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2021-06-15 09:26隋秀梅徐宇卉劉瑞佳
高教學刊 2021年11期
關鍵詞:工程訓練智能制造產教融合

隋秀梅 徐宇卉 劉瑞佳

摘? 要: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項目于2018年8月在吉林省教育廳立項建設,本項目建設的理論研究于2018年12月立項為吉林省職業教育技術學會重點研究課題。歷時兩年的研究與建設,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較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實現了預期目標并初見成效。目前高職院?!半p高計劃”建設項目已經啟動,智能制造工程訓練中心又將作為一個重點建設單元進入新一輪建設和承載新的任務,為了更好的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擬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實現高水平產教融合和示范性引領作用,現將前期建設情況進行歸納總結,給未來建設提供基礎數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智能制造;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程訓練;創新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8.5?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1-0072-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raining Center of 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s approved in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 in August 2018.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is project was approved in December 2018 as the key research subject of Jil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Society. After two years of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Innovation Training Center of our college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task, achieved the expected goal an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At present "double-high pla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launched,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will be as a key construction unit into a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and carrying the new task. Now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s summarized to provide basic data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find out the deficiency, and it is propose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level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exemplary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double high plan".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innovation platform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2018年底立項之初正值教育部啟動“雙高計劃”(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計劃),計劃中擬定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服務創新平臺,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項目承載著我院智能制造類“高地”+“平臺”兩大建設任務,從工程訓練中心的機制建

設、管理模式、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工作,在建設過程中積累經驗、總結方法,為長春市、吉林省、全國職業院校的創新訓練中心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借鑒,也在為下一步國家級高水平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建設打下基礎。

一、建設背景與基礎

(一)背景分析

1. 國內現狀。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工程訓練中心(實訓基地)借鑒本科“工業訓練中心”“國家重點建設示范中心”等經驗,在“十一五”質量工程的推動下已有較快速的發展速度,“十二五”期間建設速度持續走強。但在“十三五”期間,對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工程訓練中心面臨新問題及新挑戰。

新形勢一是經濟快速增長,需要實訓基地建設要持續跟進;二是國家經濟戰略轉型及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實訓基地及時調整,在這一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探索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2. 國際現狀。國際上,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最為典型的是德國“雙元制”和澳大利亞TAFE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模式,“雙元制”模式使學生實踐技能培訓與企業員工培訓合二為一;澳大利亞注重政府投資和企業贊助,職業學校內實訓設備數量充足、設施完善、技術先進,教室就是實訓室,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融為一體,便于實施“教、學、做”一體。教學與生產融合,學生實訓與企業員工培訓同步。以上兩種模式均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始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在校企協同共建實訓基地(技術技能平臺)建設方面都給予我們很好的借鑒。

(二)建設基礎

1. 硬件條件基礎。我校組成智能制造工程訓練中心的四個實訓基地,其中3個為教育部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為教育部確定的工業機器人人才培養中心。4個基地具有教學設備資產值11866萬元??偯娣e為10000m2,主要包括金工實訓場、先進制造技術實訓區、數控設備裝調區、工業機器人實訓區、信息技術實訓區(室)等50余個實訓室,設備800余臺套,能滿足2000名學生同時進行實習實訓。

2. 教學改革基礎。學校為國家示范校建設院校,“十二五”期間,展開了系列教學改革,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進入“十三五”,專業建設及改革成效又有大幅提升;本項目所在團隊就曾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2018年10月);國家示范專業點2個(數控技術專業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省品牌專業群2個(數控技術專業群、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專業等教育部學徒制試點專業4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教育部骨干專業。

3. 校企合作基礎。全國首創“引項目進基地、引企業入校園、引產品入教學”的“三引進”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模式,并注冊成立了非獨立法人的“學生實習實訓中心”,開展對外服務與產品生產。多年來積累了較多的合作企業,合作項目、合作類型,2018年聯合34家公司成立了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聯盟,形成了雙主體共建、學徒制培養、訂單班、協議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成立了產教協同技術研發服務中心,校企共同開展社會培訓與技術服務。

二、建設思路與目標

1. 建設思路。對接“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和我省中東西“三大板塊”及“雙高”建設需求,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為主線,重點建設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平臺、工程創新實踐活動平臺、工程創新能力培訓平臺和工程技術創新促進平臺等四個平臺,系統發揮中心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學院的綜合實力,在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

2. 建設目標。將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成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科學、硬件條件完善、資源共享度高、管理現代化,集工程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具有區域性中心作用的工程創新訓練中心。

三、建設內容與成效

(一)建設內容

我校智能制造工程訓練中心建設內容包括實踐教學平臺、創新活動平臺、技術培訓平臺和技術促進平臺等四個平臺建設,在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和成果孵化等方面協同創新,實現人才培養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應用技術協同創新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從而提升中心層次和水平,提高行業企業參與度,逐步形成校企業合作長效機制。

1. 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主要包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實踐教學體系和改革教學方法三個方面。

(1)深化“雙主體”辦學,開展校企聯盟培養

我院軌道交通專業群與長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深度合作,形成了“雙主體”辦學模式,雙方共同組建的城市軌道類專業首批通過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驗收;智能制造專業群與吉林省模具工業協會建立起校會合作機制,實行專業大類招生制度改革,學生入校用一年的時間,對產業、企業和崗位進行了解、認知和熟悉,再進行選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寬基礎、重核心、多方向,靈活不失精準;自動化專業群與武漢華中數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現代學徒制,定制式“四年制”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018年12月,我院召開了智能制造校企聯盟大會,匯集了國內特大型央企、大中型國企、外企、合資等各類企業40余家,與2018級750名學生面對面對接,目前已成立了“一汽轎車檢測班”“海爾質量班”“福耀班組長班”“一汽解放工業機器人班”“華中數控智能產線班”等10余專業方向冠名班,這些班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將企業的崗位工作任務轉換成企業課程前置到學校的各學期內,使學生學習更具有體驗性、真實性和實踐性。截止2020年7月末,這些專業方向冠名班的學員,已經完成學校課程和部分企業課程的學習任務,與其他非專業班學員相比較,提前3-6個月進入企業進行預就業頂崗實習,尤其在2020年遇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有效緩解了企業招工和學生就業兩難的問題。

(2)構建“四階式崗位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構建“四個層次”崗位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四個認知”實現“四個能力”的培養(見圖1)。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崗位基礎能力實踐、崗位核心能力實踐、創新+職業素養實踐、崗位綜合能力實踐的“四階式崗位能力遞進”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經過職業規劃即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創新能力的訓練過程,逐漸增強職業能力(圖2)

(3)模塊化課程設計與1+x認證有機結合

通過集中實訓周(如:金工實習、電工實訓、企業認知等單項專業技能訓練)基礎訓練,實現學生對崗位基礎能力和工業系統的認識;通過集中實訓+課外(如數控車工、維修電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等核心崗位技能證的考?。┑墓こ腆w驗、達到對傳統制造技術及現代制造技術的了解、熟悉與掌握;通過課外和假期第二課堂(如技能競賽集訓、專項專題設計等)工程創新訓練,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員職業意識;通過校企合作(預就業頂崗實習、項目化畢業設計、企業技術服務等)以大工程意識為背景的綜合訓練,在實踐中運用與檢驗其職業能力及創新能力。

“四個認知”即在四個層次的支持下學生完成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后,達到從工業系統認識、傳統制造技術了解、現代制造技術掌握到工程創新認知的建立。

(4)完善“五位一體”的工作室教學模式

2014年以來,學校依托省教學名師、省長白山技能名師、長春市教學名師和技能名師和長春市技能大師,先后成立了各級各類工作室18個。幾年來,以名師工作室為載體,通過名師引領,全員參與,進行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以技能競賽項目、教師研發項目、校企合作項目、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開發多類型、不同層次的實踐項目;開發資源豐富、技術先進、開放共享的項目化實踐課程、立體化實踐教材和優質信息化實踐教學資源;引入基于問題、項目、案例的互動式、研討式教學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打破教室與車間、學校與工廠的界限,使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學生在完成產品或者作品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形成車間與教室一體,實訓氛圍“雙元化”,教師與師傅一體,教學主導“雙師化”,學生與學徒一體,培養主體“員工化”,教學與生產一體,學習過程“生產化”,作業與產品一體,運行方式“市場化”的“五位一體”教學模式。

2. 工程創新實踐活動平臺建設

近年來,依托“創客空間”和SIYB、KAB兩個創業培訓平臺,從創新創業基地、名師工作室、大學生介入計劃中篩選和培育創新創業項目21個,給予教師和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場地、項目、經費等支持,覆蓋校內學生2500余人,創新創業培訓3100余人,高校教師培訓680人次,參與省內外創新創業訓練營125人。將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和合作的校外企業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即使教師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轉化,又培養科技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推動學生創業和就業。

3. 工程創新能力培訓平臺建設

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廠等方式,并制定相關管理制度、激勵政策,為教師提供教學和科研便利,為企業員工提供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加強教師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培養,提升企業員工的工程素養和職業技能。

近年來,學校與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兩個省級高?!半p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與長春市合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省級中高職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工作,面向智能制造技術領域優化培訓內容、增加新的培訓基地2個,申請1+X認證試點建設項目13個;在企業創辦教師工作站3個,面向中高職和本科學生開放,面向長春市中小學生職業技能體驗,年培訓、考核、體驗人數10000余人次。

4. 工程技術創新促進平臺建設

按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原則,投入5000余萬元,在原有基礎上智能制造、西門子電氣控制、工業互聯網等關鍵設備,完善多專業交叉融合的技術平臺,充分發揮機電技術研究所、校企合作研發中心等研究機構的作用,聯合校內外的科研力量,參與長春市中小企業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校企協同攻關,近兩年內完成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申請28項,公開發表學術文章40余篇,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500萬元以上,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構建符合科技創新規律、技術轉移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技術轉移體系,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二)建設成效

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的重點是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系統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難點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技術創新平臺。創新點在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將科學、技術同產業緊密連接起來,針對行業、產業創新和轉型發展中的共性難題和關鍵技術,聯合校內外的科研力量,協同攻關,加強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是研究的關鍵問題。

1. 軟硬件條件更加完善

借助目前正在實施的智能制造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按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原則購置和引進設備,補充和完善現有實訓條件,建成由機械制造類、自動化類、城市軌道交通類各專業有機融合,實現體系化教學實訓、服務于區域企業資源共享的應用技術技能創新平臺。

2. 創新訓練體系更加科學

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學生實踐訓練、應用項目研發、技能競賽、創新科技項目、教師應用項目研發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培養、企業員工創新能力培養為活動主線,以持續孵化創新人才和創新項目為目標,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創新訓練模式,探索“大工程”背景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3. 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深入研究區域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多渠道進行校企合作,構建校企 “共建、共管、共用、共贏”可持續發展機制。形成完善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新的體制機制和服務體系。

4. 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中心面向學院裝備制造類和城市軌道交通類專業,在跨類專業融合上, 面向智能制造領域、互聯網、大數據等方面探索 “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工程訓練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5. 社會服務能力大幅增強

做好吉林省“雙師雙能型”等師資培訓項目和技能鑒定,年培訓和鑒定人次達到1萬人次。以企業教師流動站、技術研究所、校企協同創新研發中心等機構為依托,面向中小企業的升級轉型,為企業提供新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創新攻關等技術服務。

通過對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創新訓練中心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創新了吉林省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模式改革, 按照目標驅動思路,通過研究工程訓練實踐教學平臺、工程創新實踐活動平臺、工程創新能力培訓平臺和工程技術創新促進平臺等四個平臺建設,實現人才培養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應用技術協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提高了行業企業參與度,逐步形成校企業合作長效機制,提升吉林省職業教育的綜合競爭實力。

四、結束語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教發展部署,加快現代職教發展,適應我?!半p高計劃”建設發展,打造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平臺,依據吉林省及長春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面向 “智能制造”產業鏈,建立集 “產、學、研、賽、訓、創、培”七位一體的高水平專業化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基地對接吉林省支柱產業,對標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標準和實訓基地配備標準,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和我院各專業(群)實際情況,進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到2023年建成支撐區域產業發展、引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國家級標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參考文獻:

[1]李瑞華,葛新鋒.依托工程訓練中心提升中學物理教師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Z2):64-66.

[2]王秀梅,胡蝶,房靜,等.工程訓練中心利用多學科綜合優勢開展創新教育的探索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02):6-9.

[3]周屹峰,羅士平.建設工程訓練中心 促進學生就業創新能力提升[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01):37-41.

[4]張霞,葛海波,李國輝,等.依托工程應用訓練中心培養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07):20-22.

[5]陳悅.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工程訓練中心實踐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219-220.

[6]李頌華,高龍飛.建筑產業化背景下創新應用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沈陽建筑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為例[J].沈

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3):310-314.

[7]盧健,魏德強,王喜社,等.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工程訓練中心創新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19):42-43.

[8]王銀玲.依托工程訓練中心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6(02):129-131.

猜你喜歡
工程訓練智能制造產教融合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訓練成績評定研究
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機械類專業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
基于“培養創新型機械工程師”模式的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個性化工程訓練教學服務平臺設計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