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隊綜合醫院對批量傷員的救治流程和對策

2021-07-19 08:32張英輝李學斌孟國良索南草單志剛
西南國防醫藥 2021年6期
關鍵詞:危重批量傷員

張英輝,李學斌,陳 艷,孟國良,張 健,索南草,單志剛

批量傷員是指同一致傷因素引起3 人或3 人以上同時受傷,具有事件出現突然、時間不定、傷員產生集中等特點,傷員救治容易出現混亂場面,打亂綜合醫院正常急診和救治流程[1]。洪水、地震、火災爆炸、礦難、大型車禍、暴恐襲擊、戰爭等均可能造成批量傷員的產生。部隊綜合醫院平時擔負著軍地傷員救治任務,戰時是部隊衛勤保障的重要力量。上級一旦下達批量傷員救治命令,部隊綜合醫院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組織醫護人員,安排搶救物資及場地,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救治,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傷員的誤診誤治,根據解放軍總醫院多年救治批量傷員的經驗,現將具體做法報告如下。

1 根據傷員數量和特點,建立應急響應級別[4](以一、二級為例)

1.1 一級響應 一次處置批量傷員50~100 人。醫院急診科或醫療總值班員接到批量傷員救治信息后,立刻向上級報告,由院領導啟動應急預案,動員全院力量,并報當地政府和應急辦。如果是工作日白天時間,由院務處的保安分流門診的普通傷員,迅速將急診科大廳和門診大廳部分騰空。在門急診大廳設立傷檢分類臺3~5 個,每個傷檢分類臺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人員負責,并配一名年輕醫生和兩名護士,身穿綠色馬甲,將傷員按傷情程度盡快分類。夜班或節假日期間,騰空門診大廳,建立傷檢分類臺,普通急診傷員由二線急診醫生接手,負責處理并盡快分流。(1)醫療救治工作分為5 組,分別是3 個搶救組、1 個重傷組、1 個輕傷組。醫療救治人員由急診值班醫生和其他科室抽調的醫生組成,每組配備2 個醫生2 個護士。搶救組醫護人員穿紅色馬甲,重傷組穿黃色馬甲,輕傷組穿白大褂。醫院聯絡組協調全院盡快騰空60~90 張床位(原科室普通傷員由內科組和外科組負責協調,分流到內科或者其他外科科室),分別是創傷外科30 張,普通外科20 張,急診科15 張,神經外科15 張,胸外科5 張,泌尿外科5 張,麻醉科手術室迅速配備3~5 臺手術床。(2)輔診組,協調檢驗科配備3 名檢驗師負責批量傷員的血液檢驗,備好全血。(3)特診科將移動超聲1~2 臺直接放到急診,有專人負責,1 臺超聲配備2 名技師,一人檢查一人出報告。放射科安排出1 臺CT 專門負責批量傷員的檢查。急診科床位收治輕傷傷員,重傷傷員盡快收入科室,危重傷傷員由搶救組在急診科給予緊急處置后,直接進入手術室或收入相關科室。相關藥品耗材由保障組牽頭以記賬的方式使用,由專人負責登記,后續補齊收費手續。指揮組根據批量傷員數量及危重程度報告上級或聯系相關地方醫院進行分流。

1.2 二級響應 一次處置傷員30~50 人。由院領導啟動應急預案,并報當地政府和應急辦,騰空急診大廳,通知相關小組人員到場,設立傷檢分類臺3 個,醫療救治工作分為4 組,分別是2 個搶救組、1 個重傷組、1 個輕傷組。各組人員組成及著裝同一級響應。聯絡組協調全院盡快騰空50 張床,分別是創傷外科15 張,普通外科10 張,急診科10 張,神經外科5 張,胸外科5 張,泌尿外科5 張。手術室迅速配備3 臺手術床。檢驗科配備2 名檢驗師負責批量傷員的血液檢驗,備好全血。特診科將1 臺移動超聲配置到急診科,專人負責。放射科安排出一臺CT 專門負責批量傷員的檢查。急診科床位收治輕傷傷員為主,中重傷傷員處理后盡快收入相關科室,危重傷傷員急診處置后直接進入手術室或收入相關科室。相關科室對批量傷員有專門的醫生和護士負責,對病情給予隨時的評估,病情變化給與及時處理。藥品耗材采取記賬方式使用,專人登記。指揮組根據批量傷員數量及危重程度報告上級或聯系相關地方醫院進行分流。

1.3 三級響應 一次處置傷員10~30 人;四級響應一次處置傷員10 人以下。人數對應較少,內容包含于上述方案,在此不做贅述。

2 傷員信息的采集和傷檢分類的關注點

批量傷員的產生往往是突然性的,與平時醫院接診流程有很大的差異,信息量也嚴重不對等,醫院場地和物資人員會出現瞬間不足[3]。為了盡量減少以上問題的發生,醫院根據響應級別每年組織兩次實地演習。宣傳組根據醫院實際建立有多個部門的微信平臺,讓大家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傷員和醫護人員情況。物資籌備以裝箱形式進行存放,除常規創傷物資外還配備“三防”物資,以3 個月為期限進行物品的輪換和重新配置,有效期短的隨時輪換,藥品及物資的儲備具體到責任人。

傷員在傷檢處,給予001、002、003 等編號,腕帶式和黑(死亡)、紅(危重)、黃(中度)、藍(觀察者)、綠(輕)等顏色標識,讓后續的醫護人員根據顏色在最短的時間內區分出輕重傷員。后續各組的人員盡快將傷員的信息錄入電腦,保證傷員信息不出現差錯。根據醫護人員的服裝判斷救治人員的位置,根據腕帶的顏色區分傷員的輕重。批量傷員就診開放綠色通道,放射、特診(在急診搶救室)、檢驗均開放獨立通道進行檢查和治療,事后再由相關部門解決費用問題,急救病歷由質控部門進行審核和保存。

3 責任到人,建立追責制度

批量傷員的救治容易出現誤診誤治,增加病死率和致殘率[4]。同時,搶救現場中有機關領導、科室醫護人員,還有社會人員、家屬、記者等非專業人員,場面雜亂的情況時有發生,保持搶救環節有效進行,搶救環境不至于過度雜亂,工作人員必須人人知道自己責任和工作任務,因此,預案中要明確職責到個人。

各個搶救小組均有組長和信息統計員,以急診科為龍頭,急診科主任、副主任帶領各組長,負責傷檢分類、生命體征評估、傷員腕帶的制作。救治早期就讓傷員標識明確,準確分出危重、中度、輕度傷員,統計員盡快上報傷員情況。(1)特別危重傷員由主管醫療的副院長負責組織會診及手術搶救,統籌全院醫療資源,進行搶救。(2)重癥傷員由醫院專家組負責,創傷外科主任為組長,領導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燒傷科、泌尿外科、ICU 科等專家,配給3~4 名急診科醫生和1~2 名護士對重癥傷員給予治療、病情評估、書寫制式病歷。完善傷員各項檢查、檢測,對每一個重傷員都做到首診負責制,減少漏診和誤診,縮短進入手術室的時間,挽救傷員的生命。(3)中度傷傷員由各科室的臨床醫生負責盡快辦理住院手續,到臨床科室后再給予相應的檢查和處置,密切觀察傷員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等危重傷員處置高峰過后,集中技術力量對中度傷員再進行病情評估,充分發揮多學科聯合救治的優勢。由各科副主任負責對手術人員的安排和對傷員的觀察治療。配備統計員2 名對所有傷員詳細情況及傷情進行統計分類,及時匯報給院領導。(4)輕傷員有急診科高年資醫生帶急診科1~2 名醫生和2~4 名護士負責,給予傷口清創、包扎、縫合和藥物治療,必要傷員的收入急診留觀病房觀察治療。傷檢分類組醫務人員,傷檢完畢后,醫生歸入搶救組或重傷組,增加危重傷員搶救力度。每位危重傷員的檢查、手術、收入科室均有急診醫生陪同,避免意外問題發生,并完善交接記錄。

4 細節問題,周密安排

4.1 手術問題 如果事件發生在上午手術時間,根據需要急診手術傷員的多少、手術的大小、手術室及麻醉師的情況,停止擇期手術,必要時推遲非急診手術。充分利用急診科的手術室和臨床科的手術室,合理調配人員和醫院資源。手術盡可能取得傷員本人及家屬的同意,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在傷員意識不清、聯系不上家屬或單位領導不在場的情況下,而又急需救命手術,按照相關規定由院領導或者專家組長、??浦魅?、術者共同簽字后實施手術。

4.2 保持通信暢通,信息共享 醫院微信平臺(戰傷情況將依附內部保密平臺)會及時發布傷員搶救信息情況,利用對講機讓指揮組和機關各職能部門及時了解各個崗位工作情況和傷員的救治情況,防止傷員和醫護人員特別是急診科、放射科、特診科等部位扎堆現象,讓所有部位運轉順暢。參與的科主任和護士長配備對講機,及時調動本科人員和指導醫護人員對傷員的處置,也保證隨時向院領導匯報傷員的搶救情況及物資和床位的調配情況。

4.3 傷員的家屬及圍觀群眾的管理 批量傷員到達醫院后,傷員的家屬也可能很快到達醫院,也可能出現大量群眾圍觀,造成本來就小的搶救空間,出現更加混亂的局面。由院務處安排保安,劃分出專門區域接待傷員家屬,登記家屬及所找傷員的基本情況,然后報指揮組,統一安排人員向家屬介紹病情和安排家屬護理傷員,對于危重傷員的家屬或年齡偏大身體有疾病的家屬,醫院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醫護人員進行陪同,并安排家屬食宿,防止家屬出現意外。圍觀群眾由保安負責勸離或限定在固定區域活動。

4.4 媒體記者的管理 由政治處負責,安排記者在機關的視頻會議室,宣傳組的人員負責接待并及時的向媒體發布傷病員醫療的救治情況。

4.5 批量傷員救治情況經驗總結 每次批量傷員的救治就是一場戰役,各個小組對傷員救治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經驗及時上報院領導。在救治流程、人員物資配備、場地安排還有哪些不足,批量傷員的救治還需要那些改進,形成會議紀要保存,并完善薄弱環節。

猜你喜歡
危重批量傷員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臍靜脈置管在危重新生兒救治中的應用
鎮靜護理在呼吸機治療危重患兒中的有效應用
俯臥位通氣對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響
批量精裝房項目工程信息管理綜述
云南:鐵路“520”運輸鮮花4萬余件 高鐵批量運輸創新高
批量提交在配置分發中的應用
李克強 全力組織搶險救援和救治傷員
藍色生命線
藍色生命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