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認識層次論視域下的圖書情報學:結構與邏輯*

2021-05-31 00:51周文杰桂若雨
圖書與情報 2021年2期

周文杰 桂若雨

(1.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甘肅蘭州730070)

1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與情報學(Information Science)開始走向整合,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漸成相對獨立的學科名稱。這一學科名稱的嬗變源自圖書館職業內在的轉型以及由此帶來的圖書情報學理論認識的變遷。國外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謝拉等學者高舉著“社會認識論”的旗幟,不僅拓展了傳統圖書館學研究視域并跨出了“機構之學”的范疇,也將文獻學家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大部分工作重新納入到了圖書情報學理論建構的視野。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中葉到90年代末,以宓浩、黃純元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以“知識交流論”的名義,對圖書館職業活動的本質進行了重新界定,從而為建構一個內在邏輯一致的圖書情報學理論體系留下了廣闊的空間。然而,無論是謝拉的《圖書館學導論》,還是宓浩等的《圖書館學原理》,不僅都沒有冠以“圖書情報學”之名,而且在內容上也遠遠沒有實現將傳統圖書館學與20世紀30年代以來文獻學家們以情報學之名展開的研究相融合的目標。

在我國的學科目錄體系中,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直作為一個統一的一級學科而存在。其中,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作為三個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在具備一級學科共性的基礎上,也各具特色。多年來,對于圖書情報學是不是一個融貫的學科依然存在不同意見。在圖書情報學研究社區,“從學理上解決(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兩個學科融合的正當性及其邏輯體系”成為一個非常重要而現實的問題。本研究的立足點在于,對最近兩年來發表于圖書情報學相關學術刊物上的論文進行共詞分析,識別這些論文所涵蓋的研究主題,并對這些議題所代表的圖書情報學研究社群的結構和邏輯進行探索性分析,從而對如下兩個研究問題做出回答:(1)圖書情報學社群所關注的核心研究議題從整體上反映了這一社群具有何種內在結構?(2)圖書情報學研究議題所體現的內在結構具有何種邏輯?本研究期望通過回答上述研究問題,從圖書情報學的結構及其邏輯的角度為研究者尋找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內在融合的契合點提供參照。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作為一門深深植根于圖書館和情報服務的職業實踐之中的學科,圖書情報學的內在邏輯和結構將具體體現于面向普羅大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以及面向專業用戶的知識、信息服務活動等方面。社會認識層次論的提出,旨在解析圖書館職業的本質,并為融貫一致的圖書館情報學提供理論基礎。

社會認識層次論理論框架得以建構的主要邏輯是,圖書館和情報服務職業實踐活動大致圍繞資源與用戶兩個維度而展開。進而,可以基于資源和用戶的不同特征,把圖書情報學的理論視域劃分為四個象限(見圖1)。

根據社會認識層次論,圖書館職業以不同類型的記錄資源服務于不同需求的用戶群體,從而滿足了社會認識高級化的需求。這一高級化進程具體體現為如下四個層次:在社會認識的最低層次上,圖書館職業以完全公共型的記錄資源服務于無明確信息需求的大眾用戶時,滿足了以用戶群體消遣、娛樂、體驗等為特征的一般性社會認識需求。在社會認識需求的第二層次上,當圖書館職業以具有一定專業屬性但面向大眾用戶的記錄資源服務于有明確信息需求的大眾用戶時,滿足了以個性化信息需求為特征的社會認識需求。在社會認識的第三層次上,圖書館職業以具有面向專業人員但具有通識特征的公共型專業記錄資源服務于信息問題不規則的專業用戶時,滿足了以通識性專業知識需求為特征的社會認識需求。在社會認識的最高層次上,當圖書館職業以完全專業型的記錄資源服務于信息問題規則的用戶時,滿足了以知識創新為特征的社會認識需求。

圖1 基于用戶和記錄資源分類的圖書館情報學元理論框架[7]

綜上所述,站在社會認識層次論的立場上,圖書館及情報服務等職業實踐活動圍繞著不同層次用戶與不同類型的記錄資源之間的交流、互動而展開,其目的是保障社會認識從低向高不斷發展。據此可見,對于圖書情報學內在邏輯結構的解析大致可圍繞資源的結構、用戶結構及不同層級的資源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三方面展開。

2.1 資源維度下的圖書情報學結構

資源是觀察圖書館職業的第一個基本維度。憑借于富集的圖書文獻而開展服務活動,是圖書館職業起點,也是圖書館學得以誕生的基石。然而,由于資源形態的變化,“圖書”已遠遠不能涵蓋圖書館職業所秉持的資源基礎,傳統的圖書管理與借還也完全不能支撐信息社會背景下圖書館學的理論發展之需。情報學的誕生,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將“情報(知識或信息)”從實體圖書中抽象出來,以作為理論建構對象的努力。

就圖書館職業而言,對富含知識信息的文獻資源進行有效組織并提供利用,構成了這一職業的核心,也劃定了圖書情報學的理論邊界。圖書館職業面對的主要是作為物理實在的文獻,而圖書情報學的理論研究則不僅涉及實體文獻,更涵蓋文獻背后的數據、信息(或作品)、知識等抽象質素??梢?,數據、信息、知識、作品、文獻是圖書館職業對資源向度的基本描述,也是圖書情報學的基礎概念。雖然圖書情報學界對于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尚未完全達成一致,但基本都認同從數據到信息(或作品)再到知識是呈現出一種逐次遞進的層次。具體表現在,從認識的功能方面來看,數據僅具有潛在通報功能,信息和作品具有顯在的通報功能,知識則兼具通報與啟迪功能?;谶@種層次性,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一:圖書情報學研究社群在資源維度上的研究議題呈現一個由公共性(基于數據)到專業性(基于知識)逐次遞進的序列。

2.2 用戶維度下的圖書情報學結構

用戶是圖書館職業賴以存在的基礎,而用戶無論在認知準備還是信息獲取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個體認知結構的不完善性,構成了學校教育系統得以存在的基本理由,而以公共圖書館為代表的公益信息服務機構,同樣承擔著通過個體學習而實現其認知結構完善化之責。大致來說,不同程度的教育水平代表著不同層次的認識結構。由于圖書館職業所面對的用戶群體涵蓋了各種教育水平,因此,其認知結構將具有比較明顯的層次性。此外,研究者發現,圖書館的用戶群體還存在信息貧富分化的層級結構。如于良芝等通過對中國城市人群信息貧富狀況的調查發現,生活于信息社會的人群中存在著結構清晰的信息貧富分化層級。

基于上述文獻調查可以看出,從認識結構來看,圖書館用戶形成了一個由大眾人群到科技精英的層次性序列;從信息貧富狀況來看,圖書館用戶形成了一個由貧困到富裕的層次性序列。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二:圖書館職業所服務的用戶群體的認知結構呈現一個由普羅大眾到知識精英逐次遞進的序列。

2.3 用戶與資源互動下的圖書情報學結構

許多研究者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對圖書館職業的實質進行了解析。如巴特勒(P.Butler)指出,“圖書館學研究的客觀現象就是圖書和閱讀現象,就是對待通過圖書這種媒體把社會積累的經驗傳遞給社會的每個人的現象的這種理論”。謝拉(J.Shera)認為,“圖書館是一種社會工具,一個社會或文化怎樣獲取、吸收和傳播知識,必須在圖書館員專業理論中找到依據”。德國學者卡爾施泰特(P.Karstadt)也曾指出,圖書館是使文化的創造和繼承成為可能的社會機構。宓浩等指出,“社會知識是個人認識經驗籍由文字而實現的物化貯存”“社會的文獻系統就是社會知識系統的化身”“文獻乃是知識交流賴以進行的主要形式”?;谏鲜稣J識,立足于社會認識的高級化過程,研究者通過將不同層次的資源與用戶進行對應,構建了圖書情報學基本理論的層次性框架。根據這一框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三:在社會功能方面,作為制度安排的圖書館體系,呈現一個從滿足社會“娛樂、體驗需求”到“知識創新需求”逐次遞進的認識高級化序列。

3 實證檢驗設計

3.1 檢驗的邏輯

圖書情報學是實踐導向的學科,對圖書館職業面臨的實踐問題進行解釋、指導和預測構成了圖書情報學理論發展的基本動力。由于圖書情報學的研究議題是對圖書館職業實踐問題的凝練與概括,也是圖書情報學理論生長的內在動力,因此,通過對圖書情報學領域研究者所涉及的研究議題進行系統分析,析出其類型、結構與熱點,進而對其內在邏輯進行解析,就可以獲得圖書情報學自身理論結構的直觀認識。

3.2 樣本

LISTA(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數據庫是由EBSCO公司開發的一個涵蓋圖書館學、情報學及信息技術領域主要研究文獻摘要的數據庫。這一數據收錄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LIS及相關領域絕大部分發表于SCI、SSCI期刊的學術論文,基本覆蓋了圖書情報學的英文研究成果。本研究下載了2016-2017兩年中LISTA數據庫收錄的全部文獻的摘要,共獲得了2萬余條記錄。在進行去重、去除書評及其他非學術文獻后,獲得了3593條有效記錄,作為本研究對研究議題進行分析的語料集。進而,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析出了語料中的高頻名詞,并構建了一個510*510的共詞矩陣。最終,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對所提取的代表性研究議題的結構和邏輯進行了分析,從而檢驗了所提出的三個假設。

3.3 分析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首先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方法,以Python為工具,對所獲語料進行了分詞,在清洗、去停的基礎上,構建了共詞矩陣。進而,應用SPSS對矩陣中的高頻詞進行了因子分析。然后應用VOSviewer,對前30位的高頻詞進行了聚類分析。最后應用Ucinet,對共詞矩陣進行了網絡分析,揭示了各類中的子群。

4 研究結果

4.1 資源的結構層次

在所構建的共詞矩陣中,本研究挑選了30個與資源有關的詞(見表1),通過因子分析的方法,通過對這30個詞進行降維分析,考察了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中所涉及的關于記錄資源的研究議題之間的結構關系。

通過對表1中30個詞的降維處理,最終得到如下5個因子(見表2)。結合這些詞語本身的含義進行分析發現,這5個因子大致對應著如下五個方面:

(1)資源概況因子。這一因子包括記錄、收集、源、元數據四個詞。大致而言,這四個詞表明了圖書情報學所關注的記錄資源類型的概況。

(2)娛樂讀物因子。這一因子包括小說、故事和分類三個詞。由于小說等讀物并不具有專業性,且是圖書館職業提供給大眾用戶的公共資源,因此將這一因子識別為“完全公共型記錄資源”。

(3)在線媒介因子。這一因子包括媒介、在線和內容三個詞。其中,在線一詞體現了這些資源存在于網絡之上,屬于公共記錄資源;而內容一詞體現了此類資源的使用具有相對專業性,因此將這一因子識別為“專業型的公共記錄”。

(4)科學資源因子。這一因子包括引用、期刊、出版、數據庫、參考文獻、數據等詞。這一類更加契合用于科學文獻之間的交流與傳播,因此將這一因子識別于“公共(通識)型專業記錄”。

(5)知識網絡因子。這一因子包括知識、領域、語境、網絡、概念等詞。由于這些詞大致圍繞知識創新的專業活動,因此,將這一因子識別為“完全專業型記錄”。

總之,基于因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關于記錄資源的研究議題具有從公共性到專業性的結構分布特征。據此,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一得到初步驗證。

4.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識別特定研究領域研究議題分布結構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應用科學計量軟件VOSviewer,對所構建的共詞矩陣進行了聚類,最終獲得四個類,其中,第一類179個詞,第二類133個詞,第三類124個詞,第四類74個詞。為方便分析,本研究僅僅對每類中最高頻次的30個詞制作了散點圖(見圖2)。由于是以共現次數為統計對象,因此,散點圖顯示了在每個類中,詞頻極高的詞都與其他詞之間有著一定的距離。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類(圖2-a)中book一詞的頻數最高。觀察共詞矩陣發現,“圖書”一詞的頻數遙遙領先于其他詞,說明在此類中,關于“圖書”的研究居于主導。顯然,“圖書”一詞是傳統圖書館研究的核心,因此,大致可把第一類視為基于“實體資源”而展開的圖書館職業活動。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此類中涉及了小說(fiction)、故事(story)等類型,可見,這一類主要對應著圖書館職業針對無明確信息需求用戶而展開的職業活動。

第二類(圖2-b)中health一詞的頻數最高。很明顯,健康問題本不是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問題,但卻極高頻次的出現于此類中,分析認為,這是由于很多研究者關注到圖書館職業為用戶所提供的健康信息支撐相關服務。圖書館職業之所以能夠為用戶提供健康信息支撐服務,在于有明確保健信息需求的用戶試圖借助于各類信息資源而滿足其信息需求。這種信息需求,顯然不是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資源,而是帶有普及性質但卻針對專門保健問題而形成的信息資源。這種資源,恰恰就是本文所述的“公共型的專業記錄”資源??紤]到這些記錄資源可能是傳統的實體資源,也可能是基于網絡的數字資源,因此,這一類體現了圖書館職業針對具有特定信息需求的用戶而展開的職業活動。

第三類(圖2-c)中,paper一詞居于主導,這表明,這是一個圍繞科學論文而展開的子群。由于科學論文是以通報科學問題、實現知識交流為根本目標,因此,這個子群大致可對應圖書館職業針對科學研究人員開展的職業活動??茖W論文作為科學發現通報工具的性質表明,這一階段的研究議題更集中于專業用戶。進而分析就可以發現,在圖書館職業領域,科學論文得到用戶的檢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用戶通過“瀏覽”的方式,獲取新的知識通報。顯然,用戶之所以“瀏覽”,在于其雖然有信息問題,但這些問題卻是不規則的。站在學術的角度,“論文”代表著專業性知識的生產結果,在特定研究社群內部,論文所通報的新知識常常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因此屬于“公共型的專業記錄資源”。其中公共型是針對特定科學共同體而言的,專業記錄資源體現了科學論文所具有的專業屬性。

表1 與記錄資源有關的30個詞

表2 記錄資源的五個因子

圖2 四類研究議題的散點圖

第四類(圖2-d)中,knowledge的頻數最高??梢?,這是一個更徹底地走向“知識”提供與研究的類型?!爸R”本身,既是“知識交流論”的核心概念,又是圖書館職業在“圖書”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要素,因此,這個類別比較明顯地代表了圖書館職業為知識創新活動而提供的深度服務。

總之,由聚類分析得到的四類來看,圖書情報學領域關于“用戶”的研究議題也反映了一個由大眾對無專業性資源的閱讀到專業人員對學術資源應用的序列,由此大致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設二。

4.3 子群識別

本研究進行以前述矩陣中挑選出的前30個高頻詞為對象,應用Ucinet中的CONCOR模塊進行簇群的識別。

第一類的30個詞可以劃分為7個子群(見圖3),其中第一、四、六、七子群具有更加明顯的意義。第一個子群主要圍繞著圖書(book)、出版(publishing)及作者(author)等相關問題展開研究,這是一個圖書情報學領域傳統話題。第四個子群主要涉及圖書館(library)、服務(service)及其社群(community)中的角色(role)等問題。第六個子群涉及信息素養(literacy)的教育(education)與學習(learning)環境(environment)等問題,這顯然更接近于是一個圖書館教育角色的研究領域。第七個子群涉及學校(school)、中學生(student)、體驗(experience)及有關項目(program)的研究。由此大致可以確認,這一類大致對應著圖書館內部職業活動(如圖書借還),這種活動主要借助于實體資源(如圖書)而展開??傊?,這一類大致描述了圖書館職業以完全公共型記錄資源服務于無明顯信息問題的大眾用戶,屬于滿足群體性用戶“娛樂、體驗需求”的階段。

圖3 第一類研究議題中的子群

通過CONCOR分析,在第二類研究議題中得到了7個子群(見圖4)。這些子群大致圍繞保?。╤ealth care)治 療(treatment)與 干 預(intervention)、風 險(risk)評估(assessment)、生存(life)比率(rate)等問題展開??梢?,此類大致對應了圖書館職業以公共型專業記錄服務于有明確信息問題的大眾用戶。之所以把此類中的主要資源類型稱為“公共型專業記錄”,是因為這些資源涉及醫學問題,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之所以稱之為公共型的資源,是因為這些是出現在圖書館等場所,以提供不特定用戶使用為目標,不同于完全專業的醫學資源。很大程度上,此處的醫學資源具有通識和科普性質。之所以確定這些資源服務于“有明確信息問題的大眾用戶”,同樣因為這些資源分布于圖書館。顯然,通過圖書館及相關平臺查詢保健方面信息的用戶,大都并非專業的醫學工作者或研究者,而是大眾用戶。而大眾用戶之所以對特定保健問題感興趣,無疑是因為他(她)有明確的信息需求。由此,本類基本可以對應于“個性化信息需求”層次。

圖4 第二類研究議題中的子群

第三類研究議題也被劃分為7個子群(見圖5)。其中,第一子群圍繞論文的標題、結構等問題以及相關的數據(data)、網絡(network)、語言(language)、模型(model)的展開,而第五子群則由檢索(retrieval)和查(search)找兩個詞組成。這顯然非常契合了以公共型專業記錄服務于信息問題不規則的專業用戶的信息檢索行為。這一階段的特征是,仍然依托于圖書館資源,但卻主要依賴于數字資源而展開信息服務活動,從而滿足“通識性專業需求”的階段。

第四類研究議題對應著圖書館職業以完全專業型記錄服務于信息問題規則的專業用戶(見圖6)。充滿創造性的知識創新是此類的主要特征。第一子群主要涉及圍繞知識(knowledge)、技術(technology)、文獻(literature)展開的評述與管理,第二子群主要圍繞創新(innovation)與交流(communication),第三子群則包括了理解(understanding)、方法論(methodology)、理論(theory)、視角(perspective)等方面的研究議題。這些子群中的研究議題都從不同側面說明,這是一個圍繞知識交流而展開的研究視角,體現了圖書館職業通過情報服務而滿足“知識創新的需求”的階段。

圖5 第三類研究議題中的子群

圖6 第四類研究議題中的子群

總之,從資源和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看,圖書館情報學領域的研究議題反映了從娛樂、體驗等低信息密度需求到知識創新等高信息密度需要的序列。由此,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三得到了驗證。

5 討論

本研究基于對圖情領域所發表學術論文的主題進行共詞分析,揭示了記錄資源、用戶群體及二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層次與結構。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社會認識層次論在對圖書情報學基本理論問題做出理論解釋方面的適應性和自洽性。

圖書館及相關機構、平臺是圖書館和科技情報服務職業實踐活動的具體場所。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機構、平臺的具體形態發生了千差萬別的變化(如數字圖書館及類似機構或平臺的出現),而且圖情相關職業活動的領域也不斷得以擴展。但是,無論機構形態和服務方式如何變化,就本質而言,基于記錄資源而展開知識、信息的服務一直是圖情相關職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厘清圖情職業活動的基礎,對于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建設和學科發展兼具重要意義。如本文所述,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社會認識論、知識交流論等學說都曾試圖跨越機構的邊界,從根本上打破圖書館學作為“機構之學”的局限。然而,從圖書情報學在最近20-30年的發展來看,無論是社會認識論還是知識交流論,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圖書情報學基礎理論的根本面貌,更遑論指導日新月異的圖情職業實踐了。本研究認為,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并非這些理論本身的缺陷,而是沒有將理論構想與記錄資源這一圖情職業實踐的基本物質基礎切實結合起來。前述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記錄資源還是用戶本身,都具有特定的的層次結構。這種層次結構產生的啟示是,無論是社會認識的獲得,還是有效的知識交流,都需要著眼于以不同層級的記錄資源對接認知準備狀況不同的用戶群體。正是基于上述邏輯,社會認識層次論的理論框架得以建構。

本研究通過對圖書情報學領域所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共詞分析,從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記錄資源由大眾化到專業化的層次結構。在此基礎上,本研究也證實了社會認識層次所構建的社會認識高級化進程四個層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為對社會認識論、知識交流論和信息貧富分化理論的繼承和整合,社會認識層次論在沿襲了上述各種理論流派合理見解的同時,將“社會認識”“知識交流”整合為社會的層次化認識需求,并從實質上推動了抽象的社會認識向具體的記錄資源形態與特定用戶群體互動的轉化。相較于社會認識論和知識交流論,社會認識層次論立足于具體的記錄資源層級及其對應的用戶群體特征,既為圖書情報學保留了充分的理論建構空間,又緊貼著圖情職業實踐活動的實際。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認識層次論對圖情領域現有理論的合理發展既有理論價值,也具現實意義。

過去的20-30年時間里,圖書情報學的理論發展并沒有沿著社會認識論及知識交流論的路徑展開。本研究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會認識論及知識交流論本身沒有及時實現與職業實踐的對接,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斷裂。更重要的是,面對日益深化的社會信息化浪潮及導出不窮的新型信息技術應用,圖書情報學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息”上面。毋庸諱言,從國內外圖書館院系的更名風潮,到如火如荼的iSchool運動,都給予了抽象的“信息”過高的期許,但卻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具象、實在的記錄資源本身。

社會認識層次論之所以試圖把圖情職業實踐和圖書情報學理論發展的根基定位于記錄資源,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抽象的“信息”帶來的學科邊界泛化乃至自我消解的風險,也是源自于圖書館學科自身發展實際的解析。首先,從起源看,圖書館職業展開記錄資源收集整序的歷史遠遠超出了“信息”的概念進入這一領域的歷史,為此,要使圖書情報學具備理論周延性和完備性,就應當基于記錄資源這個圖情領域“與生俱來”術語;其次,從趨向看,記錄資源的存續幾乎肯定會超出“信息”的生命周期;第三,信息并非一種原生的資源。如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已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數據”的“附屬品”或“次生產品”。這表明,與信息相比,數據更具備作為原始資源的特征,所以,以信息作為圖書情報學理論建構的基點,顯然不夠深刻和扎實。事實上,無論數據、信息、知識的具體形態如何變化,記錄資源都將持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記錄資源的生命周期遠遠長于“信息社會”,因此更適合于作為圖書情報學基礎理論建設的實踐基礎和邏輯起點。另外,圖情領域的職業活動內容也遠遠超出了“信息”范疇。如公共圖書館開展的以滿足用戶娛樂、體驗為目的活動,以及作為“第三空間”的公共圖書館和作為“雙創”空間的高校圖書館都難以用“信息”涵蓋其專業活動。

6 結論

本研究基于實踐導向,根據圖書情報學研究的歷史源流,從用戶、資源及二者的互動三個方面提出了關于圖書館情報學內部結構的假設,并通過共詞分析,對其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

(1)從資源維度看,圖書情報學研究議題可大致呈現“完全公共型記錄”“專業型的公共記錄”“公共(通識)型專業記錄”和“完全專業型記錄”四個層級。

(2)從用戶維度看,圖書情報學研究議題可大致呈現“無特定信息問題的大眾用戶”“有特定信息問題的大眾用戶”“信息問題不規則的專業用戶”和“信息問題規則的專業用戶”四個層級。

(3)從資源與用戶的互動關系來看,圖書情報學的研究議題大致呈現“滿足娛樂、體驗的需求”“滿足個性化信息需求”“滿足通識性專業需求”和“滿足知識創新的需求”四個層級。

上述研究結果證實,以圖書情報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主題聚類為標準進行解析,社會認識層次論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為一門實踐導向的學科,研究議題的層次性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圖書情報學本身所具有的層次性結構。這種結構,不僅體現了圖書館職業活動的基本邏輯,也是圖書情報學理論發展的基本邏輯線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