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實踐 搞好美育 推進學校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2021-04-16 05:37杜亞雄
中國音樂 2021年4期
關鍵詞:雷默音樂課美育

○ 杜亞雄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表明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學校美育工作十分重視。郭聲健先生撰文指出:《意見》“澄清了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認識誤區和實踐問題。這些誤區和問題包括:脫離實踐活動的、片面孤立的知識和技能教學,或刻意淡化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一切,音樂實踐機會稀少,自身的音樂審美體驗缺失?!彼€認為《意見》中所講的“新時代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有“育人”“實踐”和“評價”三個關鍵詞。①郭聲?。骸睹烙匆庖姟禐樾袆又改?推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中國音樂教育》,2021年,第1期,第5–9頁。音樂課如果不通過老師教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無從“育人”,也無從“評價”其成敗,因此在郭聲健先生提出的這三個關鍵詞中,“實踐”最為重要。必須指出:“美育”和“審美”雖然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兒?!懊烙笔恰芭囵B人對自然界、社會生活、文藝作品的審美觀點和欣賞能力的教育,也是培養人對于美的愛好和創造能力的教育”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693;913頁。,“美育”是“育人”的一個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而“審美”則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693;913頁。?!懊烙本褪且虝巳绾巍皩徝馈?,也就是說,“美育”是手段,而“審美”是結果。如果把“美育”和具體的各類藝術的實踐分割開來,只強調對某類藝術作品、自然界或社會生活的“審美”,“審美”就成了沒有“實踐”基礎的無源之水。單純強調“審美”的結果就是把“美育”和藝術實踐相脫離,這樣做就架空了“美育”,使它成為無源之水。

以筆者之淺見,《意見》所要澄清的“長期以來存在的諸多認識誤區”之一,就是音樂課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還是要以音樂“實踐”為核心的問題。

“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是美國人貝內特·雷默(Bennett Reimer,1932—2013)在1970年提出來的一種“教育哲學”,這種哲學一經提出就遭到不少音樂教育家的反對。他的學生戴維·埃利奧特(David J.Elliott,1948—)就針對雷默的觀點提出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埃利奧特的意見在國際音樂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引起了激烈的討論。④喻意:《“音樂作為實踐”的內涵、教育方式與價值—埃利奧特音樂教育哲學研究述評》,《中國音樂》,2020年,第5期,第134–142頁。

“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⑤同注②,第931頁。,它是檢驗一切理論或哲學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筆者認為埃利奧特提出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是正確的。然而,音樂實踐包括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等諸多方面,其中的哪方面才是音樂實踐的主要方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不討論音樂的本質。

音樂是什么?音樂和語言一樣,是一種人類以聲音作為媒介傳達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行為方式,這是音樂和語言的共同之處。音樂和語言也有不同的地方,語言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數情況下,有傳達信息和思想情感的功能,但音樂不同,它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表演藝術。

音樂作為表演藝術,含創作、表演和欣賞三方面,在這三方面中,表演是最重要的環節。作曲家寫在樂譜上的樂曲或歌曲,不能發出聲音,不經過表演,只是一堆有關音樂的符號。只有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二度創造,這些符號才可能變成音樂以供人欣賞。沒有表演就沒有音樂,學音樂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學音樂表演,因此在雷默提出“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之前,許多國家的中小學的音樂課都是以表演為核心的。

20世紀,歐洲幾位音樂家在從事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三種以表演為核心的、適用于國民音樂教育的教學法。瑞士人達爾克羅茲 (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提出了“體態律動法”,強調“跳”,關注音樂節奏感和舞蹈形體動作的協調;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895—1982)創造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奏”,認為在音樂課堂上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腳地奏樂,方能使他們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匈牙利作曲家和民族音樂學家柯達伊·佐爾坦(Kodoly Zoltan,1882—1967)創立了柯達伊教學法,強調“唱”,認為應當從母語入手進行音樂教育。

這三種方法通常被稱為“三大音樂教學法”,它們分別強調的“唱”“奏”“跳”,涵蓋了音樂表演的各個方面。其中的柯達伊教學法認為音樂教育應當和母語相結合,并借鑒學習母語的步驟,在中小學注重對讀寫音樂的訓練。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包括“聽說讀寫”四方面,學外語一定要“聽說”領先,否則就學成“啞巴外語”,只會“讀寫”,聽不懂也不會說。學習母語的步驟和學外語完全不同,任何一個民族的小孩,如果生理上沒有缺陷,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聽說”母語完全不成問題。因此,小學生上語文課,注重的不是“聽”和“說”,而是“讀”與“寫”。他們首先學認字,認識的字達到一定數量,讀過一些文章和詩歌后,便開始學習寫作,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既然音樂和語言一樣,是一種人類以聲音作為媒介傳達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行為方式,那么音樂教學和母語教學就有相似的地方。音樂實踐包括“聽唱(奏)讀寫”四個大的方面,學齡前兒童不經過學習不可能掌握樂器,但他們聽音樂和唱歌的初步能力,和學習母語一樣,在和家人與社會的接觸中便能逐漸具備。任何一個民族的小孩,如果沒有生理缺陷,到上小學時,都能“聽”音樂,也都會“唱”一些歌。小學生到學校來,首先要結合唱、奏,學習音樂的“讀”和“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條件之一,文盲率(即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樂譜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譜盲率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文化水準和音樂文化發達程度的重要標準。正因為如此,柯達伊才把識譜看成國民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他在1945年把“培養以民間歌曲為基礎的音樂讀寫能力”寫進了為匈牙利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制定的教學大綱中。⑥杜亞雄:《柯達伊教學法的理念和實踐》,《美育學刊》,2012年,第4期,第87–93頁。

20世紀上半葉,美國的經濟發展較快,美國人也希望本國文化能與經濟同時崛起。然而美國文化的基底是歐洲文化,要想擺脫歐洲文化另搞一套根本沒有可能,只有另辟蹊徑。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一些美國人認為,既然無法超越歐洲,那可以搞一些從來沒有的東西,如果還不能以動視聽,只有在哲學概念方面想辦法。這樣,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便宣稱在老莊哲學的啟發下搞出了《0分00秒》《4分33秒》等所謂的“音樂作品”。這些樂曲完全取消了構成音樂的基本因素—樂音,是不折不扣的“皇帝的新衣”。然而許多人就像觀賞“皇帝的新衣”一樣對其大加吹捧,也有中國人講《4分33秒》“打破了聽音樂的習慣方式,消解了觀眾的審美距離,最大限度地將音樂予以泛化”,有的甚至說它“頗符合中國古典文化中‘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要求大家“洗耳恭聽”⑦https://wenda.so.com/q/1367011971060967?src=150&q=約翰.凱奇,2021年1月2日。。

無獨有偶,有個美國人在音樂教育上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在芝加哥附近一個小鎮埃溫斯敦(Evanston)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里教美學的雷默既非作曲家,也不是音樂表演藝術家,在美國音樂界名不見經傳,但也渴望建立一種新的音樂教學法。自己不會作曲的雷默,當然對在國民音樂教育中如何教作曲一無所知。在表演方面,歐洲三位大師已經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提出的“跳”“奏”“唱”三種辦法及許多具體做法,雷默也很難超越。因此他只能玩哲學觀念,在欣賞上找突破口。雷默認為:“最能體現音樂的本質和價值的是它的審美品質,音樂教育應以音樂的審美品質作為基礎和前提”,并提出了“審美音樂教育哲學”⑧陳育燕:《探索與追求—新課標導向下的高中音樂課程價值取向研究》,《中國音樂》,2020年,第5期,第178–183頁。。從1970年到2003年雷默出版了三次《音樂教育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⑨〔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雷默的觀點可以在一切藝術門類中使用,把這段話中的“音樂”二字替換為“美術”“文學”“建筑”“戲劇”“攝影”等藝術形式也完全沒有問題。按照他的邏輯,豈止音樂課應當以“審美”為核心,其他各個門類的藝術課程也都要以“審美”為核心。學美術不用學線條和色彩,學文學不用學識字和作文,學建筑不用學力學和材料,學戲劇不用學劇本和表演,學攝影不用學取景和洗印,學會了“審美”就能解決問題嗎?

其實,雷默的做法和約翰·凱奇如出一轍,約翰·凱奇取消了構成音樂的基本因素—樂音,使音樂化為烏有;雷默取消了形成音樂的基本過程—表演,使音樂教育成為無本之木。

“審美”的主體是人,而一個人音樂審美能力的高低及其對審美標準的選擇,與其經歷及其所掌握的知識、文化修養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審美”能力與他經過何種方式的“美育”有關。如果他沒有經過很好的“美育”,所掌握的有關各門藝術形式的知識不夠,文化教養也較低,他的“審美”能力也不會高;如果他對各門藝術形式的了解和文化教養較高,他的“審美”能力相對也會較高。另外,雖然人類有基本相同的生理特征,對自然界的聲音也會有共同感受,但音樂不是自然界的聲音,而是人工制造或經過人選擇的聲音,是進行過人工編碼的聲音符號。既然是符號,就和語言一樣,需規定出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世界上的音樂多種多樣,而“審”其“美”的要求也各異。沒有學習過歐洲音樂的中國人,不一定能“審”貝多芬交響樂之“美”;沒有接觸過中國傳統音樂的外國人,大概也“審”不出京胡獨奏《夜深沉》表現出的是哪一種“美”。更重要的是,音樂是表演藝術,沒有表演就沒有音樂,如果把“審美”當成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勢必削弱甚至取消表演,削弱了表演,音樂課中的音樂成分就弱化了,沒有了表演,音樂也就不存在了。筆者在《國民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嗎?》⑩杜亞雄:《國民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嗎?》,《美育學刊》,2011年,第4期,第84–89頁。和《忘“本”的中國國民音樂教育》?杜亞雄:《忘“本”的中國國民音樂教育》,《美育學刊》,2011年,第1期,第61–67頁。兩篇文章中已經批判了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做法,此處不贅。

由于音樂是表演藝術,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在美國沒有多少人買賬,人們不相信這種取消了音樂表演實踐的“音樂哲學”。提出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埃利奧特指出:“實踐才是音樂的本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也能用在實踐中存在?!?王芙娜:《基于四種哲學關系模型的音樂教育哲學研究》,《音樂探索》,2020年,第2期,第19–28頁。

雷默的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這一套理論,在美國也很少有中小學老師愿意去實踐。筆者家曾住在雷默工作的西北大學附近的斯考基(Skokie),筆者女兒就讀的一所當地中學就因為搞雷默的這一套,只是在音樂課上讓學生聽音樂、唱歌,而不教他們表演和識讀樂譜,引起了家長的強烈不滿。在家長們的一致反對下,雷默的“音樂哲學”在這所學校里只能草草收場。

從2014年到2019年,我在杭州育華學校擔任音樂課教學總監,因為這個學校包括小學和中學,我便有機會聽中、小學各年級音樂課,使我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狀況有所了解。同時,我又親自擔任高二和高三的音樂選修課教學,通過面試選想要上我課的學生,我也了解了這個學校里高二和高三學生的音樂水平。

我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育華學校音樂課的重點幾乎都不在音樂本身,更不在音樂表演。有位老師教《陽關三疊》,先講王維,然后講敦煌和陽關,接著又逐字逐句地講《送元二使安西》,最后請同學們聽了一遍合唱《陽關三疊》就算完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評價是“比語文老師上得好多了”。另一位老師講印尼音樂,先給大家看地圖,指出印尼在何地,又放了許多有關印尼的幻燈片,介紹了印尼風土人情,最后放了一首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給大家聽。同學們也很喜歡這堂課,覺得比地理老師上得更加生動有趣。盡管老師們上課都非常認真,也很努力,但他們把音樂課上成了語文課、地理課、政治課或其他什么課,就是不像音樂課。這當然不是老師們的過錯,關鍵在于老師們不得不聽信雷默的忽悠,在其“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指導下,課堂變成了音樂廳,老師則變成了音樂會上負責講解音樂的報幕員或主持人,結果便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譜盲。

育華學校是全省一流的學校,它的高中部在2014年2月被浙江省教育廳正式列入浙江省一級特色示范高中名單。育華的初中和小學在杭州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我在學校正式上班后,對高三各班進行了調查,結果讓我吃驚。在這所全省一級的特色示范高中里,上過11年音樂課的學生中,居然有85%根本不識譜!那15%識譜或稍識譜的學生也不是在音樂課上學會的,他們都曾跟外邊的老師學鋼琴、古箏、小提琴等樂器。也就是說,如果只靠學校的音樂課,育華的學生百分之百都會是譜盲。我在杭州其他高中進行了調查,情況都和育華差不多。

浙江是文化發達的地區,杭州又是其省會城市,在這里最好的學校中情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和其他學校的情況便可想而知。如果這還不是國民音樂教育的失敗,真不知道什么情況才能稱為“失敗”了。

育華學校的領導非常重視藝術教育,每年都要辦一次藝術節,而合唱比賽又是藝術節的重頭戲。因為學生都不識譜,又想參加藝術節并在合唱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所以育華學校各個年級為合唱比賽做準備時,音樂老師只能一句句、一個個聲部地分別教唱,耗費了許多時間,效果還是很不理想。

在三大教學法中柯達伊教學法是最重視合唱的,然而不識譜的學生搞合唱,困難重重。學生不識譜,不僅是杭州中小學的問題,甚至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是問題。2020年12月12日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學召開的“校園合唱發展的瓶頸與突破”討論會上,與會的老師們普遍認為,不識譜已經成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小學校園合唱的瓶頸。其實,不識譜的瓶頸,不僅是合唱的瓶頸,也是整個國家國民音樂教育和文化騰飛的瓶頸。

筆者1965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音樂系,畢業后曾在中學當了十幾年音樂教師,又在2014年到2019年在中小學教了5年,根據我在中小學一線的教學經驗,學生最需要的不是“審美”而是“被審美”。學生年紀越小,對“被審美”需求越高。學生們在課堂上被要求聽一首歌或一首樂曲時,盡管老師講得很好,但他們往往不感興趣,不少人打瞌睡,甚至有人睡覺。但當他們唱這首歌或表演這首樂曲時,注意力則變得非常集中。如果能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們的贊許,他們會興高采烈、歡呼雀躍。筆者告訴學生,“被審美”離不開音樂表演,要想表演好,就要會識譜,于是他們就開始努力學習樂譜。在課堂上教一些音樂審美的知識是必要的,但把美國人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當成中小學音樂課的核心,一定會出問題。

為了改變目前大多數同學不識譜的狀態,我們應遵循柯達伊教學法的要求,在中小學音樂課上重點培養學生讀、寫音樂的能力。為此筆者也做了一些實驗,在育華學校為不具備讀、寫任何一種樂譜的能力的高二和高三的學生設計了一門選修課程,在一個學年每周兩學時,共72個課時的時間內,便教會了他們認識字母簡譜并進行簡單的歌曲創作。課程的講義《音樂的認讀唱寫—走進柯達伊教學法》,2016年曾在《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分12期連載,后又于2017年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大力掃除文盲,使我國的文盲率大大降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樂譜的國家之一,振興中華當然應當包括振興全民族的文化和音樂水準。今天全國有多少譜盲?沒有做過統計,但從筆者在杭州調查高中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譜盲率不會低于85%,這和我們這個有史以來就非常崇尚音樂的“禮樂之邦”很不相稱。譜盲不除,國人的音樂文化教養難以提高。今天,在全國掃除譜盲就像70多年前掃除文盲一樣迫切,教授樂譜要從中小學做起,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最重要任務之一。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意見》非常重要,要求美育教育要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為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兑庖姟分邪选八囆g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放在“藝術審美體驗”之前,充分地說明了孰先孰后,講清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意見》,批判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深化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改革,在音樂課上大力加強音樂“實踐”,首先教會孩子們會讀樂譜。

神州掃除譜盲之日,便是中華音樂文化騰飛之時。我愿和大家一起,為在我國掃除譜盲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歡
雷默音樂課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簡論雷默音樂教育的體驗四維說
音樂課的“樂”要大于“講”
我的成長之路——參加“第七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有感
上好音樂課的三點思考
觀“第七屆中小學音樂課觀摩活動”有感
雷默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述評——紀念貝內特·雷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