文獻作品和各種藝術形式中,且被演繹得十分凄婉動人。韓朋故事發生的背景在戰國時期的宋國,主人公韓朋,亦作“韓傰”“韓憑”“韓馮”等,目前已知最早的韓朋故事史料為1979年在甘肅敦煌馬圈灣出土的一枚抄寫于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的殘簡。(2)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504頁,簡496A。裘錫圭對這枚漢簡作出詳細考釋,“……書而召韓傰問之,韓傰對曰:臣取婦二日三夜去之,樂游三年不歸,婦……” 這里的“書”當指韓朋妻寫給韓朋的情書,此“書”可能被宋王得到,于是召韓朋問之。韓朋說我結婚三天就離開妻子,三年沒有回家。(3)裘錫圭:《漢簡中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1999年第3期,第109~113頁。

漢代儒家推崇貞烈思想,在此社會意識形態背景下,韓朋夫婦的夫信婦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愛情故事與圣賢、英雄、忠孝、節義人物并列,常出現在漢代畫像石和銅鏡等金石資料中。(4)姜生:《韓憑故事考》,《安徽史學》2015年第6期,第49頁。經統計,現存漢代韓朋、貞夫故事圖像至少有17幅,少數見于壁畫、銅鏡,多數存在于畫像石中。(5)陳秀慧:《漢代貞夫故事圖像再論》,《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第219頁。如2004年在浙江杭州余杭區的星橋鎮蠟燭庵東漢磚槨墓中出土一面畫像鏡,王士倫據銅鏡上的“宋王”“貞夫”“侍郎”等榜題,判斷此為漢代流傳的韓憑與貞夫愛情故事;(6)王士倫編著;王牧修訂: 《浙江出土銅鏡》,文物出版社, 2006 年,第216頁。在山東出土東漢祠堂、墓葬與門闕畫像石中,存在一種富于情節性的故事圖,其特征為一女子持弓朝一男子射箭,男子負籠荷鍤或持鍤,所射之箭插于籠上,部分圖像中的男子拾梯而上。陳長虹以上述浙江貞夫故事畫像鏡為依據,認為漢畫像石和壁畫中女子射箭圖像亦為韓朋夫婦故事。(7)陳長虹:《漢魏六朝列女圖像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60~82頁。

在傳世文獻中,韓朋故事最早見于東漢末年《列異傳》,另外《搜神記》《太平寰宇記》《春秋戰國異傳》《太平御覽》《記纂淵?!贰渡教盟量肌返任墨I著作中都有關于韓朋夫婦故事的記載;詩詞作品中也有眾多關于韓朋夫婦故事的吟詠,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作《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原型就是韓朋夫婦的故事。

根據已知材料對比,與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韓朋賦》最為接近的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韓朋賦》。敦煌文獻中已發現有六個寫卷的《韓朋賦》,即P2653、P3873、S3227、S2922、S4901+、S3904+,其中年代最早的是P2653,文內還保留著武后造字“”(臣),有人依此推定為武周時代抄寫的本子。(8)姜竹萍:《敦煌文獻韓朋賦研究》,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經過劉復整理的敦煌本《韓朋賦》文本長達兩千字左右,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完整的《韓朋賦》故事。(9)劉復:《敦煌掇瑣》,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5年,第31頁。伏俊璉將敦煌本《韓朋賦》故事主要情節總結為:1.韓朋少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年長娶妻名貞夫,美麗無比,夫妻二人恩愛如魚水;2.韓朋出仕宋國,六年未歸;3.妻子思夫心切,遂寄書于丈夫;4.韓朋得書,三日不食,神情恍惚,情書遺失殿前;5.宋王得書,甚愛其言,與群臣商定騙取韓妻;6.梁伯誘騙韓妻貞夫到宋國,宋王即封為王后;7.貞夫悶悶不樂,宋王以為是韓朋年輕英俊所致,于是殘害朋身,以為囚徒;8.貞夫看望韓朋,寫訣別之詩,韓朋得書,即自殺;9.宋王以三公之禮葬韓朋,貞夫在葬禮中跳進墓穴而死;10.貞夫、韓朋墓上生有梧桐和桂樹,根相連、枝相交,宋王派人砍伐,血流汪汪,兩個木札變成雙飛的鴛鴦,一根羽毛變成利劍,割下了宋王的頭顱。(10)伏俊璉,楊愛軍:《韓朋故事考源》,《敦煌研究》2007年第3期,第91頁。

與敦煌本《韓朋賦》全文對照,發現上述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出土文書為《韓朋賦》“梁伯誘騙韓妻貞夫到宋國”一段。為便于對比,將敦煌本《韓朋賦》中相關情節段落錄文如下:

使者下車,打門而喚。朋母出看,心中驚怕?!敖鑶枂菊?,是誰使者?”使者答曰:“我是宋國使來,共朋同友。朋為公(功)曹,我為主薄。朋有私書,來寄新婦?!卑⑵呕卣Z新婦:“如客此言,朋今仕宦,且得勝途?!必懛蛟唬骸靶聥D昨夜夢惡,文文莫莫。見一黃蛇,皎妾床腳。三鳥并飛,兩鳥相博(搏)。一鳥頭破齒落,毛下紛紛,血流落落,馬蹄踏踏,諸臣赫赫。上下不見鄰里之人,何況千里之客?客從遠來,終不可信。巧言利語,詐作朋書。[朋]言在外,新婦出看。阿婆報客,但道新婦,病臥在床,不勝醫藥。承言謝客,勞苦遠來。使者對曰:“婦聞夫書,何故不喜?必有他情,在于鄰里?!迸竽改昀?,[不]能察意。新婦聞客此言,面目變青變黃:“如客此語,道有他情,即欲結意,反失其里(理)。遣妾看客,失母賢子。從今已后,姑亦失婦,婦亦失姑”。遂下金機,謝(卸)其玉梭,千秋萬歲,不當復織。井水湛湛,何時取汝?釜灶尪尪(汪汪),何時吹(炊)汝?床席閨房,何時臥汝?庭前蕩蕩,何時掃汝?園菜青青,何時拾汝?”出入悲啼,鄰里酸楚。低頭卻行,淚下如雨。上堂拜客,使者扶轝(輿)。貞夫上車,疾如風雨。朋母于后,呼天喚地,[號啕]大哭,鄰里驚聚。貞夫曰:“呼天何益,喚地何免,駟馬一去,何[得]歸返?!?/p>

梁伯迅速,日日漸遠。初至宋國,九千余里,光照宮中。宋王怪之,即召群臣,并及太史。開書卜問,怪其所以。博士答曰:“今日甲子,明日乙丑,諸臣聚集,王得好婦?!毖哉Z未訖,貞夫即至,面如凝脂,腰如束素,有好文理。宮人美女,無有及似。宋王見之,甚大歡喜。三日三夜,樂不可盡。即拜貞夫,以為皇后……。(11)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第212頁。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所出《韓朋賦》與考古出土漢代材料和傳世文獻相比故事情節區別較大,而與敦煌卷子本《韓朋賦》版本內容較為接近,兩個版本男女主人公人物姓名已固定,敘述的“梁伯誘騙貞夫到宋國”的故事情節大體相同,表明在唐代初期,韓朋與貞夫故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通用版本。但兩個版本相比,內容細節又有區別,其中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所出《韓朋賦》中“篋看”“朋母開篋看艷色”的情節不見于敦煌卷子本的各個版本中?!昂D看”與“光影忽然喚出,飛及貞夫,此光明到宋囯”,前后故事情節呼應??藖喛藥於伎朔殪葸z址《韓朋賦》“光影忽然喚出,飛及貞夫,此光明到宋囯”中“光影”即為敦煌本中“光照宮中”的“光照”。敦煌本中“光照宮中”這一情節,在前文中沒有做任何陳述鋪墊。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韓朋賦》“篋看,若其不開,新婦有歸”與敦煌本《韓朋賦》“新婦昨夜夢惡,文文莫莫。見一黃蛇,皎妾床腳。三鳥并飛,兩鳥相博。一鳥頭破齒落,毛下紛紛,血流落落”的故事情節都是對韓朋夫婦故事結局的暗示??藖喛藥於伎朔殪葸z址《韓朋賦》中貞夫對婆婆說:等我走后,如果盒子中沒有異樣,我就能回來,但婆婆打開盒子后有光影喚出;敦煌本《韓朋賦》中貞夫夜做惡夢,夢到黃蛇咬床腳,三鳥并飛,兩鳥相博,一鳥頭破齒落,雖然夢境變幻離奇,但貞夫已有不祥的預感。夢境中的黃蛇可能暗指奸臣梁伯,三鳥可能代表的是宋王、韓朋與貞夫,“兩鳥相搏,一鳥頭破齒落”與宋王在幫兇梁伯的攛掇下,陰謀加害韓朋,韓朋雙齒被打脫落,最后自殺身亡的情節契合。兩個版本敘事情節都彌漫著一種凄涼哀婉的氣氛,預示著貞夫此去前途兇險,韓朋夫婦結局最終會以悲劇收場。

唐王朝建立以后,思想開放,各類文化兼收并蓄,儒、釋、道三教并重,形成了多種意識形態爭相發展的文化新格局,但仍然以儒教為主??藖喛藥於伎朔殪葸z址所出《韓朋賦》與敦煌卷子版《韓朋賦》描寫的是韓朋夫婦堅貞不渝愛情故事,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故事取材于民間,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完整,語言通俗,風格詼諧,得到了社會的推崇,在民間廣為流傳。其文學體裁屬于俗賦,俗賦以“誦”為其表現傳播方式,以韻文造句,語言基本為當時口語,通俗易懂,句式以四、六言為主,這樣的句式構成了一種特有的節奏效果,節拍急促,介乎說和唱之間,類似現今的快書或快板。在唐代商業經濟發達、都市繁榮的背景下,為適應市井文化需要,在俗賦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型文藝形式——講唱文學。各類俗賦作品通過講唱藝人的加工,創造出比原記載更充實、更豐富、也更有生命力的作品,受到了人們的喜愛。(12)張鴻勛:《簡論敦煌民間詞文和故事賦——唐代講唱文學論叢之一》,《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第74~79頁??藖喛藥於伎朔殪葸z址所出《韓朋賦》與敦煌本《韓朋賦》故事情節的差異,可能就是說書藝人在社會通用《韓朋賦》版本的基礎上,為使故事情節更加跌宕起伏,而獨立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的結果。

結語

考古發掘材料表明,出土《韓朋賦》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的軍事設施?!鞍参魉逆偂痹O立初期,鎮防人數有限,多次被吐蕃攻占淪陷。長壽元年(692),唐將王孝杰率武威道行軍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鑒于以往教訓,唐朝采取一項重要措施,修改了安西四鎮的鎮防體制,征發漢兵三萬人長期鎮守安西四鎮,“自此復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之。既征發內地精兵,遠逾沙磧,并資遣衣糧等”(13)《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戎》,中華書局,1975年,第5304頁。,這大大增強了安西四鎮抵御外敵的能力。出土文書表明在焉耆東境的孔雀河沿岸設立有通海鎮、麻澤鎮、榆林鎮等二級或三級軍鎮,鎮下還設立有游弈所、臨河烽、馬鋪烽、沙堆烽、黑河鋪、豬泉谷鋪、蘇累鋪等基層軍事機構。從中原地區征發來的三萬漢兵不可能集中戍守于四鎮中心城鎮中,需要分散到四鎮下轄各地去加強防務,承擔戍守任務。從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一件授勛告身文書內容看,鎮守士兵來自于中原內地的沙州、洛州、岐州、雍州、汝州、河州、蒲州、豳州等地。(14)出土資料收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書正在修復整理中。這些戍邊將士遠離家鄉故土,告別父母妻兒,戍邊衛疆,家國守望。正常情況四年換防,但由于此時府兵制已處于土崩瓦解之際,鎮兵的換防常常被延期,從而形成“壯齡應募,華首未歸”的現象。戍邊將士長期駐守邊塞,生活困苦艱辛,單調乏味,需要有精神慰藉。隨著來自中原地區的鎮兵、募兵不斷來此戍守換防,大量中原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被傳入到了西域地區,《韓朋賦》作為通俗講唱文學的代表作品,貼近民眾生活,彰顯親情恩義,淺顯易懂,受到戍邊將士的推崇和喜愛,也被帶到了西域邊塞,成為“沙堆烽”戍兵爭相閱讀的作品之一。

貞元六年(790)北庭陷落,西域各地逐漸被吐蕃占領,安西四鎮鎮防體制土崩瓦解,焉耆鎮下各級軍事設施也逐漸廢棄。遺落在沙堆烽灰堆中的《韓朋賦》文書殘片逐漸被風沙掩埋,直至1200年后,再次被發掘出土,重現于世人面前。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新出《韓朋賦》文書,豐富了《韓朋賦》故事的情節,使《韓朋賦》版本內容又一次得到補充?!俄n朋賦》《論語》《尚書》《詩經》《蘭亭序》《千字文》等大量中原傳統文化和文學典籍被傳入到了西域地區,迅速在各地得到流傳,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西域地區文化在根源于中華文化極其深厚長遠的滋養下,也得到空前繁榮和發展,并凝聚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猜你喜歡
烽燧亞克文書
2023款全新柯迪亞克
太行山文書精品選(17)
黨的光輝亞克西
黨的光輝亞克西
新疆昌吉州境內烽燧遺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古人如何戍邊
考古發現還原唐朝士兵戍邊生活
監獄執法文書規范探討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邊境軍政文書》中“砲”類文書再討論
我家的月亮,亞克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