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是什么讓這些項目成功

2021-05-14 12:27閆寒冰歐陽慧英苗冬玲
中國電化教育 2021年5期
關鍵詞:全面質量管理基礎教育信息化

閆寒冰 歐陽慧英 苗冬玲

關鍵詞:信息化;基礎教育;高位公平;全面質量管理;最佳實踐萃取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新時代教育公平的核心追求[1]。在實現基礎教育公平的征程中,信息技術一直被視為重要且極具潛力的工具[2];其時空不限、數字資源零成本復制、支持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優勢,推動著基礎教育公平在均衡、優質、個性的層面上不斷深化[3]。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資源的均衡配置,在“十三五”期間,教育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上來。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基礎教育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4]。然而利用信息技術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和配置,其所實現的教育公平,也只是低層次的公平[5]。自2014年起,陸續有學者提出“高層次的公平”“高位公平”等概念,并提出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教育[6][7],但并未明確地指出高位教育公平的內涵。鑒于此,本研究結合已有研究和新時代要求,認為基礎教育的高位公平是:在教育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考慮個體差異、關注教學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高品質的個性化學習支持和良好的能力發展體驗。

在追求高位公平的過程中,探索高效、個性的學習者支持服務成為重要趨勢,國內外涌現出了一批高質量的自適應學習平臺,如國外的Knewton、SmartSparrow和Signal,以及國內的好未來、滬江、松鼠AI等平臺。這些學習平臺多是利用大數據、學習分析等技術檢測學習者的知識薄弱點,挖掘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需求,相對“高效”“個性”地為學習者“配置”學習資源、“推送”學習策略、“定制”學習支持服務[8][9]。然而,現有的高技術手段可以輕易的對知識和內容進行分析、推送,但卻很難做到對綜合能力的精準把脈,在支持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核心素養發展方面仍有所欠缺[10][11]。

基礎教育高位公平的實現,要著眼于信息化手段帶來的教育理念的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等深層變革。有研究表明,面向真實問題的項目式學習和融合多學科的STEAM教育等創新型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展示、交流、創造,引領學習者理解知識的實際價值,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并促進其實現個性化發展[12]。在此背景下,我國的一些公益組織與中小學校積極探索信息化促進高位公平的途徑,并且涌現出一些優秀的實踐案例,如彩虹花、小講師及統整項目課程等。這些項目均經歷多年探索,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實踐模式,有效地培養了跨校際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了教師專業能力,并成功地將經驗成果輻射到多個地區,是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的有力佐證。這些項目為什么會取得成功?開展過程中有什么共同點?涉及到哪些關鍵要素?厘清這些問題,將有助于凝練出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為我國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高位公平提供參考?;诖?,本研究擬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以促進基礎教育領域高位公平實踐模式的復制與遷移為目標,通過梳理和分析案例成功的關鍵要素,嘗試解答上述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案例介紹

滬江教育于2016年發起“互+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堂”項目,涌現出了一批致力于推進高位教育公平的學校和地區;2018年,以滬江教育和華東師范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為契機,部分優秀項目申請成為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信息化促進新時代基礎教育公平的研究”的實驗區或實驗校。課題歷時兩年,期間,本研究團隊一直參與項目(實驗區13個、實驗校7個)的跟蹤指導工作?;谡n題要求,從學校特征(優質校/區、普通校/區、薄弱校/區、鄉村校/區、教學點)、學生發展定位(應試導向、個性發展導向)、覆蓋范圍和師生素養提升結果等多個方面開展結項及評優工作?;A教育領域的高位公平雖以促進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習者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大規模的核心素養測量往往趨向于選擇自我報告方式。然而,由于個體對現實做不到無偏見的客觀觀測、認識與解釋,僅依據學習者核心素養問卷調查過于主觀,結果缺乏說服力?;谏鲜隹剂?,本研究采取主觀思維和客觀存在相結合的方式,依據項目提交的最終研究報告以及多次實地調研和成果展示結果等過程性證據,從資源建設與應用、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個性化學習支持活動的開展三個方面進一步評審9個“優秀”項目,將其劃分為均衡、優質和個性即低中高位公平三個層級。本文將指向高位公平的三個項目作為研究對象,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

其中,“彩虹花”和閱匯項目團隊在5年內持續開發晨讀課程1322節,培訓閱讀教師10萬余人,30多個省市5000多個班級的40萬余鄉村孩子受益。項目以閱讀為主線開發課程,有效提升了鄉村教師專業能力和學生語文素養,推動了鄉村文化振興。

國防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在“城鄉共建、人人為師”的宗旨下,持續開展了七屆全國小講師網絡直播活動,吸引了30多個省市、20多所學校的2000多名師生加盟參與,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學生素養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前期調查數據表明,80%以上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和合作共研能力有較大提升,80%—90%以上的師生和家長認為“小講師”項目增強了學習者的自信心,并且提升了學習者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素養以及表達能力。

南方科技大學第二實驗學校于2017年發起“統整項目課程全國教師培訓計劃”,通過聯合教研、網絡直播、教師工作坊等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全國20個省市120多所學校參與,并與青島、廣州、佛山、張家港等10余所學校開展課程深度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前期調查數據表明,90%以上的教師接受并運用了項目式學習的教學理念及授課方式,99%以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二)研究框架

為進一步厘清研究的切入點,梳理出影響項目成功開展的共同因素,本研究擬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人機料法環”五要素歸類法,發掘每個案例成功的核心要素。

全面質量管理最初起源于管理學領域,包含“人機料法環(4M1E)”五個核心要素,對 “產品質量”具有重要影響[13]。在20世紀80—90年代,某些教育實踐者發現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潛在威力,將其應用于教育系統[14];近些年,在教育信息化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也有研究者將其運用到教育信息化的優化管理及影響職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要素分析中[15][16]。將教學中的教學質量看成產品質量,相應地“人機料法環”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叭耍∕an)”指教學中涉及到的學生、教師與教學管理者等;“機(Machine)”指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設備設施,包括軟件、硬件及學習平臺等;“料(Material)”指教學中所用到的資源,包括課件、音視頻等;“法(Method)”指管理過程中的方法和機制;“環(Environment)”指工作環境與氛圍[17]。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用案例研究法來和最佳實踐法來探討三個案例單位是如何通過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的。

案例研究法是一種能夠提供多樣化的證據,深入剖析研究問題以探尋問題本質的研究方法[18]。若研究對象是發生于現實情境的某一現象,則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來闡釋其“如何(How)”或“為何(Why)”的背后機理[19]。相較于單案例研究方法,多案例研究以材料之間的互相佐證、互為補充為原則,將各個渠道的材料組織整合在一起,能進一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解釋力[20]。

最佳實踐這一概念來源于管理學領域,是指生產或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出錯率,使得實踐結果達到理想狀態的最優方法策略[21]。最佳實踐萃取就是將使結果達到最優的結構化經驗提取出來,包括思路、工具、技巧和挑戰[22],核心是顯化成功經驗背后的理論原理[23]。專家訪談、材料分析、觀察是萃取最佳實踐時常用的方法[24]。

三、數據收集與處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結構化訪談法收集數據,訪談對象參加項目一年以上,且仍在積極參與。研究采用了有目的的抽樣方式,首先訪談三個項目的負責人,在訪談結束后要求項目負責人提供2—3名幫扶方教師,2—3名被幫扶方教師的名單。研究團隊實際訪談了19名項目參與人員,其中16名教師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訪談,3名教師以電話或微信語音的形式進行訪談,詳細信息如表2所示。每人訪談時間為40—80分鐘,在訪談對象允許的情況下全程錄制視頻或音頻。

結合本研究的研究框架,訪談提綱包括5個方面:(1)項目人員安排;(2)項目參與教師和學生使用的軟硬件;(3)項目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4)項目管理的方法和機制;(5)整體教學環境。訪談時間跨度為一個月,在此期間,使用NVivo11軟件處理訪談轉錄文本。案例編碼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首先,根據研究框架確定一級維度,即“人機料法環”;其次,對訪談文本編碼,提取出若干子節點,形成三級指標;最后,歸類合并三級指標,獲得二級維度。案例編碼結果如表3所示。研究者對最后3位教師的訪談文本編碼時,結果顯示并未出現新的指標,說明編碼內容已達到飽和。

本研究在遵循案例研究的多元證據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最佳實踐萃取原則,采取材料分析法和觀察法擴充案例資料來源渠道。其中,材料主要指項目的研究報告、已發表論文、工作會議紀要和學校網頁等,通過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初步收集信息;觀察對象主要是案例單位多次舉辦的線上或線下的錄播、直播視頻,將其作為研究的補充證據。

四、研究發現

通過對上述三個案例編碼情況和視頻、文本等材料的進一步分析,從人、機、料、法四個維度下歸納提煉出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的七個關鍵要素,如表4所示。

(一)使命驅動

是什么讓這樣一批老師不計回報的付出?通過對訪談和文本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是植根于老師們內心深處強烈的使命感。Hall與Chandler認為使命感是一個人將工作視為自己生命的意義,認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特殊而且有價值[25][26]。當一個人產生使命感時,會積極投身于工作,且不再過多關注物質方面的報酬,而是將重心轉移到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上來[27]。美籍行為學家Yukai Chou認為行為的背后必有動機,而動機的背后則存在八大核心驅動力,其中最崇高的就是使命感,即人們認為自己在從事比事情本身更偉大的事情,賦予自身使命感,從而受到激勵[28]。三個項目均未制定明確的物質獎勵和職稱評定方面的激勵辦法,這意味著教師在完成學校常規教研工作的同時,還要額外付出精力來完成項目中的任務。訪談過程中,所有教師都提及自身存在時間不足、精力有限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如“志愿者工作和本職工作時間上的沖突、和家庭生活的沖突、和個人成長的沖突(A1)”,面對上述挑戰,教師仍愿堅持做下去,說明驅動力來源于教師內心的使命感。多數教師(14/19)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因為熱愛孩子,熱愛鄉村教育,所以我愿意用我的成長,用我的專業知識去盡一份微薄之力(A2)”“我們沒有物質獎勵,基本上純公益地去做這個事情,全都是熱愛教學的人去做這個事情(B6)”;此外,絕大多數老師(17/19)認為項目提供了一條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如“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定位(B1)”“每一個老師都可以成為課程的引領者和參與者,這個方面其實對老師的發展幫助是挺大的(C1)”。

(二)領袖教師

三個案例的共同點是每個項目中都至少存在一位領袖教師,將有著強烈使命感的教師們與志愿者們凝聚在一起。美國教育領導研究所認為領袖教師是通過尋求額外挑戰和成長機會,將自己的工作擴展到課堂之外[29]。其典型特征是本身即為具備多年課堂經驗的專家型教師,并表現出在學校和更大的學習社區中協同工作以實現變革的能力[30]。訪談發現,三位項目負責人以其過人的專業素養、凝聚力、變革能力以及鏈接資源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了領袖教師的角色。

首先,作為領袖教師,自身專業素養要過硬,超過60%的(12/19)訪談對象提及負責人的專業素養并對其持認同態度,“時老師無私地把自己的經驗和一些非常實用的技能全部教給你,都是教學實際中特別需要的東西(A6)”“綜合素質很高,對課程的理解和實踐能力都非常強(C3)”。其次,領袖教師要勇于面對新生事物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并具備相應的變革能力。三個項目的負責人都充分認識到并抓住了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拔艺媲械馗惺艿交ヂ摼W的作用,這種連接帶來了新的發展,于是決定在互聯網上開課(A1)”。再者,接近半數教師(8/19)提到領袖教師的凝聚力不可忽視,如“我最大的特點是做事情比較執著,把自己個人主觀的想法影響到別人(B1)”“唐校具有很高的執行力,很會管理團隊,能夠讓團隊形成凝聚力(C3)”。最后,超過半數教師(11/19)表示領袖教師具備很強的鏈接資源能力,其一是把積累的經驗推廣出去,即幫扶各地弱勢學校,如“校長自己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會參加很多這種教育的大會(C2)”;其二是獲得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持續提升項目整體教學質量,如“時老師特別愿意融合一些全國各地的優秀老師加入到項目進來,每一年都在補充新鮮血液(A6)”。需要強調的是,滬江教育作為影響力更大的公益組織,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了高效便捷的交流平臺,為各個項目開展的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之所以滬江教育能夠將全國諸多致力于教育公平的項目聯合在一起,也是因為其負責人也是一位不可缺少的領袖教師。

(三)極簡技術

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資源的極大豐富,使得教師選擇技術的難度加大,同時受限于時間和精力,一些教師也對技術存有一定的畏懼感。然而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工作效率。如何快速減輕教師的畏難感,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極簡技術的使用為其帶來了新的思路。黎加厚教授認為極簡技術是指教學從事者在工作中使用的方便、實用、易學、易用的技術,其本質要求是在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下,恰當選用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率的信息技術[31]。焦建利教授也提出,應為教師提供易學實用、能減輕工作負擔的技術,與此同時,技術的選擇與使用要能增進教學行為的創造價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32]。

以彩虹花和小講師項目為例,項目中使用的基礎硬件設備包括電腦、攝像頭、網線、電子白板等;常用軟件包括網絡直播平臺CCtallk,寫作工具簡書、美篇、微信公眾號,課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教學反饋工具“小打卡”以及當下的各類小程序、APP等。小講師項目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學科APP圖譜。整體來看,三個項目的技術工具選擇皆以簡便易用為基本原則,接近九成的教師(17/19)在訪談中都表達過類似觀點,如“使用起來特別方便(A6)”“技術要簡單好操作,不增加孩子和家長太大的負擔(B3)”“都是比較簡單的技術,學校的網絡、班級設備也很好(C5)”。不難看出,極簡技術已經成為彌合數字鴻溝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反映出信息技術應用逐步回歸教育訴求的必然趨勢。

(四)示范先行

示范先行是保證課程開發進度、穩固課程質量的基石。示范學校提供一整套可遷移的課程開發模式、可復制的課例樣板,是將高位公平輻射到其他地區的前提條件。課程開發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較為嚴格,而被幫扶校教師的教研能力相對較弱,且學校相關資源有限,課程研發處于薄弱環節。相較而言,示范學校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為保證課程開發進度和質量,規避風險,被幫扶學校多是在示范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已有資源和區域特色,打造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系列課程。這一關鍵要素從幫扶校和被幫扶校兩方得到證實。

以統整項目課程為例,幫扶校教師表示“學校從頂層設計上提供一個框架,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包括現在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校本課程案例,我們可以基于前面統整項目課程的基礎上再改良和創新(C2)”,被幫扶校表示“在示范學校思路的引領之下,構建基于當地特色的學校課程(C3)”。通過上述方式,打破教育主體和受教育主體的地域限制,貧困地區的學校也能開展支持學生個性發展的高質量教育教學活動。

(五)敏捷迭代

敏捷理念源于制造領域,其后被引入軟件開發領域并取得良好反響,21世紀初,敏捷理念逐漸受到教育領域的關注[33]?;诿艚堇砟畹恼n程開發,追求的是“迭代”與“沖刺”,即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完成某部分內容的全流程開發,后續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地修訂和發展[34]。上述三個案例在教師培訓資源、教學資源及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中,均面臨著如何快速交付資源,將資源投入使用的問題。而其均選擇了基于敏捷理念設計開發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根據需求進行迭代更新。

具體而言,項目的課程開發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基于需求的調研;其次組織專家團隊論證,初步研發課例;最后針對師生及相關用戶反饋的問題,不斷進行課程體系的更新迭代。項目核心參與人員介紹,“課程開發屬于一個系統的工程,基于一定的目標,與相關老師合作,制定初步的框架,然后再去一階一階地完成,第一次完成之后可能還會有很多不足的方面,我們還會去迭代和更新,使我們的課程更加完美(A4)”“一個課程要做1.0版本,做到4.0版本,肯定是需要更新迭代的(C3)”。材料分析發現,課程開發者主要是一線專家型教師,他們不僅關注整個課程,也會及時對課程某部分內容更新迭代,有教師表示“每個星期的開會,其實就是頭腦風暴,大家就這個星期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下個星期會改良(C3)”。

(六)明確聚焦

對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目標而言,要做的事情、可做的事情很多,但這三個項目并沒有選擇大而全的路徑,而是選擇了小而精的指向,都選擇了一個明確的角度來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分別明確地指向“閱讀課程”“學生做講師”“課程統整”三個明確的定位,雖然項目課程體系已經歷多次敏捷迭代,但核心指向并未改變,而是不斷深化、不斷落實。彩虹花項目聚焦于鄉村教育中的閱讀課程,倡導以閱讀為主線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理念,根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當前項目已經“進入了以閱讀為核心的原創課程的研發與實施的階段(A1)”;小講師項目以同儕學習理念為立足點,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小講師特別強調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提問、回答、點評、補充等方式營造同儕學習的氛圍(B1)”;統整項目課程聚焦“課程統整”,該項目負責人總結出四種統整課程:“學科內統整、跨學科教學、跨學科統整以及超越學科的主題統整。其均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多視角地來構建課程體系(C1)”。

(七)降維支持

如何實現最佳實踐從專家層面到教師層面的遷移以改善教學效果?降維支持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敖稻S”一詞來源于游戲中的“降維打擊”,其大意是指高級生物“降低維度”去打低級世界的生物,面對這種打擊,低級世界生物毫無還手之力[35]。本研究的“降維支持”與游戲中的“降維打擊”有所類似,是指專家從理論的講授者“降維”為實踐的引領者,即專家扮演教師的角色,負責設計、組織和實施項目課程以支持教師。長期以來,課程的針對性和實踐性不足是教師培訓的一大痛點[36][37]。有項目參與教師認為,“平時的培訓手把手的感覺沒有,聽了培訓后落到課堂的東西很少(A3)”。為什么眾多培訓機構精心打磨的培訓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卻難盡其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參加培訓的時間有限,而多數教師囿于時間精力和專業能力方面的雙重限制,難以在短期內深入理解與有效應用培訓內容,更枉談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相較之下,降維支持可以大幅度縮短專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降低知識衰減程度,從根源上解決培訓內容的落地困難問題。

當前的三個項目,專家都直接“降維”到教學實施者——或者設計項目、或者講授課程、或者傳授經驗,而其他被幫扶教師則“降維”為“小組長”,幫助組織學生,“隨班”學習。據項目參與者介紹,“會有一段時間請幫扶校的幾位老師來幫助我們做一次課程設計(C1)”“像這種技術性的寫作,數學閱讀等等都是由專家老師來上的(A2)”。這種做法效果直接體現在:學生得到的是第一手的、專家級的教學。被幫扶教師通過協同專家上課,不斷學習、體驗、感悟專家的教學方法及經驗,自身專業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提升,如項目參與者強調“不知不覺滲透到你的血液中,不知不覺中你的綜合素養就提升了(A3)”。

五、建議

本文通過多案例研究,發現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功的教育高位公平項目具備使命驅動、領袖教師、極簡技術、示范先行、敏捷迭代、明確聚焦、降維支持七個核心要素。為了使上述要素更好地指導擬開發及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化項目,引領其逐步走向高位公平,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標準為導向,形成項目指導與支持體系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38]。而更上位的標準是確立有效的評價方式與內容的前提。反觀當下,缺乏指導與規范是項目普遍存在的問題,項目參與者認為“口頭去講是比較感性的東西,雖然說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從時效性來講,我覺得效度不夠高(C3)”,有些項目負責人在表示出撰寫指導書籍的意愿的同時,也提出了面臨的困難,“想寫一本書,理過一個框架,沒有把內容裝進去,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B1)”。從中發現,高位公平項目稀缺的潛在原因是難以獲知其運作機理,缺少易學習、見效快的可為路徑。

如何對項目進行過程性引領?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與實踐帶來了新思路。國際上各類長期開展的項目均開發了系統化的實施指南和案例[39][40];我國大力開展的國培計劃以標準為引領,建設了培訓課程標準、能力診斷標準等,并在此基礎上評估各級各類培訓機構的培訓效果,遴選整理優秀案例[41][42]。由此可見,標準、指南、案例等已成為開發與實施高質量項目的必備條件。因此,本研究建議,參考成功項目的核心要素建設相關標準,并開發指南及案例,形成相對完備的指導與支持體系,通過過程性引領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盡快轉變當前信息化項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促進其更高效地實現自成長。

(二)基于項目管理視角,構建良性動力機制

研究發現,制約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品質問題,“人”維度下的使命驅動和領袖教師往往依賴于教師的情操、魅力等品質,相對于其他要素,具有較強的不可復制性。使命感蟄伏于個體內心,是一種比較難獲得的情感狀態,其形成和培養路徑還很不明晰[43];領袖教師具備出眾的專業能力、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且能顯著影響他人的思想與行為,這也并非普通教師憑借短短數期培訓就能達成的目標[44]。二是資金籌措問題,相較于政府推行的教育信息化項目,一些自下而上的教育公益項目明顯缺乏經費支持,“沒有一分錢是可以發到老師手上去的,這么多年都是靠公益去做(B1)”“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其他組織的有力支持,特別是在資金方面(A6)”;因此,如何將更多資金引導到高質量的公益項目上來亟待探討。

如何改變上述現象?如何使得高位公平項目規?;??本研究建議,可以從項目管理視角出發,構建多方參與的良性動力機制,協調動力來源之間的關系[45],使得政府、企業、貢獻者等多方形成一個互相促進的生態體系,進而營造互相賦能的文化氛圍。例如,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能力標準,逐漸把項目有序開展的重心從依賴參與者個人品質轉移到對項目負責人管理能力的常規要求上來。另一方面,企業的投資雖以預期的良好效益為目標,但僅憑借自身力量難以準確把握項目實際價值,而根據政府制定的評估標準,企業能夠精準資助高質量的高位公平項目,解決其資金不足的難題。

(三)政府引領,助力新興技術極簡化

充分發揮政府的治理作用,通過政策驅動的方式推進高位教育公平??v向來看,隨著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政府應著力促進新興技術的“平民化”,即將復雜的技術應用流程封裝起來,刪繁就簡,注重其實用價值、簡化其應用步驟,進而提高教師對新興技術的接受認可程度以及使用效率,解決新興技術在教學實踐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的問題。

橫向來看,政府可以考慮借鑒國際上的優秀實踐經驗,引入有關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的較為成熟的技術工具。TLE TeachLivE?是中佛羅里達大學研發的混合現實實訓系統,在城市與鄉村教師培訓中皆有廣闊的前景,為實習教師、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簡便有效的平臺[46]。美國虛擬實驗室Labster,可以從手機端APP獲得虛擬體驗,目前正在積極與K-12領域的教育者合作,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實驗室[47]。此外,政府可以系統規劃K-12虛擬學校、開發虛擬仿真資源,在充分考慮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為學習者的課外自主學習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從而滿足其個性化發展的需求[48][49]。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結合,共同推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定然會產生更突出的成效——高位公平,未來可期!

六、結語

倡導學生個性發展的高位公平不僅是我國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同樣占據重要地位。作為我國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公平的探索性研究成果,本文發掘了成功高位公平項目的核心要素,并針對高位公平項目大規模推廣的問題,提出形成指導體系、構建良性動力機制、助力新興技術極簡化三點建議。關于這三個建議,還有更多可以研究的方向,包括繼續擴充案例數量和種類,探究將核心要素融入政府標準和指南中的策略方法;進一步思考如何突破“人”的局限性及具體實施路徑;持續關注一線教師及學生需求,設計開發系列易學易用的技術工具,助力教師教學及學生個性化學習等。

猜你喜歡
全面質量管理基礎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軸”:信息化時代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
全面質量管理下醫療設備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以規矩,得方圓
全面質量成本核算模式的探究
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事務過程管理中的應用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