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教學背景下學生主體性的激發與培育研究

2021-06-24 00:14樊王妮張樂平
關鍵詞:混合教學主體性激發

樊王妮 張樂平

摘 要:本文基于混合教學改革背景,采用無結構訪談法和案例法,以西部某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小組工作》課程為例,探討在混合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學生主體性的現狀和存在困境。結果表明:混合教學改革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為進一步激發和培育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校應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注重學生和教師的反饋并及時給予回應,總結改革階段性成果;同時,家庭和社會也應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從而推動高校教育深入改革,助力高校教書育人的時代任務。

關鍵詞:主體性;混合教學;激發;培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4-0115-04

21世紀以來,網絡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對傳統教育產生了極大沖擊和影響。高等學校作為教育系統的前沿陣地,其教育質量直接影響我國人力資源的質量?!督逃筷P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明確指出: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因此,混合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則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在教育領域引起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的沖擊和影響亦十分深遠。本文關注高?;旌辖虒W改革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學習主體性發揮的現狀,分析部分大學生學習主體性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激發和培育大學生主體性的建議,從而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質量,踐行高校教書育人的時代任務。

一、社會工作專業和《小組工作》課程介紹

21世紀,我國進入改革深水期,社會風險與矛盾明顯增多。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迎來發展的春天。社會工作秉持利他主義價值觀,以科學知識和方法為基礎,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其困境,協助個人和環境達到福利狀況?!缎〗M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主干課之一,開設在《社會工作概論》《個案工作》《社會研究方法》等課程之后,課程實踐特征十分明顯,比較適合混合教學改革探索。

二、《小組工作》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現狀

主體性是社會個體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由意志和自由精神,體現的是主體在實踐中形成的自覺、能動和自主的特征。本文中的大學生主體性是指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小組工作》課程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完成實務教學任務,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優良特質。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學改革過程中,課程考核突破“重分數,輕能力”的傳統考核方式,更關注過程考核,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從2018年開始,筆者所在學校提出過程考核不低于50%的要求。2019年針對部分學生不重視理論學習的問題,再次提出“雙合格制度”,即過程和期末考核都必須達到60分,這在學生中產生很大影響。如2018年,尤其是2019年后,學生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晚上自習座位經常一座難求。如《小組工作》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期中、實務、期末四個部分,各部分占比依次為50%、10%、10%、30%。平時成績包括考勤、線上自主預習、課堂發言、課后筆記、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六個部分,占比依次為10%、10%、10%、10%、30%、30%,強調考核的全面性和綜合性,有助于大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生主體性在實踐教學中有多種表現,以《小組工作》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一邊理論一邊實踐的授課方式,課堂氣氛較輕松,符合“00后”大學生“好動、樂于創新和展示自己”的需求。如講完策劃書的要點和技巧后,各小組自主選擇實踐主題,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首先,各組通過組內討論,查閱資料,選擇合適且可行的實踐主題。其次,各組在課堂上分享,在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后,調整不合理的部分。之后,各組結合理論授課,不斷完善策劃書的原則、理論、各環節活動等。最后,在理論講授結束后,根據策劃書實際開展招募、小組初期、轉換期、生產期、結束期等活動,并通過提交照片和視頻等資料,開展小組間觀摩和點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和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學生A表示:“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因為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認識到了建立目標與制定方案等的重要性?!睂W生B表示“在過程中,非常感謝組員配合,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實踐教學可以激發我們主動思考,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p>

同時,講授和實踐同步開展,也更容易發現學生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給與教學指導。第一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目標和合作意識。如A小組,開始時組長領導能力不強,小組內部缺乏合作意識,組長只是簡單分配策劃書的一部分,最后將組員作業機械組合,導致策劃書總體邏輯不清晰,部分內容不能銜接,后期花費大量時間修改。針對A小組,教師讓A組組員加強組內溝通,同時制定小組規范,明確獎懲措施,并提交過程討論照片等資料,從而提高組內凝聚力,繼而提高作業質量。第二部分學生思想懈怠,被動學習。如B小組盡管多次開展討論,但組員參與質量不高,過于依靠教師,自主性較弱,導致策劃書內容較僵硬,缺乏必要的創新。針對B小組,教師讓B小組觀摩質量較好的其他組作用,并分析組內存在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反思意識,從而提高學生主體性。

三、部分學生學習主體性欠缺的原因

混合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動增多,學生主體性有所提高。但是,目前依然有部分大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欠缺。因此,筆者從學生、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五個角度,分析部分大學生學習主體性欠缺的原因。

(一)學生層面

1.自主意識不強,缺乏目標規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目標驅使是最佳動力”,許多大學生在初高中階段,“考大學”的目標比較堅定,對學習也有較好規劃,但進入高校后,由于時間充裕和環境相對自由,部分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開始降低,不知如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尤其是考入普通高校,同時被調劑專業的同學,對被調劑的專業缺乏興趣,對未來發展也缺乏規劃,直接影響學習自主性。

2.自律能力較弱,難以克服不良習慣。大學生進入高校,遠離了家長的“監督”,學習更多依靠自律。學習習慣不良,自律較弱的同學,學習便很容易滑坡,這也是為什么部分在初高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進入大學后容易掛科,甚至因掛科較多而無法畢業的重要原因。如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小組工作》線上授課時,筆者通過采用課前考勤、課中隨機提問的方式,對上課紀律進行管理。在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遲到、缺課,部分學生“手機在線人不在”等現象。后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由于在家中學習,部分自律性較弱的學生,便容易出現“一邊吃飯一邊聽課,一邊打游戲一邊聽課”等問題。這部分學生被隨機抽到提問時,便容易出現答非所問或者一問三不知,聽課效果堪憂。

3.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不佳。合適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徑,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果。高校課程分為基礎課、核心課、選修課、拓展課等,針對不同性質的課程,應該有相應的學習方法。部分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并非不認真努力,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抓,學習缺乏針對性,容易對學習失去信心。如學生C曾向筆者坦言“我不喜歡大學的上課方式,覺得還是初高中一門課上好幾年比較好”,學生D在課程學習幾周后,曾向筆者建議“老師,您能不能講慢一點,您都講到30多頁了,我還在第八頁找您講的內容”。以上兩位同學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缺乏高校學習方法和技巧,未理解高校教育除基礎知識之外,重在關注知識之間的串聯和視野的開拓。同時,還有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機械照搬成績優異學生的學習方法,而未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最終導致“東施效顰”的結果。

(二)教師層面

1.落實現代教育觀念面臨現實困境。隨著混合教學改革深入推行,“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等理念日漸普及。但筆者也發現,現代教育觀念更容易在經濟發達,教學設備完善的地區推行,同時也會受到教師年齡、創新意識等因素影響。部分教師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教師,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過程中,遇到不少現實困境,使得推行現代教育觀念進度較緩慢,從而影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2.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待不斷提高。隨著“白板加投影、線上線下”等混合教學方式在高校普及,傳統教學弊端日漸凸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有待不斷提高。如筆者所教授的《小組工作》課程,由48個理論學時和16個實踐學時構成,在理論講授過程中,部分知識理論性強,趣味性較低,學生學習便略顯吃力和枯燥。因此筆者通過提前布置在線預習作業,讓學生分組準備,由各組選代表講解,學生互評和教師后點,從而增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學生E表示“喜歡競賽式的上課,既能調動我們的積極性,也能加強小組溝通,還能鍛煉我們應用電腦和演講的能力”。

(三)學校層面

1.教學改革過程中,易產生新的問題。高校順應時代發展,推動教學改革,從長遠看確實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從而提高進入就業市場后的競爭力,但在推行過程中,短期內難免產生新的問題。在推行混合教學之初,相關制度細則容易出現“真空”,改革成功的“示范課程”也未必適應高校其他課程,尤其是課程性質差異較大的課程,這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夠很好地適應改革,短期內缺乏針對性地自主嘗試,從而影響混合教學改革的進程。

2.課程間缺乏交流,部分階段作業總量多。近年大學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為提高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一出發點必然是好的,但依靠作業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式卻有待斟酌。不少學生反映“現在作業太多,尤其是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時,加上復習二級和四級,壓力很大”;但筆者與同事溝通過程中,大家普遍表示“并未布置很多作業”。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是因為任課教師間,尤其是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師之間,缺乏必要交流,導致作業總量較多。較多的作業,有時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自律性不高的學生。

(四)家庭和社會

1.原生家庭教育觀不盡科學?!案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煛?,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成長在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中的學生,受原生家庭教育觀的影響很明顯。原生家庭教育觀科學合理,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定位則較準確,學習主動性相對較高;反之,原生家庭教育觀不盡科學,父母對學習認知定位不準確,學生則容易出現思想懈怠,學習缺乏主動性?!?0”后群體很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庭結構中占重要地位,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分滿足,甚至對孩子未來做好了規劃,使得學生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孩子缺乏主體性能力。

2.社會對大學的定位有誤區。同家庭教育一樣,社會輿論對青少年會產生深遠影響。而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諸如“大學生活很輕松;大學里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輿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高校生活的期望。等到實際進入大學后,發現“大學比初高中階段事情更多,比之前更忙”的時候,不少大學生心理上容易產生落差,不能夠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四、激發和可持續培育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幾點建議

(一)學生層面

1.增強主體意識,做好個人規劃?!皼]有目標的努力,猶如航船在黑暗中遠征”,大學生在高校階段,依然需要對未來做好規劃,在規劃的指引和約束下,提高學習效率?;旌辖虒W改革過程中,“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日漸普及,從學生角度來說,當代大學生應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做好個人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這樣才有更多動力,從而提高學習主體性。

2.提高自律能力,培養良好習慣。較強的自律能力,可以幫助大學生克服困難,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等習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絕大多數大學生進入高校已滿18歲,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部分同學的自律能力卻不理想,明知“在宿舍睡覺、上課玩手機”等習慣不好,但難以克服自己,導致學業成績下降,就業時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大學生在高校階段,離開父母和老師的監管,更需要提高自律能力,培養良好習慣,如合理作息,增強體育鍛煉,培養健康的業余愛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保持學習的持續性。

3.借鑒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高校課程門類較多,不同課程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尤其是混合教學過程中,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提升學習效率已是必然選擇。因此,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后,需要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通過請教老師和學長學姐等,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個人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自信,從而維持學習主體性。

(二)教師層面

1.加強個人職業培訓,落實現代教育觀?,F代社會變遷日新月異,各種教育理念和技術發展迅速,這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應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通過職業培訓,接受現代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強師德,筑師魂,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從而落實高校教書育人的時代任務。

2.提升教學方法和技巧,開展參與式教學?,F代教育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高校教師應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混合教學過程中,探索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給予大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不再是課堂的“聽眾”。通過開展參與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獲得感和探索到新知的自豪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的主體性地位。

(三)學校層面

1.注意教學改革進程,及時回應師生反饋?;旌辖虒W改革旨在規避傳統教學的弊端,發揚現代教學的優勢,但改革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因此,高校需要注重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現狀和本校改革基礎,合理、有序推進教學改革。同時,針對改革過程中師生容易出現的困惑,注重調研,及時回應師生需求。如在混合教學過程中,實踐類課時增多的同時,容易出現實踐場所和經費不足等困境。因此,高校應注重相關資源的匹配,從而提升改革效果。

2.加強不同學科間的溝通,實現教學融合發展。教學改革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各學科如能有效溝通,教學效果也將翻倍增長。因此,混合教學過程中,學校應促進不同學科間的溝通,在相似學科間構建課程小組,加強任課教師間的溝通,從而突出不同課程的重點,規避課程重復內容。在區別較大的課程之間,通過學術交流、會議討論等方式,增進教師之間的互動,實現不同學科教學融合發展,從而激發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家庭和社會層面

1.培養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大學生家長需要意識到:只有家長、學生和高校之間建立通力合作的關系,學生才能取得更好的學業成績,未來發展才更有希望,而不是單純依靠學?;蚴菫楹⒆影k一切。因此,家庭方面,家長應從小注重對孩子學習主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良好的學習習慣,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自律意識等。

2.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F代社會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小學、初高中、高?!彪m然承擔著不同的教育任務,但相互之間不應出現明顯矛盾和隔閡?!翱既氪髮W,生活就輕松了”,此類錯誤輿論影響學生進入高校后的個人規劃。因此,應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初高中階段的學生,一方面,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另一方面,也需要意識到大學同樣需要努力和奮斗,從而培育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可持續性。

注 釋:

田道敏.教育改革視閾中的學生主體性問題論析[J].中州學刊,2010(03):138-140.

鄭宏,謝作栩,王婧.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7):55-64.

黃少寬.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中國社會工作,2018(10):31-32.

李明宇,張真真.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主體性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05):10-14.

王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文學教育(上),2018(06):90.

(責任編輯 徐陽)

猜你喜歡
混合教學主體性激發
大班教學環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設計與效果分析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方法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