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田縣板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2021-06-17 11:37林云晏紹良李愛華李金柱夏建中
湖北林業科技 2021年2期
關鍵詞:產業發展

林云 晏紹良 李愛華 李金柱 夏建中

摘 要: 通過對羅田縣板栗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歸納總結了板栗主要栽培模式、栽培技術和當地現有的板栗加工產品,分析了板栗產業為縣域經濟和林農帶來的經濟效益,闡述了科技支撐在全省板栗產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針對目前板栗產業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從標準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生產高附加值加工產品、培育良好的營銷市場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板栗產業;產業發展;羅田縣

中圖分類號:S6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020(2021)02-0037-05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in Luotian County

Lin Yun(1) Yan Shaoliang(1) Li Aihua(2) Li Jinzhu(2) Xia Jianzhong(3)

(1.Luotian County Forestry and Industry Bureau Luotian 436600;2.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 Wuhan 430075;

3.Luotian county Forest Seedling Administrative Station Luotian 436600)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Luotian County,the authors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cultivation management,techniques and local processed products of Chinese chestnut.And then,we analyze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to county economy and forest farmers,and we gi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Furthermore,f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the authort put forward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andardized planting,intensive management,production of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development of market with good marketing environment and brand building.

Key words: chinese chestnut industry;industry development;Luotian county

1 栽培歷史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在湖北省分布廣泛,以鄂東片、鄂北片、鄂西及鄂西北片三大區域為主要種植區[1]。湖北省板栗栽培歷史悠久,以羅田板栗最為出名。據《羅田縣志》記栽,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人工栽培板栗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就有板栗栽培嫁接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板栗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板栗產區尤其是大別山區的支柱產業。羅田板栗有三個飛速發展時期,一是1985年羅田縣被國家計委、林業部確定為全國板栗生產基地縣,并給予一千萬的資金扶持,羅田縣委縣政府做出了“發展板栗生產,加快脫貧致富”的科學決策,助推了板栗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這個時期的板栗貨暢價揚,貨幣比值高,板栗大部分用于出口;二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歷屆縣政府帶領人民大力發展板栗。國內市場需求旺盛,政府、領導重視,出政策出資金促發展,抓市場營銷,板栗產銷兩旺,為羅田經濟騰飛插上翅膀,促進了農民脫貧致富,也叫響了羅田品牌,為羅田贏得了聲譽。這個時期羅田的板栗開始進行簡易加工,建凍庫,做板栗罐頭等加工產品;三是本世紀初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大量耕地開始退耕還林,鑒于當時板栗市場價格尚可,板栗又迎來了一次大的發展機遇,退耕地栽上了大量的板栗苗。這時,市場上全國各地板栗開始批量出現,仿冒羅田板栗低價銷售,一些不法商販也將外地板栗偷運回羅田,冒充羅田板栗對外銷售,對羅田板栗的品質和品牌造成了嚴重打擊。

2000年羅田縣被原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并先后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經濟林建設示范縣”和“全國板栗優質豐產標準化示范縣”。2008年羅田板栗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2年注冊羅田板栗地理標志產品地和地理證明商標,但因管理使用不當,品牌效應始終未得到充分發揮。

2 板栗資源栽培現狀

板栗適生性強,在海拔2 800 m以下地區均能栽培[2]。羅田板栗資源最為豐富,也是中國南方板栗最大的板栗產區。目前羅田主栽板栗品種為‘八月紅‘ 烏殼栗‘ 金栗王‘ 六月暴等通過湖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的良種以及‘羊毛栗‘ 九月寒‘ 桂花香‘ 淺刺大板栗‘ 油栗等農家品種。

羅田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縣域經濟沒有支撐產業,全部是小農經濟,商品經濟不發達。從八十年代開始,全縣板栗栽培面積和產量均有大幅提高。1985年以前,全縣板栗僅0.44萬hm2,產量僅0.3萬噸;九十年代板栗栽培面積發展到4.33萬hm2,產量達到2.5萬噸;2000年以后,全縣板栗栽培面積就達到6萬hm2,產量達到近5萬多噸,在高產的2011年,全縣板栗產量接近7萬噸。由于近幾年板栗效益不高,市場疲軟,板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有下降。2019年全縣板栗面積回落到4萬hm2,產量3.5萬噸。

3 主要栽培模式與栽培技術

3.1 板栗栽培方式

板栗在湖北分布廣泛,栽培歷史悠久。按照群眾的種植習慣以及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板栗主要種植方式為以下三種:

直播造林:在選擇好的造林地按一定株行距挖穴,每穴播1~2粒栗種,出苗后視其生長狀況伐掉一株或任其生長。這是早期的栽培方式。

實生苗造林:先在苗床播種培育板栗實生苗,冬春季移到造林地,第二年用良種穗條嫁接。這種栽培方式現在還在沿用。因實生苗適應性強,造林成活率高,嫁接后良種苗保存率高。

嫁接苗造林:在苗床播種板栗培育砧木,再用良種穗條進行嫁接,次年用嫁接苗造林。

3.2 主要栽培模式及栽培技術

板栗栽培目的是取食板栗籽實。目前主要有零星栽培、板栗純林、板栗與其它樹種混栽、板栗立體復合種植四種栽培模式。

3.2.1 房前屋后零星栽培模式

群眾利用自己房前屋后零星地塊自發種植的板栗樹,收獲栗果主要供自家食用。

3.2.2 純林栽培模式

全部用板栗苗造林模式。栽培技術要點:①種植密度:株行距3 m×4 m,一般種植密度為50~55株/666.7 m2;②定干:在板栗栽植時或栽植1年后進行。在板栗主干距地面60~80 cm處截斷,促其萌發側芽,選定3個枝條培養一級主枝,抹除其余芽。依此方法培養二級主枝,構建良好樹形。

3.2.3 混栽模式

用板栗苗與其它樹種間隔混栽模式。例如板栗與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玉蘭Magnolia denudata、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等混栽。

栽培技術要點:①種植密度:板栗株行距為4 m×6 m,其它樹種在6 m行距中視苗木大小或用途按一定株距定植。若是育苗可密植、若定植造林可稀植。②定干:板栗定干同上。其它樹種根據其用途定向培養。

3.2.4 立體復合栽培模式

在板栗新造林中或老林下套種(間作)其它植物(農作物、藥材、茶葉、菌類等)的栽培模式。

板栗為落葉喬木,收益期長。春冬季林地光照充足,夏季高溫枝葉茂盛遮擋強光,很適合林下植物生長。但是在新造林的頭3~4年,栗樹主要是進行營養生長,培養好的樹形。這期間沒有產量,還需要投入資金做好苗木養護,因此沒有任何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的板栗老林出現品種退化、樹勢衰弱、抗性降低,減產嚴重甚至不接板栗。利用板栗林中空地發展立體復合栽培,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是解決造林初期無收益、低質低效栗林的有效途徑。

栽培技術要點:①種植密度:板栗新造林株行距為3~4 m×4~6m,老林先調整密度,保持45株/666.7 m2栗樹。②套種植物的選擇與栽植技術:在選擇板栗林間套種植物時,一定要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所選植物是在當地能生長的,最好是有原始分布或栽培歷史的,而且植株不能高大,不與栗苗爭光、爭地、爭肥。有良好市場前景也是尤其重要的。在栗苗間種植時要留足栗樹主干周圍80~100 cm樹盤不耕作,保證不影響栗樹生長。③管護技術:新造林板栗苗及時做好定干和樹形培養,板栗成熟林在栗實采收后依樹勢進行整形修剪,為來年提高產量打好基礎。在進行肥水科學管理的同時,做好冬季的清園工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④及時采收:套種(間作)植物在成熟時及時采收,采收時盡量少帶走土壤,不對栗苗(栗樹)造成傷害。

4 板栗加工現狀

板栗果實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被譽為干果之王”“鐵桿莊稼”[3],可加工制作多種產品[4]。過去,羅田的板栗加工主導產品是板栗罐頭,工廠多,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市場營銷能力差,只是通過價格戰爭奪客戶。企業各自為政,進入了價格大戰怪圈。其間也成立了板栗加工協會,因會員素質參差不齊,遵守章程意識淡薄,協會短暫運行后,行同虛設。2012年全縣板栗加工企業進行了整頓,由原來的181家精減到45家,發展了綠潤、華麗兩家龍頭企業,依靠本地質優價廉的原料,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超低的板栗收購價也使板栗種植者成本難保,整個產業發展處于低迷狀態。

在加工方面,羅田全縣板栗年庫存能力達4.5萬噸,加工能力3.5萬噸,年產值12.3億元。前后出現了5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綠潤、華麗、大別山藥業、大自然、弘福、),建有食品工園1處,4家企業入駐(綠潤、益佳、弘福、秋碩),8家企業(弘福、益佳、綠潤、秋碩、大別山藥業、佳佳、華麗、大自然)實現了標準化廠房建設,安裝了自動化生產線,衛生條件、污水處理全部達標。還有潤和、栗鄉、泰發、豐潤、惠達、剪羅春6家中型企業,16家小型板栗罐頭加工企業,7家小作坊企業,電商企業、微店200多個,冷藏企業眾多。主要加工產品有鮮板栗仁,銷往蔬菜批發市場,每年300~500噸;板栗仁、板栗丁,約1.1萬噸,主要銷往韓日及歐洲,供應國內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板栗罐頭、板栗甘露煮6 000萬瓶,主要供應國內中小型餐飲企業;保鮮板栗仁1 200萬袋,供應小型餐飲企業;休閑零食板栗仁,少量供應超市。

5 板栗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

歷史上板栗一直是羅田縣的支柱產業,常年產量4.5萬噸,平均收購價格5.8元/kg,銷售收入2.6億元;2011年最高年產7萬噸,平均收購價5.6元/kg,銷售收入3.9億元;2016年最低年產1萬噸,平均收購價格10元/kg,銷售收入1億元。全縣約10萬戶從事板栗種植,戶均收入3 000元。

板栗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的季節性用工,尤其是秋季,且都是重體力活。從采摘、銷售、收購、運輸、貯藏、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到物流、商流各行業,帶動了大量的人員就業,繁榮了縣域經濟,弘揚了羅田的美譽度.每年板栗上市,從事板栗收購的大小商販層級多,一道販子上門收購,二道販子坐地收購,三道販子長途販運并對外批發,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從事板栗收購的人員高峰年份達10 000多人,商販3 000余人,從事收購的攤點1 300多個,從事運輸的車輛500多臺,板栗冷凍倉貯點80多個,冷凍能力達4.5萬噸,可以說板栗是富民活縣的主導產業。

6 科技支撐在板栗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近年來在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現代經濟林產業技術體系和經濟林行業計劃等項目的扶持下,湖北省板栗產業技術不論是宏觀層面上的優勢區域布局和產業經濟技術上,還是新品種的引進和自主選育以及栽培加工技術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為本省板栗品種結構和成熟期結構調整、栗實品質的提升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板栗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6.1 創建了一批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企業)

以“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標準化示范園”等多種形式,在羅田縣建立了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試驗示范基地,科技對接試驗示范基地,并逐步涌現出一些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和引領著全縣板栗科技創新基地(企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縣板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6.2 良種選育不斷創新

羅田縣板栗種質資源豐富,是名富其實的板栗基因庫,板栗品種多達十余個。相關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的研究選育出的‘鄂栗1號‘六月暴‘金栗王‘八月紅‘烏殼栗‘金優2號被審定為省級優良品種。

6.3 良種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為保證新造林使用板栗良種壯苗,也為全縣板栗老林改造對板栗良種資源的需求,已建立大面積的板栗豐產示范林和良種采穗圃。

6.4 板栗高效栽培技術創新

栗林培育力求達到標準化造林、集約化管理。經多年研究明確了新造林初始密度及成林后每畝留株數;根據不同栗林土壤養分狀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并結合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使得栗林增產達到30%~50%;應用硒肥施用技術培育富硒板栗,改善了板栗品質,增加了板栗附加值;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栗林間空隙地套種(間作)農作物、藥材、菌類、茶葉等適生的低矮植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林地經濟效益,解決了板栗新造林前期無收益、成林如何可持續經營的難題,為產業的不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 板栗科技成果轉化

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黃岡師范學院、武漢輕工大學、湖北省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一直致力于湖北省板栗科研與新技術推廣工作。先后承擔了國家、省部級板栗科研項目技術研究,已獲得科研立項47項、成果獎7項、授權板栗專利53項。其中“‘八月紅板栗新品種選育與栽培配套技術研究”“板栗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成果都在羅田縣進行了應用示范。選育出的板栗良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也進行了推廣。這些成果的轉化,為板栗種植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創新了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板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8 存在問題

8.1 產業區劃滯后、產業目標導向有待提高,產業投入偏少

全縣板栗產業發展科學規劃還欠完善,按照產業目標、各產業發展環節協調不夠,針對性不強,對產業發展支撐力不夠。羅田縣不同鄉鎮板栗主栽品種各有不同,成熟期、品質、價格均有差異,但目前缺乏這方面的調查,沒有做出合理的區劃。

8.2 良種培育和良種基地建設嚴重滯后,良種使用率低、栗實品質有待提高

板栗區域性良種十分缺乏,引進品種缺乏系統的實踐科學依據,地方品種不能滿足板栗產業基地快速發展的需求,已有的優良品種數量和等次還比較有限。同時良種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用于嫁接育苗的良種穗條供應不足,導致生產中良種、優質種苗缺乏,良種在實際生產中使用率低,致使板栗產量、品質不高,大大降低了板栗的商品價值。

8.3 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板栗林地單位面積效益較低

板栗種植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重造輕管,廣種薄收,不少栗林處于荒蕪或半荒蕪狀態,。肥水不足、整形修剪不當、病蟲害嚴重,未能實行集約化管理,單位面積產量低、效益差。加之近幾年為了追求短期效益,部分林農在栗實還未成熟時提前采收,導致栗實不飽滿、色澤差、風味淡、易霉爛不耐貯藏,品質嚴重退化。

8.4 全縣板栗加工總體水平不高、企業偏少

板栗加工基本上還是作坊式的生產,相關果品加工企業較少,上規模的更是鳳毛麟角。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歸根到底在價廉、質優、貨特三個方面,三個方面提高競爭力的前提條件是企業要上規模、上水平。

8.5 貯藏、保鮮、加工技術相對滯后,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識

板栗產業仍處于“以量取勝”,靠“數量擴張”為主,產品結構中“好的不多的問題仍很突出,產品的品種和質量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大路貨多、名優特新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低檔和劣質品多、高檔和優質品少。加工主產品仍以板栗罐頭為主導產品,產品檔次與附加值低,雖開發了速凍板栗仁、板栗飲料、板栗雞湯等新產品,但一直未能形成規模生產。產業鏈短、產品加工增值程度低,過分偏重于產中環節,產前、產后環節的發展不足,特別是產品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是整個產業鏈條中最薄弱環節。

8.6 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

板栗采摘、剝殼、加工的機械化程度低,生產過程勞動力投入多,勞動強度大,加上生產資料(肥料、農藥、農膜等)價格不斷上升,生產成本不斷升高,阻礙了板栗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板栗采摘靠人工打落或人工撿拾。農村務工人員中50~60歲占20%,60~70歲占50%,年老體弱,對于板栗種植戶而言,用工成本高且效率低。

8.7 產學研結合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產學研結合欠緊密,研究成果的轉化力度不大,而大部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有限,與科研機構及大中專院校合作研究的意識薄弱,導致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效益,阻礙了產業鏈的長效發展。

9 對策

9.1 板栗種植全面步入標準化造林、集約化管理軌道

板栗種植品種是基礎,良種是關鍵。大力推廣經審(認)定的優良品種,對低質低效栗林進行品種改良,實現生產良種化、栽培品種區域化。栗園造林、管理科學化,嚴格執行標準化的造林密度,推廣先進的測土配方施肥、適時“三噴”等技術。同時大力宣傳板栗病蟲害生物防治工作,要制訂措施,整合植保、林業、農技等相關部門的技術力量,形成合力,加強病蟲測報工作,建立完善全縣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為栗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力爭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促進栗園早投產和增產豐產,提高栗園集約化經營水平。

9.2 實施森林食品(無公害)戰略,提高板栗籽實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要緊緊圍繞“一流的產地環境”和 “農藥安全使用和果品質量安全”的主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應對“綠色壁壘”,增強板栗市場競爭能力。

要制訂全縣板栗森林食品生產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對板栗生產基地環境、生產過程和栗實進行全程監控;建設板栗森林食品生產示范基地,大力普及應用板栗標準化生產技術,創造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開展森林食品質量認證,推行綠色營銷,打出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擴大出口。

9.3 推廣板栗多種種植模式技術,開展復合經營,發展板栗林下經濟

板栗新造林頭3~4年沒有產量,也就沒有收益;部分板栗成林品種退化、林中間隙大,土地利用率低,更無效益可言。因此經營好林權制度改革后的大面積板栗林,除大力改造更新現有低質低效的老林、發展良種高效林外,充分利用土地進行套種(間作)矮稈植物,開展林農復合經營,發展林下經濟,是為林地提質增效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板栗產業可持續經營的一項值得推廣的措施。

9.4 大力發展板栗加工業,提高栗實商品附加值

加強板栗貯藏、保鮮、運輸的配套技術研究。同時加快板栗新產品開發步伐,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產品由目前的單一食品加工型向食品、藥用、保健綜合加工型轉變,提高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9.5 增強品牌意識,注重品牌保護

全面開展品牌意識的宣傳,對已注冊的羅田板栗地理標志產品地和地理證明商標,應注重保護并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加強品牌建設,做強精品品牌,以品牌創效益。

9.6 培育板栗營銷市場,增加市場份額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生產環節的品種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加強管理,改善貯運條件,提高商品質量,變鮮板栗一季銷售為四季銷售,并不斷創立新的品牌,以精品名牌闖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政策,營造更為寬松的市場環境;加大廣告宣傳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努力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提高市場份額,立足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板栗生產目前正處于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羅田為本省板栗主產區,其興衰事關全省板栗產業的發展。因此完善板栗產業生產與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加大投入力度,增強產業發展后勁,使板栗大縣成為名副其實的板栗強縣,是羅田也是本省板栗生產發展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劉紅,宋光森.制約湖北省板栗產業化的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4(9):115-116.

[2]羅克嬋.淺談板栗低產園改造技術[J].林業科學,2019(12):102.

[3]曹滌環.板栗的采收與貯藏[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1(7):41-42.

[4]高海生,常學東.我國板栗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進展[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30(2):1-10.

(責任編輯:鄭京津)

猜你喜歡
產業發展
商業模式是新媒體的核心
關于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對達州市富硒茶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海南省熱帶花卉文化研究
哈爾濱市國際貨運大通道建設面臨的挑戰和思考
海南黑山羊研究進展與產業發展思路
一帶一路下產能轉移視角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研究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紅色旅游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