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疃絲綢:一纖一絲總關情

2021-05-06 03:13魏偉李鳳蕾
走向世界 2021年15期
關鍵詞:絲綢華僑文化

魏偉 李鳳蕾

地處山東半島西北端、濰河下游的昌邑市,享有“絲綢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柳疃絲綢即誕生于此。柳疃,即昌邑市柳疃鎮,從這里生產、銷售的絲綢被稱作柳疃絲綢,簡稱“柳綢”。歷史上,柳疃絲綢曾盛極一時,并跟隨華僑的腳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如今,柳疃絲綢技藝已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閃耀著熠熠光輝。

織就一城繁華

柳疃絲綢興起于清代嘉慶年間,鼎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不同于南方絲綢以桑蠶繭作為原料,柳疃絲綢最具標志性的特點就是以野生柞蠶繭織綢,其絲綢成品被稱作繭綢或柞綢。

柞蠶繭、桑蠶繭皆為制作絲綢的主要原料,分別由柞蠶、桑蠶吐絲形成。柞蠶,又稱山蠶,是中國北方特有蠶種;桑蠶,別名家蠶,為中國南方特有蠶種。兩相比較,柞蠶個頭較大,柞蠶絲更粗、更有韌性,而且在耐酸堿性方面更勝一籌。

在中國古代,以桑蠶繭制作絲綢一直是絲綢業的主流。明代末年,山東諸城、五蓮等地開始用柞蠶絲捻線織綢,這為柞綢此后的大規模生產奠定了基礎。柳疃絲綢正是把握住了柞綢興起的時機,才最終發展成為“絲綢之鄉”。

清代道光年間,柳疃機匠掌握了纊車繅絲和紡車紡線技術后,開始將膠東地區、魯中南地區的柞蠶繭運回柳疃繅絲紡線,進行本地織造。柳疃鎮第一家絲綢商號“福盛店”繭莊開業后,“廣盛店”“雙盛合”等眾多商號相繼開設,昌邑絲綢業迎來大發展,柳疃絲綢聲名日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柳疃絲綢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由于沿??诎兜拈_放,柳疃絲綢外銷數量成倍增長,幾乎村村一片織機聲。以柳疃為中心,昌邑當地綢緞商號猛增至400余家,從事絲綢生產和貿易的人達10萬之眾,年出口絲綢60萬匹。在此期間,古老的柳疃小鎮天天如集市,白銀市場、鏢局、旅店、戲園一應俱全,市面上各國貨幣隨處可見。

成書于1902年的《野蠶錄》,記載了柳疃絲綢業當時的繁榮,“今之繭綢,以萊為盛,萊之昌邑柳疃集,為絲業薈萃之區,機戶如林,商賈駢比,繭綢之名,溢于四遠……一切商業,亦無不仰承鼻息,隨以周轉,縣城商業視之反若集鎮?!?p>

憑借精湛的工藝、優良的品質,柳疃絲綢在1915年、1933年舉辦的兩屆世博會上均獲殊榮及盛贊,成為國貨的代表。

“絲路”上的綢商

隨著柳疃絲綢業的興盛,昌邑當地身背絲綢包的涉洋經商者絡繹不絕。他們下南洋、上北邦、涉東洋、走歐美,為柳疃絲綢開辟出一條暢通的國際商路,讓柳疃絲綢走向了世界,也成就了以昌邑為根基的“華僑之鄉”。

絲綢商人從柳疃出發,或踏上大漠古道,沿陸上絲綢之路走到中亞、西亞各國,或從碼頭乘船起航,沿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在海外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這些闖蕩世界的綢商當中,前往東南亞做生意的人最多。據史料記載,至1936年,下南洋賣綢的昌邑僑商不下萬人。除行商如張錫恩、韓其寬、任銘東等人外,還有部分坐莊開店者,如楊茂春在印度尼西亞開設的“源興泰”綢布莊,是昌邑綢商在東南亞最早的商號。

不怕吃苦、敢闖敢干的昌邑人,用精美的絲綢,書寫了傳奇故事,也讓柳疃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集鎮名揚四海。當年一些身在異國的昌邑僑商給家里寄信時,只要在信封上寫上“中國柳疃”四字,便能郵寄到家,足見柳疃的知名度。

新中國成立后,部分昌邑僑商選擇回國,支援家鄉經濟建設,興辦公益事業。1956年,昌邑、平度的旅外僑胞倡導興辦山東省華僑中學,韓其寬參與籌建工作,并任第二屆董事會顧問,任銘東、張錫恩等人熱情捐資。改革開放以來,僑胞、僑眷集資興辦華僑繡服廠、華僑旅游服務公司、僑鄉小學,并多次向家鄉捐贈款物。在增進對外交流方面,僑胞起到了橋梁作用,促成部分外國使團、國際友人來昌邑參觀訪問,進行商務活動。

2020年6月,山東省首家僑史館——濰坊僑史館在柳疃鎮揭牌。該館收藏有涉及華僑與柳疃絲綢的相關生產生活用具、票據、證件、書信等2000余件,再現了當年身背絲綢包的昌邑華僑的海外創業史。昌邑市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韓旭紅表示,昌邑華僑在整個濰坊華僑當中所占比例較大,目前,昌邑海外華僑達2萬余人,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濰坊僑史館的建成,對于宣傳昌邑的絲綢文化和僑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綢鄉人的情懷

絲綢文化是柳疃歷史長河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生產技術的采用等原因,傳統的絲綢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2006年,柳疃絲綢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傳承柳疃絲綢文化,成為全社會的責任。

為了更好地傳承柳疃絲綢文化,當地企業家韓良忠投資興建了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韓良忠從小生長在絲綢之鄉,祖父輩都做絲綢生意,情感與責任驅使他要為家鄉、為柳疃絲綢做點事情?!巴ㄟ^陳列展出關于昌邑絲綢生產銷售等社會活動相關聯的重要實物,給昌邑人、柳疃人留下看得見的鄉愁,將絲綢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表n良忠說,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寄托了綢鄉人的情懷。

目前,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陳列著與柳疃絲綢有關的各類文物實物3萬余件。在進行文物征集的近4年時間里,閆竹云與劉景賢等博物館籌建人員行程達6萬多公里,遍訪柳疃、都昌、奎聚、龍池、卜莊、下營、圍子7個鎮(街)的早期絲綢工商業者和華僑后人,為28名健在的柳疃絲綢工商業者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走進柳疃絲綢文化博物館,歷史廳、紅樓廳、工藝廳、綢鄉廳、絲路廳、文化廳、現代廳、展銷廳八個展廳以及絲綢之鄉名人展臺和紅色教育、綢鄉民俗等特色展廳,全景再現了柳疃絲綢的前世今生。

在博物館中間的開闊地帶,擺放著十多個織機,每天都有工作人員在這里進行展演。已過古稀之年的劉元勛老人從小在柳疃鎮長大,退休前一直從事繭綢織染工作。他一邊演示著繭綢織染技藝,一邊介紹說:“我17歲就跟著家里老人學習絲綢織染,干這個活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現在真正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已經不多了?!辈还庠诖颂?,只要有非遺展示活動,劉元勛都會參加。他希望通過現場展演,讓更多人了解柳疃絲綢技藝,將絲綢文化傳承下去。

??刁艷杰

liuTuan Silk: relaT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end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 River, Changyi City is not only reputed as the “Land of Silk” and the“Land of Overseas Chinese”, but also the cradle of the world-famous Liutuan Silk.

Liutuan Silk emerg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unlike the southern silk made from silkworm cocoons, Liutuan Silk is made from wild tussah silk, which is its most iconic characteristic. Relying on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nd fine quality, Liutuan Silk won honors and praise at the World Expo in 1915 and 1933, becoming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goods.

In 2006, the Liutuan Silk technique was inscribed on the list of Shandongs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n Liangzhong, a local entrepreneur, invested in and built Liutuan Silk Culture Museum. “We strive to carry forward the silk culture in a better manner by displaying important article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Changyi silk,” said Han Liangzhong.

At present, more than 30,000 cultural relics relating to Liutuan Silk are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猜你喜歡
絲綢華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僑魂德澤 至臻至善——福州華僑中學簡介之三
僑魂德澤 至臻至善——福州華僑中學簡介之三
帕合爾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華僑作品
誰遠誰近?
絲綢般的黑發,盤旋少女頂上
絲綢情調
可行性指南絲綢襯衫款
絲綢去哪兒了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