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骨節病患者膝關節影像學定量測定對TKA的指導價值

2021-08-03 10:36張曉越王小紅慶陽市人民醫院骨一科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甘肅慶陽745000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1年12期
關鍵詞:定量影像學下肢

張曉越,王小紅(.慶陽市人民醫院骨一科;.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甘肅 慶陽745000)

大骨節病是一種活動關節受限的疾病,多發于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等活動性關節,其中以膝關節為主要發病點[1]。晚期膝關節患者出現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晚期膝關節大骨病患者多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TKA),可以改善膝關節功能,能有效的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術前影像學檢查是了解患者情況的重要手段,可以判斷膝關節的損壞程度及解剖位置。因此,本研究旨在觀察大骨節病患者膝關節影像學定量測定對TKA的指導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確診的68例大骨病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42~56(47.36±2.98)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42~56(47.96±2.96)歲。兩組患者均為內翻內旋畸形患者。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晚期大骨病診斷標準;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影響膝關節評估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創傷后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符合本次研究標準。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均行下肢全長X線檢查和膝關節正側位,測量股脛角及下肢全長力線,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VAS)及膝關節功能評分(HSS)。術中用“雞尾酒”法鎮痛[3]。兩組患者均為同一組手術團隊。對照組患者在腰硬外麻下采用單純在術中視野下解剖標志為指導進行定位,股骨初始截骨厚度為10~11mm,脛骨初次截骨厚度為6~8mm,根據情況二次截骨,截骨的長度每次以1mm增加,盡量保留自體骨量。安裝假體前確認下肢力線及關節活動度等相關因素。安裝假體后,膝關節取伸直位等待固化,屈膝80~90°,以屈膝位縫合傷口,置引流管,加壓包扎,送至清醒室。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影像學定量測定。先用術中視野解剖位指導定位,初次進行股脛骨截骨,根據影像學定量測定的解剖位置,對比術中截骨厚度,校準調整進行二次截骨。安裝假體,縫合傷口,置引流管,加壓包扎,送至清醒室。術后患者安返病房,均進行術后常規護理及抗炎,止痛、抗凝等,術后1d進行下肢床上活動,術后48h內拔出引流管下床活動,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膝關節屈伸及直角抬高等功能鍛煉。

1.4 臨床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手術時間。(2)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及術后7d行負重下肢全長X線檢查和膝關節正側位,比較兩組患者股脛角變化(FTA)以及下肢全長力線的變化。(2)分別于術前、術后7天、術后3月、6月評估兩組患者的VAS及HSS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滿足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兩樣本獨立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72.36±9.54min顯著短于對照組的86.23±10.25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FTA以及下肢全長力線變化比較 觀察組FTA和下肢全長力線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TA以及下肢全長力線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FTA以及下肢全長力線變化比較(±s,°)

FTA 下肢全長力線術前 術后7d 術前 術后7d對照組觀察組t P 17.56±2.36 17.26±3.68 0.376 0.708 9.12±1.21 8.92±0.95 0.712 0.479 42.26±5.38 41.39±6.12 0.585 0.561 3.16±0.52 1.65±0.26 14.226<0.01

2.3 兩組患者VAS和H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VAS和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和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和HSS評分比較(±s,分)

VAS HSS術前 術后7天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7天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對照組觀察組t P 6.98±1.25 7.02±1.12 0.131 0.897 4.58±0.35 4.42±0.41 1.626 0.110 2.23±0.12 2.22±0.26 0.191 0.849 1.52±0.23 1.48±0.25 0.645 0.522 42.36±4.25 42.12±3.95 0.227 0.822 58.69±5.62 59.12±5.23 0.306 0.760 79.12±7.26 80.82±7.12 0.916 0.364 78.69±6.89 79.26±7.12 0.315 0.754

3 討論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區性,多發的變性性骨關節病。目前統計甘肅省是大骨節病重災區之一[4]。主要見于發育期兒童的四肢骺軟骨、骺板軟骨及關節軟骨,成人大骨節病繼發于兒童大骨節病,晚期成人膝關節大骨節病,膝關節軟骨面嚴重損壞,導致組織痙攣、下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強直、骨質疏松等臨床癥狀,引起下肢屈曲,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對于晚期成人膝關節大骨節病通常采用TKA來改善患者的生活,在采用TKA時,臨床醫師以人體理想的正常下肢軸來參考設計,但由于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可能遮擋骨性標志物,造成術中視野不佳的情況,以至于術中操作難免會有誤差,截骨厚度也難以精準[5]。而術前影像學不僅可以看出患者的骨質損壞程度,也可以通過定量測量來明確解剖位置,可以更好的降低誤差。本研究旨在探討大骨節病患者膝關節影像學定量測定對TKA的指導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低于對照組的手術時間,說明影像學定量測定可以提高臨床醫師的手術效率,觀察組的FTA和下肢全長力線明顯低于對照組的FTA和下肢全長力線,FTA指患者的脛股度,是股骨的解剖軸線與脛骨解剖軸線在膝關節中心形成的向外側的夾角,可以反映患者的畸形程度[6]。下肢全長力線是維持膝關節內外側間室平衡負重的基礎,可以反映患者的下肢平衡度。說明觀察組的恢復更好。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術前術后的VAS和HSS無明顯差異,VAS是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可以反映患者的疼痛指數,HSS是膝關節功能評分,能反映患者術前及術后的膝關節功能情況。說明兩種手術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關節活動能力。本研究與徐瑩等[7]研究的術前下肢全長X線片測量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的價值的結果部分一致。

綜上所述,大骨節病患者膝關節影像學定量測定對患者的臨床療效的提升作用較小,但在術中對于截骨操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對術后恢復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能提高臨床醫師的手術效率,說明大骨節病患者膝關節影像學定量測定對TKA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可以在臨床推廣。但由于本研究的入試例數和隨訪時間較短,對于臨床療效的分析尚有不足之處,需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猜你喜歡
定量影像學下肢
2022 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專題介紹
下肢下垂體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影響的meta分析
術后強化護理預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的研究
高頻超聲聯合彩超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診斷價值
有機物官能團的定量關系在解題中的應用
觀察肺結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學與實驗室指標相關性分析
多重熒光定量PCR法同時定量檢測4種混合熟肉種源
卵巢甲狀腺腫影像學分析1例
外匯風險敞口的定量刻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