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其指導策略

2021-07-19 23:14鞠丹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指導策略

【摘? 要】現如今幼兒告狀是幼兒園中所常見的現象,它具有頻發性和重復性的特點。為了更好的應對幼兒告狀行為,本文從學前教育常見的幼兒告狀行為出發,結合其具體性質和出現的原因,結合自身的實踐進行深入探討得出相應策略,以更好地發展幼兒教師指導策略及幼兒的身心發育。

【關鍵詞】幼兒研究;告狀行為;指導策略

1.問題的提出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們經常接收到不同幼兒的不同告狀,幼兒之所以會有如此頻繁的告狀行為出現,這與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幼兒的告狀行為看似是件小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教育領域總越發受到社會的關注,如果沒有及時的得到有效處理,則會影響到幼兒與他人社會關系及性格的形成。根據所提及的種種問題,教師應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所采取的策略就顯得至關重要。那么,要怎樣有效處理幼兒的多種告狀行為呢?幼兒告狀的原因是什么?幼兒教師怎樣有效解決不同的告狀行為?為了讓幼兒教師正確認識告狀行為,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科學引導與教育幼兒,幫助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學會用自主協商代替告狀行為,從而提高交往水平,本文通過對幼兒告狀行為的不同類型的區別歸納,進行深入探討并總結出了一系列關于如何正確應對幼兒“告狀行為”的指導策略。

2.幼兒告狀行為類型及其產生原因

2.1幼兒告狀行為的類型

(1)違背紀律型:這一類的告狀行為是幼兒告狀行為中最為常見的。例如,有的幼兒在進行自由閱讀活動時,常常一人獨占好幾本書,其他的幼兒不能進行正常的閱讀活動,便向老師告狀:“老師,他一個人拿了好多書,我都沒書看了!”又如,“老師,是我先拿到玩具的,他搶我的?!保?)助人型:當幼兒遇到有一些小朋友受到欺負或不公平待遇時,就會自然的產生正義感然后直接向老師舉報這種不良行為,從而利用老師的力量讓這種行為及時得得到制止和糾正。例如: “老師,他把某某小朋友打哭了?!保?)推卸責任型:有些幼兒在欺負別人之后,當教師介入詢問原因時,他們就會告訴教師:“是他先打我的”或“是他先罵我的”(4)表現自我型:這種告狀行為是幼兒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能在小朋友面前得到老師的表揚或夸贊產生的告狀行為如“老師,你看他把娃娃亂扔,我把它撿起來了!”此類幼兒并不是為了對某一現象感到不滿,而是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贊賞,在其他幼兒或老師面前太高自己的地位,成為老師和孩子們眼中的“好孩子”。(5)尋求保護型:“告狀”者為了引 起教師或同伴注意,想得到肯定、 鼓勵或邀功時向教師發出互動的行為。

2.2幼兒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

(1)幼兒的觀念取決于老師或成人的評價態度。在幼兒園,當一個孩子并不能判斷某件事情的對與錯時,通常會通過觀察了解成人對這一事件所持的態度,因此,當發現有幼兒做出一些超出他自身評價范圍的事時,幼兒通常會采取告狀的形式,要求得到老師的仲裁和判斷,從而形成對這件事情的整體判斷。(2)產生同情心或紀律意識產生的告狀行為。當幼兒認為同伴發生糾紛或受到侵害時,會產生同情心和幫助他人的意識,這種告狀行為并不是為了自身利益出發,而是檢舉揭發自認為不良的行為,想要獲得教師的有效制止。例如,當甲某與乙某發生沖突時,并且很明顯甲某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正確的規則時,就會有幼兒到老師那里告狀:“甲某又欺負 乙某了?!备鏍顣r出于對甲某行為的不滿和對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師對甲某的批評和對乙某的安慰。 (3)為了躲避責罰而產生的告狀行為。當一個孩子在家中沒有規則或責任意識,從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只接受到成人的表揚,而非有效的批評糾正時,他們則會對教師的批評有很大的抵觸,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如:自私、自負等。他們通常是一個矛盾事件中的發起者和責任人,但是他們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指責和批評,通常會首先向老師告狀,從而想要推卸自身的責任。(4)還有一部分的幼兒喜歡告狀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承認。孩子為了突出自己沒有在講話這個事實,想要得到老師的贊賞和表揚,想要老師能夠注意到自己做得比別人好的方面,成為老師和同伴心目中的“好孩子”。3~6歲的幼兒正值確立價值觀念和進取心的時候,他們喜歡被與弱的幼兒比較,從而獲得存在感。(5)幼兒遇到困難想要得到成人或教師的幫助時產生的告狀。這種告狀是一種最為單純的動機和形式,對于還處于低齡階段的學前幼兒來說,她們剛剛脫離父母家庭的全面保護,周圍環境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價值觀念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完善,當碰到一些自主解決能力以外的問題時,她們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和理解。這時,告狀成為了這類幼兒得到保護不受侵犯的直接和必要途徑。

3.正確看待幼兒的告狀行為及指導策略

面對不同類型的告狀行為,教師又應該如何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策略使孩子們的身心更好的發展呢?作為孩子們心中的法官,任何不經過慎重考慮的表決都是對孩子不禮貌的。不管孩子告狀的原因是什么,此時教師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簡單敷衍的態度對 孩子都是不禮貌、不尊重的。

3.1教師直接給予建設性的積極回答

當幼兒發生沖突和矛盾時,教師的積極回應不僅能較快的化解這種矛盾,甚至能通過這件事情為幼兒之間建立友好的關系,老師是孩子們心中的指向標,如果讓孩子覺得通過告狀給予了消極的回應甚至同伴由此懲罰,則會強化他的這一行為,認為可以通過告狀得到認可。所以,為了營造幼兒之間和諧、相互幫助和接納的氛圍,形成良好品質的建設,遇到告狀行為時,教師應表示出語言的接納并給予積極的回應,給幼兒表達展現的機會,又能讓孩子得到了老師的關注,從而滿足其自尊需要。

3.2了解幼兒告狀的動機,區別對待

在處理不同的矛盾時,教師必須先深入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像意見不和、爭奪玩具等糾紛,老師可以通過在當事人之間進行 調解來解決糾紛,但對于以強凌弱的糾紛,老師必須對責任者進行嚴厲地批評,明確指出其錯誤并要求改正。對于弱勢應當給予相應的安慰和鼓勵,對于出現故意傷害他人的幼兒進行批評或懲罰。在處理此類告狀行為時,教師不僅要給出明確的答復,還要幫助幼兒確立是與非對與錯,強化正確的做法,明確表明自身的立場。

3.3引導幼兒學會換位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幼兒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判斷能力,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孩子之間的矛盾處處存在,教師不可能直接參與評判幼兒之間的每一件小事。為了發揮幼兒的這種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減少幼兒矛盾中的直接參與,鼓勵幼兒學會換位思考,通過間指導的形式,引導幼兒歇息獨立解能力范圍中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求助式的告狀行為,幼兒完全有能力獨立解決。

3.4協調家長與教師的教育態度,充分 利用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園 聯系欄”等方式向家長做好宣傳工作。

幼兒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入園、離園大都由祖父母接送,因此很多時候, 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面對這種情況,協調家長的教育態度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家庭教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運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形式,向家長普及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知識,使其形成科學的育兒觀念和方式,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對幼兒進行教育,提高幼兒的文明素養,使幼兒學會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消除爭執所引發的告狀行為。

參考文獻

[1]劉晶波,楊翠美.5~7歲幼兒告狀行為動機分析[J].幼兒教育,2012(18).

[2]顧燕萍.談幼兒的“告狀”行為與疏導[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3]王春燕.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J].山東教育,2002 (7-8).

作者簡介:鞠丹(1995.4-),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大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猜你喜歡
指導策略
智慧三心,激活小班活動區游戲
區角游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試論小學階段開展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大學生思想行為偏誤與指導策略研究
小學生記敘文習作課堂指導策略
小學習作復習“五步曲”
寫字教學指導策略摭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