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理念分析

2021-04-07 19:48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21年35期
關鍵詞:學科環境生態

◎ 帥 穎

引言:生態環境教育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是地理學科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尤其是人地協調觀,其作為地理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所形成的觀念,與生態環境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人地協調觀培育中,融入生態環境教育理念,既是課程需要,也是發展趨勢。開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可以幫助地理學科落實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科改革。

一、當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

由于高中學業的課時多,學習緊張,在地理課堂上還會出現學生睡覺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雖然讓學生們在理論基礎知識方面比較扎實,但是對于創新性思維的地理題目不會解答。比如:學生們都是通過課本或者教師的講解,來記憶地理實踐中應注重的細節,但缺乏實際實驗、勘測等,這使得如果改變該項地理實踐實驗的一個變量,再讓學生進行相似題目的解答,學生甚至都不能夠發現這個變量的改變。再者,學生甚至教師本身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不重視,很多學生認為地理作為相對副科的存在,不需要對其花費過分重要的精力,只需要對語文、數學、英語等重難點學科認真即可,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地理作為新課改下的一門重要學科,需要學生們認真學習其知識,掌握其技能,才能實現學生自我的綜合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心理認知教育,將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整改,讓學生們更好利用自身的天賦與興趣,開拓屬于自己的不同未來領域。最后,延用教師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缺乏新意,不符合新課改中素質教育要求,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從而對地理教學課堂的質量和效率造成嚴重阻礙的不良影響。而且很多傳統的地理學習課堂,會導致學生甚至教師過分重視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地理知識本身的學習,從而喪失對地理知識的廣泛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本身就具有錯誤性,地理知識的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學生不能只重視書面知識,更應該掌握其地理實踐中的真正知識,從而實現自我地理學習的真正進步。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策略

1.課中環節:教師理念為主導的環境教育滲透

課中環節屬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范疇,教育主體(教師)、教育客體(學生)、教學媒介(教材及教具)等在有限空間和有限時間的制約下,為了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交流互動是一個有效的實踐模式。但在傳統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占有絕對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環境教育觀是否強烈、環境教育滲透是否積極,直接決定了學生自然生態素養水平。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在環境教育認知方面存在的不足,他們在潛意識中更注重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本章的核心主題是“人口”,直觀上看人口與環境、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并不密切,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構建起“人口→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再形成“人類社會→自然社會”之間的認知,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維發散,最終實現教材知識傳授與環境教育的銜接。這一模式具有普適性,幾乎適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任何單元、章節及知識點,但前提是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環境教育理念。

2.組織實踐活動

正所謂“眼見為實”,雖然目前學生能夠通過短視頻軟件、新聞程序、微信朋友圈等平臺了解各種生態問題,但若不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學生一般很難形成深刻印象,甚至在個人感受上也會更加薄弱。為了督促學生在生態文明教育與高中地理學科的聯合教學中獲得收獲,還可為學生設計“調研活動”。如在“中國的能源安全”的教學中,可通過“石油進口依賴企業數量的調查”“煤炭開采率調研”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到戶外,感知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影響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若能夠將學生引出課堂,置于社會環境下,可使其更直觀地知曉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形成自我約束意識。

3.利用信息技術活躍地理教學氛圍

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地理教學中,能夠營造意想不到的教學氛圍,同時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將地理課文中的靜態知識,通過動態的方式展現給學生,改變原本枯燥的課堂氛圍,取而代之的是輕松、愉悅、有視覺沖擊力的課堂觀摩。動態事物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時,很多同學無法理解氣體是如何運動的。此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實驗。在玻璃箱中分別放置熱水和冰塊,搭配生動的解說,就能講明熱力環流的運動原理。同時,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圖,如空調安裝于客廳上方、熱氣球飛向天空的圖,使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和生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再如,講解地質災害類相關內容時,教師也可以預先通過網絡收集有關視頻或圖片資料,在正式教學前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過程和情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自然災害發生的前因后果,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灌輸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4.創設生活化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還應當圍繞學情,積極為其創設生活化情境。因高中生的社會閱歷較少,應從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學生提高生態文明認知水平。事實上,高中地理學科與生活有著密切關聯。比如民族服飾與地理氣候與地貌特點有關、區域特產則與區域氣候、地理位置等因素關聯甚大。對此,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場景中思考地理問題,借此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責任感。例如,在“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深入挖掘鹽堿地、荒地等土壤結構特征,并從中領會耕地資源質量對糧食產量的影響程度。同時,教師還應當在課堂上為學生提出相應的自主思考問題,以供學生回顧以往見聞,實現生活信息與地理學科的緊密結合。

結束語: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理念,整體上要采用潛移默化的形式,既保障高中地理教學秩序正?;?,也要跳出教材拘囿,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增強高中生自然生態保護意識。

猜你喜歡
學科環境生態
【學科新書導覽】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生態養生”娛晚年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