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中的前移元音和長元音探析

2021-06-24 23:45佟桂芬

佟桂芬

摘 要:本文通過整理和分析《內蒙古蒙古語方言地圖資料集》,對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中的前移元音和長元音進行區域性分析,列舉出了這些元音的語音特點,以及他們的分布規律和音變規律。

關鍵詞:蒙古語方言;前移元音;長元音

中圖分類號:H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4-0062-06

推行國家通用語言的同時開發利用方言資源是現代語言學研究的課題之一。語言資源觀念和語言資源本身受到了多方面、多維度的高度關注。椐本人視野所及,對語言資源的關注,已從感性認識層面向理性思考和研究層面推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不同角度關注、研究語言資源問題。目前,語言資源問題得到了政府、學術界、高校及其他團體的普遍關注。

一、問題提出

2005年7月26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袁貴仁在“文字標準規范建設及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保護語言多樣性,開發民族語言資源”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資源是重要的信息資源和文化資源”。2006年5月22日,王鐵琨在教育部2006年第11次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語言是載體、是工具,語言也是一種資源。2007年8月16日召開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新聞發布會上,李宇明指出“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語言文字觀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上開始形成一種共識,把語言看作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看作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11月“北京論壇”轉載中華讀書報署名熊彥清的訪談文章,文中李宇明說“新中國建立五十年來,語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為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需要解決的有關語言的問題還是不少。第一,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很多人為了讓孩子學好普通話,從小不跟他說方言,方言傳承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一大問題。第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瀕危。瀕?,F象很多是在歷史上就發生的,最近大家提倡“語言資源觀”,就更加關注這一問題。

從上述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語言資源問題已經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官方的一些提法已經涉及語言資源的性質、范圍及語言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問題。把語言資源提升到國家軟實力的高度,說明政府對語言資源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2004年,由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牽頭成立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對中國語言國情進行定量了解,對現代漢語應用狀況進行實時檢測,并進行動態分析、統計和研究,建立社會語言生活實時檢測和規范引導的長效機制,加強對國家語言資源的動態管理和科學利用促進社會語言生活的健康發展,為國家語言信息處理的發展提供支持。目前,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已經相繼建設了六個分中心。2008年6月23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少數民族語言分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學成立。2007年9月12日至9月14日,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主辦,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平面媒體分中心承辦的“國家語言資源與應用語言學高峰論壇”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學者們圍繞國家語言資源的界定、國家語言資源的監測與監控、語言資源與語言服務、語言資源與語言規劃、語言資源與語言文字規范、語言資源與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展開研討。不僅政府非常重視語言資源問題,高校和學術界也非常重視語言資源及其研究。

中國語言資源研究方面黃行、李宇明、孫宏開等人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語言資源問題。在蒙古語語言資源研究方面有那順烏日圖、達·巴特爾、達·薩日娜、青格勒圖等人從語言的內部資源方面審視了蒙古語語言資源問題。高·照日格圖、巴德瑪敖德斯爾等學者在社會語言學領域研究了蒙古語語言資源問題。斯琴巴特爾學者從標準音、方言資源方面有研究。布仁巴圖、嘎日迪、呼日勒巴特爾等學者在蒙古語的文獻資源方面審視了蒙古語語言資源問題。

蒙古語方言研究是蒙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已成為世界范圍的研究課題,蒙古國、俄羅斯、日本以及歐美各國都有專門的機構學習和研究蒙古語。我國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調查研究中國境內的蒙古語族語言和蒙古語方言,并陸續發表了一批調查報告。以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方面的研究曾一度被中斷。從八十年代開始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先后有不少研究論著問世。

內蒙古大學從八十年代起承擔了國家社科六五重點研究項目——“阿爾泰諸語言比較研究”,對我國境內蒙古語族語言(東鄉語、達斡爾語、保安語、土族語、東部裕固語)和兩個蒙古語方言(巴爾虎土語和衛拉特方言)進行了調查研究,以叢書形式每個語言和方言出版了包括詞匯、話語材料和語法的3本專著,共計20本研究著作??墒沁@里沒有包括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對于蒙古語,雖然它已有了較長研究歷史,并且達到了較高研究水平,但是這些研究一般都局限于書面語方面,注重口語研究的卻很少。近年來,盡管有了一些口語方面的研究論著相繼問世,然而這些研究還不夠系統,不夠全面,不能滿足學者們研究的要求。而且他們都注重于本族語成分的研究而忽略了漢語的強烈影響和借詞成分等,從而這些研究還沒有真實地反映該語言的實際情況,當然這里也包括基礎方言情況。由于蒙古語基礎方言研究的不足,直接影響著蒙古語研究、蒙古書面語和口語比較研究、蒙古語族語言。

本論文將對蒙古語基礎方言的赤峰各土語的前化元音和長元音進行研究。在對這些語音特征進行全面系統地調查基礎上,對赤峰各土語的前化元音和長元音進行深入細致地全面描寫研究。本文能夠為蒙古語比較研究方面提供可靠的基礎研究資料。他還為制定語言規范以及語言教學、漢語對少數民族語言影響以及與此相關的雙語形成等普通語言學理論提供參考和科學依據。

二、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基本情況

從語言起源和演變的角度來看,方言是共同語言的產物。因此,方言是共同語言歷史發展的反映。方言是口語,它比標準語言更為“自然”,特別適合于有關語言歷史過程的一些語言學假設進行檢驗。正如青年語法學派和結構主義研究中所證明的,新的方言研究越來越具有社會語言學的特點,它首先涉及方言和標準語言各種不同的使用階層和群體,關注方言較小公開性的特點,研究方言和社會階層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

地區方言是指一個語言系統內有地區差別的子語言系統。我們從語言、宏觀社會和情景范疇的共變因素,從語言變體形成和語言演變的社會條件來看,蒙古族語言經過第一階段阿爾泰共同語,第二階段蒙古共同語,第三階段蒙古語,第四階段蒙古語諸方言等。

赤峰市地域內的蒙古語諸方言、土語,屬第四個階段。赤峰地區蒙古語大體分三大方言體系,即:察哈爾方言、巴林方言、喀喇沁方言。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大體上可以分為:巴林土語、翁牛特和敖漢(以下簡稱翁敖)土語、阿魯科爾沁土語、克什克騰土語、喀喇沁和寧城(以下簡稱喀寧)土語等5個土語區域。這5個土語區域在語音、語法、詞匯等諸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如圖1)。

三、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中的前移元音

蒙古語書面語和中世紀蒙古口語沒有前移元音。隨著語音的協同演變,現代蒙古方言里出現了前移元音現象。但其發展狀態不一致,有的方言已經形成前移元音音位,有的方言還沒有出現,而有的方言正處于過渡狀態,雖然出現了前移元音,但還沒有成為確定的音位。赤峰地區各土語里已經形成前移元音音位系統,而且以其獨特的形成過程和條件相區別于其他有前移元音的次方言。赤峰地區各土語里短前移元音有:()、、、y等四個,長前移元音有:y、e等五個。[]為展唇低中前陽性元音;[]為展唇次低前陽性元音,此元音在與[]同等條件下的克什克騰土語里出現;[]為圓唇低中前陽性元音;[]為圓唇次高前陽性元音;[y]為圓唇高前陰性元音;[e]為展唇中高前陰性長元音。

(一)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中前化元音現象

(二)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中的前移元音形成條件

受次后音節里的前元音[i]的影響而前音節里的后元音ɑ、、前移形成前移元音。在語言學上最早研究語音相鄰的音的影響的語言學家是lottner和Hermann Grassman,他們在解釋格里姆定律的三大例外時候已經提出了語音演變受相鄰的音的影響。

第一種現象是相鄰的音的影響形成前化元音。由ɑ+i、+i、+i、u+i等二合元音形成的前移長元音的影響而在其前面的后元音變為前移元音?!傲_德納(C.Lottner)就提出了合理的解釋,認為在T(p,t,k)前如有一個清輔音,T就保持不變,仍為清塞音。這就提醒人們,在觀察音變的時候要注意相鄰的音的影響?!雹?/p>

喀喇沁、寧城土語表現出前移元音多的特點。除喀寧土語外的赤峰各土語里多音節詞尾的二合元音沒有變為前移元音??耸部蓑v土語詞尾的-ɡɑi、ɡi、xɑi、xi都變為前移長元音。

第二種現象是非相鄰音素的影響演變成前化元音?!?862年格拉斯曼(Hermann Grassmann)才提出合理的解釋,認為:如果印歐語中兩個相鄰的音節都包含有送氣音,那么在梵語和希臘語的第一個送氣音被異化為不送氣音。這一解釋被稱為格拉斯曼定律(Grassmann′s law),要人們注意相鄰音節的有關成分之間的關系,說明語音的變化可能會受到非相鄰音素的影響,這就開闊了人們觀察音變條件的視野?!雹?/p>

第三種現象是書面語延長音節i+j+ɑ、i+j+、i+j+、ɑ+j+等在赤峰地區各土語中,有的形成前移長元音(或長元音)而影響其前面的后元音變為前移元音;有的未發生前移變化。

第四種現象是以輔音d、t、和口語里發為[]音的輔音[x]開頭的陽性詞的第一音節里的元音[i],受其后面音節里的后元音[ɑ]的影響變為低中元音[]。這是一種舌位移低現象(即由高舌位的[i]變成中低或次低舌位的[]或[]。這種現象可認為是一種書面語和口語的對應現象。

喀喇沁土語有陽性[I]、無前中低元音[]。巴林、阿魯科爾沁、克什克騰土語表現出不定性。

第五種現象是第一音節的前高元音[i]受其后面音節里的后低元音[ɑ]的影響,變為前低中元音[]。由于[i]音的分解多的原因變為[]的較少。

第六種現象是沒有前元音的影響,但受前輔音d、t、的影響而后元音變為前移元音。主要是ɑ、變成、。

在同樣條件下,不是所有帶d、t、輔音的詞的后元音均變為前移元音,也不是赤峰各土語有均衡的發展狀況,表現為喀喇沁、寧城土語多,克什克騰土語少,其余為中間的特點。

第七種現象是蒙古語書面語二合元音ɑi、i、i、ui、ɑ等在赤峰地區各土語中單音節詞或少音節詞里則變為長前移元音,而在多音節詞尾則變為長元音。

喀、寧土語表現出全部二合元音變為長前移元音的特點。

第八種現象是赤峰地區各土語里出現短前移元音[y],這是在其他方言中所未有的。這里,在jys和is中,在yd和id中,短前移元音[y]有區別意義的音位功能。

四、赤峰地區蒙古語方言中的長元音

古代蒙古語無長元音,但在很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延長音節里兩個元音中間的輔音的脫落,在口語里逐漸出現和形成了,由兩個元音合成的與基本元音相對應的7個長元音ɑ、、i、、、o、u的音位系統。若稱之為第一種長元音,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里還有第二種長元音。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里的長元音是由書面語的二合元音演變而成的口語長元音。

書面二合元音在喀寧土語里多變為長前移元音,在赤峰其他的土語里單音節詞或少音節詞里則多變為長前移元音;多音節詞尾則變為長元音。分布情況如下:

五、結語

通過對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的詞匯調研、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赤峰地區蒙古語土語的前移元音和長元音的構成因素復雜,并且變化很大,具體特點有兩點:

首先,語言歷史的規律性音變比較普遍。通過考察赤峰地區蒙古語的前移元音和長元音,我們發現這些土語中已經完成了后響二合元音V+i(這里V表示后響二合元音的起始音,i是后響二合元音的尾音音)的前移元音化和長元音化兩個階段。

其次,語流音變普遍存在,語流變化發生在自然語流中或快速語境中的相鄰音素相互影響而發生變化的。語流音變是由語音的生理屬性決定的是為了發音上的協同而產生。赤峰地區蒙古語的各土語在相同的條件下都發生了相同或相似的語流音變。

注 釋:

①②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119.

參考文獻:

〔1〕高·照日格圖.內蒙古蒙古語方言地圖資料集·赤峰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7.12.

〔2〕(日本)柴田武.語言地理學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32.

〔3〕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現代蒙古語[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 11.

〔4〕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56.

〔5〕孟和寶音.蒙古語語音史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7.

(責任編輯 徐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