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頭山渤海墓地出土漆奩紋飾解讀和歷史價值

2021-06-22 09:07馮恩學高銣婧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龍紋紋飾

馮恩學 高銣婧

吉林和龍龍海墓區是公元8世紀后半葉到9世紀前半葉渤海重要的王室墓地。2004至2005年和龍渤海王室墓群進行發掘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和龍市龍海渤海王室墓葬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6期。。2005年在該墓地Ⅷ號臺發現一座同封異穴墓,墓上有方形建筑臺基,18塊礎石呈回字形柱網分布,有較多的建筑瓦件出土。臺基中有2個并列墓室,皆為磚槨木棺。在西側的墓室(M13)內出土了2件漆器,其中1件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造型秀美、圖案精美絕倫。漆奩胎體出土時已基本腐朽不存,僅剩一些殘缺不全的漆膜,漆膜出現嚴重扭曲、變形、斷裂等現象,部分漆膜已有酥粉現象,粘貼在漆膜上的部分銀飾也出現腐蝕酥粉現象,另有部分銀飾花紋與漆膜整體脫離。經過湖北省博物館文保部李瀾、程麗臻長達一年的修復工作,這件珍貴的漆奩得以重新恢復原形。李瀾、程麗臻曾撰文詳細介紹漆奩制作工藝和修復工藝②湖北省博物館文保部:《吉林省渤海王室墓地出土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修復》,《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程麗臻還撰文對漆奩蓋面上的紋飾題材和寓意進行了解讀③程麗臻:《唐代梅花瓣形漆奩銀平脫毛雕銀飾工藝賞析》,《文物天地》2017年第3期。,使人們對這件漆奩價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其中對個別題材的定名還存在不妥之處,部分花紋細節的復原有誤,故有必要對漆奩蓋面紋飾題材定名和藝術特點再加以進一步探討。

根據發掘簡報,漆奩出于木棺的頭端,內裝有1件銅鏡、1盒哈喇油、3個紙袋胭脂粉,可知是成年女性的化妝用具。漆奩蓋高2.8厘米,直徑28厘米,八曲梅花形。此件漆奩采用金銀平脫的工藝,銀片厚度0.25 毫米。傅舉有先生認為①傅舉有:《中國漆器金銀裝飾工藝之二——金銀平脫漆器》,《紫禁城》2007年第4期。陳燦平:《唐千秋鏡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5期。金銀平脫工藝流程大致是:1.制作素胎或素色漆器。2.制作金銀薄片,先將黃金、白銀捶或碾壓成0.25至0.5毫米厚的薄片,并雕刻出單個的花草、飛禽、走獸、人物等圖形,然后將制作好的金、銀薄片紋樣粘貼到器胎預先設計好了的位置。3.在貼好圖形的器胎上髹漆,陰干后再次上漆,如此反復進行多遍,直至漆層掩蓋住金銀圖形。4.待漆干到一定程度,反復進行壓磨,直至閃光的金銀圖形完全露出來為止。由于金銀片貼花與漆面平齊,又自漆面中脫露出來,所以,當時就把這種漆器工藝叫作“金銀平脫”。平脫技法與普通貼花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花紋與漆面同一平面,這件梅花瓣形漆奩所貼金銀花紋中較寬的地方還雕刻有細紋,但不將金銀片刻透,謂之“毛雕”②申永峰、劉中偉:《唐代金銀平脫工藝淺析》,《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該漆奩為木胎,在深褐色漆地兒上,將0.25 毫米厚的銀飾嵌貼于漆器上,再反復髹漆直至漆面與銀片紋飾達到同一平面。

這件銀平脫梅花瓣形漆奩奩蓋上的紋飾主要分布在蓋頂中心和外側兩大區域,蓋頂中心紋飾由云紋盤龍、鎖鏈圈、外繞花卉飛蟲三個部分組成,外側紋飾由4組人物蓮上戲耍、4組禽鳥銜帶飛組成(圖一)。

圖一 漆奩蓋的花紋

一、盤龍范式藏特色

蓋頂中心是盤龍紋(團龍紋)(圖二:1)。唐代盤龍紋在銅鏡上所見最多,形態花紋基本大同小異,按照龍口和鏡鈕的位置可以分為兩種基本范式。A 型口向著鏡鈕的龍吐寶珠型(圖二:2),B型口向外鏡鈕在頭后型(圖二:3)。漆奩的盤龍口向外,在頭后的頸上有一顆火焰珠,龍頸擋住火焰珠的下半部,與唐鏡盤龍紋B型構圖相同。漆奩上龍紋的特點符合唐鏡盤龍的基本特點,如獸形的粗壯身體呈C形,四肢足全部露出而不是藏一足,細尾細頸與身差別明顯,長尾纏一足,小頭張大口,吐舌過唇,雙角三爪肘生毛,整體造型具有精神飽滿的活力等??芍?,漆奩龍紋創作是遵循了唐代盤龍基本范式。

圖二 漆奩蓋頂紋飾與唐鏡盤龍兩種范式

唐銅鏡龍紋細部處理一般比較簡單,有簡潔明快的特點。西安郭家灘唐第65號墓出土的是唐銅鏡龍紋細部處理最常見者之一①傅舉有:《中國漆器金銀裝飾工藝之二——金銀平脫漆器》,《紫禁城》2007年第4期。陳燦平:《唐千秋鏡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5期。(圖二:2),代表了龍紋鏡的龍紋細部藝術簡潔之風。該鏡邊緣有“千”“秋”銘文,是唐玄宗在千秋節賜給群臣的鏡。唐開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左丞相張說等人表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玉四方。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雹冢ㄌ疲堈f:《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并敕旨》,載《張燕公集》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3頁唐玄宗采納張說等人的建議,將自己的生日每年農歷八月初五立為“千秋節”?!扒锕潯边@一天在所有的慶?;顒咏Y束后,大臣們紛紛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

漆奩龍紋細部和花紋設計制作比賜給群臣的千秋鏡龍紋華美精致,有皇家貴族氣派。程麗臻評價此龍“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是最具藝術美的龍紋造型之一”。細察漆奩龍紋,還有其他唐龍紋所不見或罕見的特點:其一,猛獸之目,猶如豹眼,與常見的鱷魚之目不同。其二,龍舌超長,向下垂探勾卷,這是模仿蛙、蜥蜴吐舌捕蟲之創意。其三,雙角位于眼后,與常見位于眼前不同。其四,前頸后尾有相同的纏帶紋,與常見的頸、身、尾都飾相同的鱗片不同。其五,蠶形腹,腹部肚皮是節狀帶形,上邊還有一條細密斜線窄帶,表示短毛。其六,前后肢的根部都生出一條向上揚起的羽毛。這些超常設計,不僅增加了龍的華美和威猛氣勢,還渲染了具有非凡的神異靈性。神龍居于中心,是紋飾圖案的核心主題,不僅有吉祥高貴之意,還有護佑安全之能。

遼早期的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一面銅鏡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遼耶律羽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1期。,直徑28厘米,厚1厘米。龍紋造型與遼宋時期龍紋差異甚大。遼宋時期龍紋處于由唐獸體龍向元明時期的蛇體龍轉變時期,身軀明顯變細而靈活,頸部和尾部變粗與身體銜接有漸變趨勢,卷曲身體藏一足的三足龍是基本型,張口但舌短,一般不過唇。耶律羽之墓銅鏡龍紋與唐代龍紋風格一致,身、頸、尾的粗細差別明顯,四肢足,口吐長舌。不僅如此,其腹部的細節,是節狀的“蠶腹”,節狀帶之上也有一條細密斜線窄帶(圖二:3),這個細微特征與龍頭山渤海墓漆奩龍紋的蠶腹處理方法一致。故可以判斷耶律羽之墓鏡是唐代鑄造之鏡,而非遼鏡。遼初太祖阿保機帥軍滅渤海后,在渤海之地建東丹國(東方契丹國之意),任命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回軍時太祖病逝,次子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對耶律倍不信任,耶律羽之是東丹國之相,是東丹國的實際掌權者。耶律羽之墓鏡龍紋造型生動,神形兼備,每一部位都充滿活力,制作工藝特別精致,是唐代龍紋鏡中最精美者,應該是渤海國王室之物,渤海國亡被耶律羽之所得,死后隨葬墓中。

二、蝴蝶翩翩戀花叢

盤龍外繞一圓圈為界隔,放大圓圈可以觀察到是環環相連的鎖鏈,每節是扁方形環,環前部有舌型凸起,前一環的尾邊穿后一環的舌尖,環環扣接,可知不是繩紋,可稱之為“鎖鏈紋”(圖二:1)。齊東方先生在《唐代金銀器研究》中曾對這種紋飾進行討論①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44頁。,稱其為繩索紋“像麥穗,又似鏈條”,其作用是作為紋樣的邊框將一件器物上的多種紋飾分割開。例如,陜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鎏金翼鹿鳳鳥紋銀盒,盒底中心是一只銜綬的鳳鳥,中心層鳳鳥紋紋飾外飾有一圈繩索紋,用黃金制成,形狀為實心的心形環,環環相連②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頁。(圖三:1);西安市長樂坡出土的唐代的“四鸞銜綬”銅鏡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現代修復理念與傳統修復技術的結合——唐代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銅鏡的保護修復》,第八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會議,2004年,廣州。(圖三:2),內外兩圈用金絲制成的圓圈環繞。內外兩圈用金絲制成的圓圈環繞。鎖鏈紋是唐代金銀器皿上界隔裝飾手法之一,漆奩的界隔也是銀片制作,是借鑒了金銀器的工藝美術。一線界隔紋飾,仍能毛雕如此復雜精美,一絲不茍,工藝精湛,可見一斑。

圖三 唐代金銀器上的鎖鏈紋

在鎖鏈紋的外邊緣是一圈纏枝花草飛蟲組合紋飾。以波狀連續的植物藤蔓為骨架與蓮花相結合,組成纏枝花紋,向左右延伸,是唐代流行的纏枝圖案,有纏纏綿綿的美好寓意。蓮花的蒂莖設計成連弧形,16只蒂、16朵花,巧妙形成一花雙蒂、朵朵連理的圖案?;▍采嫌泻w舞(程文介紹有8 只蝴蝶,修復后原位僅存平翅蝴蝶1 只;另有1 只平翅蝴蝶、1 只立翅蝴蝶被誤置在飛鶴圖、人物圖之外),動靜相結合,組成了一副細膩而生動瑰麗圖案(圖二:1)。

唐代李商隱以蝶入詩的有29首,內容涉及情愛、世情和人生際遇。在其名篇《錦瑟》中曾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崩畎自凇堕L干行》中,則用“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描述蝴蝶的成雙成對、翩翩飛舞,反襯夫妻的離愁別恨,意境悠遠。在傳統文化的通俗比喻里,蝴蝶象征男子,花朵象征女子④賈璽增:《四季花與節令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86頁。,人們也習慣上將蝴蝶和一些花卉圖案的組合紋飾稱為“花蝶紋”或者“蝶戀花”,等等,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才子佳人”與“才郎淑女”愿望的表達。

必須注意的是,大花的上部修復出錯,把花蕾上方兩個抱合的葉子,理解成“蝙蝠紋”。圖二上圖右側的花朵保存最完整,中心是塔形的花蕾(程文說有8 只蜜蜂,疑此被誤認為蜜蜂,或粉毀未粘貼上),上邊是兩層左右抱合的葉子,葉尖人字形相觸,是含花待放之態。圖二上圖左側的花朵上的最外層的抱合葉子銀片完全掉了,修復者用銀粉修復成“蝙蝠紋”(圖二:1)。

三、童戲胡騰蓮上舞

漆奩蓋頂外側紋飾為八個梅花瓣位置的紋飾圖案,是四組人物戲舞、四組禽鳥祝壽圖案,采用交叉分布對稱布局的形式設計。

人物戲舞又分雙人正立跳舞和雙人倒立雜耍兩類。

雙人正立跳舞圖,從頭戴皮帽和足穿皮靴特點可以確定是胡人,從舞姿特點可判定是唐朝流行的胡騰舞(圖四:1)。胡騰舞是北朝隋唐時期傳入中原地區,主要流行于入華的胡人當中,逐漸被漢人所接受,并流傳開來。其以踢踏跳躍為主要表現形式①陳海濤:《胡旋舞、胡騰舞與柘枝舞——對安伽墓與虞弘墓中舞蹈歸屬的淺析》,《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唐劉言史《王忠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中就有關于胡騰舞的記載:“石國胡人兒見少,蹲舞尊者前急如鳥??棾赊碧摷忭?,細氎胡衫雙袖小。手中拋下蒲萄盞,西顧忽思鄉路遠。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四座無言皆瞪目,橫笛琵琶遍頭促。亂騰新毯雪朱毛,傍拂輕花下紅燭。酒闌舞罷絲管絕,木槿花西見殘月?!雹谂矶ㄇ颍骸度圃姟?,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84卷。詩句“蕃帽虛尖頂,細氎胡衫雙袖小”,“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都與漆奩上的人物形象紋飾一致。李端詩歌《胡騰兒》中也有描述:“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發?!雹叟矶ㄇ颍骸度圃姟?,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84卷。這兩首詩包含了大量的關于胡騰舞的信息,從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胡騰舞的大體舞蹈形式和動作,主要是跳躍的踢踏舞為主,十分細碎繁密,但均合乎音樂的節奏。胡騰舞本就是西域舞種,傳入中原后加以融合發展,成為散樂百戲中的穿插舞蹈。

從出土考古資料觀察,胡騰舞圖在隋唐時期廣泛流行,按照其起舞的場所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基本范式。第一種為在地毯上跳舞,如西安東郊唐蘇思勗墓中的樂舞壁畫④陜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組:《西安東郊唐蘇思勗墓清理簡報》,《考古》1960年第1期。(圖四:4),樂隊坐在地上伴奏,站在中間的地毯上是一個深目高鼻,滿臉胡須的胡人,高提右足,左手舉至頭上,像是一個跳起后剛落地的舞姿⑤熊培庚:《唐蘇思勗墓壁畫舞樂圖》,《文物》1960年第1期。;第二種為在平地上舞蹈,如隋代的安伽墓石塌后屏第一幅和第六幅樂舞圖,“亭前有石階,庭院內正在表演舞蹈。中間一人身著紅色翻領緊身長袍,袍內穿有紅色內衣,腰系黑帶,淺色褲,紅襪,黑色長靴,正拍手、踢腿表演胡騰舞”(圖四:2)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北周安伽墓》,《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6期。;第三種為在蓮花上跳舞,如在河南安陽的范粹墓出土的黃釉瓷扁壺⑦河南省博物館:《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1期。(圖四:3),其上有一組樂舞圖紋飾,一男舞者立于蓮花臺上,身穿胡服,頭部微微低下,右臂舉起,左臂下垂,左足踏在蓮花上,右足稍稍抬起做跳躍舞動狀。又如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齊綠釉扁壺⑧馬東海:《固原出土綠釉扁壺》,《文物》1988年第6期。,其上的樂舞圖案中有一人物形象,右手舉過頭頂,左臂向后,右腳在后,左腳在前,于蓮花座上做奔騰跳躍狀,其頭戴蕃帽,身穿胡服也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第一、第二范式都是對于現實生活中胡騰舞者形象在唐墓壁畫中的一個直觀反映。第三范式于蓮花上起舞與現實演出情況有所不同,應是古代工匠對于胡騰舞形象的一個藝術化提升,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現。

圖四 北朝到遼代的胡騰舞者

漆奩上于蓮上起舞圖屬于上述第三種范式,右側舞者左腳抬起右腳腳尖點在蓮蓬正中心,作踢踏跳躍狀。屈右臂向前,伸左手。舞者左肩上有長長的飄帶隨著舞者的舞動隨風飄舞。頭戴蕃帽,尖頂,帽尖向外側偏(因為左位者帽頂向左偏,根據對稱原則右位者的帽頂應該向右偏,由于銀片脫落,修復時把右側帽頂方向復原成向左,乃誤),中空,身穿寬松上衣,但是兩袖窄小,這是西域民族服裝形式,與唐代的寬松長袍有一定的區別,脖子上戴有頸圈,下為寬松長褲,外穿一短靴,整體來看屬于胡人裝扮。左側舞者與右側舞者對稱分布,動作神態均一致。這種搭配方式在考古發掘中也有類似發現,如遼耶律羽之墓的彩繪樂舞人物形象,每個樂舞人物在腰前和腰后都拖著一條常常曳地的寬飄帶①馮恩學:《耶律羽之墓彩繪樂舞人物藝術形象的探討》,《邊疆考古研究》第10輯,2011年。;此外類似的飾物搭配也見于遼塔浮雕上的胡人樂舞圖⑨巴景侃:《遼代樂舞》,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6年,第69-71頁。,如天津薊縣獨樂寺白塔浮雕樂舞圖,舞者頭戴尖頂帽,腰部有寬飄帶飾。

雙人倒立雜耍圖,倒立的人物為僅披戴圍兜的童子形象(圖五:1)。這種倒立起舞的方式也是樂舞百戲中的穿插舞蹈,最早常見于東漢的畫像磚和壁畫上。內蒙古和林格爾地區東漢壁畫墓中的《寧城圖》也見倒立形象(圖五:3)⑩武彩霞:《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中的樂舞百戲》,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到隋唐五代時期仍流行于世。1991年在西安市灞橋區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金鄉縣主墓出土的獨臂倒立俑,此俑右臂獨立撐地,雙腿在空中交叉前伸,弓

腰抬頭,姿態矯?、诶总姡骸稄脑翰匕賾蛸缚礉h唐間“百戲”的發展》,《文物天地》2017年第5期。(圖五:2)。漆奩上的童子倒立紋飾,右側童子雙手撐在荷花蓮蓬正中,頭部仰起,柳葉眉,圓臉,深目,頭發短小,身體矮圓,雙腳朝上,身體呈“s”形旋轉扭動,兩腿作彎曲狀,右腿彎曲程度較大,整體造型呈現出倒立在蓮花上的姿態。左側童子與右側同,兩個童子面部相對表演。由此可見,漆奩上的童子形象基本為漢唐散樂百戲中常見的一種雜技倒立形象。

圖五 百戲中的倒立童子

童戲和胡騰舞是節慶時經常舉行的演出,表現出熱鬧場面。把童戲和胡騰設計在蓮蓬上進行,增加了藝術性。蓮蓬多子,有蓮花化生、連生貴子等寓意,蓮藕與“偶”同音,寓意佳偶天成,都是一種美好祝愿的表達。程麗臻對其概括為:“在構圖上采用‘花會’表演的組合形式,在造型上采用童子的生活形態,在題材內容上表現了吉祥如意的大一統理念”。

四、仙鶴孔雀反向飛

四組禽鳥圖由兩組仙鶴銜綬帶飛舞圖和兩組孔雀銜綬帶飛舞圖交叉對稱搭配組成。

漆奩仙鶴銜綬帶飛舞圖的仙鶴形象(圖六:1)與西安長樂坡遺址出土“四鸞銜綬鏡”的所謂“鸞鳥”一致(圖三:2)。仙鶴銜綬帶是古代藝術常見的吉祥題材,但是仙鶴常被誤解為鳳凰或鸞鳥。仙鶴是以鶴為原型,基本保持鶴的自然體態。鶴是長喙長頸長腿,短尾,以適應站立潛水處水中啄食的需要,飛翔時長腿平直后伸。鳳凰作為百鳥之王,藝術造型有4個特點:1.頭上有冠毛飾,以顯其尊;2.勾尖曲喙,取猛禽之喙形,以顯其威;3.必有長長的鳳尾,以顯其美;4.眼睛細長,婦孺皆知的關公就是鳳眼。如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金花銀盒上的鳳紋就是唐代鳳紋的典型代表(圖三:1)。鸞鳥是鳳凰所生的美麗神鳥,也有長尾,與仙鶴差異明顯。在龍頭山的塔墓(M13)與漆奩并列擺放著1件長方形漆盒,花紋也是銀箔平脫工藝,應該是同一個漆器作坊的產品。漆盒上有長尾的鳳凰和鸞鳥。故可以肯定,漆奩上俯沖的禽鳥,直的長喙,圓目,短尾,長腿平直后伸,是仙鶴。其銜同心結綬帶飛舞是表示“賀壽”“賀喜”之意。西安長樂坡遺址出土“四鸞銜綬鏡”實際是仙鶴銜綬帶的賀壽鏡。

孔雀銜綬帶飛舞圖(圖六:2),兩只孔雀頭部一大一小,為一雄一雌。雌雄孔雀頭部微微昂起,脖頸細長,頸部的羽毛清晰可見,一對扁杏仁一般的眼睛注視著上方,雙翅展開向后收攏,向上振翅翱翔,翅膀上的羽毛如魚鱗狀隨風向后舞動,飛翔時雙腿彎曲于下腹部,右邊的孔雀拖著長尾,猶如碧紗宮扇還未完全平展開來。在陜西何家村窖藏曾出土過一件孔雀紋銀盒①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3頁。(圖六:3),盒身正面雕刻一對振翅揚尾的孔雀,立于蓮花座之上,口銜下垂的蓮蓬狀物,余白填以山峰、花鳥、流云、萱草等。整體構圖和造型和這件漆奩上的孔雀有很多類似之處。雌雄孔雀成對出現,佳偶天成的美好寓意,古人將其稱之為愛情鳥,寓意愛情忠貞不渝、白頭到老。

圖六 仙鶴、孔雀

漆奩上仙鶴和孔雀口銜綬帶同心結,綬帶挽結,有永結同心的美好祝愿。如唐代薛濤詩《春望詞四首》中有記:“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雹倥矶ㄇ颍骸度圃姟?,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803卷。寓意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唐玄宗李隆基《千秋節賜群臣鏡》中記:“更銜長壽帶,留意感人深?!雹谵D引自高次若《漫話千秋鏡與開元盛世千秋節》,《文博》2007年第1期。。

孔雀向上飛翔,仙鶴向下俯沖,反向背離行進,似乎與和諧美滿主題不符。穿插相鄰的人物圖,胡騰正立跳躍,童子倒立蹬耍,人頭像是反向的,面向也是相反的。禽鳥做反向飛翔設計應該是出于對人物呈正倒姿勢的呼應之需,是追求統一中有變化之美,體現層次豐富意境深遠之趣。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上下反向舞動,洋溢著忽高忽低,你來我往的生動氣氛,與扣人心弦的蓮蓬上童戲胡騰演出搭配,共同營造出喜慶熱鬧的場面。

結語

漆奩裝飾工藝上采用唐朝最先進的金銀平脫技術和微觀毛雕細膩表現手法,金銀平脫是唐代漆器創新工藝,金銀平脫器在唐代是罕見貴重的器物。漆器的整潔明亮,搭配熠熠發光的銀片紋飾,高雅而富貴。蓋頂裝飾布局上,紋飾分三層,層次清晰,題材繁多而不亂,吉祥賀喜主題鮮明,喜慶氣氛四溢。即遵循了平衡、對稱的形式美原則,又在風格統一中盡顯變化之巧思,具有深邃藝術美感和令人回味悠長的意蘊。人物花鳥造型準確寫實,氣韻生動。盤龍的大膽創新,豹目、蛙舌、蠶腹、四翼,增強了威猛和神秘,為迄今為止發現的唐龍作品中最精美者。漆奩裝飾藝術精美絕倫,是唐代金銀漆器中的珍品,其藝術價值不亞于何家村窖藏金銀器之精美者。

陜西歷史博物館杭志宏先生在《對何家村遺寶的一些新認識》指出“從質量上講,何家村窖藏金銀器,厚重的器壁,復雜精美的紋飾,在工藝上較晚唐帶刻銘的皇室作坊的作品更精美絕倫,這種不計成本的制作工藝,應屬皇室或中央官府金銀作坊的出品無疑?!彼J為西安何家村窖藏位于邠王李守禮舊宅,由于其子李承宏曾在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長安時被立為皇帝,故何家村窖藏絕大多數器物可能是李承宏從皇宮府庫、皇室金銀作坊院搜集之物。③杭志宏:《對何家村遺寶的一些新認識》,《文物天地》2016年第6期。龍頭山渤海墓出土的漆奩裝飾精美,做工精湛,也應該屬于唐朝宮廷之器。渤海國是當時唐王朝的一個藩屬國,不僅向唐朝進貢土特產,還把王子作為質子常駐長安,渤海王室有資格得到唐朝皇帝的賞賜。龍頭山龍海墓區是珍陵,M13的墓主是渤海國王室重要人物,這件漆奩可能是唐皇帝賞賜品。

猜你喜歡
龍紋紋飾
吐蕃金銀器紋飾中鳥形象的起源與文明演變試論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清三代青花瓷銘文與紋飾的認知特征與圖文關系
瓷器上的龍紋
淺談中國古代龍紋的演變歷程
商周青銅器龍紋漫談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談臺灣金龍紋石
民間紋飾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