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綜述

2021-04-02 16:17汪月楊琛
歌海 2021年1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貴州

汪月 楊琛

[摘 ? ?要]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區域內少數民族眾多,音樂文化獨具特色,民族樂器資源尤為豐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對貴州少數民族樂器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綜合性研究與介紹、樂器制作工藝與音樂形態、音樂文化內涵等方面對上世紀50年代至今70年間學界在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領域所發表的文獻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對其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綜述

貴州少數民族眾多,音樂資源豐富多彩,民族樂器作為少數民族音樂的固化形式,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上世紀50年代,相關領域的學者們對貴州的少數民族樂器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與研究,并將研究成果以論文、著作、集成等方式呈現,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此,將貴州少數民族樂器文獻研究現狀以及學術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能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以及對未來民族樂器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一、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的綜合研究

早在20世紀50年代,由田聯韜、袁炳昌、李佺民等專家學者組成的中央訪問團就已著手進行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的調研工作,其中包括對少數民族樂器的考察。早期如田聯韜的《貴州苗族音樂初步介紹》以及李佺民的《貴州苗族的蘆笙》皆為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的初步探索,為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也為繼續以該領域為研究方向的后人們提供了文獻參考,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是現存國內關于貴州少數民族樂器最為全面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基本涵蓋了貴州少數民族器樂曲所有相關資料,書中將貴州民族器樂曲分為民間器樂曲、祭祀儀式音樂、宗教音樂三個部分,共收錄樂曲1720首(套)。中央民族大學柯琳于20世紀90年代編著的《貴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較為系統地收錄了貴州少數民族的各類樂器,并按照樂器學的理論體系將其分類,其中對每種樂器的歷史概況、制作工藝、演奏方法等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書中對樂器的形制結構以及音位指法以圖片形式進行展示說明,并收錄了大量的器樂曲譜,著重對于具有代表性的銅鼓、蘆笙、木葉、侗族琵琶以及布依族月琴五種少數民族特色樂器進行了個例分析,進而闡述其民族文化價值。

由《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編輯部所編寫的《貴州民族民間器樂資料》,該資料是編輯部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編寫之前所進行的資料搜集與準備,文中將貴州各民族民間器樂分為貴州民間樂器與貴州民間歌樂兩大類,在貴州民間樂器中包含獨奏與樂器合奏兩個部分及代表性曲目,并將每種樂器所演奏的器樂曲按其社會功能進行分類;甘紹成、吳怡玥的《對西南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對于包括貴州在內的所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樂器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與總結,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議;姚暉的《貴州民族民間吹管樂器的傳承與發展》一文將貴州各少數民族吹管樂器進行了歸納總結,闡述其生存現狀,并針對樂器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周惠萍、張應華、吳培安的《“貴州少數民族樂器圖鑒”研究及其例說》,通過田野考察、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將貴州的眾多少數民族樂器以樂器分類法的方式進行分類,并著重對侗族彎頭琵琶進行個例分析。張中笑、羅廷華主編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則是按照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模式,將貴州主要少數民族中的不同音樂類型分別進行闡述,在民族器樂的部分中,主要涉及樂器的本體形態并附有相應的器樂曲譜。張中笑、王立志、楊方剛主編的《貴州民間音樂概論》,不僅涉及貴州主要少數民族各類音樂形式,還將貴州各少數民族中共有的蘆笙音樂單獨作為一個部分進行介紹,以觀各族蘆笙音樂的異同。

二、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的制作工藝與音樂形態研究

民族樂器的制作工藝歷來是民族器樂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如何使傳統樂器制作技藝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改良制作材料還是創新制作方式?都成為該領域話題的熱點。

譚亞敏的《從姊妹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以布依族姊妹簫為切入點,通過民間藝人對其外觀形制以及制作技藝的改良,深入探討改良后的姊妹簫在表演方式與演奏效果上所取得的藝術提升;西南大學車博的碩士論文《黔東南苗族樂器制作技術傳承及影響因素探析》,首先對于黔東南苗族人民所使用的樂器以中國傳統的樂器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并悉數介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蘆笙、木鼓、古瓢琴的制作工藝,從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方法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中國音樂學院劉子婕的碩士畢業論文《該爾(從江簧管)的聲學特性研究》,以貴州從江侗族的一種較為特殊的簧管樂器“該爾”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聲學構成、發音原理及音響特性,探討“該爾”制作和調音方法,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并通過借鑒其他民族樂器改良的方式方法對“該爾”的改良提出可行性建議;楊正平的《剖析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與保養維修》,將苗族蘆笙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制作工藝進行了詳細剖析,并針對保存與演奏蘆笙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歐陽平方的《貴州雷山苗族蘆笙傳統制作技藝及其聲學性能分析》,著重對雷山苗族蘆笙的具體制作流程:送氣管和氣斗制作,吹嘴、笙管和共鳴筒制作,簧片制作、調試組裝進行詳細描述;蘇曉紅的《苗族蘆笙文化內涵與制作技藝傳承路徑探析》,以貴州雷山縣丹江鎮排卡村的苗族蘆笙為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其制作工藝從選材、簧片制作、笙斗制作、笙管制作、共鳴管制作到校音共六個步驟進行闡述。吳媛姣、吐爾洪·司拉吉丁、梁元真的《侗族蘆笙溯源及其制作流程工藝考》,分別從六洞自然環境與侗族傳統蘆笙溯源、選材、制作設備以及侗族傳統蘆笙傳承人三個方面對于蘆笙的制作工藝進行深入的剖析;趙曉楠的《蘆笙的制作與蘆笙工匠的傳承》,以侗族蘆笙的樂器本體與制作侗族蘆笙的藝人二者為研究對象,詳盡地記錄了侗族蘆笙的制作過程,包括選材、開孔、裝飾等一系列工序。

誠然,有關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領域的成果頗為豐富,但多為音樂文化內涵的闡述,對其具體音樂形態的研究相對較少。張勇的《高硐侗族蘆笙譜及“蘆笙樂板”調查報告》主要研究了高硐侗族蘆笙的“一字譜”的由來與發展。趙曉楠的《南部侗族蘆笙譜的不同譜式及其歷史發展軌跡》則是在張勇對侗族蘆笙“一字譜”研究的基礎上對小黃寨的“唱譜”、高增寨的“漢字譜”的詳細研究,并且對比了這三種譜式,無論是蘆笙譜本體的形態研究或是蘆笙譜的歷史發展皆闡述得較為詳盡。鐘峻程的《三江侗族蘆笙調的和聲思維》,以三江侗族原始的“三管蘆笙”為研究對象,對其演奏的蘆笙調中所運用的和聲特征進行詳盡分析,管中窺豹,進而揭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和聲內涵。蔣英的《布依族銅鼓十二則鼓樂研究》,著重將布依族“十二則鼓樂”的鼓譜、鼓調、譜式進行具體分析,并將貴州貞豐縣與普定縣兩地區的鼓譜結構進行比較研究,進一步分析其各自不同音樂特點;李杰的《貴州仡佬族民間吹打樂的音樂特征分析》,通過分析貴州不同地區仡佬族吹打樂的樂器構成、表演形式、曲牌樣式等方面的內容,進一步表達吹打樂在仡佬族人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貴州主要少數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研究

(一)苗族樂器

眾所周知,在貴州的各個少數民族中,人數眾多,廣泛分布的當屬苗族,不僅如此,苗族的音樂文化也頗為豐富,其中民族樂器更是多樣,因此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們對苗族樂器進行了考察與研究,涌現了一大批學術成果?,F將苗族樂器的相關文獻按照樂器學的理論體系進行梳理與分析。

以貴州苗族的眾多樂器來說,吹管樂器最為豐富,使用也較為頻繁,大致有蘆笙、芒筒、三眼笛、三眼簫、簫筒、嗩吶、夜簫等數十種吹管樂器。

楊通俊的《丹寨縣苗族芒筒蘆笙樂舞表演形態變遷——以丹寨縣芒筒蘆笙樂舞為例》,以貴州丹寨縣的芒筒蘆笙兩種樂器共同呈現的音樂表演形式為研究對象,對其生存現狀、樂器形制、歷史源流、社會功能進行闡述。張應華的《貴州梭戛“長角苗”標志性樂器三眼簫的調查與研究》、劉麗娜的《淺談長角苗“三眼簫”與婚戀文化——以織金縣阿弓鎮為例》,以貴州兩地 “長角苗”的婚戀儀式音樂中的三眼簫為切入點,著重介紹了三眼簫的制作工藝、文化內涵及其社會功能價值。黎方青、潘章的《苗族四眼簫》,指出四眼簫是苗族吹管樂器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其樂器形制與音色效果都較為特別。貴州師范大學徐安春的碩士畢業論文《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龍吟鎮大花苗音樂現狀研究》,以貴州龍吟鎮的各種苗族傳統音樂現狀為研究對象,在其傳統樂器的部分提到了口弦和木葉,尤其對口弦特殊的演奏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繼而針對兩種樂器的藝術形態進行分析,并表明兩者的音色差異較大。

關于貴州苗族彈弦樂器的研究主要以古瓢琴為主,袁源的《貴州黔東南苗族舞蹈的原生態意味》一文提到,“黔東南苗族舞蹈‘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苗族村寨中帶有祭祀和自娛性質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以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因此可以看出,古瓢琴是苗族原始音樂的伴奏樂器,存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雅文在《古瓢琴及其音樂》一文中指出,古瓢琴雖為苗族的傳統樂器,但其特殊性在于此種樂器的原始形式只存在于黔南自治州三都縣都江鄉的一些苗族村寨中,自古古瓢琴與古瓢舞相生相依,琴舞合演成為苗族人民閑暇期間的重要娛樂方式;趙凌的《能說話的古瓢琴——基于黔南苗族古瓢琴的調查與研究》,以民族音樂學中的主、客位觀的研究理念對古瓢琴的發展狀況、制作工藝、演奏方法進行闡述,并提出苗族古瓢琴與侗族牛腿琴在制作材料、方式與音響特點方面極為相似的看法。

在眾多流行于貴州苗族的打擊樂器中,以木鼓和銅鼓為代表樂器。延邊大學郭茜的碩士論文《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傳承研究》,以苗族反排木鼓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木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苗族木鼓的制作技藝、樂器形制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論述,進一步表明木鼓對于苗族人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有關貴州苗族銅鼓的相關文獻將在本文的第四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此不做贅述。

(二)布依族樂器

將貴州的布依族傳統樂器按照中國民族樂器的分類方法大致可分為吹管樂器、拉弦樂器與打擊樂器三大類?,F將這三大類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

貴州布依族的吹管樂器有姊妹簫、勒尤、對簫、勒浪、長號、嗩吶、筆管等,其中對于姊妹簫、勒尤、勒浪的研究成果尤為豐富。貴州大學陳赟的碩士論文《對貴州民間樂器姊妹簫的調查、觀察與思考》,對七次田野調查所獲取的有關姊妹簫的視頻、音頻、史籍、著作等資料進行了全面的綜合性研究,其中涉及布依族、苗族的各類姊妹簫樂曲,針對這些樂曲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從樂器發展的規律中去了解其生存現狀,分析其文化內涵;王星治的《六枝落別布依族民間吹管樂器姊妹簫及音樂初探》,將著重點置于姊妹簫音樂的本體形態特征上,并對貴州六盤水各地民間藝人所演奏的姊妹簫曲進行分析。龐玲、譚良舉的《姊妹簫》,對民間藝人陳自清所演奏的四首不同場景中的姊妹簫曲進行記譜,并對其內在音樂形態的發展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張合胤的《布依族音樂藝術中的奇葩——勒浪》,對布依族傳統吹管樂器——勒浪的歷史起源、樂器形制與主要音樂特征進行闡述,在勒浪的音樂特征方面,著重提到了勒浪演奏曲調時的隨意性與即興發揮的特點;李繼昌的《“對簫”情思》,以闡述作者田野考察過程的方式對布依族傳統樂器“對簫”的特殊吹奏特點與布依族大、小歌聲部結合的法則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探究。貴州師范大學王潤霖的碩士論文《貞豐縣布依族祭田儀式音樂研究》,以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視角探究貴州貞豐縣布依族祭田儀式音樂,在此儀式中使用了一些非旋律性的樂器,其中以布依長號為代表,此長號的音響效果為陣陣轟鳴聲,其特殊的音樂表現力使得祭田儀式更加莊重嚴肅。楊正中、毛鷹的《布依族嗩吶藝術研究》,主要針對布依族嗩吶的音樂本體形態進行了具體論述,并將其單獨演奏形式與鼓、铓鑼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形式分別進行闡述,表明了嗩吶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活躍在布依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陳文興的《布依族竹管樂器——大嘀瓏》、柯琳編著的《貴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以及《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編輯部編寫的《貴州民族民間器樂資料》中有關“嗒滴瓏”的部分皆為布依族傳統樂器“da di rod”的介紹,所不同的是前者將“da di rod”解釋為“竹制嗩吶”,后者則譯為“木嗩吶”。針對該問題,筆者查閱了《布依漢詞典》后得知,“rod”又“faix”,“rod”在布依語中意為竹子,“faix”在布依語中意為木頭,因此筆者推測,可能由于古時地理環境的因素導致各地布依族人民并未互通往來,對于該樂器也并未形成標準化的讀音,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致使其語音解釋的差異,如若想將這個問題徹底解釋清楚,還有待后輩學者繼續進行深入探究。

牛骨胡、葫蘆胡是貴州布依族代表性拉弦樂器,較多用于 “布依八音”與“布依戲”的樂器伴奏中。由于以三種樂器進行個案研究的文獻較少,因此筆者將有關布依族器樂形式中涉及這三種樂器的研究成果分別進行梳理與分析。中央音樂學院劉玲玲的博士論文《貴州布依戲研究——以貴州省冊亨縣布依戲為案例》,在布依戲主要器樂曲牌分析中提到了布依戲傳統拉弦伴奏樂器主要有牛骨胡、葫蘆胡、二胡、月琴,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布依戲隊所使用的樂器也略有區別;中央民族大學陳思思的碩士論文《布依八音展演互動及社會功能研究》,將“布依八音”在四個不同演出場所演出樂曲《賀喜堂》中使用的樂器進行了一一列舉,雖然在樂器的選用方面不完全一致,但牛骨胡與葫蘆胡兩種彈撥樂器在四次演出中皆有出現,由此說明牛骨胡與葫蘆胡在“布依八音”演奏中的重要地位。

貴州布依族的傳統打擊樂器類型較少,種類較為單一,皆以銅鼓為主,并且銅鼓這種民族樂器多存在于貴州的各個少數民族中?;谏鲜銮闆r,筆者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將銅鼓作為一個專題進行研究分析,在此不進行詳細闡述。

(三)侗族樂器

貴州省的侗族主要分布在從江、榕江、銅仁、松桃、荔波、黎平、錦屏、天柱等縣市,因此侗族傳統樂器的流傳區域也較為廣泛。薛良1953年發表在《人民音樂》期刊中的《侗家音樂的簡單介紹》一文中提到:“侗家所使用的樂器,有蘆笙、牛巴腿琴、琵琶、二胡、月琴、簫、洋琴、鑼、鼓等,其中以蘆笙、牛巴腿琴、琵琶為主,像二胡、洋琴和簫等都是自外傳入的,不屬于侗家特有的樂器?!蓖蹩〉摹抖弊迕耖g音樂論要》,關于民間器樂部分寫有:“侗族民間樂器有10余種,最常用且最具民族特色的有四種,即:侗族蘆笙、侗笛、侗琵琶、牛腿琴?!币罁诖?,筆者將對侗族主要樂器蘆笙、侗笛、牛腿琴、琵琶的研究成果進行剖析。由于侗族的傳統原生樂器較少,在此不做詳細分類。

對于侗族吹管樂器侗笛的研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曾杜克的《雙管侗笛》、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侗笛》皆為關于貴州侗族傳統樂器——侗笛最初的探索,其中指出侗笛的產生是禾稈笛演變而來的,并對侗笛的形制、發聲原理、演奏方法作出了簡要介紹;董桓的《侗笛音樂調查研究》,主要對侗笛的演奏方法及表現方式進行分析,并針對古老的侗笛如何適應現代發展方式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貴州侗族牛腿琴研究領域,何洪的《牛腿琴》、周恒山的《侗族牛腿琴與牛腿琴歌》皆是對貴州各地區侗族牛腿琴的簡要介紹,主要對其形制、流傳區域、演奏方式進行說明;吉首大學宋林的碩士論文《侗族牛腿琴歌與其生境的適應研究——以從江縣占里村為例》,將貴州從江縣占里村侗族人民演唱的牛腿琴歌作為研究個案,以民族學的研究視角對牛腿琴歌及其伴奏樂器牛腿琴進行深入探究,其中包括牛腿琴的制作工藝、音樂本體形態、演奏技法等內容;貴州師范大學蔣箏箏的碩士論文《論侗族牛腿琴的特點及其民俗學特征》,以貴州榕江三寶侗寨、“七十二寨”地區和從江、黎平的交界處“六洞”等地區的侗族人民使用的牛腿琴為研究對象,從牛腿琴的形制結構、音樂本體形態、演奏方法、器樂曲目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將不同地區的牛腿琴進行比較發現,由于區域不同,其音色、形制也不盡相同;馮毓杰、吳媛嬌的《貴州從江縣高增鄉侗族音樂文化資源調查》,主要針對貴州從江縣高增鄉的侗族音樂進行田野調查,發現廣泛流行的民族樂器有:蘆笙、侗族琵琶、牛腿琴、木葉等,在有關牛腿琴的部分中說明了牛腿琴既可單獨演奏又可與其他樂器一起為情歌對唱伴奏,并在演奏的時候可根據情緒即興加花,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筆者研究發現,侗族琵琶主要是作為侗族琵琶歌的伴奏樂器進行表演,與侗族琵琶歌共同演繹,其關系密不可分、相生相伴。因此,將侗族琵琶與琵琶歌的相關文獻在此進行分析。張貴華的《侗族琵琶歌的社會功能及其審美文化特征》、石慶玉的《淺談侗族琵琶歌的藝術特色及改革構想》,皆為侗族琵琶及其琵琶歌的綜合性研究;張玉美的《貴州黎平三龍侗族琵琶調查報告》,通過對貴州黎平三龍地區侗族三種琵琶的個案研究,繼而探尋三種琵琶在不同場合的社會功能。韓梅的《嘎琵琶的民俗考察及有關音樂學問題的考察》,以流行于貴州、湖南、廣西侗族地區的民歌——嘎琵琶為個例分析,針對三地“嘎琵琶”的伴奏樂器侗族琵琶的形制、定弦、演奏方法及跟腔形態進行詳細對比,闡述其異同。朱騰蛟的《貴州車江侗族嘎琵琶的歌唱表演風格與展演程式研究》,運用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等研究方法,將貴州榕江縣車江地區的“嘎琵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作者認為:“不同地區的‘嘎琵琶在旋律音調、歌唱方法、伴奏樂器以及對歌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形成‘嘎琵琶的多種類型?!痹诎樽鄻菲鞯牟糠?,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嘎琵琶”的伴奏樂器——侗族琵琶在樂器本體、演奏方式等內容,尤其是在弦數的差異上,分析其不同的特點以及對歌唱風格的影響。

(四)其他少數民族樂器

除了上述民族樂器較為豐富的少數民族以外,貴州水族、彝族、仡佬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也均有其特有的傳統樂器,但由于其樂器相關研究較為零散,在此就不單獨按照民族劃分一一列舉,而是將有關貴州其他少數民族樂器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分析。

水族樂器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蘆笙與銅鼓,有關這兩種樂器的文獻在本章不做具體論述,其研究成果將在下一部分展開分析。

仡佬族樂器研究領域,張中笑主編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仡佬族篇、水族篇:山奇水秀》,有關仡佬族樂器的章節中提到了泡木筒、哈姆表、嗩吶三種樂器。另外,在《貴州少數民族音樂中》曾寫到:“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吶、木葉、泡木筒和鑼鼓等在民族雜居區,也是仡佬族音樂文化受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影響較大的地區,還使用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各民族通用的樂器?!毖盼牡摹豆艠愦竞?、優美動人——仡佬族民間音樂概述》,對貴州仡佬族樂器的表演形式作了簡要概述;貴州民族大學譚理英的碩士論文《貴州大狗場仡佬族音樂研究》,提到有關于貴州大狗場仡佬族的樂器主要有銅鼓、泡筒、二胡、簫筒、板胡、月琴等,但通過實地考察發現這些樂器現已失傳,只能在老人家的口中得到關于這些樂器的一些零碎信息,因此,針對該地區的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有關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性建議;劉云松、彭彩虹的《仡佬族音樂文化的結構分析與意義闡釋》,在論述仡佬族民間樂器的部分,將視角聚焦于表現力最為豐富的嗩吶上,通過對83首嗩吶曲的結構分析,得出仡佬族嗩吶音樂主要以五聲調式為主,其中較多為商、宮、徵調式,而角、羽調式較少使用的結論。

彝族樂器研究領域,主要以嗩吶與莫轟為研究重點。雷玉瑤的《少數民族吹管樂器中的瑰寶——對彝族民間樂器莫轟的考察研究》與周正軍、胡家勛的《莫轟≠嗩吶》對嗩吶和莫轟兩種彝族傳統樂器在歷史起源、形制結構、演奏形式、社會功能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比較探究,并進一步闡述其差異性。高樹林的《悲與喜的交響——黔西北普宜鎮彝族民間音樂文化采風述略》對喜事和喪事兩種不同場合的彝族音樂分別進行論述,在器樂部分提及月琴與莫轟(形似嗩吶),此種寫法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莫轟并不等同于嗩吶。崔有昌的《六盤水境內彝族民間音樂考察研究》,在針對貴州六盤水地區彝族傳統樂器嗩吶的介紹中,寫到:“嗩吶,彝語叫莫轟”,這與前三篇文章中有關嗩吶與莫轟存在差異的觀點大相徑庭,嗩吶與莫轟之間的聯系到底如何,還需繼續深入的調查研究。陳世軍的《試論彝族嗩吶與彝族民俗的關系》,以民族學的研究視域對彝族嗩吶的各種社會功能進行概述。

有關貴州土家族的傳統樂器研究,多以合奏形式出現。鄧光華編著的《貴州土家族儺儀式音樂研究》、張中笑主編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土家族篇:武陵土風》均認為土家族樂器多出現于儀式音樂的合奏部分中。

毛南族樂器研究領域,楊殿斛的《貴州毛南族音樂文化述略》提到毛南族樂器主要用于各種民俗活動中,使用較為頻繁的有:嗩吶、大號、銅鼓、皮鼓等。趙凌的《習俗、階序化和儀式音樂——貴州平塘縣毛南族喪葬儀式中的銅鼓和皮鼓研究》與陳重的《貴州卡蒲毛南族(佯僙人)喪葬儀式中的銅鼓音樂》,皆為銅鼓與皮鼓兩種樂器在貴州毛南族喪葬儀式中的具體應用。

瑤族樂器研究領域,吳朝光、蘇沙寧的《青瑤獨弦胡藝術現狀及其保護與傳承的若干思考》,以貴州省荔波縣瑤麓鄉的青瑤人所使用的獨弦胡為研究對象,以民俗學的研究視角探尋獨弦胡在青瑤人婚姻習俗上的獨特意義,并對其傳承與保護提出建議。

四、貴州蘆笙、銅鼓專題研究

通過梳理貴州民族樂器的相關文獻,筆者發現,由于蘆笙與銅鼓這兩種樂器廣泛分布于貴州各少數民族中,因此,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對這兩種民族樂器進行深入探究,涌現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谏鲜銮闆r,筆者在此將蘆笙與銅鼓的各類文獻單獨列出,作為專題進行論述。

(一)蘆笙

貴州苗族蘆笙研究領域,1951年,李佺民在《貴州苗族的蘆笙》一文中,對普遍流行于苗族地區的蘆笙進行了普及性的介紹,其中包括苗族蘆笙的社會功能、形制種類、器樂曲譜等等內容;1958年,由何蕓、簡其華、張淑珍發表在《音樂研究》上的《苗族的蘆笙——中國兄弟民族樂器介紹》一文,運用比較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將貴州兩地的苗族蘆笙音樂在其社會功能、音樂形態、演奏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1959年,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著的《苗族蘆笙》,以貴州黃平縣和丹寨縣的苗族蘆笙為重點研究對象,系統闡述了其演奏類型、吹奏技巧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關于貴州苗族吹管樂器的研究自上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這些學術成果的出現為后來吹管樂器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秦序的《蘆笙起源初探》《蘆笙起源初探(續)》,以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蘆笙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史籍文獻資料以及田野調查,對蘆笙的歷史、發展歷程進行追蹤溯源,深入探討葫蘆笙與蘆笙之間的密切聯系。劉振濤的《我國蘆笙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將1949年以后各少數民族有關蘆笙音樂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分析,研究對象較為全面,涵蓋國內外有關蘆笙的史籍論著;研究范圍較為廣泛,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等主要使用蘆笙的少數民族;研究內容也較為多元,囊括蘆笙的樂器本體研究、蘆笙音樂文化研究、蘆笙的音樂形態研究、“蘆笙語”研究、蘆笙樂器的傳承發展研究等方面。王化偉的《貴州苗族蘆笙文化初探》、楊方剛的《貴州苗族蘆笙文化研究》,皆對苗族蘆笙音樂的歷史變遷、演奏方式、社會功能進行了詳細介紹。貴州民族大學唐卿的碩士論文《臺江縣反排村苗族蘆笙文化變遷研究》、歐陽平方《從貴州雷山苗族蘆笙音樂文化變遷看“附魅”到“祛魅”》,皆為貴州不同地區苗族蘆笙音樂文化的個案研究,以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對苗族蘆笙音樂在不同語境下的“前世今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剖析。貴州師范大學肖霄的碩士論文《丹寨縣苗族祭尤節儀式音樂文化研究》、王德塤的《貴州祭祀蘆笙之考察與研究》都以文化人類學的視角探討蘆笙音樂在苗族人民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及其重要價值。楊方剛的《貴州傳統蘆笙音樂研究的社會視角》,文章基于音樂內在本體特征與外在生成環境兩個角度,對貴州苗族民間傳統蘆笙音樂的實際功用進行論述。關于貴州苗族蘆笙音樂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發表在《中國音樂學》2020年第2期歐陽平方撰寫的《口傳.表述.認知.場景——黔東南雷山苗族蘆笙音樂的習得過程研究》,該文以黔東南雷山苗族蘆笙音樂為研究對象,以口傳心授習得方式為研究角度,以蘆笙的形制構造、指法記憶、曲調習得等等為研究內容,深入探究根植于貴州雷山苗族人民的音樂文化觀念。

貴州侗族蘆笙研究領域,貴州省民委文教處所編的《貴州蘆笙文化》,分別從蘆笙的傳說和歷史、蘆笙的種類和分布、蘆笙詞和蘆笙曲、蘆笙舞、著名蘆笙手與蘆笙工匠等六個方面對貴州省轄內的所有少數民族包括侗族在內的蘆笙音樂進行了全面的概述;張中笑主編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蘆笙篇:蘆笙樂譚》,對侗族蘆笙這種少數民族的特色樂器進行了科普性的介紹,并著重闡釋其音樂文化內涵以及蘆笙音樂對侗族人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高敏的《樂器,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蘆笙說開去》,以西南地區侗族蘆笙為例,運用比較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將其與二胡、琵琶這些不同類型的樂器所蘊涵的文化內涵進行縱向比較研究,對侗族蘆笙本體結構形態與侗族多聲部民歌之間的關系進行橫向論述,表達出器樂作為音樂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楊方剛的《貴州民間蘆笙音樂文化研究》,重點闡述了從民間藝人“口傳心授”進行音樂傳承,到現在以記錄蘆笙譜的方式將侗族蘆笙音樂的進一步傳承,從口頭到書寫,這兩種遞進的傳承方式說明了侗族蘆笙音樂在歷史的進程中并未停滯不前,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貴州水族蘆笙研究領域,趙凌、謝傳紅的《貴州都勻市套頭山區水族樂器的民間傳承方法調查報告》一文中寫到:“本文所述水族樂器包括銅鼓、木鼓、蘆笙、鼓吹。這幾種樂器不屬于水族獨有,然而在水族音樂以及水族日常音樂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庇纱丝梢钥闯?,銅鼓、蘆笙等樂器對水族人民的重大影響力。韋祖雄的《水族蘆笙樂舞解讀》,對 “水族蘆笙是從苗族蘆笙傳過來的”這一觀點進行辯證思考,并通過水族芒筒蘆笙樂舞與苗族芒筒蘆笙樂舞的差異性研究,表明蘆笙舞是水族的原生傳統表演形式。

(二)銅鼓

銅鼓產生至今已經有2700余年,歷史文化底蘊極為豐厚。銅鼓不僅分布地區廣泛如我國南方的云南、廣西、貴州等地,其社會功能屬性更是多元。因此,將貴州銅鼓作為一個專題研究具有必要性。

貴州苗族銅鼓研究領域,楊元龍的《黔東南苗族銅鼓來源、功用及其表演》,對于貴州苗族銅鼓的社會功能及表演形式進行了簡要介紹。貴州民族大學譚遠的碩士論文《貴州黔東南掌坳苗族銅鼓音樂研究》,以貴州黔東南掌坳苗族銅鼓音樂為個案研究,將其銅鼓的歷史源流、形制、音樂本體形態、音樂文化內涵進行綜合性的闡述;淳于步、潘娟、顧曉蓮的《族群藝術學語境下關于苗族文化的思考——麻江型銅鼓在苗族中部方言區的文化歸屬》,以史學的研究視角對貴州苗族麻江型銅鼓的應用功能及文化歸屬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貴州布依族銅鼓研究領域,蔣英編著的《布依族銅鼓文化》,依托于作者數次田野考察,將貴州各地布依族傳統樂器——銅鼓的歷史起源、文化內涵、音樂特征等內容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羅洪慶主編的《布依學研究》,關于布依族銅鼓的文章有《黔中布依族銅鼓研究》《布依族銅鼓戲三則》,皆為布依族銅鼓音樂文化內涵以及銅鼓在社會功能中各種表演方式的探討;楊毅的《身份認同與布依族銅鼓文化研究》,將布依族銅鼓文化與壯族銅鼓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并針對兩者所呈現出的不同音樂特征進行闡述。

有關水族銅鼓的研究成果,多以其音樂文化為主要內容。劉世彬的《水族的銅鼓文化》、王克松的《水族銅鼓考略》、潘利紅的《水族銅鼓文化屬性的考察與研究》,皆為貴州水族銅鼓音樂文化方面的探索;趙凌的《水族銅鼓音樂文化研究》一書,將水族銅鼓的“前世今生”進行了詳細闡述,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第三部分將水族銅鼓分別與貴州瑤族、毛南族、布依族銅鼓有關音樂文化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研究。謝傳紅的《貴州三都水族、布依族銅鼓音樂文化比較探析》,將貴州三都縣的水族、布依族人民所使用的銅鼓進行比較研究,主要針對銅鼓的演奏形式、表演場域以及節奏特點進行具體對比,兩者在民族文化、審美觀念等方面的不同點甚多,從而體現出銅鼓對于兩族人民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

瑤族銅鼓研究領域,趙凌的《白褲瑤銅鼓音樂文化的地方性知識——以貴州省懂蒙寨為例》,將著眼點落在白褲瑤人民在喪葬儀式中銅鼓與木鼓的運用上,對儀式流程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著重介紹了銅鼓、木鼓的具體使用方式;趙凌的《黔桂白褲瑤銅鼓音樂文化研究》對廣西、貴州兩省白褲瑤所使用的銅鼓進行比對分析,其中涉及銅鼓的使用習俗、場合,并重點將兩地銅鼓在使用時的節奏差異進行深入研究;楊殿虎的《瑤山白褲瑤音樂的文化生態學敘事》,文中提到:“瑤山白褲瑤沒有現在嚴格意義上的樂器,自然也沒有音樂演奏意義上的器樂,僅有的樂器,只是一些簡單的敲擊器物和鳴叫類吹奏器具……在白褲瑤民心中,木鼓很是貴重,具有極高的地位,是家族的象征和徽記,每個家族有一個木鼓,并且只準許有一個。銅鼓沒有木鼓那樣受人敬重的地位,卻以多為榮。從白褲瑤的生產力狀況和資源條件來看,可判斷銅鼓不是白褲瑤的民族樂器,而且也沒有仿制的條件?!币虼?,銅鼓與木鼓是否貴州白褲瑤的原生傳統樂器,還需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究。謝傳紅的《白褲瑤銅鼓音樂文化研究綜述》,將上世紀80年代至今有關白褲瑤銅鼓音樂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簡要分析。通過梳理文獻發現,目前白褲瑤銅鼓音樂的研究主要以廣西白褲瑤為對象,貴州白褲瑤銅鼓音樂的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內容也較為單一。

五、結語

20世紀50年代至今,在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研究中,其研究視角較為多元,基本涵蓋了各少數民族樂器的文化內涵,音樂本體形態與特征、樂器制作技藝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梳理相關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出,學界將關注點集中在苗族、布依族、侗族這三個世居民族中,究其原因,與這些少數民族在貴州人數眾多、支系龐大、分布較廣,且研究貴州民族樂器的專家學者多存在于這些民族中不無關系。另外,蘆笙與銅鼓的研究也是重點之一。雖然,這些研究成果的理論指導意義十分重大,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的覆蓋范圍不夠廣泛。當前的研究大多以苗族、布依族、侗族為研究重點,除此之外,對于貴州其他世居民族的樂器研究較為少見,例如土家族的樂器研究還只停留在儀式音樂的伴奏當中,并未將其抽離出來進行單獨闡述,又如貴州彝族的相關文獻中只提到了嗩吶與莫轟這兩件樂器,貴州彝族是否只有這兩件樂器還是其他傳統樂器未被發掘研究還有待考證。

其二,某些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的名稱讀音尚未統一,存在歧義。由于少數民族所處地區較為封閉,同族語言未進行標準化統一,導致同種樂器的讀音在文獻中所表達的意思相差甚遠,具體體現為布依族的“da di rod”和彝族的嗩吶與莫轟等,有待學者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獲取更多的素材進行具體分析。

其三,研究內容較為單一??v觀貴州各少數民族樂器的個例研究,其中多以音樂文化內涵為主,對其樂器的社會功能、象征意義多有闡述,涉及樂器音樂本體形態的研究皆以樂器所演奏器樂曲中的調式調性、節奏節拍、旋律特點等內容為主,而對于樂器本身的音響特性卻較少提及,在這方面的研究未成體系。

其四,有關少數民族樂器的對比研究還較為空白,具體體現為同一族群跨區域的比較分析。的確,同一族群的傳統樂器在貴州不同地區所呈現出的差異性研究雖在文獻中有所體現,但遺憾的是研究不夠深入,研究范圍也僅限于貴州省內地區,而同一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在跨界地區的研究卻較少涵蓋。

綜上所述,在涉及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的研究中,雖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這些薄弱環節都值得學者在貴州少數民族樂器的研究領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田聯韜.貴州苗族音樂初步介紹 [J].西南音樂,1951(5、6、7).

[2] 李佺民.貴州苗族的蘆笙 [J].人民音樂,1951(2).

[3]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6.

[4] 柯琳《貴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5] 甘紹成,吳怡玥.對西南少數民族樂器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9(2).

[6] 姚暉.貴州民族民間吹管樂器的傳承與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13(9).

[7] 周惠萍,張應華,吳培安.“貴州少數民族樂器圖鑒”研究及其例說[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2).

[8] 張中笑,羅廷華.貴州少數民族音樂[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

[9] 張中笑,王立志,楊方剛.貴州民間音樂概論[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 2010.

[10] 譚亞敏.從姊妹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J].民族音樂,2018(5).

作者簡介: 汪月,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楊琛,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項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管樂器制作技藝數字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9VJX159)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貴州
“貴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微學習研究綜述
貴州教育出版社
國家領導人與貴州
讓世界感知多彩貴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