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神兼備”、“入情入理”
——論民族聲樂教學中意境塑造的條件

2021-04-06 19:35趙開棟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物象表演者演唱者

趙開棟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402160)

一、前言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概念,屬于藝術辯證法的范疇,其內涵是強調主、客觀在藝術作品呈現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狀態,主觀的“意”指情與理,客觀的“境”指形與神,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制約,達到辯證統一。近代詩人朱光潛在《詩論》中認為,“意境就是情趣與意象的結合”。意境就是構建作者與受眾之間情感橋梁,作者借用想象和聯想賦予事物、自然等客觀物質一定的情感,并把這些情感蘊藏在意境之中,受眾在欣賞時就能憑借自身的理解,與作者產生共鳴。意境所具有的主觀性、外延性、多樣性,為舞臺表演開拓了極大的可塑空間,既可以豐富作品的內涵,又為表演者的“二度創造”提供多樣的可能性。

二、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意境

“創造意境的過程就是一種由形入神,由物會心,由景至境由形入神,由物會心,由景至境……”①優秀的民族聲樂表演者能夠借助音樂中表現的事物來理解作品,再借助客觀的事物、景象來抒發情感,將情境中的感情通過表演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即所謂“形神兼備”、“入情入理”。在民族聲樂作品演唱中,意境的呈現主要依靠表演者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自身的表演方式,從而演繹出音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內涵。

這里的意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作曲家的意圖的實現,一般是通過譜面呈現,準確理解、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形象和情感,構建演唱者對具體物象的基本理解,首務便是尊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這是基本的要求,但需要大量的訓練和長期的積累才能達到;另一個是主體意念的自我實現,即“二度創作”,這一層面是對作曲家意圖的突破,也是對作品內涵的升華,是演唱者從“他律”到“自律”、從“規束”到“自由”的藝術追求,是演唱者自我風格和特色的形成過程。

對于民族聲樂作品,演唱者主體(演唱者)根據物象形成主體意念,并把這種意念表現為客觀形態(聲音和形體),并與周圍環境想協調,從而契合受眾的主觀意念(審美期待),形成“意”——“境”——“意”的藝術審美閉環形態。所以,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意境的塑造有兩個重要的任務,其一“主體的客體化”、其二“客體的主體化”?!翱腕w的主體化”是指演唱者將樂曲的外在物象轉化為內心的意念,通過理解轉化成心中的聲響和情感的過程?!爸黧w的客體化”聲樂技能技巧和表演技巧外化的聲響和表演與演出場所的環境所形成的氛圍,并為受眾所領會的過程。

這里有兩個形態的“客體”,一個是作曲家意圖的外化物象,另一個是主體意圖的外化和演出環境融合而成的物象,而整個審美閉環中的重點則是“主體”,無論主客體,都必須主體具備一定的條件,也需要創造一定的條件才能完成意境塑造的目標。而在何種條件下才能夠塑造出意境?

三、意境塑造的主客體條件

(一)意境塑造的客觀條件

1.環境條件對主客體的影響

意境是表演者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憑借自身的生活經歷和閱歷表現出來的,而表演者本身就處在一個無法逃避的環境之中。

環境條件對意境塑造的影響主要針對兩個對象,一個是演唱者(主體),另一個是受眾(客體),環境對主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主體審美情趣、性格因素、認知等方面的形成。不同地域形成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產品,不同的社會環境對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家庭環境對音樂藝術的影響要小的多。原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伴隨著主體的成長過程,這會對主體的性格、音樂文化認知、審美意識的形成等方面造成最直接的影響。

所以,民族聲樂作品與演唱者自身條件的匹配度,成為了民族聲樂教學中尤為關注的問題,這也是意境塑造的前提。一方面,選曲要合適,作品選取要適應演唱者性格、審美情趣等原生環境下形成的氣質,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會更準確、深入,以最大限度發揮演唱者的天然優勢;另一方面,拓寬“戲路”,通過不同風格作品的訓練,開拓藝術視野,積累藝術經驗,使演唱者完成自我突破。

2.語境條件對主客體的影響

音樂的語境是一種特殊的語境概念,音樂的語境往往是不可逆的,音樂所處的現實環境才是音樂意義的所在。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準確了解和把握語境的才能更好地塑造意境。意境塑造所涉及的語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作品的語境,另一個是演出場所的語境。

第一,作品的語境。

包括樂曲的音樂語境和歌詞的語義語境。一般來說,一首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在樂曲的音樂語境和歌詞的語義語境的結合上是很精良的,所以會形成一種非常融合的整體語境,即作品的語境。準確理解作品的語境需要具備一定的經驗才行,表演者必須在作品中挖掘出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賦予它的深刻的內涵,不僅要把作品的結構及其符號和標識等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還要理解樂曲與表達的情感、思想之間的聯系。單從譜面理解,有時候并不能完全地了解其中的內涵,這時候就需要結合語境,去理解其中的深意,領會譜面之外的深層含義。只有在了解和分析樂曲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借助自己的表演技巧才能更好地塑造意境。

第二,演出場合的語境。

意境所關注的重點并不是精心勾勒出的實景,而是主體通過意念所表現出的客觀形態(即虛景),同時需要建立與受眾主觀意念(審美期待)的統一。作品的演唱一般會面對特定的場合,會存在或明或暗的主題,無論是演唱者,還是受眾,都會受到主題的限制,而主題決定了特定的語境。首先,作品要符合演出環境的氛圍和主題,同時要考慮受眾群體的審美取向;其次,演唱者要有根據主題適時調整作品表達方式的能力,以適應演出場合的語境。在舞臺上想要達到完美效果,表演者就必須要融入到規定的環境之中,必須要有情感切換的能力,也就是要培養“狀態”,達到受眾的認可和演唱者自我認可的統一。

(二)意境塑造的主觀條件

1.技術條件對主客體的影響

在音樂表演領域,藝術效果和表演技術之間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需要技術來支撐,技術的表現需要藝術來烘托,處理好技術技巧與藝術表達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這里的技術技巧包括兩各方面:一是聲樂技術,即演唱者完成作品所需的聲樂技術條件,這也是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點,聲樂技能技巧是完成作品的保證。二是表演技巧,即用合理的道具、肢體和表情等因素完成作品的方式方法,以及舞臺的把控能力。表演技巧涉及到演唱者的藝術修養、個人氣質、性格因素、實踐經驗等綜合能力,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積累。

技術條件需要不斷的訓練和長期的經驗積累才能獲得,良好的技術保障有助于表演者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意境的塑造上,收獲更好的藝術效果。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聲樂技能技巧還是表演技術,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演繹作品,更好的為作品服務。假如脫離了民族聲樂作品意境的本身,一味地追求技巧上的完美,必定會喪失表演作品的初衷,再好的技巧也無濟于事。

2.認知條件對主客體的影響

一首民族聲樂作品的展現,除了與表演者使用的技巧有關,還和表演者對作品的認知密不可分。作品的意境是通過認識分析客觀的對象,并由表及里揣測作品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表演者通過自身的想象對客觀事物和對象進行處理、加工,在腦海中形成意象,進而升級為意境。演唱者是主體,主體對第一個客體(作曲家意圖的物象)認知水平,會直接反映到第二個客體(演唱的聲響、表情、肢體和演唱環境所形成集合物象)的形態上,主體的認知條件直接決定整個審美閉環完成的質量。

表演者對作品的理解過程就是主體的認知過程,往往要經過“視覺融合”到“自我理解”,再到意向和立意的構成,最終生成意境。主體通過攫取作品中的信息,然后注入自己的意識,塑造出一種內心的情感和聲響。這種內心的情感和聲響源于外在的樂譜,但與其內容又不盡相同。表演者需要對自己的所表演的作品中涉及的時代背景、創作意圖等作深刻的了解,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表演者們還需要了解它們的文化和創作環境。主體的天賦固然重要,但想要更好地把握音樂形態和風格,就要不斷強化自己的認知能力,通過訓練,將與生俱來的直覺上升至自我意識。

四、結語

意境是主觀與客觀、情感和物象的辯證統一。意境的創設是綜合各種因素塑造出來的一種狀態,往往與演唱者的主觀意圖和自身條件存在緊密聯系,所以它是不可逆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包含許多未知、不確定的因素,每一位民族聲樂作品演唱者所塑造出的意境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意境塑造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需要表演者在把握作品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拓展想象的空間,在主觀意圖和客觀物象之間尋求平衡,實現“虛景”和“實景”、主客和客觀的統一,才會有助于領會作品的內涵,把握內在的情感,倘若脫離實景而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觀,則極容易偏離曲作者表達意圖,使整部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而作為表演者“創造出的意境”也不屬于真正的意境,反之亦然。

注釋:

①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物象表演者演唱者
聲樂表演中音樂素養對美聲唱法的重要性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訓練與運用
聲樂鋼琴伴奏在與演唱者合作中的協調作用
妙猜兩數
論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者的舞臺形體表演
2012年龍年網絡春晚節目單
論表演者權體系*
聰明的表演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