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是高處

2021-06-02 16:28李晉瑞
山西文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姥娘孫子村莊

鄉村現實

要不是出院門往左邊一拐,看到那道很窄的急坡,我還真以為一上午的聊天,我們是坐在村莊的最高處了。進院前,我還曾經駐足留意,前面目及以遠的地方,是一疊疊波紋般沿著天際線向兩邊延展的山脈,背后是一道道深谷,腳底下則是東一處西一處因坡勢而建的農家。那個院子建在太行山里某個貧困村的山梁上。村里人叫它大隊,也就是村莊一切公共事務的集中所在地。那天上午,我和駐村扶貧隊員們坐著板凳在院里聊天。

我們四五個人圍成一圈,有山野之風呼呼地刮來。其實我心里并不平靜,因為我也是農村里出來的孩子,之前多少次回老家,看著那些人去樓空、破敗凋敝的村莊,也曾經產生過梁鴻那樣的憂傷:什么時候起,鄉村成了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面?什么時候起,鄉村成為底層、邊緣、病癥的代名詞?又是什么時候起,一想起那日漸荒涼、寂寞的鄉村,想起那些在城市黑暗邊緣忙碌,在火車站奮力擠拼的無數的農民工,就有種悲愴欲哭的感覺……我眼前的這個村莊,有著我和梁鴻眼中一樣的荒涼與寂寞。第一書記講,之前自己一直認為自己是熟悉農村的,可沒想真正到村里來,一看,完全讓他想象不到。他的想象不到,我也是親眼目睹了的。我在武鄉縣分水嶺鄉的一個村莊就看到過一戶人家,昏暗的光線下,綠漆刷過的屋墻已經斑駁不堪,家具用的還是那種如今已經很罕見的扣箱,滿屋子看不到一件現代化的電器,炕褥連整個席子都遮不住,兩個老人坐在炕上,其中一個耳聾的還聽不見,兩個六七歲的孩子在地上玩耍,趿拉著少見的塑料涼鞋,她們細瘦的胳膊沾滿了灰土,指甲里全是黑泥,盡管知道他們馬上就要整村搬到新居了,但這就是他們幾十年來的生活實景。

這時,有個中年男人一瘸一拐進來,到村委辦公室旁的房子里走了一遭,出來后又一瘸一拐從我們旁邊經過,手里多了兩盒藥。第一書記和他打招呼,他放緩了步子,卻沒有停下,顯得很急。第一書記告訴我,他是村醫,當過兵,一條腿沒了,褲筒里裝的是假腿,這是來取藥給村民送去的。他一瘸一拐迎風而去,走出院門,前面便是一片空無一物的藍色天空。他已經沒有一點軍人的挺拔與英姿了,他只是村里的一個中年男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是村醫。

村醫還需要親自給村民去送藥?可是,他自己還一瘸一拐走路不利索呢!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去村保健站取藥本是一個孩子該干的事,孩子一路小跑來到保健站,站在高高的柜臺前,看著醫生用藥勺將瓶里的藥片一勺一勺分到方型草紙上,然后包好,醫生一定是會用圓珠筆在紙上標好服用時間和劑量的,那時沒有塑料袋,就那么幾小包,醫生也會抽一根草繩來給你綁上,他一邊用牙咬斷草繩,一邊還會叮囑你,不要貪玩啊,拿上藥直接回家。孩子在鄉村里,除了淘氣,還是老爺爺老奶奶的腿和拐棍,可是在現在的鄉下農村,不要說十五六、十三四,就是五六歲的孩子都很少見了,縱然有那么一半個,也是在哪一位年輕媽媽懷里,因為他還是吃奶的嬰兒。既然沒有了孩子,就算是這種跑個腿的事,也只能是大人們親自去解決了。

第一書記講,前些年在農村還有兩個群體,一個是老弱病殘,另一個是留守兒童。這幾年基本上就只剩老弱病殘了。想一想,在昏暗的窯洞里,出不了門的病人蓬頭垢面地躺在炕上,眼瞅門外,盼著村醫來給自己送藥。而那個村醫懷抱兩盒藥,正一瘸一拐,高一腳低一腳緊走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那情景,真的叫人心里發酸。第一書記講,有多少留在村莊的人,他們的生活不是迫于無奈,就是艱難的硬撐。

那個上午,我們本來是聊脫貧攻堅的??焐挝鐣r,又來了一位老人。老人拄著木棍,顫顫巍巍,他坐到我對面的圓凳上,兩手緊緊抓住懷里的木棍,也只有那樣他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他人瘦,黑,皮膚粗糙,兩腮塌陷,一身深藍色衣褲,光腳穿鞋。老人七十九歲了,還有癌病在身,是一個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的人。他是來找第一書記的,為自己的“心病”那處未蓋成的新房而來。他說自己的新房,國家該補的錢補了,自己要交的錢也交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停工好幾年了,現在四邊的墻都壘起來了,就剩屋頂沒有蓋上。他拖著一副行將離世的身體來談新房子,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要財”還是“要命”的問題。不過我知道,在一些人心里,尤其是一些農村老人心里,人命最賤,在他們那里,財就是命,命可不一定是財。但我還是一再勸他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他卻不搭我的話。他還在有氣無力地跟第一書記講,不知道自己死前能不能看到新房子建成。我還想,就算老人看不到,至少還有他的兒子吧。結果第一書記講,老人的兒子去年剛死,兒媳婦也帶著兩個孫子去省城太原了。

那我就更加疑惑了,老人如此遭際,怎么還有心情惦記一處對他來說已毫無用處的房子呢?既然一心惦記著新房,怎么又讓兒媳婦帶著兩孫子去了太原呢?

我不知道老人的兒媳婦帶著兩孫子到太原是去上學,還是討生活。但我知道,這也是他們的必然選擇。因為在農村人心里,離開農村就是希望??床?、購物先不說,最為現實的是孩子上學問題?,F在的很多鄉村,不要說偏遠的山莊窩鋪,就是靠近公路有二三百戶人家的村莊,很多也沒有學校了??v然孩子們將來成不了龍成不了鳳,就算想讓孩子有點文化也得上學,相比鄉里的學校,城里的教學資源當然要好很多,因此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下,大部分農村家長,哪怕是借錢、租房,也要一步到位往縣城擠。農村里不要說二三十歲的青壯年人,就算四五十歲的人不多見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也是許多鄉村的現實。人們糾結、無力、逃離、心不甘情不愿,但又必須隨從大流。

我們還是回到老人的故事上來。我當然無法知道老人在得知兒媳婦要帶孫子去太原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他一定知道兒媳婦和兩個孫子走后,留下他和老伴兒日子會變成什么樣子??墒?,他決然不會因此就流露出半點“挽留”之意。村莊白霧蒙蒙中凌空綻放的桃花,枝節零亂的杮樹叢中展翅騰飛的喜鵲,還有夜色籠罩下懸掛在村莊高空的明月,這些東西在城里人看來是美,是景,但老人早已司空見慣,無美可言了。尤其是兒子死后,我相信他無論是坐在炕上隔著窗戶向外望,還是站在院里的樹下透過樹葉罅隙往外看,無論看到什么東西都不再有一點實物感了。兒媳婦和孫子要走了,在內心深處,他也希望他們離開。哪位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孫子有出息呢,他也希望將來,哪怕是自己入土多年,也能聽到孫子們傳回來在北京、天津上學,或在太原、西安,上班的消息。

放兒孫出去,是農村老人不得已的心愿。兒孫們走得越遠越好,因為遠方代表未來,代表見識,更代表前途。作家梁鴻在答鳳凰網記者時就說,出梁莊是他們(離開村莊的人)唯一的出路,是他們唯一可以獲得一些金錢,獲得一些更好的可能的一條路。在當代社會,鄉村整個是一種被拋棄的狀態,我們的所有資源把它抽空了,人力資源沒有了,河流的資源、沙沒有了——沙被拿來蓋房子,泥也沒有了,路也沒有了,樹也被砍了,整個鄉村是一種空虛的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廢墟的狀態。尤其是北方的村莊,它很早就被抽空了。

我面前的這位老人,總結不出這樣的話,但不等于他沒有如此的感受。面對現實,他也只能選擇低頭??伤质切挠胁桓实?,他相信一種不隨時間流逝,也不因歲月而改變的亙古的東西,那是一種祖祖輩輩一脈相傳繼承下來的東西。那是些什么東西呢?從經濟意義講,可能不值錢,但從精神意義上,又被視作無價之寶,那就是“根”,一個人的來處。中國人不能沒有根,老人堅信“根”的想法遲早會在兒孫們的心里生發。因此,他必須得拼盡全力給兒孫們留住一處歸處。

農村人總是將自己視為草民。他們中很少有人有勇氣一出村就剪斷與故鄉間血脈相連的那根臍帶。多少人出門的目的,是暫時的,只是為了打拼幾個錢,從他們離開的時候就會叮囑自己背后的家才是躲避風雨的港灣。兒孫是不是這樣想我不知道,但老人一準會這么認為。草民膽小,經不起風浪,更讓他們無法從容的是,離開土地后的懸置感讓他們產生的恐慌。但是留在家鄉,無論土地有多厚實,無論他們怎樣在春節時將“土中生白玉,地里出黃金”的對聯,端端正正貼到土地爺的神龕上,他們能把土地深刨五米,也還是刨不出白玉,挖不出黃金來。他們只能選擇走,去城市、去工廠、去那些只要付出時間和體力就是金錢的地方。因為你在農村,可以靠一把鋤頭兩只籮筐花十幾年在山里掏出兩眼窯洞,但你卻無法不出錢買到一部手機、一臺電視機、一臺農用車,更不可能娶到一個女人。

這樣的事實,老人太知道了。

但是,老人有老人的理想,他不想在百年之后,給兩個孫子留下的只是一堆毫無牽掛的廢墟。至于孫子要不要那是孫子的事,至于孫子將來回不回來那是將來的事。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必須得給兩個孫子留一攢院子,得為他們的將來準備一處歸處。

靈魂深處

作家梁鴻曾說,鄉村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存在。但是又有哪一個事物不是矛盾的存在呢?矛盾恰恰是萬物發展前行的動力和常態。鄉村在這些年里,因為缺乏有規劃的開發,成了粗獷、舊有、落魄的代名詞。當然,也正是因為它逃過了過度的開發,又成了青山綠水、花繁葉茂、泥土香郁,田園風光的象征。鄉村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肉體的棲身之地,還是靈魂的寄托之所。鄉村偏陋,但也有高雅,因為鄉村有旺盛和長久的情感;城市繁華,同時也孤獨,因為城市里到處是鐵條般冰冰冷冷的建筑和秩序。

這不是孰高孰低、誰優誰劣的問題。城市的快速發展是城市的需要,鄉村風貌的保留有鄉村的理由。世界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平面的,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內心需要,自然也應該是多方位、多角度、多種可能的。

我們說鄉村是安靜的,那是因為在鄉村自然是大部分,是主體,人只是小部分。而在城市里,到處是人,到處是喧囂與雜味紛陳,那是城市本該有的特征。錢鐘書的《圍城》是個很好的哲學命題,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我們都有著同樣的心理,拼命想進入,又拼命想逃離。其實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城市與鄉村并不對立。城市便捷、高效、光怪陸離,鄉村寧靜、散漫、自然而然,各有美處,也各有妙處。上文中的老人興許想不到這些,但他心里明白,兒媳婦帶孫子去大城市的選擇是對的,那里有一個人成長中所需要的更多營養和挫折,幾十年后的將來……將來,是個沉重的話題,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各地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在村里的人真的越來越少了。在我的家鄉,我記憶中人口有千人之多的村莊,現在人口不過二百,百分之八十外遷,大部分還是年輕一代,還帶走了自己的子女。我們似乎陷入一種悖論,村里人說,現在村里學上不成,病看不了,連買瓶醬油都沒有地方買。但是反過來,一個村不到十人,除了七十歲的就是八十多歲的,孩子沒有一個,村里還怎么再有學校、商店、衛生所呢?

在我粗淺的認識里,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或者說,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最大的區別,看似是因為科技,但背后實則是金錢觀的差異。在農村你種一畝地和我種一畝地,一年下來收成差不多,但在城市里因為掌握技術或擁有某種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收入,就可能天差地別。因此在農村與城市,人們發奮努力的動力與成因,其實本質上是不同的。

費孝通在談到社會時就講,社會的本質不是“共同”,而是“一致”。我理解“共同”的基礎是“合作”,而“一致”的背后是“競爭”。這樣說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鄉村,“社會”就要淺表了一些,而城市里,“社會”就要深刻許多。我們喜歡用“機器”來形容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每個組件不停地高速運轉,每個軸承、每個齒輪、哪怕罅隙間那層薄薄的潤滑油,都有自己的作用和使命。只有大家都拼出自己的本職之力,讓這臺機器輸出最大功率,社會才會快速發展。當然,大家為之拼搏的目的是——為了向前進,或各自所得的幸福??墒窃趺磥矶x“向前進”與“各自所得的幸?!蹦??向前進要好解釋一些,但幸福就難了。

我們在城市一提到社會,很容易就聯想到一臺隆隆作響的機器??墒腔氐洁l村,你就很難將社會與一臺機器聯系在一起。當你回到鄉村,或坐或站在屋頂的高處,去瞭望那一層層綠色的梯田,那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你可以看到成群的蜻蜓在身邊飛來飛去,遠處和近處山野上的樹,也因為不再有人砍伐而茂密了。在那時,你似乎才會真切地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它的內涵上還包括了自然與人文。

兩個月前,我回了一趟老家。我老家在太行山里,一個小山村,同樣是貧困村。正好是農歷六月初九,再過四天就是村里一年一度圣母龍王的廟會。到那天,在外的人都會盡可能回去,我母親幾乎年年都回去,尤其是村里唱戲的年份,臺上唱戲,臺下各種買賣生意,四鄰五舍的親朋好友都來,場景好不熱鬧。后來,村集體沒錢,唱不起戲,就有村干部登門入戶找人捐,再后來也有村里跑運輸的年輕人自發出錢請劇團。理論上,劇團唱戲是給圣母龍王看的,但看戲的還是本村和上下鄰村的老百姓,說是廟會,其實就是一次鄉村聚積人氣溝通有無的機會。

自從有一年建在南邊的戲臺被暴雨沖垮后,村里就再沒唱戲了。六月十三回村的人,也就少了??晌夷赣H還是堅持回,之前說是為了回去打看打看房子,畢竟六月份雨水就開始多了,水渠通不通,修修補補的事總是會有的,今年她另加一條,說要回去看看家里的廁所改成啥樣子了。

不知道是不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還是脫貧攻堅里的一項具體內容,但說要把廁所改成水沖式的,我還是震驚的。我們村至今沒有通自來水,高高低低的窯洞多建在石頭山上,地下根本沒有管網,之前的廁所都很簡陋,院門外壘起一人高的墻,上面用干草搭個頂,下面挖出一個坑再在上面墊兩塊石頭就是了。差不多家家如此。因此每到一戶人家,沒進大門前,總會讓你先聞到茅坑的臭味。

這次回村,感覺確實大變樣。也就兩年時間,它的變化已經超出我十七歲離開村莊到現在三十年的總和。那種變化遠遠不是村容村貌的變化;不是之前我上學時翻山越嶺步行七八公里卻依然是一條羊腸小道,變成了現在黑油油平坦寬闊的公路,路旁豎起護欄種上柏樹的變化;不是村委大院外在廣場上,豎起黃底紅字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巨幅宣傳牌的變化;不是村東村西中間那條河上架起了新橋的變化;不是村中的那棵千年古槐、村南一座抗戰時期有四五位區領導慘死在那里的古廟旁立起了漂亮的石碑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我的內心,是一種由絕望或失望,到充滿希望的變化。

我們家的廁所確實改了,換成了坐便式,旁邊墻角的磚臺上擺放著一個白色塑料桶,沖洗時只要用力摁幾下桶蓋上的液壓裝置,沖力很足,操作簡便。所有的廁所都上了天藍色的鐵皮門。進門用了一次后的母親非常滿意。但她還沒來得及看的是村里其他的變化,村里所有的街街巷巷都做了整修,磨坊前原本破破爛爛的豬圈和糞坑,也做了清理,平整的水泥路上壘起高臺,臺上鵝卵石鋪地,中央恢復了一盤石磨,和旁邊的古槐、舊院交相呼應,倒成了一景。

于是我想到,前幾年網上的一則新聞,說一對年輕的北京夫婦放棄了北京的工作,用積蓄在大理買了一處院子住下來,一邊搞民宿,一邊過起了自己舒適輕松的生活。還有另外一則說,一對美院畢業的小夫妻到郊區租了一個農家小院做起了陶藝,男的做陶,女的金繕,日子似神仙。類似的新聞其實不少,生活舒不舒適輕不輕松,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知曉,日子似不似神仙,也只有過日子的人明了??晌蚁嘈?,兩對夫妻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不過最近《新京報》報道,河南省新縣的西河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讓這個原本只剩下三十九名老人的村莊有二百多名村民重新回到了村里,卻是人們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又一例證。

也是在今年夏天,我去山西省武鄉縣分水嶺鄉的泉之頭村采訪。那個村,村東有眼泉井,泉水四季不息、冬溫夏涼、清冽可口,村莊周邊森林密布,水源豐富,山水配合形似展翅之鳳。村莊不僅風光優美,出村不遠就是云竹湖水庫景區,更主要是文化積淀深厚。村里的民居,多數坐北朝南,布局為前庭房,后樓院,既有兩進院落,又有轅門院的五進樓院。大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陳氏宅院,土、木、石、磚混合,檐升斗飛,雕梁畫棟,是武鄉境內不可多見的著名傳統院落。那個村曾經出過不少高官大賈,在晉商輝煌時期,村里的陳家就是其中一支,他們的足跡遍布廣東、山西、北京、內蒙古,甚至俄羅斯。走在泉之頭的街巷,明清建筑隨處可見,因此也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從縣城方向沿公路而來,右手邊是泉之頭要整村搬遷的新居,雛形已形成,左邊是舊村,一條護壩已經整修一新的小河將其一分為二。舊村里那些老房子,很多已經久不住人了,有的已經顫顫巍巍,眼看就要坍塌,但在村民們眼里卻成了寶貝,在過去他們看它們只不過是一些承載歷史的舊物,現在卻成了村莊迎接未來的新希望。

這讓我突然想起關于我和姥娘的一幕:我離開老家,尤其到太原生活后,就很少回老家了。因為廁所、洗澡、用水等諸多的不方便,每次回去,基本上也只是送個腳蹤打個照面,匆匆地回,又匆匆地離開。我是姥娘唯一的外甥,小時候在她身邊生活多年,每次回鄉自然必去看她。有一次,我離開時,她送我到村口,那時她已經八十六歲了,站立對她來說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事,她坐在路旁的石頭上,揚著滿是白發的頭看我,她緊緊地拽住我的手,問我,孩子,你真看咱這里不親了?我木訥地站在她面前,卻無法回答,因為我怕一回答就會惹她傷心。就在這時,有個中年男人路過,他笑我姥娘的問話天真。他說,咱這地方窮山惡水,要啥沒啥,有什么好親的呢,你快讓孩們走哇,要是再年輕幾歲我也走了。要知道,那個說話的中年人是村干部。后來我上車,加油,摁喇叭,像往常一樣一溜煙快速離開。那種快速是一種決絕,是一種斬斷,因為我不想讓姥娘在村口望我太久,更不想受這種親情牽絆。

姥娘下世后,我每次回老家總會想到這一幕,我卻沒有回味過姥娘之前跟我說的另外一句話,她曾和我說,孩兒啊,山不親水親,水不親人親,人不親還土親了呀……姥娘始終沒有說出下半句話。后來我才體會到,姥娘是在提醒我,人不該忘本??墒嵌嗄暌詠砦乙恢睕]有覺醒,因為從小到大“人往高處走”的想法,牢牢占據了我靈魂中最為中心的位置,在村里,我眼中的高處是鄉鎮;到鄉中學上學,我心里的高處是縣城;到了縣城,這個高處又變成了太原、上海、北京。那么,如果再到了上海、北京呢?飛機、高鐵、四百多米的高樓、一個接一個的會議,我們每天都在為“幸?!边@個高處而拼命掙錢,錢是掙到了,可是,我們幸福了嗎?

我不知道如何作答。

可能與年齡有關?尤其今年回了一次老家后,我突然想問自己,難道生活在鄉村的人就遠離了幸福?這幾年農村大搞鄉村振興,更進一步講,一場舉世矚目的脫貧攻堅戰還在進行,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或者說汲取了前些年城市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這幾年農村的發展更加尊崇自然、尊重人文,更加因地制宜、強調以人為本,鄉村已經或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它也越來越成為追求自然恬淡之人所希望的樣子了。

記得有一次與作家張銳鋒先生聊天,他說,鄉村的問題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希望問題,人們之前對鄉村失去了希望才是根本。這么多年來,我們似乎也感同身受,當人們聽到上海、北京那樣的繁華城市時,眼神里流露出來的那種情不自禁是閃閃發光的,似乎只要置身鄉村,就在低處,只要抬腳邁步,就是攀向高處。那么,當他們有朝一日去上海、去北京設身處地打拼,他們坐在幾百米高的大廈樓頂,再往哪里張望呢?

要我說,如果人類必須要有一個奮斗的高處的話,那就是“幸?!?,可是,通往幸福高處的道路有千萬條,城市,或者鄉村,只不過是其中的兩條罷了。我還想說,能夠照亮前行之路的光,應該來自希望。那么,無論是留在鄉村里的人,還是對鄉村寄有鄉愁的人,會不會重新審視鄉村,重新定義幸福呢?

興許,我對鄉村的未來太過樂觀,興許這種樂觀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但我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因為時間這條大河比大地更低,比大地有著更大的包容,也終將會給我們提供出最有力的實證。這也讓我進一步覺得,一直以來我們自以為看清了前路,一直在大地上撒歡、恣意,以幸福的名義狂奔,但是到頭來,我們很可能走反了方向。

人往高處走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自然規律,甚至可以說是天道。但是,“何處是高處”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作者簡介】? 李晉瑞,山西平定人。著有長篇小說《愛上薇拉》《中國丈夫》《原地》以及中短篇小說集《陌生人的玩笑》等多部。曾獲趙樹理文學獎。

猜你喜歡
姥娘孫子村莊
追憶姥娘
我的小村莊
姥娘的那壇饅頭大醬
姥娘,我又想你了
村莊,你好
孫子壵
孫子垚
孫子垚
村莊在哪里
孫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