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現代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構建

2021-04-06 01:09譚小平李會芳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21年2期
關鍵詞:實驗室建設文化

譚小平,師 琳,李會芳

(1. 中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 中南大學 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湖南 長沙 410083)

隨著“雙一流”和“新工科”建設的實施,以及國家人力、物力的投入,高校實驗室的硬件設施與環境得到不斷改善,科研隊伍得到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模式也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這些使得實驗室管理呈現出開放性、綜合性、多層次網絡性等復雜特點,給實驗室安全帶來諸多新的挑戰。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還跟不上時勢變化的步伐,尤其在管理理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深層次方面仍存在明顯滯后的現象。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1-6],從安全意識、責任體系、宣傳教育、運行機制等方面對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作了全方位的規定,明確提出高校實驗室日常安全管理的指標要求,部署了科研教學實驗室安全現場督查工作,要求高校每年年底上報高校教學實驗室安全工作年度報告。通過專項檢查、專家督查、自糾自查、整頓整改、復查等措施,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顯然,這些成效主要依賴于國家法規制度的硬性規定和強制性要求,但如果師生不能從思想觀念、安全意識、價值評判標準等實驗室安全文化意識形態上轉變過來,高校實驗室安全問題很難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本文從“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視域下對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進行了探究。在分析目前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確保高校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校園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構建了一套符合高校特色和發展需求的實驗室安全文化管理新體系,為科研育人提供安全保障,為實踐育人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1 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1 實驗室安全文化須以內力為驅動,以長效為目的

“安全文化”一詞首次提出是在1986 年,當時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針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而提到。INSAG 在1991 年報告中正式定義了“安全文化”概念[7],它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并指出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文化人”。在安全生產實踐中,通過“文之教化”的作用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全員的具體工作中,培育大家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在各領域內部營造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圍,最終達到持續改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目標。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文化的教養和熏陶,形成共同的價值標準,不斷提高人們自身的安全修養,及時主動地預防事故的發生。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從2016 年5月起要求全國教育系統每年開展“安全文化月”“安全生產萬里行”以及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要求充分發揮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切實推動安全文化進校,提升全員師生安全技能和安全文化素養[4]。

1.2 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為從根本上預防和解決高校實驗室安全問題,形成其安全文明建設的長效和常態化機制,高校不僅要有一定的物質與環境的保障,更要建立一整套科學規范、人文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以凸顯其內涵與核心價值。高校應積極提高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形成一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制約力量,共同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潤物無聲地實現安全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是高等教育的一項新職能,其中“安全文化”更是體現文化的社會效力[8]。而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建設正是這樣一種從人文綜合因素思考發展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有學者認為,“安全文化”不僅限于精神境界與素質修養范疇,還應包括物質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等內容。華中師范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李鴻飛處長認為[9],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應包含安全物質、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安全精神文化等多層面;也有研究者從實驗室規劃設計、安防消防、實驗室行為規范、?;饭芾?、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的操作、保管與調用等一系列物質環境或行為文化方面闡述其重要性[10]。綜上所述,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建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角度來全盤考慮。

1.3 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國內外發展現狀

日本、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十分注重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模式。日本早在20 世紀50 年代就提倡整理現場、整頓環境,后來發展了轟動一時的5S 安全管理法,即俗稱“五常法”,在日本家喻戶曉。日本政府和高校不僅不惜重金建設安全軟硬件設施,而且下大功夫建設校園文化,積極培養全體師生安全意識,非常重視安全環保理念,形成了一種安全環保的良性循環。美國高校,如麻省理工學院[11],以EHS(environment,health and safety)管理體系為依托,形成了完善的EHS 管理部門,為實驗室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牛津大學[12]為代表的英國高校則特別重視各種安全檢查與培訓工作。這些都能為我國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提供借鑒。

近年來,隨著政府及社會對安全工作關注度的提升,我國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建設。北京大學從入校起就開始普及安全常識,倡導“安全知識、安全意識、責任意識以及事故應對技能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素質人才必備的特質”,編撰實驗室安全教育教材《大學實驗室安全基礎》,在安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13]。清華大學建立了實驗室安全課程網上學習與考試系統;北京理工大學相關學科設置了實驗室安全通識課32 個學時;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出版了相關實驗室安全課程教材等。華中師范大學在長期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實踐中,逐步構建起安全制度建設、安全文化建設、安全隊伍建設、安全設施建設、組織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六位一體”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雖然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安全文化建設,但離實質性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v觀各校的安全文化建設,重點仍在安全知識的普及和安全技能的培訓上,只將不到10%的精力用于安全意識的建立上。事實上,安全管理專家祁有紅曾說過“安全意識強于安全知識,安全意愿優于安全意識”。安全意識往往停留在思想上,而安全意愿則體現在主動履行職責的行為上。只有培養師生強烈的安全意愿,并將其轉變為安全態度,安全教育才能形成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保證高校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作為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致力于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我校實驗室主動借鑒國內外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積極推進校園安全文化建設,力圖從更深的文化層面激發師生“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自發意識,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

2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體系構建

在“雙一流”和“新工科”建設成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風向標的背景下,為切實提高現代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生產的長效常態化機制,保障校園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本文從“三全育人”新視角,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構建一套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新體系(見圖1)。在總體目標的基礎上,實現4 個融合和4 個保障,完成5 大板塊建設,開展5項活動,從上層設計(包括規劃和制度制定),到執行實施(具體活動和實踐),再到管理反饋最后形成良性融洽的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根據這一新體系的架構,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

2.1 加強頂層科學規劃與設計,整體推進實驗室安全管理網絡體系建設

高層管理部門必須跟上時代步伐,進一步更新實驗室安全管理理念,切實擔當起實驗室安全責任主體的角色,統領全局。認真抓好組織領導落實層層責任,在全校,從上至下每一位師生員工都能樹立責任意識;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強化學生的安全主體地位,培養其安全主體意識,確保硬軟件安全到位。在建立安全網絡框架后,須上下齊心、師生齊力共同夯實每一根根基、添好每一片磚瓦。在實驗室安全設施不斷健全和完善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教育環境,打通育人各個環節,把思想觀念、安全價值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通過多種渠道組織建立安全教育平臺,構建內容全面、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并常態化開展教育培訓,努力營造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

圖1 實驗室安全文化新體系

2.2 努力創新安全文化培育模式

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信息手段,將“4 個融合”完好地體現在“5 大板塊”“5 項活動”之中,落實和弘揚實驗室安全文化教育。

(1)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安全文化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和各個環節之中。線下除了開發基礎安全、保密安全、化學品安全、生物安全、輻射安全、機電安全等系列實驗室安全課程外,還需要將大部分精力轉到責任意識的樹立和安全意識的培養上。線上建設高校實驗室安全網絡課堂,以安全意識為主線,從危害識別、隱患治理、安全素質、安全行為等多方面制作相關“微課”“慕課”等課程,推動信息技術與學校安全教育深度融合,便于師生課后隨時學習。

(2)在開好安全課程的基礎上,成立學校安全文化社團,發揮學生社團力量,定期在線上或線下舉辦各種實驗室安全文化教育活動,如安全經驗分享、實驗室安全文化走廊設計賽、安全墻報競技以及與實驗室安全相關的影視動漫、微電影制作比賽等。同時定期開展安全培訓和演練,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體驗和領會。通過積極宣傳、學習交流,達到安全知識、安全態度、安全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使師生認識到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對實驗室安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在這過程中,著重強調個人安全與團隊安全融合。每個人不僅負責自己的安全,同時還要負責同事的安全,互相提醒,以團隊的形式提高整個工作場所的安全水平,真正做到“三不傷害”。

(3)打造典型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全員安全、全過程安全、全方位安全”的工作格局,進一步營造校園師生“懂安全、識安全,安全至上”的良好氛圍,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就業競爭力等綜合素質。

2.3 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實驗室團隊安全文化

根據杜邦布拉德利安全曲線發現,若完全出于本能意識(在自然本能階段),其風險傷害是最大的;若有了組織監督、規章制度依賴(在監督階段),其傷害會明顯減少。在建有完善的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和監督體系的基礎上,再進入自主管理階段,傷害就更少了。該階段實驗人員有了良好的安全意識,能自覺通過安全培訓了解并掌握安全知識、技能并形成安全責任,并把安全當成一種習慣,最終建立團隊管理的實驗室安全文化。在這種安全文化氛圍中,每個人都把實驗室安全當成自己的責任,“思想聯通、人員聯動、行動聯手”,互幫互助、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享團隊榮譽,個人完全融于團隊中,以團隊管理的方式為實驗室安全提供保障,將風險傷害降到最低。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各自團隊的安全文化。

2.4 積極探索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教育新手段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網絡信息化優勢,結合當下學生習慣于網絡的特點,拓展安全文化教育新渠道。

(1)大力拓展學校大數據庫建設,加強基礎信息采集,全面整合資源,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網站建設。網站主要模塊包括通知公告、實驗室信息查詢、系統平臺、安全環保教育、典型案例分析等。通過高校實驗室安全BBS、微博、微信、網上問卷等多種形式進行實驗室安全網絡宣傳,并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可監督的網絡平臺。

(2)建立并完善安全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其中包括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教材、課件、微課、慕課、考試題庫、視頻教學資源、安全與環保知識測試系統等,實現集中式課程教學與自主學習及在線測試相結合。另外,將廣泛應用的化學品安全說明書(MSDS)、有害廢棄物處理指引和各類應急預案等都納入共享平臺,以便師生查閱學習。

(3)利用先進的網絡和信息技術,制作安全信息二維碼牌。學生可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生成實驗室安全頁面,遠程了解實驗室狀況,學習相關規章制度、設備操作規程,了解實驗室注意事項、緊急預案等。

(4)打通各個平臺,使之相互融合,便于各方管理和師生學習,同時也避免了反復采集數據,節省了人力物力。

3 結語

實驗室安全文化管理新體系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安全至上、預防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下,經“4大融合”,使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融入校園文化,開展“5 大板塊”和“5 項活動”,提高自身安全素養,在不斷改進中得到認可,進一步完善團隊安全文化,讓這種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通過多種渠道和各種方式傳播熏陶深入人心,并進行全方位輻射,使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真正實現長效和常態化機制,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場不能有半點懈怠的持久性工程,其工作任重而道遠。為順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面對新的任務和挑戰,高校應及時更新實驗室安全管理理念,加強頂層科學規劃與設計,整體推進實驗室安全文化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每一名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倡導校園安全文化,為自己、為大家提供安穩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為學?!半p一流”和“新工科”建設保駕護航。

猜你喜歡
實驗室建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誰遠誰近?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