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輪臺卓爾庫特古城考古收獲

2021-03-30 05:27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域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庫特房址卓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西域都護的設立是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重要標識。本文介紹近年在新疆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開展西域都護府考古相關工作的基本收獲。通過考古鉆探、發掘,對卓爾庫特古城的形制布局有了全新認識。已知其為形制罕見的三重城結構,時代為戰國至魏晉,主體年代為兩漢。高臺城址內建筑體量大、規制高??梢源_認卓爾庫特古城為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北沿一處最高等級城址,對尋找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有重要推進。

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啟動“西域都護府考古”項目。(1)2012年北京大學陳凌先生提出,輪臺卓爾庫特古城可能是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之烏壘城,西域都護府治所前后有所變動,大致在新莽以后,西域都護府治所一度從烏壘遷移至龜茲它乾城。他提出“西域都護府遺址群”概念,即不同時期的西域都護府治所和西域都護府統轄范圍內各地城鎮均應包括在內,提出這個概念的考量是:其一,西域都護府的研究應該著眼于整體,而不應僅限于單個遺址,假使某個具體城址可以確定其年代、性質,都是對整體研究的推進;其二,西域都護府及其治下各類機構應當納入一個整體的系統,這就是漢代的西域軍政建置體系考古學研究。將這些考量與近年“唐安西都護府考古”工作相結合,他認為可以形成“漢唐西域軍政建置體系考古”這一綜合性大課題(項目)。見陳凌:《絲綢之路上的古城》,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82~200頁。先期對輪臺縣境內卓爾庫特古城、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兩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卓爾庫特古城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城東南約24公里荒灘之中,東經84°45′428″,北緯41°62′241″,周邊多紅柳,東距克孜勒溝2公里,西北距闊納協海爾古城11.5公里,西南距奎玉克協海爾古城9公里(見圖1)。塔里木盆地北沿諸多古代城址中,卓爾庫特古城先前最不引人注意,鮮有學者提及。

圖1 卓爾庫特古城位置示意圖

1928年8月,黃文弼最先到卓爾庫特古城調查勘測,“此城周約一千二百米,略作圓形。城墻已頹,僅余墻基,皆土筑。中有一隆起土阜,周六十七,高約三米,疑為古代建筑遺址。在其南有二小土堆,掘其左堆,出現稞麥殼甚多,古時必為倉庫。右方之土堆,掘之無物,并有圍墻痕跡,似為古時住宅,或署所在也。在城之東南隅,有不規則長方形土臺,周一百二十四,高約九米許……此高臺究作何用,未經發掘,無從臆度,但必為古時城中之建筑遺址也……城外東面距城一百六十二米有土墩一,亦略作長方形,周約六十八,高約三米。城西亦有一土墩,略作圓形,周約四十,高約六米。在此東尚有一小土堆,疑皆古時營壘,為田卒屯戍之所。城中有紅底黑花陶片,與柯尤克沁舊城所拾者相同,皆為紀元前后之遺物。又拾鐵矢鏃一,中實有柄,系漢物,故我疑此城為漢代屯田輪臺時所筑?!秉S文弼推測為漢代屯田的校尉城,而柯尤克沁為侖頭城。(2)黃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10~11頁。新疆博物館文物隊,輪臺縣文教局:《輪臺縣文物調查》,《新疆文物》1991年第2期,第6頁;自治區文物普查辦公室巴州文物普查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普查資料》,《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第56頁。其中,柯尤克沁即今奎玉克協海爾古城。黃文弼之后,很少有學者再關注卓爾庫特古城。直至1980年,新疆博物館才對該城進行了詳細調查和測量。1989年10月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過程中進行調查并建檔。2009年6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對該城進行復查。1980年以后的三次調查成果實際上都沒有超出黃文弼的范圍。

2017年夏,考古隊在新和、輪臺縣進行考古調查鉆探。在輪臺縣的調查鉆探重點為卓爾庫特、奎玉克協海爾和闊納協海爾等幾處古城。鉆探所獲與此前學術界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

圖2 發掘前的卓爾庫特古城

2018年,國家文物局批準“西域都護府考古”項目。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分別主要承擔卓爾庫特古城、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的考古工作。

相較于新疆及中亞地區的古城遺址,卓爾庫特古城的形制較為特殊,2018~2020年考古發掘主要集中在高臺城址區。以下將近三年考古發掘情況做一簡要介紹。

1.城墻與門道

高臺城墻已發掘東、南、北三側,西側未發掘。從已發掘情況看,墻體經過多次修筑、補筑。后期的墻體均于早期城墻上加筑,局部可見不同修筑期墻體之間的明顯接縫??煞秩冢旱谝黄跒閼饑廖鳚h,墻體由較純凈的土夯筑,外抹墻皮。下部坡度較緩,約50°;至中部陡然升起,坡度較大,約75°。第二期為東漢,墻體依附于早期墻體之外。下部用倒塌土墼、碎土墼堆夯,外包整土墼,上部再加筑土墼。第三期為魏晉,主體利用前兩期墻體,局部加以補筑。補筑所用材料較雜,不如前兩期用料講究,施工也較草率。最晚一期墻體外亦用土墼包筑。

城墻底部最寬25米,頂部寬度推測在8~10米左右。墻基在現地表下4米左右暴露基槽。墻體中下部向外平攤較大,有棚架及灰坑多座。城墻東北轉角頂部有大型房址,似為晚期角樓遺跡,下部疊壓早期房址,亦應是早期角樓遺跡。

高臺城址東西兩側開門。門道寬約8米,有多層不同時期的踩踏面。

根據墻體、門道情況,可以確知高臺城址平面為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窄,整體呈東北—西南45°偏角。(見圖3)

圖3 卓爾庫特高臺城址結構示意圖

內城城墻內部為堆土夯筑,內外兩側包砌土墼,土墼尺寸略小于高臺城址內房屋所用土墼。城墻下寬約8米,頂部殘寬約5米。

2.房址

高臺城址中部有一道大墻(即中心大墻)通貫南北,同時作為東、西兩側房址的后墻。中心大墻北側與高臺城址北墻相接,略呈弧形。墻體用較平整大土墼砌筑,東西兩側未見抹泥墻皮。頂寬3.5~4.5米,下寬5~6米(未發掘至底)。

中心大墻東、西兩側有不同時期的成排房址,前后期改建、重建情況復雜。已發掘房址多處,體量均較大,墻體用土墼砌筑?,F以F1為例略作說明(見圖4)。

圖4 高臺城址F1俯視圖

F1面西,依中心大墻而建,東墻即為長墻一部分。東墻最厚處(北側)寬3米,最窄處(南側)寬2米。F1前后經過數次改建,可分為5個小期。第1期,殘存東側長墻與中部隔墻,墻寬2~3米。第2期,加筑中部隔墻,形成左右兩間(F1a、F1b),中部隔墻東端有通道相連。東墻長度11米,兩側間東西寬約15米。門道位于F1b西南側,門道通往F1b為曲尺形廊道。F1a北墻從底部至頂部殘高5.3米,由內向外側傾斜,土墼墻外加抹泥皮,泥皮保存較完好。北墻中部有兩處壁柱槽,底面長方形,寬60厘米,深30厘米。壁柱槽內殘存大型木柱。第3期,F1a、F1b中間隔墻封堵,形成單獨兩間。F1a西側墊高,于西北側開門道。F1b也相應墊高,門道位置不變。第4期,F1a西側二次墊高。第3、4期殘存柱洞18處,部分仍有木柱殘件。柱洞直徑25厘米。柱間距1.1米,上架方梁。第5期,F1b門道、曲尺形廊道部分及南墻外側以土墼壘砌,形成平臺。

從已發掘的房址來看,高臺城內房址所用木柱直徑多為25、30厘米。根據頂部倒塌堆積殘塊可知,房址在椽架上先搭頂篷,頂篷由細木棍加葦席編成,其上再覆以土墼。木棍葦席、土墼層可多次重復累加,故而房頂較厚。

F8位于中心大墻西側,一層下開口,建于碎泥塊壓實的墊層上。破壞嚴重,僅存局部殘跡,整體結構不明。有三層臺階,階高16厘米,深30厘米,外抹光整泥皮。發現三處木柱,平面為“井”字形結構,不同部件以榫卯拼接,加長釘鉚固。柱身殘存朱紅大漆。據出土遺物推測,為漢晉時期使用遺跡。

早期房址墻體厚度多為1.15米,約合漢代5尺,規制與新和烏什喀特古城鉆探所得相似。(4)按西漢一尺約合23.1厘米。參見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98~201頁。

3.棚架

高臺城墻外側分布成排木棚架塔建的房屋。部分棚架房屋利用城墻向下挖出地面平臺。與房址不同的是,棚架一邊依靠東墻,另外三面未見墻體痕跡,可能是半開放式結構。

頂棚以較粗木頭搭建梁架,上鋪多層椽木,椽上鋪架細樹枝,上面再覆蓋土墼,構筑方式與房址大體相同。從剖面來看,棚架的頂部較厚,最厚可達80厘米左右。棚架以圓木為支柱,柱徑約20厘米。支柱直接立于地面,未發現柱礎石。較規整的地方,柱間距約2米。(見圖5)

圖5 倒塌棚架房屋椽架遺跡

棚架區地層堆積中出土銅器、鐵器、骨器、陶器及部分石器。

4.建筑材料

卓爾庫特古城建筑大量使用土墼。高臺城址、內城城墻大量使用土墼包筑,房址多用土墼壘砌墻體。早期土墼多用河泥裁切而成,晚期始見三合土土墼。三合土土墼中間摻雜葦草為筋。

土墼大致有三種規格。最大規格土墼長約65厘米,中號長約50厘米,小號長約45厘米。不同時期建筑使用不同規格土墼,小號土墼見于晚期房址中。卓爾庫特古城大、中兩號土墼體量均較大,尤其是大號土墼為目前新疆、中亞地區古城中所僅見。(5)以樓蘭古城(LA)三間房遺址為例,土墼平均長度為43厘米。按:樓蘭古城的性質學界多有爭議,但目前已經可以確定樓蘭古城就是魏晉西域長史府治所。參見陳凌:《斯文赫定收集品的新刊樓蘭文書》,《歐亞學刊》第五輯,中華書局,2005年,第105~131頁。

6.出土遺物

卓爾庫特古城發掘出土大量陶片、獸骨(包括駝骨、馬骨、牛骨、羊骨等)、石器等,還出土骨器、銅器、鐵器、珠飾、銅錢等器物多件。

陶器,戰國時期陶片多為夾砂紅陶,質地略粗。漢代地層出土陶片多細泥黑陶、紅陶,部分刻劃線紋。器形可辨者,大多與長安地區、河西地區陶器接近。魏晉時期地層出土陶片多細泥黃陶、黃衣紅陶,捏嘴帶流器等與中亞、南亞接近。魏晉時期窖穴中出土大陶甕,與庫車出土魏晉大酒甕一致。

石器多殘損,可辨器形的有石研磨棒、礪石等。骨器中有大量加工痕跡但未成形的半成品,成品有骨簪、骨飾、骨搏具等(見圖6、7)。其中,骨搏具出自魏晉時期房址,于闐、樓蘭、尼雅等處遺址也曾出土形制相似的器物。珠飾有青金石飾片、綠松石珠、玻璃珠等。出土銅錢銹蝕嚴重,可辨為龜茲小錢、剪輪五銖。銅器有銅印、銅帶飾、銅容器等。鐵器多銹蝕嚴重不可辨,其中幾件可能為鐵劍身殘塊。

綜合三年來的考古成果,對于卓爾庫特古城可以有如下幾點認識:

(1)卓爾庫特古城內城城墻東部營建高臺城址,形成內、外、高臺的三重城結構。這種形制極為特殊,在新疆及中亞地區均較罕見。

(2)高臺城址有一橫貫南北的中心大墻,城內房址依中心大墻而建,明顯分為東、西兩區。房址經過多次改建再利用,可能與卓爾庫特古城性質、功能的變化有關。高臺房屋布局整體呈中部高,南北兩頭低的層級結構。房址規模體量較大,為目前新疆地區城址中單體最大。

(3)高臺城址內房址為土墼棚架式,環城墻外側搭建木結構棚架房屋,為附屬設施。

(4)出土漢代器物具有長安地區典型特征,魏晉時期器物明顯受到龜茲影響,可以和文獻所記載魏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北緣的歷史變遷相印證。未見唐代以降的遺跡遺物。

(5)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判斷,高臺城址建筑始建于戰國,兩漢時期最盛,魏晉時期衰落。

考古發掘過程中提取一組成系列的碳十四樣本,分別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實驗室、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年代測試。樣本測年結果在公元前259年至公元386年之間,表明遺址建于戰國晚期,沿用至魏晉時期廢棄,主體使用年代為兩漢時期。這一結果與考古發掘情況恰好可以相互印證。

有人認為,奎玉克協海爾古城是烏壘城所在,亦即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并認為西域都護府應當是方城。(6)林梅村:《考古學視野下的西域都護府今址研究》,《歷史研究》2013年第6期,第43~58頁。我們有不同看法:首先,以圓城、方城作為立論基礎,判斷是否為漢城或漢文化影響的城址,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國內外已有的考古成果來看都是不能成立的。其次,烏壘“與都護同治”,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種可能是直接利用烏壘城舊有建筑,另一種可能是在烏壘城基礎上做局部改建。結合漢宣帝時期的形勢來看,完全新建一座城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第三,烏壘一名雖然始見于《漢書》,但是烏壘的始建時代則應當要早于西漢。

近年在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外城墻上發掘出幾處墓葬,人體骨骼測年數據顯示為戰國時期。這就意味著,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在戰國晚期已經廢棄。即使后期有一些再利用的痕跡,但至少不是作為一個城市的形態了。

根據現場調查、普查資料以及航拍影像,我們將新疆幾處漢唐時期大型重要城址情況羅列如下:

卓爾庫特古城東西560米,南北790米,面積0.33平方公里;高臺城址東西96米,南北120米,面積10700平方米。

奎玉克協海爾古城東西255米,南北290米,面積0.0607平方公里;高臺城址東西80米,南北110米,面積7700平方米。

烏什喀特古城東西1600米,南北900米,面積1.2平方公里;宮城東西125米,南北168米,面積18800平方米。

石城子東西272米,南北376米,總面積0.103平方公里;子城東西198米,南北134米,面積22317平方米。

高昌故城東西1625米,南北1590米,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宮城(可汗堡)東西200米,南北300米,面積136000平方米。

交河故城東西300米,南北930米,總面積0.193平方公里。(7)按現一般測量交河故城面積是以雅爾河溝臺地整個計算在內,即還包括故城西北部墓地,總長約1700米,面積500萬平方米。本文的計算方法則不包括墓地部分。

北庭故城東西810米,南北1590米,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宮城東西245米,南北330米,面積83170平方米。

對比以上數據可知,卓爾庫特古城總面積僅次于烏什喀特、高昌、北庭諸城,而高臺城址的面積則次于烏什喀特、高昌、北庭諸城的宮城和石城子的子城。其中,高昌、北庭實際應該有漢代遺跡,然而目前漢代遺跡沒有發掘出來?,F在可以確定的高昌城外城最早年代應是公元4世紀。(8)陳凌,李軍:《高昌故城考略》,載《古代文明》第11卷,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356~374頁。就史實而言,高昌、北庭兩處的漢代城址部分應該體量不會太大。(9)陳凌:《北庭故城城墻的時間年代與相關問題》,載《北庭學研究》第一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1~26頁。奇臺石城子是否即為疏勒城容可討論,但可以確定是東漢時期城址。根據黃文弼的調查以及我們近年的調查鉆探結果,烏什喀特古城主體也可以確認為戰國兩漢時期。在新疆目前可以較明確的漢代城址中,卓爾庫特古城的總面積僅次于烏什喀特,高臺城址的面積則小于烏什喀特的宮城、石城子的子城。如前所述,就單體房址而言,高臺城址中的F1的體量卻是目前所見最大的單體房址。

根據卓爾庫特古城的整體規模和高臺城址的建筑體量、建筑用材,以及出土器物,我們可以推測卓爾庫特古城應為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北沿一處最高等級的中心城址。卓爾庫特古城的發掘對于確定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邁出了重要一步,對于研究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絲綢之路古代城市考古具有關鍵性意義。

猜你喜歡
庫特房址卓爾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房址分析
《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女性意識模態與構建
山西呂梁德崗遺址
內蒙古中部發現8000余年前的16座房屋遺址
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形態
—— 以岱海地區為例
一抹白
一抹白
像斯庫特爾一樣微笑
十二顆鉆石
像斯庫特爾一樣微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