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優化

2021-06-15 02:25王志遠田康輝姜順達王丹郭瑞劉宣文王慶
高教學刊 2021年10期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精準化個性化

王志遠 田康輝 姜順達 王丹 郭瑞 劉宣文 王慶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不斷推進,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再度成為各高校關注的重點。作為一種新型且高效的人培養模式,本科生導師制備受高校青睞。但我國目前實行的導師制普遍存在對導師制認識不足、“學院-導師-學生”閉環體系缺失、師資力量不夠、互選機制不完善、師生互動不足、缺乏激勵機制、缺少評估體系等亟需解決的問題,距離真正實現制度化、個性化、周全化仍有一定差距。根據我校功能材料專業人才培養特點,深化導師制認知,構建“學院-導師-學生”閉環體系,建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優化模式,拓展師生溝通渠道,健全師生互選機制和考評激勵機制,從六維角度全面構建優化的本科生導師制新體系,解決目前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弊端,以實現對本科生精準化、個性化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六維角度;精準化;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0-0155-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universities a second time. As a new-type and high-effici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favored by many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erm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ed state in China,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utorial system, the lack of the closed-loop system of "college-mentor-student", inadequate teacher resources, imperfect mutual selection mechanism, weak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e lack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s well as evaluation system. Actually,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to truly achieve institutionalization, person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 materials major in our school,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structor-graduate student-undergraduate-mentor" optimization model, though which to exp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mutual selec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comprehensively build an optimized "college-mentor-student" closed-loop system from a six-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aking the above strategies is profitable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achieve the precise and personalized undergraduates' cultivation goal.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ix-dimensional perspective; precision; personalization

一、概述

目前,在“雙一流”高校建設過程中,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科生教育體系的建立與優化不僅是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的基礎,也是影響“雙一流”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1]。而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即將到來,培養跨學科、綜合全面、創新能力強、面向未來能不斷適應并引領產業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成為新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最迫切的需求[2]。因此,為了能夠順利推進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以及加快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精準化的培養模式——本科生導師制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睞。

導師制教育管理模式最初是由牛津大學“新學院”的創辦者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于14世紀創立,即學院為一組學生指定一位導師,在學生與導師之間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3]。牛津大學實施導師制的核心思想是:教學中個別指導,德育智育并重,學習環境和諧,學習氣氛寬松自由。這種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诰⒒瞬排囵B的特點,導師制為牛津大學培養世界級頂尖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鑒于導師制在牛津大學取得的巨大成功,歐洲及美國各高校也隨即采納這一制度,這使得他們的本科教育質量有明顯的提升。如哈佛大學的洛厄爾校長離任前曾說“導師制不僅使哈佛大學的導師們樹立起了更好地培養有抱負的學者的信念,也使學生們對學習態度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成績,每個畢業班大約有40%的學生在專業領域獲得了榮譽學位?!睂熤频膶W術之獨立、自由之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這些世界一流大學提供良好的辦學基礎[4]。直到今天,導師制仍然是牛津、劍橋等許多世界知名大學教學過程的核心。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學生人數成倍增長,但專職教師數量增速緩慢甚至不到學生增速的一半,師生比較過去有明顯的下降[5]。由于學生基數的不斷增大伴隨著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也越來越大,低的師生比將嚴重阻礙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導致本科生教育質量也將逐漸降低。因此,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先后引進本科生導師制,旨在探尋一種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本科導師制在高校中的應用,適應了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實現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但目前我國實行的導師制距離真正實現制度化、個性化、周全化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基于對國內現行本科生導師制的調查研究和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功能材料專業對本科生導師制的試行效果,重點分析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從六維角度全面構建優化的本科生導師制新體系,探索新時代本科教育改革新途徑,以實現培養具有潛質的高質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二、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現狀分析

當前國家為推進高?!半p一流”建設以及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具有制度化、個性化、周全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備受高校青睞。然而,由于我國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本科生導師制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規范化和制度化,以至于國內高校的本科生導師制呈多元化發展而難以全面推廣[6]。本文從目前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進行分析,歸納了限制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主要問題。

(一)導師制認識不足

近年來,雖然導師制被包括我校在內的很多國內高校推行,然而導師制的實際建設情況卻并不理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院-導師-學生三者對于導師制的認識均存在不足。學院層面,在推行導師制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簡單粗暴、生推硬派的工作方式,如將相關的宣傳頁發放給學生就不管后續的情況以及將導師制作為一個任務直接推向導師的情況,沒有充分認識到導師制對于學生以及學院建設的積極作用;導師層面,一方面學院在導師制實施的過程中沒有嚴格規定的內容,另一方面導師在本科生指導上也未經過系統的培訓學習,使得導師無法認清和解決導師制中的三個關鍵問題,即導師制“是什么”,要“導什么”以及“如何導”,結果造成導師容易將本科生指導方式與研究生指導方式相混淆,以及指導的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區別不大的情況,最終導致導師指導不順利,學生接受指導也不理想的情況發生;學生層面,長期養成的被動學習思維,使得學生不會積極地去獲取信息,致使學生對于導師制不明晰,甚至產生誤解,尤其是在對于導師制不了解的情況下盲目選擇導師,可能不僅不利于自身的學習進步,反而導致身心俱疲的情況發生。因此,加強“學院-導師-學生”三方主體對于導師制的認識,是導師制完善以及發展導師制的重要因素。

(二)“學院-導師-學生”閉環體系的缺失

在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學院-導師-學生均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學院這個角色雖然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但至關重要。在很多高校推行的導師制中,在“學院-導師-學生”三者之間沒有形成一個閉環體系,主要的活動對象僅僅是導師-學生這個二元體系。導師與學生的接觸中可能就會因為信息不對稱或者同理心缺失等因素導致出現一些矛盾,然而在沒有學院這個第三主體參與時,一些矛盾被緊緊圈在“導師-學生”這個二元體系中,導致矛盾逐漸加深,而無法被疏導,就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沒有學院主體參與的導師制會存在缺陷,不利于其發展。

(三)師生配比嚴重失衡

本科生導師制的關鍵在于導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基礎、興趣以及特長等自身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因此較高的師生比是保證導師制能夠高質量、高效率運行的基礎。國外的導師制是基于精英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一位導師通常只指導一個或者少數幾個學生,這是其導師制能夠取得顯著成果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國為了提高公民素質以及緩解就業壓力等問題要求高校大量擴招本科生,使得本科生教育從精英化逐漸向大眾化的趨勢發展,這將激化并放大學生人數與導師資源之間的矛盾。據2018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在我國42所“雙一流”高校中,僅有25所高校的師生比達到了教育部規定的1:18的標準,有7所高校的師生比甚至超過了1:20[7]。在此背景下,導師難以對每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導師制往往流于形式。

(四)導師制體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導師制采用的是單向分配模式,即在學生與老師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將一組學生指定給某位老師。這種分配方式忽略了學生與老師的主觀意愿,容易出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老師的研究方向相悖的情況,導致師生對導師制的參與度和認可度偏低,嚴重影響了導師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因此,建立并完善老師與學生相匹配的互選機制,是有效實施導師制的關鍵因素。

(五)師生互動不足

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和有效互動是促使本科生導師制達到預期效果的另一個關鍵因素。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持肯定態度,但對與導師的交流頻次和溝通效果等不盡滿意。我國高校中一位導師指導十幾甚至二十幾名本科生,嚴重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而且大多數導師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根本無暇對本科生進行深入交流和悉心指導。再者,由于國內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很多學生從小養成被動式接受的學習習慣,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傾向于老師的單方面問答。這些因素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得本科生導師制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六)缺少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

本科導師制的建設是一個“學院-導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系統化工程。然而,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導師制并不屬于教育部規定的教學制度,而是基于學院和學院的自身建設和發展。這就導致大多數導師和學生成為制度推行的需要,因此導師更多的是把該制度當成一項任務,而學生也將這項制度認為是對自己的要求和負擔。目前存在的導師制往往只將重點放在“導師-學生”的二元化體系中,忽視了學院層面在導師制中的作用,使得學院主體既無法發揮自身作用,又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和不作為的泥潭。導師對指導工作的熱情以及學生對科研的積極性是保證導師制能夠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現存導師制中三位一體化建設中的缺陷,不僅大大降低了導師指導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學生對指導產生抵觸情緒和應付心態,主要表現為:在施教方面,導師指導的隨意性過大而難以起到實質性效果;在受教方面,學生應付老師的要求而浪費學習資源。學院主體參與導師制三位一體建設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健全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消除“重結果,輕過程”的實施理念。因此,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和評估體系以促使師生之間形成“樂于教,善于學”的良好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校導師制優化策略

本科生導師制雖然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但是國外模式照搬套用于國內高校顯然不能發揮其實質性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現師資浪費和學生不滿的負面效果[8]。為了使本科生導師制能夠在國內高校全面實施以及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們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功能材料專業為例,探究并總結出一系列優化策略,提出從六維角度全面構建優化的本科生導師制新體系(圖1),為推行導師制提供新的思路與見解。

(一)深化導師制認識

對導師制的認識是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前提?,F存的對于本科生導師制的認知不僅局限而且存在諸多不足,我們認識到對于本科生導師制的認知主體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生,而應該是“學院-導師-學生”的三位一體。因此,我們探索了加強學院、導師、學生三者對于本科生導師制認識的有效措施,旨在解決導師制認識不足的問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從學院層面入手,摒棄簡單粗暴、生推硬派的工作方式,針對導師則制定詳細的指導規范手冊,并通過會議的形式對導師制進行詳細的解讀,對導師進行系統化的培訓,并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夠正式擔任本科生導師,考核結果直接與薪酬補貼、獎評優先、評職晉級、出國深造等掛鉤,強化導師對于本科生導師制的認識。此外,開設適應于學生的導師制課程,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并根據導師制學習手冊和課堂內容,制定相關地試題,并對學生進行考核,加深學生對于導師制的認識;導師層面,則積極參加學院舉辦的培訓會議,認真總結會議精神,仔細研讀學習手冊,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問題,清楚地認識到導師制中的三個關鍵問題,即導師制“是什么”,要“導什么”以及“如何導”,正確區分課堂與指導內容的差異以及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區別,將自己對于導師制的心得總結定期向學院匯報,并定期接收學生地反饋,并根據反饋對自身指導及時進行調整;學生層面,首先摒棄被動學習的習慣,對學院下發的導師制學習手冊仔細研讀,并認真聽取課堂上關于導師制的講解,做到對導師制清楚了解?!皩W院-導師-學生”三方主體對于導師制認識的深化,保證了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和深入發展。

(二)構建“學院-導師-學生”閉環體系

“學院-導師-學生”閉環體系是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保障。由于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相較于“導師-本科生”這樣的二元體系而言,“學院-導師-學生”三元體系是更加穩定的。因此,我們探索了“學院-導師-學生”三元體系的構建,旨在疏通矛盾并保障本科生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和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搭建“學院-學生”直接交流通道,學院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并做好記錄和總結,針對非常突出的問題進行專業化的疏導,并對該學生對應的導師進行談話,精準解決矛盾。因此,“學院-導師-學生”三元閉環體系的構建,能夠解決有利于導師制中存在缺陷,保障導師制的順利實施。

(三)建立“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優化模式

導師的數量與質量是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基礎。然而由于專業分流擴招,功能材料專業學生人數大量增加,但教師隊伍建設滯后,導致師生配比較低。此外導師在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壓力比較大,其指導根本無法覆蓋每一位同學?;谠撉闆r,我們探索并建立了“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的指導體系,旨在優化傳統模式以解決師生比過低的問題。該體系的核心在于充分發揮研究生在導師制中的作用,在有限條件下起到補充師資的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導師首先對學生進行宏觀指導(包括選題方向、科研規劃等),然后讓相同研究方向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互相匹配。在科研學習方面,研究生對本科生細化指導(一名研究生指導2-3位本科生),并且定期向導師匯報本科生的科研情況。本科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小問題課題組成員共同解決,大問題經總結后定期向導師反饋,導師再通過組會的形式解決問題。這種良性循環的指導體系不僅可以實現對本科生的個性化、精準化培養,而且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更有利于導師實時掌握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動態信息。經過對試行效果的研究分析,該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導師制的實施并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完善師生互選機制

師生之間的有效配合是本科生導師制有效實施的關鍵。但是現行的單向分配選擇機制易使學生和導師之間出現隔閡而無法形成有效配合。因此,學院經開會研究后制定并完善了一套師生互選機制,以提高學生對導師的滿意度和認可度。該機制的主要內容為大一新生采取隨機分配方式指定給各位導師,讓學生先對自己所學專業以及所有的指導教師進行深入了解。然后在大一結束時,舉行師生雙選會,屆時要求所有導師到場并進行詳細的自我介紹,盡可能使導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互相選擇。這種互選機制不僅給了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也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及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為導師制的實施及推廣做了良好的鋪墊。

(五)建設師生溝通渠道

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有效溝通是保證導師制順利實施的又一關鍵因素。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模式過于單一且嚴重限制交流頻次,不能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制約了導師制的實施與發展。因此,構建多元化交流模式,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采取線上、線下協同進行的交流模式,不僅保證了師生之間的即時通訊,而且最大化增加交流頻次,增進師生感情。在實施過程中,首先,定期(3次/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邀請導師參與學生集體活動,通過直接和間接的互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了解,消除雙方的陌生感,破除師生的溝通障礙;其次,充分利用微信等通訊軟件搭建功能材料專業師生溝通平臺,以便于教師和學生圍繞某一專題發布、回復信息、上傳及下載資料等。而且不定期進行云會議,采取個性化與集體化相結合的指導模式,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對一輔導、一對多解惑或者多對多辯論,及時且有效解決問題。這種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保障了導師制的有效實施。

(六)建全考評激勵機制

本科生導師制的建設是學院-導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系統化工程,三方主體完全參與才能使得本科導師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合理的激勵機制是推動導師制順利運行的動力,而建全的考評機制是保障導師制良性發展的基石?;诠δ懿牧蠈I的自身情況以及建立的“導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優化模式,我們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考評、激勵機制。對于導師的考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考研及就業等為考核主體,并采取學生評價、導師互評和導師自評的評價體系,對導師進行全面考核??己思霸u價結果歸入導師教學檔案,對于優秀的導師進行合理的激勵,包括在薪酬補貼、獎評優先、評職晉級、出國深造等方面進行獎勵,激發導師的積極性??己瞬缓细竦娜∠麑熧Y格,并影響其職稱晉升等,讓導師充分履職盡責。根據本科生的自身情況,為擔任其指導任務的研究生設置適當的勞務費和學分加分等級,促使并激勵研究生做好指導工作。學生的考核由導師和學院共同負責,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學習成績、專業領域文獻的收集整理、參與科研創新實踐的積極性以及科研進度等。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在綜合測評、獎學金評選、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等方面優先考慮。合理的激勵機制不僅提高了導師的工作熱情也改善了學生對學習和科研的態度。完善的評估體系更是保障了導師的指導質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師資的浪費,為導師制的全面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現狀進行對比分析,歸納出國內高校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我校功能材料專業導師制的實際運行效果,從六維角度全面優化基于個性化培養的本科生導師制模式,解決導師制目前存在的各種弊端,初步實現了對本科生精準化、個性化的培養目標?!八街?,可以攻玉”,我們的實踐結果和優化策略為本科生導師制能夠早日本土化、規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參考文獻:

[1]倪宏玲.面向“雙一流”建設的本科生教育培養體系建設[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108-110.

[2]胡軍,劉燕德,徐佳,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舉措[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3):197-215.

[3]劉凡豐.獨具特色的牛津大學本科教學管理制度[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6):60-63.

[4]徐向陽,袁煒,劉海龍.回顧與展望:本科生導師制的由來與未來[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05):128-129.

[5]劉宿城,劉曉東.電氣類專業本科導師制現狀及培養標準初探[J].大學教育,2020(05):93-95.

[6]王軍,馬彬.高校本科生導師制與師道自覺研究[J].西部學刊,2020(07):56-58.

[7]龔峰,劉夢瑋,汪小曼.本科生導師制創新模式——專業學習支持小組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64):112-113.

[8]王重慶.中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分析與改進[J].河南化工,2019,36(08):56-57.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實踐創新教學體系研究”(批準號:2019GGJJG433);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學教改重點項目“面向個性化培養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優化——以功能材料專業為例”(編號:2020JG-A05)

作者簡介:王志遠(1983-),男,漢族,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型能源材料與器件。

猜你喜歡
本科生導師制精準化個性化
為小學英語個性化合作學習單做加法
構建大學生精準就業服務體系思考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化研究
基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綜合設計改革與實踐
我國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輸送分析
我國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輸送分析
學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的實施策略
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現狀分析
構建能動專業本導制實施的路徑研究
同桌寶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