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研究的學科主題與傳播聚類分析*

2021-05-31 00:51李京文杜威萍閆沛靜李潔韻楊克虎
圖書與情報 2021年2期

李京文 杜威萍 閆沛靜 李潔韻 楊克虎

(1.蘭州大學循證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甘肅蘭州 730000)

(2.甘肅省循證醫學與臨床轉化重點實驗室 甘肅蘭州 730000)

(3.甘肅省武威市人民醫院 甘肅武威 733000)

(4.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4)

自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不僅嚴重危害民眾身心健康,也對世界各地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對COVID-19的研究受到了學界高度重視,相關研究成果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現有文獻成果的系統梳理有助于各國在疫情防控問題上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诖?,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2020年收錄的有關COVID-19研究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外COVID-19研究的主要學科主題和國際高被引文獻傳播聚類進行分析,旨在為各領域一線工作者和相關決策者提供COVID-19最新證據,進而為后期的研究做貢獻。

1 國內外面向COVID-19研究的學科主題及對比

關鍵詞是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的精髓所在,經常被用來研究探討某一領域的熱點問題。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越大,出現的頻率越高。共現頻次較高的節點聯系比較密切,其聚類能共同反映出同一個主題。本文將國內外不同的研究按學科分類,借助VOSviewer軟件對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以得到國內外COVID-19研究不同學科的主題對比。

1.1 臨床醫學方面

WOS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臨床醫學研究相關文獻16762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0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105個符合條件的關鍵詞,獲得4249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節點之間連接密集,研究主題豐富,并形成了“心理健康”“診療及預后”“并發癥”“疾病管理”和“危險因素”等5個研究主題聚類。

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臨床醫學研究相關文獻2208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3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44個關鍵詞,呈現3個較為松散的研究主題聚類,其中“臨床特征與治療”是最大的聚類。此外,“感染防控與護理管理”“影像學輔助檢查”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與國際研究熱點不同的是,除了對疾病的診療及管理以外,國內學者重視通過胸部的高分辨率CT篩查COVID-19患者對院內感染進行嚴格防控和病例確診(見圖1)。

1.2 公共衛生方面

WOS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公共衛生研究相關文獻6854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5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73個符合條件的關鍵詞,獲得1801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并形成了“傳播機制”“心理影響”“隔離環境”“公民知信行調查”和“疫情的流行及監測”等5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

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公共衛生研究相關文獻1366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5次,發現可以識別出49個關鍵詞,并形成“流行病學及感染防控”“應急管理”“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等3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與國際側重研究疫情本身不同的是,國內學者更偏向對疫情的防控管理及對醫務人員易感因素研究(見圖2)。

圖1 國內外面向COVID-19的臨床醫學研究關鍵詞圖譜

1.3 基礎醫學方面

WOS數據庫中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基礎醫學研究相關文獻7688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0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63個關鍵詞,獲得1791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并形成了“致病機制”“免疫反應”“實驗室檢查”和“疫苗”等4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致病機制等研究遵循“中心法則”,有助于對病毒感染機制的認識和潛在治療方案的選擇,并為后續抗病毒疫苗及藥物的研發奠定基礎。

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基礎醫學研究相關文獻233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5次,發現可以識別出32個關鍵詞,除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外,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為“anxiety(焦慮)”(17次)。國內學者面向COVID-19防控的基礎醫學研究形成“心理應激”“致病機制”和“疫苗”3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與國際相比,國內學者關于COVID-19防控的基礎研究發文量較少,且注重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對公眾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見圖3)。

圖2 國內外面向COVID-19的公共衛生研究關鍵詞圖譜

1.4 藥學方面

WOS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藥學研究相關文獻2090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2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39個符合條件的關鍵詞,獲得896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并形成了“抗病毒藥物”“診斷治療”“炎癥反應”等3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

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藥學研究相關文獻180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5次,發現可以最終識別出41個關鍵詞,并形成了“藥學監護”“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和“安全性研究”等4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見圖4)。

圖3 國內外學者面向COVID-19的基礎醫學研究關鍵詞圖譜

1.5 人文社科方面

WOS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相關文獻3909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2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58個符合條件的關鍵詞,獲得3069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并形成“遠程教學”“危機管理”與“社交媒體”3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

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相關文獻1242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44個關鍵詞,并形成了“全球治理”“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和“在線教學”等4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與國際研究不同的是,我國學者更加關注全球治理,這與我國提出的團結合作抗疫、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息息相關(見圖5)。

1.6 其他學科

WOS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其它學科相關文獻5400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5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57個符合條件的關鍵詞,獲得1407個鏈接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四個關鍵詞分別為“coivd-19”(2430次)、“sars-cov-2”(684次)、“coronavirus”(428次)和“pandemic”(302次),形成的集群研究主題聚類為“公眾健康”“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及計算機技術”與“分子對接”。

圖4 國內外學者面向COVID-19的藥學研究關鍵詞圖譜

在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其它學科相關文獻825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36個關鍵詞,并形成了“在線教學”“法醫藥理學”與“計算機技術”3個集群研究主題聚類(見圖6)。

此外,CNKI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了面向COVID-19的中醫研究相關文獻934篇,將關鍵詞出現頻次的閾值設置為10次,發現可以識別出48個關鍵詞,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外,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為“網絡藥理學”(146次),形成了“診療方案”“分子機制和網絡藥理學”“細胞因子風暴”3個集群主題研究聚類(見圖7)。

圖5 國內外學者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關鍵詞圖譜

圖6 國內外學者面向COVID-19的其他領域研究關鍵詞圖譜

2 國際COVID-19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傳播聚類及分析

通常來講,一篇文獻被引用的頻次可以反映該文獻影響力大小,而影響力越大,表明這篇文獻傳播范圍越廣。本文選取WOS數據庫中被引頻次大于500次以上的115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并根據文獻主題相關度將樣本文獻分為5個不同主題的聚類區塊(見圖8),然后對每一聚類中相關的重要文獻,以及所提及的主要信息、相關價值等進行分析。

圖7 CNKI中面向COVID-19的中醫研究關鍵詞圖譜

2.1 聚類1:在流行病學研究中逐步認識新冠肺炎

圖8 WOS數據庫中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獻聚類圖譜

聚類圖譜中的聚類1包括32篇文獻,這一聚類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征方面。香港大學于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Lancet》的一篇文獻中,首次確認COVID-19具有“人傳人”和“無癥狀感染者”,報告了COVID-19在同一個家庭的六名成員之間的傳播情況。這篇論文的發表為后期各項防控及隔離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且提示需關注“無癥狀感染者”。1月29日,中國疾控中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提示蝙蝠可能是這種病毒的原始宿主,但是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一種野生動物可能是讓這種病毒能夠出現在人體中的中間宿主。因此,對這種病毒的未來進化、適應和傳播應當開展緊急調查。2020年3月16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對COVID-19感染的流行性和傳染性進行估計,發現所有感染者中有86%是無記錄的,表明COVID-19在地理上的迅速傳播,提出遏制這種病毒將特別具有挑戰性,對了解該疾病的總體流行和流行潛力至關重要。這些研究從不同視角豐富了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征,而流行病學的認識對于控制COVID-19的傳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2 聚類2: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構和致病機制得到了清晰揭示

聚類圖譜中的聚類2包括22篇文獻,這一聚類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結構和致病機制研究。2020年2月15日,美國衛生總署(NIH)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Jason S.McLellan研究組進行合作,揭示了SARS-CoV-2傳染性強的主要原因。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研究所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對SARS-S的抗體或疫苗可能提供治療或預防SARS-CoV-2感染的線索。這些結果于人們對SARS-CoV-2的可傳播性和發病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并揭示了進行治療性干預的靶標。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等研究機構的尸檢人員,通過對比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的肺與正常肺發現,SARS-CoV-2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從而會造成嚴重的內皮損傷。COVID-19患者表現出廣泛的血液凝結以及新的血管生長,對血管細胞損害出現的應激反應有助于解釋在患者身上觀察到的嚴重血液凝結現象。這些研究進一步加深了對SARS-CoV-2的認識,同時為今后開展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發提供思路。

2.3 聚類3:新冠肺炎的病理表現得到逐一探討

聚類圖譜中的聚類3包括20篇文章,探討了COVID-19的病理表現和影像學特征。2020年1月24日,武漢金銀潭醫院黃朝林等在《Lancet》雜志上首次報道了41例確診患者的臨床數據,揭示出COVID-19具有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相似的臨床癥狀。盡管核酸檢測目前仍被作為新冠肺炎診斷的“金標準”。但是有研究表明,核酸檢測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精準度,存在假陰性。因此,影像學檢查是核酸檢驗的一種重要補充驗證手段。2020年2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夏黎明教授團隊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胸部CT掃描對于新冠肺炎的診斷價值。該研究經過對一系列RT-PCR分析和CT掃描的分析,表明在中國疫區,胸部CT相較于咽拭子RT-PCR對于該疾 病 診 斷 具 有 高 度 敏 感 性。劉 映 霞 教 授 等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報告了來自中國深圳早期的COVID-19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指標、生化指標和影像學特征,以及可用于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并提出了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藥物或可作為治療COVID-19感染的潛在藥物進行深入研究,為后續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有效的指導方案。

2.4 聚類4:新冠肺炎的防控應對得到學界關注

聚類圖譜中的聚類4包括18篇文獻,該聚類包括的文獻內容從流行病學特征到并發癥研究再到指南等。這些文章有原始研究,也有基于原始研究統計學分析后的二次研究。王大偉等分析了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期間,中南醫院收治的138名新冠肺炎病例數據,其中41%的患者源于院內交叉感染。周飛等則發現年齡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癥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更高。一項Meta分析評估了SARS-CoV-2感染患者的共病患病率以及重癥患者與非重癥患者之間的潛在疾病風險。該研究發現,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可能是重癥患者的危險因素。一項隊列研究對新冠疫情嚴重的意大利貝加莫地區進行了統計,研究明確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大流行與嚴重的川崎病的高發病率有關,并預計被大流行性新冠肺炎病毒波及到的國家也會出現類似川崎癥的疾病的暴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機構在2020年2月6日遵照WHO快速建議指南方法學、融合臨床一線診治經驗發布了COVID-19快速診療指南,該指南內容涵蓋了疾病流行病學、病因學、診斷、中醫及西醫治療、護理、醫院感染控制等方面,旨在為廣大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提供指導與參考;該指南也是全球首部結合了一線診治經驗的循證指南。這些基于原始研究的二次研究有助于為未來的應對措施提供更為快速和科學的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循證醫學研究雖彰顯了其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但是相對于教育、經濟等領域研究相對不足。

2.5 聚類5:新冠肺炎的特效治療亟待發展突破

聚類圖譜中的聚類5包括有23篇文獻,該聚類主要探索了COVID-19的抗病毒藥物。有研究發現洛 匹 那 韋(lopinavir)和 利 托 那 韋(ritonavir)對 治 療HIV感染者有效,進而對這兩種藥抵抗SARS-CoV-2的能力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這兩種藥物的患者的表現并不優于未使用的患者。一項WHO的研究發現相比日常住院治療護理而言,瑞德西韋治療組患者28天后的死亡率、對呼吸機的需求和住院時間都與前者較為相似。徐曉玲等發現 托珠單抗可立即改善重癥和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結局,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治療方法。一項來自于法國的非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展示了羥氯喹和阿奇霉素聯合治療的潛在療效。隨著SARS-CoV-2的結構、序列、復制特點逐步明確,雖然截至目前,尚未研制出針對COVID-19安全有效的特效藥,但借助針對其他流感疾病治療經驗和目前現有的臨床療效對比,COVID-19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療。

3 COVID-19研究的學科對比及聚類分析相關發現

本文以國內外關于COVID-19研究的文獻為研究對象,以關鍵詞和高被引文獻為研究切入點,探討了COVID-19研究的不同學科主題和傳播聚類表現。得到以下結論和發現:

(1)國內外對COVID-19研究重點方向有一定差異。首先,國內外都較重視對COVID-19的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方面研究;其次,國外對基礎醫學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國內在人文社科方面研究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內外社會對疫情的關注點不同,國際更注重對病毒本身的認識和疾病治療,而國內注重對疫情的防控管理和疫情對人類的心理影響等研究;再次,中醫藥治療已被證明是COVID-19強有力的治療手段,在COVID-19抗疫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相比較而言國際研究較少。

(2)國內外對COVID-19研究內容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通過對比國內外面向COVID-19的各學科研究主題及內容,發現有以下相同之處:①針對醫護人員的心理關注。醫護人員在高風險、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影響疫情防控效果。因此,了解并掌握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并采取及時的干預措施對整個疫情的防控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②在線教學的興起。在疫情肆虐之時,全球上百個國家停課,數億兒童及青少年的福祉受到嚴重影響,長時間的學校關閉對全球教育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诖?,在線教學模式成了一種主流時尚,高科技的飛速發展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可靠保障;③專注疫苗研發。疫苗是預防和控制COVID-19最有效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相關研究的科研質量和完整性尚未得到直接評價。

(3)國際COVID-19研究高被引文獻的傳播聚類覆蓋了從病毒認識到防控救治全過程。從國際COVID-19研究的傳播聚類分析來看,關于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獻主要分布在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征、SARS-CoV-2的結構和致病機制、COVID-19的病理表現和影像學特征、并發癥研究和抗病毒藥物等COVID-19防控的全過程各個階段,這既表明國際上側重于對COVID-19的診治和SARA-CoV-2的作用機制等研究,相對缺乏更寬泛學術視野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等疫情防控和全球治理研究。

4 結語

本文在定量分析COVID-19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COVID-19研究的學科研究分布和國內外差異表現,以及基于國際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獻傳播聚類,對不同層面的COVID-19研究學科研究差異、傳播表現等進行了研究。然而本文尚存在著只以WOS和CNKI文獻為對象所致使的駕馭文獻不夠全面、文獻計量屬于橫斷面研究而致使研究結論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不同等不足。就當前COVID-19研究內容而言,國內外主要集中在醫學領域,缺乏對教育、經濟等方面較為系統的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結合系統評價或證據圖譜等方法,前者可以解決較為具體的研究問題,后者可以解決某個領域的整體研究問題,為其他領域提供系統的證據指導。在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新階段,COVID-19研究將在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領域呈現出新的研究方向,但對2020年國內外COVID-19研究的回顧和梳理,能為未來的相關COVID-19研究提供些許啟示與支撐,助力人類早日全面抗疫成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