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P、BIS聯合監測在顱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中的應用

2021-04-28 13:17祝凱芳劉帥秦莉丹張艷艷
河南醫學研究 2021年8期
關鍵詞:外傷顱腦生存率

祝凱芳,劉帥,秦莉丹,張艷艷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顱腦外傷屬于臨床常見急危重癥,病死率約為35%,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1]。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監測可快速、準確對顱內病情變化和預后給予評價,從而降低因顱腦損傷所致死亡概率,但ICP監測期間可引發出血、感染等多種并發癥,影響ICP監測效果,導致其在臨床應用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此外,臨床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對顱腦外傷預后進行評估,但其受肢體偏癱以及患者聽力等主觀和客觀多種因素制約,臨床評估效果存在一定偏差,故需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監測方式。腦電雙頻指數(bispectral index,BIS)是將最能區分麻醉目標點的雙頻譜和能量譜參數組合起來,經多因素回歸模型將各特性參數在到達臨床麻醉目標點內的相對作用轉化為線性數字化指數,其范圍是由0(等電位)至100(完全清醒),且當BIS<60時,多數患者處在深度睡眠中,不會產生術中知曉[3],但在臨床中的具體價值仍需進一步探討。本研究選取70例顱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ICP、BIS聯合監測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顱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參照GCS評分分為A、B組,其中3分≤GCS評分≤5分的40例患者作為A組,將5分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采用手術治療;②傷后<24 h入院治療;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書。(2)排除標準:①帕金森、阿爾茲海默癥;②合并腦血管畸形。

1.3 檢查方法(1)全部患者術后送入神經外科ICU,持續給予BIS監測3 d,采用美國ASPECT公司的BIS電纜接口以及美國PHILIPS公司的傳感器以及BIS模塊對患者BIS值進行檢測,用酒精擦拭額部皮膚,使其脫脂并晾干,在額部中央處鼻根上方約 5 cm位置放置正極,于前額右側眉骨上方處放置參考對照電極,在右側太陽穴位置平眼角處放置負極;維持皮膚阻抗<5 kΩ,全部BIS值處于信號質量指數值80%~100%和肌電圖≤40 dB時進行記錄,持續監測5 min,同時記錄5個該時段BIS值,計算其平均值。(2)采用GCS對患者語言、睜眼、運動等反應給予評價,每隔8 h進行1次測評。(3)利用美國的PB8 40顱內壓監測探頭進行ICP監測,在手術過程中內置于內皮層或者腦室內,將傳感器與相配套的監護儀壓力模塊進行連接,術中監測其參考值,在術后通過監護儀對壓力參數進行顯示,監測時間為3 d,監測前需告知家屬使用ICP以及BIS監測風險。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BIS值以及ICP值。(2)分析BIS值與ICP值、昏迷程度的關聯性。(3)比較兩組術后21 d預后,預后指標包括生存率、生存時間。

2 結果

2.1 BIS、ICP值A組BIS值高于B組,ICP值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BIS值、ICP值比較

2.2 BIS值與ICP值、GCS評分的關聯性經Pearson分析,BIS值與GCS評分呈正相關(r=0.534,P=0.013),與ICP值呈負相關(r=-0.520,P=0.019)。

2.3 預后指標A組術后21 d生存率為90.00%(36/40),生存時間為(19.29±1.14)d;B組術后21 d生存率為60.00%(18/30),生存時間為(8.39±2.36)d。A組生存率高于B組(χ2=8.750,P=0.003),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t=25.547,P<0.001)。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摔傷尤其是與車禍相關的損傷發生率逐漸升高,其中顱腦損傷最為嚴重,病情兇險,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尤其是出現腦疝后,病死率達84.6%[4]。BIS屬于腦電信號分析的一種方式,可將腦電圖功能以及頻率通過雙頻分析獲取混合信息擬合成數字,采用百分制表示,從小到大反映鎮靜深度以及大腦清醒度[5]。BIS檢測值屬于可量化的具體值,可有效規避主觀評分中人為誤差,屬于無創、動態檢測方式,是一種判斷重癥患者神志狀態的檢測手段,且BIS值可連續、準確對大腦皮質功能情況以及皮質下活動強弱進行反映,屬于評估意識狀態以及鎮靜程度最為準確、敏感的客觀性指標[6]。目前,對顱腦損傷患者預后預測較為困難,尚未發現較好的預后評估指標,尤其是術后3 d昏迷患者。臨床常用評估指標為GCS,其在臨床運用時具有缺陷,腦外傷患者術后眼瞼水腫對睜眼反應產生影響,且對兩側肢體刺痛的反應程度不同患者的意識評估可出現誤差,尤其是無法排除麻醉后麻醉藥品對于意識的影響[7]。BIS監測可有效規避GCS在臨床中存在的問題,BIS值作為腦缺血的一項指標,其特異性以及靈敏性并未得到有效證實,僅能起到提示作用。對顱腦損傷嚴重者,能提供可靠、準確的預后評估結果,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在當前嚴峻的醫療環境下,對如何在減輕社會負擔以及家庭負擔前提下進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工作中,ICP監測屬于一種常規監測方式,僅單一采用ICP監測無法滿足臨床需求,無法準確、及時解讀監測信息,需結合其他監測方式,于不可逆腦損害發生前及早給予干預措施,才可起到影響或改善預后的作用[8]。在本研究結果中,A組BIS值高于B組,ICP值低于B組,且經Pearson分析發現,BIS值與昏迷程度呈正相關,與ICP值呈負相關,說明顱腦外傷術后不同昏迷程度患者BIS值、ICP值不同,BIS值與昏迷程度成正比,與ICP值成反比。此外,術后21 d,A組生存率高于B組,且A組生存時間長于B組,說明BIS值下降,ICP值升高,預后較差。因此,在ICP值升高時,應根據BIS值判斷腦皮層缺血程度,評估腦損傷程度,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ICP、BIS聯合監測可客觀、準確反映顱腦外傷術后昏迷患者顱內病情的變化情況,根據兩者反饋信息可有效對短期預后進行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外傷顱腦生存率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傷術后皮膚軟組織壞死中的應用
優化急診護理在重癥顱腦損傷中的應用
改良外傷大骨瓣手術在重型腦外傷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羊常見外傷、創傷的治療方法
多腦池溝通技術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的進展
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響胃癌術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預測
日本首次公布本國居民癌癥三年生存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