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邏輯、原則與現實進路

2021-04-15 02:17陳宗章
江蘇社會科學 2021年5期
關鍵詞:強國建設文化

陳宗章

內容提要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一個從理念形成、理論發展到戰略實施的歷史過程,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緊密相連,是當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堅持整體性與發展性相統一、民族性與全球性相統一、人民性與先進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在現實路徑上,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二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創新文化模式,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三是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文化中國”建設,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國家形象;五是加強文化治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也成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過程,還要在繼承、批判和創新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引領價值、凝聚人心和增進社會整合的重要功能。我們黨始終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則把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確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由此,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有了科學的戰略定位。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歷史邏輯、基本原則和現實進路的研究,對于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涵、促成文化強國的最終建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邏輯

我們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建黨百年來始終注重文化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一個從理念形成、理論發展到戰略實施的歷史過程。文化建設總是圍繞不同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展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提出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邏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持續推進文化建設實踐。

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涵和意義,必須探究歷史的深處。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經過無數代人的奮斗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然而,進入近代以后,腐朽的封建專制體制越來越顯示出其歷史局限性。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中國逐步由獨立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從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力求政治制度變革的維新變法到結束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數仁人志士投身于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越來越感受到中國落后的根本在于思想文化的落后,“文化救國”越來越凸顯出其內在的深層力量。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隨即成為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節點:一方面,科學與民主的思想開始廣為人知,成為反對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文化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并在多種文化思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中國人民所普遍接受。中國共產黨則應運而生,勇擔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指導下帶領中國人民展開了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中國社會,中國共產黨人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頁,第663頁,第696—698頁。。這決定了黨的根本任務就是帶領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圍繞這一根本任務,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成為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行動綱領。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盵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頁,第663頁,第696—698頁。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文化形態逐漸由封建主義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形態過渡到新民主主義文化形態。毛澤東也深刻地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文化戰線上的斗爭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在“五四”以后,中國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頁,第663頁,第696—698頁。。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領導國家展開各項工作,文化建設也是煥然一新。特別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以后,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階級結構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發生了深刻變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文化形態也逐步由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毛澤東相繼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化藝術發展方針,突出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宗旨。然而,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盡管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和概括,要求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在“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依然被視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斗爭不僅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也成為文化生活的主題,從而給文化建設打上深深的階級斗爭的烙印。

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使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逐步走上正軌。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方面做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處于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另一方面認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頁。。由此,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文化發展也積極服務于經濟建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這個時期的發展范式。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鄧小平適時提出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大命題,強調社會主義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頁。,強調文藝既要為人民服務,又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由此,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內容包括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則進一步把黨的先進性與文化的先進性有機統一起來,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茖W發展觀的提出,不僅為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發展方向,也突出了文化建設對推動國家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戰略的實施,則又把建設和諧文化提升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時代任務,其根本在于堅持和貫徹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改革開放早期突出精神文明建設到黨的十五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到黨的十六大強調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到黨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再到黨的十八大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穩步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政策,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偉大成就,國家和社會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巨大變革,思想文化領域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第41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任務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1 1頁,第4 1頁。,通過文化建設來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特別從制度建設層面上,突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從而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制度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謀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時,明確把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確立為發展目標,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可見,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具有動態發展性。從提倡“新文化”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再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目標定位、發展思路、戰略實施上不斷優化和躍升。正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形塑了社會主義文化,鍛造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念和發展模式。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文化作為實踐的先導,又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該說,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同向的、交互作用的。這一歷史過程的展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信仰和不懈追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精神,并在實踐中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形態的轉型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也趨于成熟,形成了系統化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其核心要義包括: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做到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最終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原則

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切實提升文化建設水平,需要秉持整體性與發展性、民族性與全球性、人民性與先進性辯證統一的基本原則,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建設。

1.堅持整體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從文化自身發展規律來看,“文化是一個逐漸發展并走向整體化的過程”[1]成中英:《中國文化的本質與走向》,載孫熙國、李翔海主編《北大中國文化研究(第4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17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在“整體性”原則下實現自身的發展,把整體性與發展性有機統一起來。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整體性原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即我們追求和實現的現代化絕不僅僅是經濟的現代化,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自身的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們也要在“整體性”上把握其意義。(1)在結構層面,需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展開文化建設,把握好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文化是對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的直接反映,文化建設要立足當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反過來,文化所內含的氣質和精神又對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起到重要作用,是社會發展的黏合劑和精神動力。(2)在戰略層面,要秉持戰略思維,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全面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過程中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現實路徑,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體育強國等目標結合起來,在整體性的戰略體系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3)在價值層面,要在“四個自信”中整體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歸根結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自信,構成文化自信的理論和現實基礎。文化又構成現實政治的文化底蘊,其內含的思想精神在深層次上不斷滋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體現。

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自成系統,其內部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結構,文化建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文化整合過程。所謂文化整合就是把文化體系中各個要素、部分、環節統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是在異質性因素的基礎上增加同質性因素、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增加共同性而形成有機的統一體的過程[2]何星亮:《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加強文化觀念的整合》,《人民論壇》2017年第32期。。由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務必在整體性層面上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創造和積淀的,盡管它創生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它內含的基本理念、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民為本等)在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通過創造性轉化依然能夠為當下的社會實踐提供價值指導。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創造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代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王永貴、尤文夢:《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四個向度》,《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主要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互之間構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文化整體。

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性原則,可以著重從傳承、創新和批判三個環節來把握。(1)文化發展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文化傳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歷史文化發展的主線,是文化之河奔流不息的保證。離開文化傳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會淺薄化,就無所謂創新。文化傳承不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要傳承社會主義革命文化;不僅要傳承漢民族的文化,而且要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不僅要傳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要傳承人類歷史千百年來沉淀的優秀文化。傳承的過程就是文化選擇的過程,需要秉持文化自覺精神,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在傳承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沒有創新,傳承就會變成抱殘守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和路徑。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善于創新的民族,從“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等,都內含了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文化創新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結果,它必須基于良好的創新條件。面對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持續推進文化理論、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載體、文化體制等的創新。(3)注重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本身就是文化發展的內在機制,這一機制的良性運行離不開文化的反思與批判。換言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覺,否則,文化自信就會成為盲目的自信。所謂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2]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這種自覺精神指示我們對自己文化的內涵、特質、基本精神、在文明史中所處的地位、在當下社會實踐中的基本價值、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都有理性的認知。只有處理好傳承、創新和批判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好文化的發展性??傊?,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整體,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整體性發展。

2.堅持民族性與全球性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處理好民族性與全球性的關系。一方面,“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民族性是世界性的載體,沒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性,世界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3]平章起、郭威:《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三個面向”定位》,《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另一方面,文化建設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迎接和融入全球化浪潮,體現文化全球性的一面,促進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展開交往對話,從而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把民族性與世界性、全球性有機統一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加強文化的“中國特色”?!爸袊厣辈粌H體現為文化制度方面的中國特色,而且體現為文化民族性方面的中國特色。馬克思強調:“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在漫長的歷史中,特定的自然環境、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形塑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心靈支柱和身份認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深刻體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梢哉f,文化的主體性即在于民族性。喪失民族性必然導致文化的“空心化”。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要把文化強國建設與中華文明發展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改革開放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民族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切莫把這里的民族性狹隘地理解為“回頭看”,不可把文化民族性的建設簡單地等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乃至復歸。文化民族性的建設同樣建立在文化的整體意義之上,體現中華民族在歷史和現實中的一切文化實踐活動。

強調民族性的同時,我們又必須面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球化背景。離開全球性來認知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只能走向自我封閉,正如有學者強調的,一種文化“如果止步于自我陶醉的封閉圈層,就無法正視自身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難以產生廣泛的文化影響力”[1]梁建新:《文化影響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標志》,《理論與評論》2018年第5期。。馬克思其實早就敏銳地指認了這一點,面對世界歷史的展開,他認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髅褡宓木癞a品成了公共的財產?!盵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列寧也特別強調,“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3]《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絕不能搞“關門主義”,要適應和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潮流,積極回應全球化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應對新挑戰,建立起全球性的文化發展理念。當然,有一種論調認為,伴隨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個性會不斷弱化,而一種具有普遍價值的全球性文化會由此形成。對于此種論調,我們要謹慎對待之,既要看到的確存在不同民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一面,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陷入一種文化陷阱。因為,所謂具有普遍價值的全球性文化,在“全球化即西方化”的話語邏輯之下,實質上就是妄圖以西方文化取代他國文化,把西方文化作為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形態。全球文化“同質化”論的實質就是主張“西化”,這是需要加強辨析和批判的。就像不能狹隘地理解民族性一樣,也不能狹隘地理解全球性,把它簡單地等同于西方化,而是要在文化間性意義上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要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努力建構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反對文化孤立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

3.堅持人民性與先進性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還需要把人民性與先進性結合起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建黨百年以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進入新時代,黨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為自身執政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梢哉f,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過程之中,同樣蘊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之中。因為,文化發展只有徹底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才能體現文化建設的真正價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文化來培育人和服務人,進而站穩文化發展與建設的人民立場,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具體而言,“人民群眾是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文化力量的施展主體以及文化事業的服務主體”[4]段立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頂層設計的戰略特征》,《文化軟實力研究》2019年第4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根本力量源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僅源于物質層面,而且源于精神文化層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扎根于人民群眾,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關注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主體作用。黨領導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導向,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繼而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人民性與先進性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屬于人民的文化,而且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其實,人民性本身就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除此之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內涵的先進性還體現為:(1)文化強國建設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進行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全面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為文化強國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的領導和組織保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這在思想層面上保證了文化強國的先進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其彰顯的制度文化在深層次上涵養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文化強國建設深深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立足新時代要求而不斷發展。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因此,任何一個文化體系的創立和發展都是圍繞一定的時代主題而展開的,文化生命力的延續都依賴于新的時代環境和條件。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而實現自身與時俱進的發展。(3)文化強國建設深刻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盵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頁。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激活和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堅定理想信念,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強大力量。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實進路

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035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一項未來可期但充滿艱辛的大事業。我們要充分認識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從多個方面著手,采取有效對策,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是順利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保證。建黨百年來的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含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創新發展做出巨大努力。事實證明,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是高度統一的。推進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首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踐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要求。同時,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是黨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文化,“是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根本區別”[3]秦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面對的問題》,《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毛澤東曾深刻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大方向。

而文化的內核是意識形態問題,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領域也正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為的就是牢牢占領文化領域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然而,在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時代,文化的多樣性所內含的價值觀的多元化,越來越成為引發意識形態沖突的導火索。文化領域不僅面臨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價值相對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的挑戰,而且受到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形式的影響。尤其一些西方國家出于政治目的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乃至通過文化傳播大搞意識形態滲透與和平演變,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文化風險和政治風險?,F實要求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文化領導權的實質就是意識形態領導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文化領導權問題,堅決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各種錯誤思想展開斗爭,通過深刻的文化批判、文化反思來加強馬克思主義文化傳播與教育。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1]《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頁。。從鄧小平強調四項基本原則到江澤民、胡錦濤反復強調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陣地建設,都表現了對文化領導權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進一步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頁。,認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反復證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才能取得勝利,反之就會遭遇困難與挫折。由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2.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創新文化模式,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人永遠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是持續的、無限的,這決定了人的文化創造活動也始終處于創新發展過程之中??梢?,創新是“文化的內在生命和精神特質”[3]王天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實踐品格》,《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2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文化強國戰略,更要秉持創新精神,建構和完善自身的文化話語體系,形塑新的文化發展模式,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創造和傳播的過程就是文化對話的過程,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不僅要加強中國文化內部的對話,更要與世界展開文化對話。建構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是提升文化對話有效性的關鍵,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表征??傮w而言,文化話語體系包括文化話語的基本內容、邏輯結構、核心范疇等部分,其建立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系統總結和提煉建黨百年以來的文化實踐經驗,并能積極融入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過程,整合中外文化資源,不斷把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轉化為文化話語,從而促進文化話語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的核心在于話語創新,實質在于掌握文化話語權。就話語自身而言,具體包括:(1)話語形式,即關于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基本內容、指導思想、文化方針政策、文化戰略等的表達形式。(2)話語載體,即各種文化符號。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中國功夫、書法、戲曲、飲食、中醫藥、傳統節日等都是標志性的中國文化符號,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嚴防文化資源散失。(3)話語風格,即文化話語所彰顯的氣質與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建構應深入挖掘中國元素,利用好中國題材,講好中國故事,深刻體現話語自身的中國氣派,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適應世界潮流,既體現傳統精華,又彰顯時代氣息。(4)話語內涵。這是話語的內核所在,集中表現文化話語內在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的深刻表達,體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內核。

我們正是需要從這些方面著手,不斷完善文化話語形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形成新的文化發展模式。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不斷發展變化。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第23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4 1頁,第23頁。。這為建構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模式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能停留于一種文化意向,而是要秉持辯證的文化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其當代價值,實現其轉型發展。文化強國之“強”并非指向傳統文化的簡單復興,而是使傳統文化真正融入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之中。另一方面,要克服由于政治和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等的差別帶來的文化交流方面的障礙,加強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吸收借鑒與融合。整體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理性主義文化,以個體為本位;中國文化是一種經驗主義、自然主義文化,以群體為本位。加強中西文化間的交往和對話,有利于取長補短、互學互鑒??傊?,新的文化模式的建構要處理好文化內外部的各種復雜關系,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以西方優秀文化為營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陳先達、方克立、趙敦華先生中西馬高端對話》,載孫熙國、李翔海主編《北大中國文化研究(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話語體系建設,創新文化發展模式,把社會主義文化所內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精神氣質等彰顯出來,就能有效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3.完善頂層設計,推進“文化中國”建設,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要完成的一項艱巨的工作,除了在理論和價值層面上做好話語創新,還要從更加具體的策略層面逐步展開。21世紀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化戰略和政策發生了三個重要變化:一是文化建設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從“邊緣”走向“中心”,二是文化建設的目標對象從“小文化”轉到“大文化”,三是文化行業實現了從單純文化資源到國家核心戰略資源的轉變[4]傅才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設計》,《人民論壇》2020年第31期。。面對整體性變化,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頂層設計,樹立文化發展與建設的大視野,有力推進“文化中國”建設,進而打造一個穩固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共同體。

“文化中國”并非單純意指中國這一國家地域,而是“指向一個以文化和語言為紐帶的‘想象的共同體’,指向一個超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價值空間、意義世界和精神世界”[5]李武裝:《“文化中國”的理論攀升、現場拷問與實踐建制》,《學術論壇》2016年第6期。。杜維明曾比較具體地闡發了“文化中國”的內涵所指,認為它由三個意義世界構成:一是指向由漢族組成的社會,包括中國、新加坡等;二是指向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三是指向世界各地與中國文化、政治、經濟有關的國際人士,他們關注、理解和認同中國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6]杜維明:《文化中國:扎根本土的全球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6—67頁。??梢钥闯?,“文化中國”是一種總體性觀念,并非簡單地用文化來理解中國,而是強調把中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紐帶,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流變中,把中國人、海外華人以及大量的支持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國際人士緊密聯系起來,既凸顯地域上的關聯,更彰顯文化上的歷史淵源和實際影響力,從而以中國文化激發人們的內在情感,使人們產生積極的文化認同。有學者就指出,文化中國“實質上是一個在保持中國文化主體性前提下的跨文化傳播與溝通的理念或理論,是對過去160多年來西方文化持續全球化的主體性回應和批判性校正”[7]賈文山、紀之文、劉長宇:《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到“文化中國”的演進與挑戰》,《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在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文化中國”更能突顯其特殊意義與價值。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未曾間斷的文明形態,正源于其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推進“文化中國”建設既可以增進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積極認同,又可以促進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的交往與互鑒,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發揮出文化的紐帶作用,促進不同文化形態的和諧共生?!拔幕袊钡睦砟顚ν七M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性意義。文化是“立體”的,而不是一個“平面”。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具備全球視野,進而凸顯中國價值。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強國之“強”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要有國際影響力。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必然面對不同民族、國家文化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沖突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而自發完成。這要求我們做好整體設計,層層逐步推進,利用和打造好“中國文化圈”??傊?,“文化中國”既要彰顯中國的文化立場、文化責任,又要承認文化差異,愿意在開放包容的基礎上積極促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從而帶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4.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國家形象。就“人”與“文化”的一般性關系而言,古人講“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事實上,人不是純粹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生產文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創造人)。在哲學意義上,文化就是人的類本質的對象化,它包含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象化活動,在根本上則指向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活動。正是在交往實踐過程中,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文化的具體形態得以形成。一言以蔽之,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始終圍繞人自身而展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培育人、發展人,用社會主義之“文”來化新時代之“人”,從而服務于人自身現代化的實現。這具體涉及人的素質的提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文化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等諸多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對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理解,我們不僅要看到人們在經濟上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而且要看到人們在文明素質上存在的分化問題。人的素質、社會的文明程度上呈現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并不能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相匹配,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根本要求。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文化建設中的現實問題息息相關。有學者指出:“在市場杠桿的驅動下,我們更多地彰顯了文化的娛樂、實用與經濟功能,而對文化的最核心層面即人文價值訴求、人的心靈建構等方面的關切不夠?!盵1]鄒廣文:《建設“文化中國”的幾點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年第6期。文化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會直接影響人的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源于文化的積淀;沒有文化的發展,沒有人的素質的提高,不可能有文明的積累。人民群眾是文化強國的主體,沒有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可能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這要求我們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進一步而言,只有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才能助力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才能真正讓中國文化產生吸引力和影響力。國家形象指向人們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所構成的總體形象的認知與評價。作為國家的“無形資產”,國家形象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爭奪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顯而易見,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方面,加強文化建設也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面對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以及西方國家出于意識形態目的而故意抹黑中國國家形象的挑戰,增強國家形象的自塑能力尤為關鍵,其著力點就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打造一個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豐富、社會和諧的大國形象。這對于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四個自信”發揮著重要作用。

5.加強文化治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是經濟、政治的直接反映。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不斷推動文化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建設和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要求不斷優化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進一步加強文化治理,創新治理模式,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治理的本質在于實現善治,強調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共治,積極貫徹主體多元、協商共治、規范高效等現代治理理念[1]陳宗章:《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設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切實提高文化建設水平。文化治理既要治理文化,更要發揮文化的治理價值,不僅要為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內在的文化動力,而且要為文化體制的深層次改革提供現實保障。

文化體制“規定了國家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權責界定及其運行模式”[2]蘇澤宇:《新時代文化體制改革的內涵與特點》,《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市場經營體制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要求處理好政府、社會與市場這三大主體之間的復雜關系。一方面,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市場經濟塑造的是一種彰顯規則意識、契約精神和主體意識的理性的文化形式,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有利于更新文化理念、形成新的文化發展模式。這要求在具體層面上加強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人才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等在內的文化市場體系建設,賦予文化企業充分的自主權,以激發文化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離不開政府調控與社會整合的作用。事實上,我國文化市場還存在“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文化產業要素區域錯配、產業鏈條不通暢、協同發展機制不完善、國際化層次偏低等問題”[3]潘愛玲、王雪:《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與市場體系協同發展的機制和路徑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在資本的驅動之下,文化消費也存在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快餐化等問題,偏離了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這要求政府在把方向、管大局、定原則的同時,切實做好市場監管和引導工作,積極吸納多樣化的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治理實踐,激活各類主體的文化創造力,以建設良好的文化生態。只有把政府、市場和社會等主體力量統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決區域、城鄉、群體間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內在矛盾。

為了更好地優化文化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具體層面上需要大力發展好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帶有明顯的公共性、公益性,其發展需要政府、社會的廣泛支持。我們要努力培養優秀文化人才,發掘、保護和整合好各類文化資源,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還要在文化體制層面上持續推進文化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企業化改制與轉型,并做好一系列深層次的配套改革工作。文化產業則帶有明顯的經營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文化市場要素發育,還是創新能力、品牌效應、服務水平等,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切實需要適應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發展趨勢,借助資本、市場、科技的力量,提升文化產業的文化底氣,促進文化成果的市場化轉化,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不僅要增強國有文化單位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而且要充分激發民營資本的活力,不斷創新文化業態,繁榮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事實上,作為文化軟實力的載體,文化事業的經營力、文化產業的生產力、文化產品的傳播力等構成了國家的文化硬實力,是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勁動力。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并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既繁榮文化市場,又加強政府和社會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才能形成開放、有序、穩定的競爭環境,才能在整體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猜你喜歡
強國建設文化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強國有我
誰遠誰近?
秦晉爭霸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