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間盤源性腰痛治療的研究進展

2021-04-03 06:27劉暉劉愛峰張宇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021年6期
關鍵詞:融合術椎間腰痛

劉暉 劉愛峰 張宇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300381;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區域中醫骨傷科診療中心 300381

0 引 言

椎間盤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概念最早由Park等[1]在1979年提出,其將DLBP定義為因椎間盤內部結構紊亂及退變而引起的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的頑固性腰痛,且在影像學上無神經根壓迫情況。1986年,C rock[2]提出引起DLBP的主要原因是椎間盤內纖維環撕裂、結構破壞而造成的椎間盤內結構紊亂。目前,DLB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晰,很多研究者認為DLBP的病理學特征是椎間盤損傷后血管化的肉芽組織和神經纖維沿椎間盤纖維環裂隙長入的組織修復和椎間盤內炎性因子沿著纖維環裂隙流出,進而刺激后方疼痛感受器的過程。

目前,DLBP的治療主要有保守治療、介入治療、微創治療和手術治療等階梯化治療方案。彭寶淦等[3]發現,DLBP的自然病史為慢性持續性,在不干預的情況下,腰痛癥狀不會隨時間延長而改善。因此DLBP患者在開始出現腰痛表現時,就應進行干預以改善癥狀,且起初應至少經過6個月的規范、正規的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后如腰痛等癥狀沒有明顯緩解,則應考慮手術治療。但對于DLBP的治療方法,臨床上目前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本文中,對DLBP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保守治療方法

1.1 一般治療

進行一般治療時,要求患者做到以下幾點:①患者臥床休息并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及下床動作,防止再次損傷腰部。②使用腰部支具維持腰椎的穩定,避免癥狀加重。③戒煙戒酒,注意腰部保暖,適當進行運動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Kuukkanen等[4]在一項為期5年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中發現,有計劃的家庭運動鍛煉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腰痛強度和奧斯威斯特指數(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

1.2 功能鍛煉

進行有效的腰腹部核心肌群功能鍛煉是DLBP保守治療的重要方法。通過鍛煉,加強DLBP患者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可顯著改善其脊柱穩定性,維持椎間盤正常的生理狀態,同時使椎間盤的應力進行再平衡分布,促進纖維環的修復,減緩退變進程,從而改善腰痛癥狀。龐勇等[5]對80例DLBP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功能鍛煉,結果表明,在治療后1、3月隨訪時,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 S)評分、ODI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降低。該結果表明,在常規5點支撐式腰背肌鍛煉的基礎上進行仰臥卷腹與腹部收縮鍛煉能顯著改善DLBP患者的腰痛臨床癥狀和腰椎功能受限狀態,可增強腰椎穩定性,提高臨床療效。

1.3 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的DLBP治療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維生素、肌松劑、外周與中樞性鎮痛藥、糖皮質激素、抗抑郁藥、抗驚厥藥、鎮靜劑等。這些藥物能明顯改善DLBP的臨床癥狀。范玉江等[6]為DLBP患者骶管注射麻醉藥物和激素類藥物混合而成的鎮痛復合液并聯合蠟療治療,治療有效率達95.1%。但有研究者認為,DLBP的藥物治療屬于對癥治療,不能逆轉已退變的椎間盤,療效不理想[7],同時也存在藥物濫用、藥物成癮、藥物中毒等情況,且因此造成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

1.4 中醫治療

DLBP屬于中醫理論中“痹癥”的范疇,中醫認為DLBP的病位在肝腎,發病機理主要為精氣不足、氣虛血瘀、氣血不暢、脈絡瘀阻、筋骨失養等。因此以補益氣血、活血通絡、補益肝腎為治療原則的中藥湯劑、針灸、推拿手法等都可改善癥狀。龔萍等[9]通過針刺夾脊穴、腎俞、大腸俞、委中穴治療DLBP,發現針刺治療具有療效好、副作用低、花費少、患者接受度高等特點。王雷[10]使用臟腑推拿手法聯合腰腹肌功能鍛煉治療DLBP,隨訪時發現治療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趙琦等[11]通過小針刀松解術聯合中藥熏蒸治療DLBP,在治療1個月后隨訪時,患者的VAS評分、ODI評分均降低,證實其方法可明顯緩解腰痛癥狀,改善腰椎功能。

1.5 物理療法

目前,常用的DLBP物理療法有牽引療法、電療法、紅外線照射療法、紫外線照射療法、石蠟療法、溫水療法、磁療法等。這些方法具有舒筋活血、除濕散瘀、改善微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加速組織內氧化還原反應等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癥狀。占茂林等[12]通過倒懸牽引推拿治療DLBP,結果表明該方法可有效緩解疼痛,顯著改善功能及生存質量。

2 介入治療方法

2.1 椎間盤內注射法

2.1.1 椎間盤內激素注射

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可消除病變椎間盤內的炎癥反應,起到鎮痛作用。同時,糖皮質激素還會加快已病變椎間盤的退變進程,使脊柱重新達到一個新的穩定狀態,從而緩解臨床癥狀[13]。Nguyen等[14]為135例DLBP患者行激素注射治療,治療后1個月隨訪時,患者腰痛癥狀明顯改善,但12個月后,與對照組并無明顯差異,有85.7%的患者需要進行二次干預,得出激素注射方法的長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的結果。

2.1.2 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

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是利用亞甲藍的氧化還原性滅活神經末梢和抑制一種已被認為與椎間盤退變密切相關的炎性介質NO的產生[15]。該方法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但療效存在較大爭議。Guo等[16]在一項相關的meta分析中指出,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法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Zhang等[17]采用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對33例DLBP患者進行治療,隨訪時間小于6個月時,患者的ODI評分較治療前有改善,但在治療后12個月時恢復治療前水平,因此其認為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是一種短期有效的治療方法。Kallewaard等[18]開展了關于椎間盤內亞甲藍注射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有27%的患者的癥狀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對照組數據僅為25.6%。但Kallewaard等認為該研究結果不能支持采用椎間盤內注射亞甲藍治療DLBP。目前,椎間盤內激素注射法的療效仍存在不確定情況,需要進行更加深入、更大樣本量以及證據等級更高的實驗研究。

2.2 椎間盤減壓術

2.2.1 臭氧髓核消融術

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可迅速氧化髓核中的蛋白質、多糖等大分子物質,同時能釋放抑制炎癥反應的免疫因子,使髓核體積減小,在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同時可緩解神經根水腫及粘連,達到鎮痛作用[19]。Bonetti等[20]在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中指出,臭氧對于急慢性下腰痛癥狀的改善優于神經根周圍類固醇浸潤。胡永勝等[21]對86例DLBP患者行臭氧髓核消融術和腰椎融合固定術。其在隨訪時發現,腰椎融合固定術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方面有明顯優勢,但該方法創傷大、治療復雜,宜作為終末治療手段;而臭氧髓核消融術的創傷小、簡單安全,宜作為DLBP的初期或中期治療手段。2

.2.2 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

激光照射可使髓核體積減小,在降低椎間盤內壓力的同時使纖維環收縮,可減輕或消除神經根或疼痛感受器所受到來自纖維環的刺激,進而緩解癥狀。李智鋼等[22]為90例DLBP患者行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和射頻熱凝術治療,通過對比發現,激光椎間盤減壓術的有效率更高(88.89%>66.67%)。然而,激光椎間盤減壓術存在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等缺點,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把握其適應癥與禁忌癥。

2.2.3 等離子射頻消融術

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利用100 kHz射頻在刀頭周圍形成可切斷組織分子間化學鍵的等離子層,并在40~70℃下使髓核膠原收縮,體積減小,從而降低椎間盤內的壓力,緩解臨床癥狀。該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相對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點。王瑞博等[23]使用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DLBP,認為該方法對DLBP的療效理想,值得推廣。

2.2.4 椎間盤內電熱療法

椎間盤內電熱療法利用熱能抑制炎性因子、降低酶的活性,通過滅活神經末梢來減輕刺激,同時使椎間盤中的膠原纖維收縮、增厚,使原有纖維環裂隙得以愈合和重新塑形,從而改善脊柱的穩定性,減輕臨床癥狀[24]。Stamuli等[25]對椎間盤內電熱療法和環椎融合術的成本、療效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前者是一種有效且經濟的治療方法。

3 微創手術治療(椎間盤切除術)

3.1 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術

經皮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是指通過椎間孔置入椎間孔鏡,在直視下修復已病變的髓核和纖維環。該方法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特點。Liu等[26]對24例DLBP患者采用此方法進行治療并利用抓取器將切除的病變椎間盤取出,然后用熱環成形術清除肉芽組織和炎性介質,采用改良的MacNab標準評估治療效果。結果表明,所有患者在2年的隨訪中,癥狀和功能均明顯改善,治療成功率為91.7%。

3.2 后路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

后路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是指通過椎間隙將顯微鏡手術操作系統置入椎管,在直視下切除已退變的椎間盤。牛玉珍等[27]比較射頻消融纖維環成形術、后路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后路切開術后對DLBP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行后路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后,患者的疼痛感有效緩解,且療效穩定持久、創傷小、費用低、患者接受度高。其認為微創治療是治療DLBP的最佳選擇。

4 開放性手術治療

4.1 椎間融合術

由于椎間融合術存在術后并發癥及相鄰椎間盤退變加速等諸多問題,一直存在較多爭議。臨床上在采用椎間融合術時,應嚴格把握適應癥與禁忌癥,應將椎間融合術作為DLBP治療的最后方法[28]。

4.1.1 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PLIF)

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最早由Cloward提出,該方法通過對后方組織進行充分徹底地減壓,有效改善腰椎生理前凸和恢復椎間高度,維持椎間較好的縱向支撐生物力學狀態[29]。但該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需要切除椎板、切除部分或全部關節突,對腰椎整體的穩定性破壞較嚴重,同時存在硬脊膜損傷、血管神經根損傷、術后感染、Cage移位和沉降、不愈合以及粘連性蛛網膜炎等較多的并發癥[30]。此外,采用PLIF治療時,需要在患者背部行約12~18 cm的切口,這可能是患者術后腰部仍存在疼痛的根源[31]。

4.1.2 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TLIF)

1970年,Harms首次提出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療技術,其優點在于完成腰椎環狀融合時對周圍組織的破壞輕、創傷小,發生術中神經血管損傷以及術后硬膜瘢痕粘連等的風險均有所降低,且手術用時短、出血量少。但當患者存在椎管內病變時,該方法無法解決[32]。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固定裝置和材料科學的發展,TLIF可通過皮膚小切口進行椎間融合,極大程度地減少了傳統TLIF技術伴隨的各種不良并發癥,在臨床上逐漸發揮出一定優勢。

4.1.3 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ALIF)

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anterio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切除部分前縱韌帶和椎間盤大部分纖維環,在改善椎間高度及生理前凸、減少手術時間、恢復脊柱生物力學狀態、降低術后根性疼痛發生率等方面有較大優勢[33-34]。但在ALIF術后,發生椎間融合器下降、植骨塌陷、椎間高度丟失等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另外較易出現腹腔大血管、骶前神經、交感神經叢等處的嚴重神經血管損傷[35]。

4.1.4 360°融合

關于360°融合的相關報道較少。郭德斌[36]為50例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360°融合術,在術后6個月隨訪時,融合率仍高達96%。Best等[37]認為用經椎板小平面螺釘固定360°融合術治療DLBP是可行的,且再手術率低。由于相關文獻及研究較少,該方法的療效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

4.2 動力穩定裝置

椎體融合術后仍存在鄰近節段退變等缺點,盡可能恢復腰椎正常的負載模式是控制腰痛的關鍵所在,動力穩定裝置不僅可分擔已病變椎間盤的負荷,也可保留腰椎活動度[38]。目前常見的4種動力穩定裝置均屬后路裝置,其中棘突間穩定裝置通過消減過伸運動,達到為后方纖維環減負的目的,但缺乏相關的實驗研究;Craf裝置用非彈性帶作為韌帶裝置,控制腰椎曲度處于正常范圍內,與傳統治療方法比較,術后2年翻修率較高[39];Dynesys裝置可恢復纖維環和關節面的生物力學狀態,關于其治療效果,臨床報道并不一致[40];有關半堅強固定裝置的相關實驗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在臨床正式應用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4.3 人工椎間盤、髓核置換術

1956年,van Steenbrugghe提出腰椎間盤假體置換理論并進行了詳細論述[41]。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在恢復椎間高度、保留治療階段活動度、改善脊柱生物力學狀態、減緩疼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42]。彭寶淦[43]報道SB-ChariteⅢ型假體能有效改善DLBP患者的VAS及ODI評分,且患者滿意率高。有研究者指出,人工椎間盤置換技術在維持脊柱高度及活動度方面要優于椎間融合術,更符合人體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及要求,但其適應證較窄,存在假體設計缺陷、易磨損、易松動及下沉等問題[44]。此外,有研究者認為該手術具有較大的難度和挑戰,操作醫生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經驗積累,學習周期較長[45]。

在人工髓核置換術中,使用最多的是人工髓核假體(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Selviaridis等[46]對施行該手術的患者隨訪后發現,術后患者的VAS評分、ODI評分及Prolo評分均有顯著改善。人工髓核置換術的特點是創傷小、可保留纖維環,但要求纖維環完整,否則假體易脫出,其運用范圍因此受到較大的限制。

5 生物治療方法

目前,生物技術因可修復已病變的椎間盤,恢復椎間盤結構,為DLBP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案,成為研究熱點[47]。有研究者指出,3種類型(即骨髓來源、滑膜組織來源、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都能成功并且有效地抑制椎間盤退變,相關研究也成為熱點[48]。Noriega等[49]開展了骨髓來源MSCs修復椎間盤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用這種細胞進行生物治療可快速且顯著改善DLBP患者的功能評分和椎間盤質量。另有研究結果表明,用椎間盤內注射富血小板血漿法治療DLBP后,患者的VAS評分得到了明顯改善,在術后6個月隨訪時,有91%的患者對療效滿意[50]。

此外,一些為椎間盤細胞再生提供力學穩定性和結構環境的生物材料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一項針對椎間盤內注射纖維蛋白封閉劑(Biostat Biologx)的先導性動物研究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封閉劑可下調炎性細胞因子和維持髓核體積,在術后24個月隨訪時,患者的疼痛和ODI評分均顯著改善[51]。目前,DLBP的生物治療方法尚處在臨床研究的初期階段,仍需開展大樣本、高質量的研究,對遠期療效、可靠性、安全性進行評估。

6 基因治療

國內外關于DLBP的基因治療的報道較少。通過基因治療,可使椎間盤細胞內合成相關蛋白的基因,重新編碼蛋白質,從而從根本上控制椎間盤的退變。研究結果證實,基因片段的植入可促進椎間盤內蛋白多糖合成,減緩椎間盤的退變[52]。目前,基因治療DLBP的實驗研究已取得一定的初步成效,但基因治療椎間盤退變尚處于早期研究階段,僅限于體外和體內動物研究[53]。但可以肯定且寄希望的是,DLBP的基因治療將是未來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方向之一,其可從根本上對已退變椎間盤進行治療,極大緩解患者的病痛。

7 結語與展望

針對DLBP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方法等,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也存在諸多爭議。大多數DLBP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取得一定療效,且具有費用低、無創傷等特點,可考慮作為第一階段的治療方法,但保守治療存在起效慢、復發率高等缺點。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明顯的DLBP患者,可采取創傷小、恢復快、療效較好的介入和微創手術治療,但這些方法存在適應范圍窄等不足。開放性手術形式多樣,且為當下治療DLBP的首選,但該方法創傷大,容易導致神經血管損傷、椎間高度丟失及感染等并發癥。近年來新興的生物治療、基因治療等治療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為DLBP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將會是今后臨床和基礎研究的重點方向。臨床上治療DLBP時,應采用個體化以及階梯化的治療方案,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療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融合術椎間腰痛
經斜側方入路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應用
腰痛這個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病癥怎么處理
脊柱椎間孔鏡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進展
職業腰痛早防治
椎管減壓并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
經皮對側椎間孔入路全脊柱內鏡椎間盤切除治療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關節融合術治療Lisfranc損傷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單側和雙側內固定聯合髓核摘除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比較
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減壓融合術的預后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