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版《新萊茵報》的語言風格研究
——以第1號和第20號德國相關報道為例

2021-07-05 05:51唐艋馬嘉悅
外國語文 2021年3期
關鍵詞:國民議會萊茵議會

唐艋 馬嘉悅

(四川外國語大學 德語學院,重慶 400031)

0 引言

《新萊茵報》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機關報,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報紙編輯權和經營權的新聞實踐(陳力丹,2020:112)。它于1848年6月1日發行,于1849年5月19日被迫???,一共發行了301期,辦刊時間雖不長,但《新萊茵報》的發行量卻達6000份左右,是當時德國發行量位居第三位的報紙(陳力丹,2019:105)。

《新萊茵報》的文體特征與語言風格是構成其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恩格斯在1890年回憶起《新萊茵報》時感慨道:“你會親眼看到每一個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樣簡直像榴彈一樣擊中目標,看到打出去的炮彈怎樣爆炸?!?恩格斯,2012:283)由此可見,《新萊茵報》的語言是精心編輯的結果,具有強大的攻擊力,《新萊茵報》第1號便是證明,該期發行后,其犀利的文風和鮮明的政治立場導致了大部分資產階級股東的退出。

目前,我國缺乏從語言學角度對《新萊茵報》原版進行的系統研究,多數研究以政治、歷史、新聞工作和馬克思思想研究為視角,且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該報上所發表文章的中譯版本為基礎,而非原版內容(陳力丹,2020:112)。鑒于此,本研究以《新萊茵報》原版第1號和第20號為基礎,從詞匯、句法、修辭和篇章結構等方面對德國(1)這里的德國指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相關報道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

1 語言風格的概念及分析

“風格”在語言學中存在多種定義,例如風格被視為不同表達方式中的選擇、或被認為是個人表達特點或意義潛勢(劉世生 等,2018:5)。盡管對風格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被普遍認同的,即對語言風格的研究離不開對語言形式的研究。語用學轉向后,對風格的研究不僅關注篇章表層,還關注篇章的功能,語言風格被視為篇章表層的語言實現方式和篇章結構的組織方式,體現了篇章生產者與接收者的關系和篇章的交際功能(Fix et al.,2002:27)。

語言風格具有個體性,是篇章生產者對語言元素的選擇和組合,是個體語言能力、經驗和思想觀念的體現;另一方面它又表現為篇章類型的風格,不同類型的篇章具有不同風格(G?ttert et al.,2004: 19)。此外,它還受社會歷史語境、交際情境、機構、媒介和話題所影響(Sandig, 1995:28-29)。對語言風格的分析需要一種整體的視角,因為語言風格是在不同語言元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非單一語言元素所塑造,因此研究者需要依靠多種語言學理論和分析方法,從篇章的各個層面分析風格元素,例如詞匯、語法、語音、主題、行為類型、篇章模式以及篇章的物質層面(如排版、圖像等)(Sandig,2006:1)。

如前文所述,語言風格往往表現為某種篇章類型的風格。篇章類型可視為“模型”,篇章生產者將特定內容以特定的結構填滿這個模型,并在其中賦予自己的情感與態度(Sandig,2006:5)。德國現代新聞體裁的分類是在19世紀逐漸發展形成的。19世紀前,嚴格的書報審查機制和對報刊出版人“編年史作者”的身份定位使得德國報刊長期以來具有“新聞報刊”(Nachrichtenpresse)的特征,以記錄事件為主,難以公開發表政治觀點(Püschel, 1991: 432)。直到19世紀上半葉,德國報紙中才零星出現評論性文章,但由于書報審查機制未能持續發展,直到3月革命前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以黨派機關報為代表的“意見報刊(Meinungspresse)正是誕生于這一時期(Püschel, 1991: 434),《新萊茵報》便是代表之一。細讀《新萊茵報》中的文章,可發現它們并不完全符合當今新聞體裁的特征和寫作規范,例如所有報道均無標題,每篇報道開頭均標明了“地點+時間”的訊頭。盡管如此,《新萊茵報》中的文章在篇幅、結構、語言等方面已呈現出可相互區分的文體特征,初具當今新聞體裁的雛形。為便于分析,本文對《新萊茵報》中的篇章類型進行分類,對事件進行詳細報道且帶有作者觀點的文章歸類于通訊性新聞,對事件進行簡短報道的文章歸類于簡訊,以分析事實和發表觀點為主的文章歸類于評論。下文將分別針對這三種篇章類型的語言風格展開分析。

2 通訊性新聞“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語言風格

《新萊茵報》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背景下創刊與發展,在這一時期,南德各邦在3月初首先爆發起義,革命浪潮繼而波及奧地利,奧皇被迫改組內閣,同意召開國民議會。維也納的革命激發了柏林的革命情緒,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為阻止革命一邊作出建立人民代議制、制定憲法等承諾,一邊又指揮軍隊打擊革命群眾,起義者不得不與軍隊進行激烈的街壘戰。最后普王被迫作出讓步,委托資產階級代表康普豪森組建內閣,并同意召開國民議會。5月18日,全德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圣保羅教堂召開,其任務為制定憲法?!缎氯R茵報》第1號對法蘭克福議會的議事過程進行了詳細報道,作者為恩格斯,本文將以此為例,對通訊性新聞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

2.1 宏觀結構分析

宏觀結構由宏觀命題組成,宏觀命題也可稱為主題,是話語的主旨、要點(梵·迪克,2003:33)。較長語篇的宏觀結構擁有多個宏觀命題,它們具有等級性,每一序列的宏觀命題可歸屬為更高層次的命題,宏觀命題可通過刪略、概括和組構這三條宏觀規則進行提煉(梵·迪克,2003:34-35)。

該篇文章開篇指出“由全體德國人民選舉的制憲國民議會在德國已經存在兩個星期了”(2)文中的中文翻譯參考了發表于《新聞與傳播研究》增刊2020年第27卷的《新萊茵報》第1號和本刊的《新萊茵報》第20號中文編譯版本。第1號和20號原版內容可參見德語文本庫https:∥www.deutschestextarchiv.de/nrhz/。,并簡要提及了人民奪取主權這一國民議會產生的前事件,由此點明了報道對象和背景。作者直接指出議會必須開展兩項工作,一是公開宣布人民主權,二是制定憲法并消除與人民主權相抵觸的東西,這兩項要求指明了國民議會職責,并為讀者提供了評價國民議會的框架。之后作者用一轉折句銜接上文,指出“國民會議已經開了十二次會了,卻一事無成”,并用“偉大事跡”(Gro?taten)這一反語來修飾國民議會的行為?!皣褡h會一事無成”屬于本文引領性宏觀主題,其下包括四個“偉大事跡”:議會討論會議規則(主題1)、議會拒絕討論拉沃先生關于解決法蘭克福議會和柏林議會沖突的建議(主題2)、議會拒絕討論普魯士軍隊的反動暴力行為(主題3)和議會拒絕討論警察局驅逐埃塞倫(3)法蘭克福工人聯合會領導人之一,《工人總匯報》編輯。等人出境的要求(主題4)。

圖1 “法蘭克福議會”的宏觀結構

四個主題處于并列關系,通過時間順序推進,作者分別對各主題的背景和后事件進行了說明(參見圖1);同時,四個主題又相互關聯,內容上相互呼應。主題1是國民議會的首個“偉大事跡”,議會不履行上文提到的兩個首要職責,卻討論無關緊要的會議規則,對此作者用拉丁語諷刺道:“會議規則隨時隨地萬歲!”主題2、3與主題1具有對比關系,解決法蘭克福議會和柏林議會沖突和普魯士軍隊問題顯然更加重要,但議會卻選擇討論會議規則,對此作者同樣運用夸張的手法諷刺道“讓全世界毀滅吧,會議規則萬歲!”“讓美因茨毀滅吧,會議規則萬歲”。在對主題4的報道中,作者依然運用了對比手法,盡管議員依據會議規則要求就驅逐一事進行緊急發言,議會還是拒絕討論該問題,由此可見,備受重視的會議規則在警察局權力面前不值一提,對此作者感嘆道:“警察局萬歲,讓會議規則滅亡吧!”以上三個形式相同、內容相關的感嘆句將四個主題緊密地關聯起來,增強了文章的連貫性,突出了議會的無用、懦弱和失職。

盡管會議規則是議會重點討論對象,但在后續報道中作者并未對其結果進行詳細報道,僅簡略提到“會議規則大概已經準備就緒,或者被丟在一邊了;不管怎樣,我們再也沒有聽到議會規則的消息”。這句話暗示會議規則不過是議會避重就輕、逃避職責的掩飾。針對主題2,作者對其后事件和背景進行了說明,即奧爾斯瓦特的聲明使拉沃先生的建議成為多余,最后采納了威納爾修正案,但該修正案“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人民主權”,由此可見其內容的空洞和議會在捍衛人民主權上的失職。主題3的后續事件為派出委員會前往美因茨調查,該委員會卻提交了遲來的報告,之所以遲來,作者也對其背景進行了解釋,即普魯士軍隊早已解除了市民自衛團的武裝。主題4的后事件只有一句話,即“兩個議員又想提出驅逐問題,但是不許他們發言,甚至不許他們作緊急發言”,由此反映出在預備國會已承認公民權利的背景下,議會禁止發言和拒絕討論驅逐問題的行為既無視會議規則、又無視公民權利。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篇報道主題鮮明,結構清晰,各主題按照時間順序縱向推進,呈現出事件—后事件—背景—結果的報道結構,使讀者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各主題緊密關聯,共同論證了“國民議會一事無成”這一宏觀主題,揭露了議會的無用、懦弱和失職。該報道還包含不少指示性和表達性的言語行為,例如提出對國民議會的要求、感嘆議會的一事無成、諷刺議會的無用,這些言語行為彰顯了作者鮮明的批判態度,為讀者提供了解讀國民議會行為的框架。

2.2 微觀層面分析

該篇報道所涉及的重要主體包括國民議會、議員、德國人民和普魯士軍隊。下文將從詞匯、句法、修辭等微觀層面分析該報道涉及以上主體時的語言風格。

“國民議會”多作為主語出現,以強調其為行為的實施者并對其行為負有責任,它常與議會事務相關的動詞搭配,例如“商討”(beraten)、“選出”(erw?hlen)、“接受”(annehmen)。這些詞匯并無明顯感情色彩,但受其語境的影響擁有負面的語義色彩,例如“die Versammlung nimmt es ohne weiteres an”(議會沒有討論就接受了草案),ohne weiteres(不加討論)是annehmen的限定語,由此可見議會敷衍的工作態度。除主動的行為體外,國民議會還是被要求的對象,作者在報道開端就用“必須”這一情態動詞直接指出了國民議會職責;在涉及普魯士軍隊的反動行動時,作者連續運用了兩個“es galt(應該)+不定式”這一結構堅決地表達對議會的要求,例如:Es galt, den übermütigen Soldaten zur Rechenschaft zu ziehen, der es wagte, Mainz fast unter den Augen der Nationalversammlung mit dem Bombardement zu bedrohen.(應當追究膽敢當著國民議會的面威脅要轟炸美因茨的無恥暴兵的責任。)

議員是國民議會的主體,作者用Pfahlbürger一詞指稱議員,該詞詞義為狹隘的市儈,體現了作者對議員的鄙視。對議員的正式指稱詞為Deputierte(議員),該詞只出現了四次,而“man”這一不定代詞用于指稱議員則有16次之多?!癿an”屬于籠統化和匿名化的用法,可翻譯為“大家/議員們”,具有“普遍性”和“不重要”的內涵意義。被模糊掉個人特征的“man”多與具有負面感情色彩或不適合議會討論這一嚴肅政治語境的謂語動詞相搭配,例如“東拉西扯”(man spricht hin und her)、“吵吵鬧鬧”(man l?rmt)、“磨洋工”(man vert?delt die Zeit),反映出議員拖延和混亂的工作風格。文中共出現了六位議員的名字,即拉沃、齊茨、巴塞爾曼、施略費爾、海爾根汗和羅伯特·勃魯姆,其中巴塞爾曼和海爾根汗屬于中右派,其他三位屬于中左派或左派。對于右派作者是鄙視的態度,例如用與巴塞爾曼(Bassermann)發音相似的“Wassermann”來進行指稱,Wassermann本義為“水怪”,具有邪惡和迷惑他人的特征。文中還引用了巴塞爾曼“讓美因茨聽天由命去吧”的話語,突出了該人的冷酷。中左派或左派議員常出現在中立或較為積極的語境中,例如拉沃提出了處理法蘭克福議會和柏林議會沖突的中肯建議;施略費爾要求就埃塞倫等人的驅逐問題進行發言,體現了對工人階級的關切。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八次提到議員“吃飯”這一行為,它常常出現在不同段落的結尾,表明議會工作的結束,例如“在冗長的演說和無數的爭吵之后……時間悠然地過去了,而議員先生們就吃飯去了”。作者將吃飯這件庸常小事放入政治報道的語境中,與重要議題關聯在一起,幽默地諷刺了議員尸位素餐、敷衍和不專業的工作方式。全文最后一段再次提到“吃飯”這一行為:“議員們之所以能夠這樣早就去吃飯,應當感謝羅伯特·勃魯姆的一個意見,他說:先生們,如果你們今天決定轉到議事日程上去,這個議會的整個議事日程就很可能用極特殊的方法來縮短!”作者直接引用議員的話,強化了諷刺力度,同時表明了議員拖延和敷衍的工作風格真實存在。

“德國人民”在報道中雖出現較少,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者在一開篇便指出國民議會是從人民的選舉中產生的,并使用了與戰斗相關的隱喻詞建構德國人民、國民議會和反動派的角色特征和相互關系。德國人民是“奪取”(erobern)人民主權的行動者,國民議會任務為“粉碎反對派行動、堅守革命陣地和保護革命成果免受所有攻擊”。在這一隱喻場中,反對派是人民和國民議會的敵人,人民是戰斗者,國民議會則應是戰果(即人民主權)的捍衛者,但下文中的議會行為與其在戰斗隱喻場中的角色形成了鮮明對比。以普魯士軍隊反動行為這一主題為例,作者運用了一系列貶義的、具有軍事語義的詞匯和短語描述普魯士軍隊行為,例如普魯士軍隊的行為被稱為“暴虐的強取豪奪”(despotische Usurpationen)、士兵被稱為“兵痞”(Soldateska),其對美因茨人民的行為包括 “威脅”(bedrohen)、“逼迫”(aufdr?ngen)和“挑唆”(aufhetzen)。對普魯士軍隊的負面描述自然引申出國民議會保護美因茨人民的責任,但作者卻筆鋒一轉,引用了議員巴塞爾曼的話來表明議會的反應:“讓美因茨聽天由命去吧,重要的是整體利益,這里是國民議會在開會,在為全德國的利益討論會議規則”。這里的引用既突出了報道的真實性,又與前文作者所指出的“消除與人民主權相抵觸的東西”這一國民議會職責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力地揭露了國民議會的無用、冷漠和失職。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具有負面語義的詞匯常用來指稱“國民議會”“議員”與“普魯士軍隊”,它們也常與貶義詞匯相搭配,戰斗隱喻建構起國民議會、德國人民與反動派的敵對關系和不同的角色特點,反語、諷刺、夸張的修辭手法和對議員話語的引用強化了該篇文章對懦弱無用的國民議會的諷刺與批判力。

3 簡訊的語言風格

《新萊茵報》中簡訊的時效性較強,第1號6月1日出刊,時效性最強的簡訊來自5月31日;第20號6月20日出刊,時效性最強的簡訊來自6月17日。來源地相同的簡訊被編排在一起,并在報紙頭頁的概覽中用破折號進行主題的區隔,例如:柏林(更換大臣——馮·納茨梅爾被控訴——博爾夏特提案)。

《新萊茵報》第1號和20號中的簡訊根據語言風格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包含多個主題,信息量大;語言簡明客觀;主題間無銜接,通過破折號區分主題。以第1號發自5月29日法蘭克福的簡訊為例,該條簡訊一共七句話,卻包含了五個主題,前三個主題以簡單句或擴展的簡單句形式表達出來,并通過破折號區分開來:盧森堡代表對于議會席位提出質疑——來自西里西亞的施略費爾為發展工業做出提案——旅美德國人通過可靠的渠道捐助3500美元幫助處于困境的德國。通過破折號區分主題的形式也出現在第1號5月30日發自法蘭克福、5月26日發自柏林和第20號6月15日和17日發自柏林的簡訊中。也有簡訊不通過破折號區分主題,而是通過分段,例如第20號6月17日發自柏林的另一則簡訊。第二類簡訊僅涉及1-2個主題,作者將密集的信息壓縮在復合長句中,例如第20號6月15日發自柏林的一則簡訊中寫道:Mit dem gestern (16.) Abends 8 Uhr hier eingetroffenen Eisenbahnzuge aus Hamburg wurde die Nachricht mitgebracht, da? in Hamburg ein amerikanisches Schiff kurz vor Abfahrt des Dampf-Zuges angekommen sei, welches berichtete: da? 34 amerikanische Schiffe nach Deutschland unterwegs w?ren, um die Blokade der deutschen H?fen aufzuheben。這一長句可簡要概括為34艘美國船為了解除德國港口的封鎖正前往德國,為了突出新聞的真實性作者將時間(16日晚上8點)、地點(漢堡)、渠道(從漢堡來的火車、已經抵達漢堡的美國船)和內容都涵蓋進復合句中,并通過第一和第二虛擬式突出了新聞的客觀性。句子雖長,但語言成分間具有指示照應關系,減輕了讀者的閱讀難度,例如上句中的dass-從句回指Nachricht(消息),welches回指上一句的ein amerikanisches Schiff(一艘美國船),冒號則指明了新聞內容。

此外,《新萊茵報》的簡訊還存在以下兩個特點。首先,新聞不僅來自本報通訊員還來自其他報刊,來源報刊的名字被注明在新聞之后,例如第20號6月15日發自柏林的部分新聞來自《萊茵-摩澤爾日報》。其次,第三人稱的使用居主導地位,但少數情況下作者使用第一人稱進行報道,例如第20號6月14日發自波森的新聞中,作者描述道:“我市所有德國人今天都大為震驚,昨天晚上傳來的官方消息稱,我們的指揮官科隆布將軍突然從這里被調離”,從第一人稱的使用可以看出書信這一篇章類型對通訊員新聞撰寫方式的影響,新聞內容可能未被編輯部編輯就原文刊登在報刊上。

4 評論的語言風格

《新萊茵報》第1號和第20號中已出現不少評論性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篇幅短小,以表達情感態度為主。例如在第1號5月31日發自科隆的一則新聞中,作者以三個關系從句對大資產階級進行了負面評價:“這些在最滑稽的保守主義的憤怒之下、要求全世界無條件信任的先生們;這些每日、每時在大臣的署名文章和講演、憲法俱樂部、奏折等之中表達絕對信任的先生們;這些我國大部分資產所有者的先生們?!敝笞髡叻磫栆蟠蠹倚湃慰灯蘸郎蟪嫉馁Y產階級如何證明自己對他的信心,并通過“250萬貸款還沒有借貸成功,因為聯邦議會上這些官員沒有一致的想法”這一事實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虛偽和保守。

另一類評論篇幅更長,重在分析事實與論證觀點,《新萊茵報》第1號中以許澤爾(4)普魯士將軍,1844—1849年為美因茨的衛戍司令。為主題和第20號中以西里西亞為主題的文章便是代表,但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存在相同與不同之處。相同之處為兩篇文章都使用了具有強烈感情色彩和負面評價意義的詞匯,例如許澤爾的計謀被認為是“借助于陳舊的農奴服役章程和德意志聯邦腐朽的法律……使普魯士人和其他德國人變成更悲慘的奴隸”,在“西里西亞”一文中貴族被形容為“腐爛的蝗蟲群”,西里西亞被認為比莎士比亞筆下的“巫術熔爐”(Hexenkessel)更加混亂和沸騰,反動派“辛勤攪動”鍋爐,自以為能成為“釀酒大師”,形象地反映出反動派的自以為是和激化階級矛盾的剝削者身份。另一相同之處為兩篇文章均以分析為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預測?!拔骼镂鱽啞币晃闹卦诜治鲭A級矛盾以及城市與農村的矛盾,預測俄國軍隊的到來將促進被壓迫階級的聯合和革命?!霸S澤爾”一文則重在分析反動派目的和社會政治條件,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了“許澤爾的計謀只是柏林反動派巨大計劃的一部分”的判斷,預測反動派行為有擴大趨勢。

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在于“許澤爾”一文針對許澤爾利用詭計沒收人民武器這一事件展開評論,而“西里西亞”一文并不涉及某一中心事件,其篇幅更長,分析對象也更復雜,包括農民和無產階級的困境、階級矛盾、城市與農村的矛盾等多個方面。分析對象的不同導致兩篇文章在詞匯、句法、修辭方面呈現出不同特點?!霸S澤爾”一文語言更通俗易懂,例如作者運用動賓結構與熟語解釋反動派目的,即 “解除市民自衛團武裝”(Bürgergarden entwaffnen)、“毀滅人民武裝”(Volksbewaffnung vernichten)、“將我們赤手空拳地(wehrlos)交給……軍隊擺布(in die H?nde liefern)”。此外,作者還運用諷刺手法增強文章可讀性,例如“我們建議許澤爾先生索取他那新發明的專利權,因為這個新發明無疑能給他帶來大筆收入”?!拔骼镂鱽啞币晃牡恼Z言則更加書面化,存在大量對于社會群體的專業指稱名詞和名詞化短語,例如 “資本家”“保守黨”“工業無產階級”“封建壓力的廢除”(Abschaffung des Feudallasts)和“階級地位的改變”(Umgestaltung seiner Stellung),名詞和名詞化使內容更抽象,文章也顯得更加客觀。該文還包含大量陳述性言語行為,通過描述社會狀況論證作者觀點,例如“在其他地方,例如在萊茵蘭,封建主義在法國統治下完全被破壞……然而,在我們這里數百年的中世紀痕跡依然存在,并且現代生活在其間發展出了現代工業”。以上差異使“西里西亞”一文更偏學術性,文風更加冷靜客觀,抽象的專業詞匯和復雜的分析對象對讀者理解能力要求更高,而“許澤爾”一文更偏文學性,語言更加通俗易懂,作者對反動派的憤怒和批判態度更鮮明。

5 結語

《新萊茵報》尊重新聞事實的客觀性,這體現在對新聞事實的中立報道、簡明平實的語言、對數據的精確說明、對人物話語的忠實引用和大量陳述性(如敘述、說明)言語行為上。另一方面,《新萊茵報》不怯于表達政治立場,大量表達性(例如感嘆、批評)和指示性(例如呼吁、要求)的言語行為、諷刺、夸張、反語、對比等修辭手段以及評價意義詞匯的使用體現了這一特點,它們也使文章具有了文學性與可讀性。由于報道中觀點與立場的表達均建立在對事實前因后果和社會條件的分析上,因此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從篇章類型上看,通訊性新聞、簡訊和評論具有不同的語言風格。通訊性新聞對事件的報道最為全面,其篇章結構也最為復雜,主題間聯系緊密,共同論證引領性宏觀主題;修辭手段多樣,陳述性、表達性與指示性言語行為貫穿全文。簡訊篇幅短小,信息量大,通過簡單句羅列主題或將密集的信息壓縮在復雜的長句中,語言簡明客觀。評論的篇幅不一,短小的評論重在表達作者情感態度,篇幅較長的評論更注重對事實的分析與論證。

馬克思認為“風格如其人”,風格是個體精神與思想的外化物,對風格的鉗制便是對思想自由的鉗制,“精神的實質始終就是真理本身”,而非探討真理的形式(馬克思,1995:111)?!缎氯R茵報》既尊重事實又敢于批判的語言風格體現了馬克思追求真理與言論自由的理念,風格塑造與強化了內容,從而使《新萊茵報》發揮出“炮彈”般的攻擊力,對國民議會的批判與鄙視、對反動派的憤怒、對人民的同情與支持以及對事實的理性報道與分析通過遣詞造句與語篇組構傳達給讀者,具有較強感染力與說服力。

就后續研究而言,《新萊茵報》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和重要的學術價值,語言風格研究可借助語料庫語言學對更多語料展開歷時研究或與同時期報刊進行比較?!缎氯R茵報》還可作為歷史語義學的研究對象,研究關鍵概念的語義演變及其社會歷史條件,也可從語用學角度分析言語行為或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語言的意義潛勢和對重要事件的話語建構。

猜你喜歡
國民議會萊茵議會
美萊茵金屬公司的Lynx步兵戰車
民國初期云南省議會述論
理發師的境界
德國萊茵TüV集團
德國萊茵TüV集團
德國《2010議程》議會辯論的話語分析
一個議會的誕生
英議會就是否“硬脫歐”投票表決
馬杜羅威脅審判“違憲者”
祖馬正式當選南非總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