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美學視角下的藝術創作

2021-07-12 07:25
大眾文藝 2021年2期
關鍵詞:共生藝術創作美學

(菏澤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山東菏澤 274000)

“狹義的生態美學著眼于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提出特殊的生態美范疇。而廣義的生態美學則包括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存在論美學觀?!鄙鷳B美學的思想符合當前“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和諧共生的世界觀指導藝術家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審美的創作,以藝術的形式去影響、呼吁更多人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關注。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譬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這些先人的思想在藝術創作中影響深遠,影響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藝術形式。

生態美學視角下的藝術創作,體現出藝術作品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個共生以“生命、生活、生存”為根本指向。這種共生,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固有地位,藝術的表現視角更為客觀,由對“人”的觀測延展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乃至精神文化的表現。

一、藝術創作中的自然之美

藝術創作是文化形態的一種展現形式,作為全新人類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展示內容。所謂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交流融通的狀態”,其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和“天人合一”的傳統天人觀高度契合?!肚f子·知北游》“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主張與天地并游與自然合一。日升月落、綠樹紅花,人正是通過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認識自己。

中西方對自然之美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對自然之美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內在天性”兩個層面。西方美學的關注點是自然事物為意象生成的自然審美活動;東方審美特別是我國的傳統審美更看重于自在天成的內在本性。藝術創作中,受大自然的感召,創作者把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灌輸于自然審美對象中,自我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共鳴,特別是中國傳統繪畫,不拘泥藝術創作中的具體形,追求與自然的和諧,達到一種超脫、空靈之美。

“天人合一”的傳統審美,影響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山水、花鳥、人物,無論何種類別,水墨的表現上虛實、進退對比意蘊無窮。藝術家通過對自然和人自身的醒悟,提煉匯聚為作品中的“意境”。將人眼所及的自然之物,無論遠山近水在創作中融為一體,虛實對比的處理猶如在畫中創造了煙氣縹緲的仙境,和諧空靈,給觀者以無限回味的意境之美。這種人、物、景的意境處理帶有一種東方韻味的生命張力,這就是傳統藝術作品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之美,以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哲學基礎,彰顯出中國獨特的古典美學精神。這種美學精神對當下的各類藝術創作影響依舊深遠。

這種天人合一美學思想在文化的傳承中被無形的繼承,藝術創作者受此文化的影響在各類創作中都會有意無意的表現“自在天成”,體現出這種虛實相生的東方韻味。在譬如油畫這一舶來藝術種類,受到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用傳統的虛實進退表現手法來進行油畫的藝術創作,體現出蘊含東方的古典美學。大家吳冠中的作品就深刻的體現出其對自然的“頓悟”,筆下一切自然之物,不論花草山石還是小橋流水,既體現出油畫材質的色彩美感,又體現出傳統水墨的意境,清新文雅、氣韻生動,正是這種對自然的關照,讓其作品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脫離了過多人為修飾的藝術作品更容易被人認可和接收,這源于人內心對自然的追求和向往。而這種追求以其遠離人工的特征成為審美超越現實勞動的自由代表。

二、藝術創作中的社會之美

社會美指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社會生活的美。社會之美體現在生產活動及產品、日常生活、作為社會中的人在生態環境下的美。景觀設計、產品設計、展現社會生態的藝術創作作品等都體現出社會之美。在生產發展的某些階段中人們逐漸忽視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過于強調“人類中心主義”,從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態問題。生態美學下的社會美,以人類“優存”為前提,共存為基礎,直面現下人的生存問題及生態問題,最終目標是去構建美好的生態家園。

社會之美源自人的社會實踐,是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體現。這種實踐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對自然的征服、改造,也包括具體的社會實踐成果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人在實踐活動中與自然產生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也要通過實踐來解除,如此才能在社會實踐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

藝術創作中的勞動題材可以體現出生態文明之下的社會之美。勞動是人在征服自然、達到自身目的的實踐行動,生態美學下的社會之美的建設需要在觀念和實踐中同時進行。在藝術創作中,指明生態社會的建設方向:以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生產,以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追求經濟的增長,以藝術創作的角度看待生態文化的發展,同時促進生態美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這種藝術創作實踐過程充滿智慧和創作力,所帶來的肯定產生出愉悅的情感,實踐本身獲得了審美的價值。

社會之美還體現在人類勞動的產品上,產品作為人的勞動成果的物化,同時物化了人的審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規律設計與制造產品,產品的美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主要是形式韻律和諧之美;內在美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修養等在產品上的凝聚。美是本質上社會實踐的生活,根源于社會實踐,產品的美是引導人“應當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

與鬼斧神工的自然美相比,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反映社會美的藝術創作更偏重于內容,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宗教和政治影響下的審美理想和追求。在美學范疇中,美與善密切相關,但美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因而不能把它和善完全等同。審美作品因人在高度自覺自由的藝術創作中所體現出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從而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

與自然之美相比社會美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活動,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更為直接緊密,人類在自由自覺的生產勞動中感受自我提升與超越,體現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時生產出“美”的勞動產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美,體現于人們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舉止是善的、美的,還是惡的、丑的。藝術作品中對“真、善、美”的倡導,規范和引導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及價值觀。這些內容形式都是藝術創作的來源。

三、藝術創作中的精神之美

藝術創作構建的是非現實的虛幻世界,這個世界建立在生態審美的經驗之上,是藝術家在創作中運用自己的生態審美經驗使審美客體呈現出活靈活現的生態完美狀態。它可以是由生態審美客體轉化而來,也可以是生態審美經驗的集成。生態審美客體與生態審美經驗,在藝術創作中構成了生態美學中的意象美。藝術美源于現實而超越現實,藝術創作者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將現實存在加以抽取提煉,再通過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高超藝術技巧將之重現,為觀者呈現一個非現實同時又是超越現實的真實世界??梢宰屓酥泵婢式^倫的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創作者在藝術作品后所隱藏的哲學思維和豐富精神世界。

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精神之美,首先藝術創作者需要深入的理解生態美學,從生態審美角度來省審自身、社會、環境,從客觀的角度去觀察人與社會、人與環境,擁有豐富的自我經驗體驗。這種審美經驗支撐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是生態審美意象的來源。生態審美的意象是藝術家通過生態審美經驗融入藝術創作,藝術作品的觀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產生審美意象。這一反復的過程,是藝術創作者對自己審美意象的表現、審視過程,也是藝術創作者對自我審美意象實現的過程。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表現出精神之美的生態審美意象需要生態審美經驗的支撐,而生態審美經驗最終表現為生態審美意象。藝術創作通過藝術家的繪畫語言及表現方法,把生態審美經驗通過色料、造型等媒介進行物態化,讓藝術創作作品成為生態審美客體,成為客觀存在。讓藝術創作者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作品與受眾實現生態審美經驗的精神交流。

以上從藝術創作的自然之美,社會之美,精神之美三個方面闡述了藝術創作在生態美學上的表現方式。在創作過程中三個方面是互相影響的,表現出自然之美的藝術創作作品同時鐫刻著藝術家的生態審美意象;社會之美的實踐表現也是人與自然的不斷交融的過程。藝術創作本身就是某種精神的傳遞載體,作為精神文化的傳播者,當以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去普及引導更多的人來關注生態問題,關注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共生關系。

生態美學,與其說是一門學科,不如說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展現的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一種和諧共生。藝術創作中服裝設計、景觀設計、產品設計、繪畫創作等等多種方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了大眾的生態審美觀念。無論在藝術創作中展現的是社會之美還是自然之美,基于生態美學的藝術創作重點就是“要把生態的精神、真髓真正融化進人格性情生成的過程之中,把理論的最終趣味指向人的建構,指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共生”。生態美學對于藝術創作的指導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及宏觀性?;谏鷳B美學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對于生態美學自身的發展,還是對于態審美素質的提升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生態審美將有益于人類在今后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創作中與自然達到長期的和諧共生,福及子孫后代。

猜你喜歡
共生藝術創作美學
一世哲布尊丹巴藝術創作考敘
《榜樣》:藝術創作的一次“出圈”表達
盤中的意式美學
外婆的美學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在體驗中走向共生
純白美學
藝術創作全面繁榮
豐富藝術創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