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管外引流與早期腸內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應用療效分析

2021-08-03 07:21王代韋張繼福
世界復合醫學 2021年5期
關鍵詞:胰管淀粉酶膽紅素

王代韋,張繼福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醫院普外科,云南文山663000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屬于腹部外科最為復雜的手術類型,其主要用于治療胰頭癌、壺腹部周圍惡性腫瘤、十二指腸降部腫瘤等疾病[1]。隨著醫療技術發展,現如今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病死率較低,但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2]。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常見術后并發癥為胰瘺,而胰瘺與患者術后恢復關系密切。因此,尋找有效方法降低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并發癥的意義重大[3]。早期營養支持是一種現代化的手術輔助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給予患者足夠的術后營養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手術質量,營養支持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胃腸道功能。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可用性。該文分析胰管外引流與早期腸內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應用療效,以該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十二指腸癌及壺腹部周圍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以該院收治的30例十二指腸癌及壺腹部周圍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為36~79歲,平均年齡為(57.5±9.2)歲;診斷結果顯示16例為十二直腸降部癌,10例為膽總管下段癌,4例為十二指腸乳頭癌。參與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并在圍術期給予患者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腸內營養。研究上報于該院倫理委員會,得到批準認可,所有患者均知情該研究內容,并保證積極配合。

1.2 方法

1.2.1 胰腸吻合方法 參與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并在術中進行消化道重建時放置胰管外引流管及空腸營養管。操作方法為:胰腺斷端游離2~3 cm,根據胰管直徑,3 mm以上者,選用16G深靜脈導管,3 mm以下者,選用14G深靜脈導管,深靜脈導管遠端4~5 cm內剪出3~4個側孔,并將其置入主胰管內。3-0薇喬線貫穿胰腺實質全層縫合胰管,縮小胰管開口,使胰管壁與外引流管之間貼合緊密,無縫隙,并將縫線打結固定外引流管,防止脫出,確保引流管內有胰液流出。距離空腸斷端2 cm處對系膜緣用3-0薇喬線行直徑0.5 cm荷包縫合并全層切開,電刀燒灼空腸漿膜層后,將胰管外引流管插入腸腔內,收緊荷包線,使空腸黏膜外翻,3-0薇喬線先縫合空腸后壁全層與胰腺實質,再縫合前壁,使胰管、空腸黏膜對合。距離胰腸吻合口約15 cm處將胰管外引流管引出腸壁外,行空腸漿肌層3 cm隧道包埋,由右側腹引出并固定。

1.2.2 早期腸內營養 在胃腸吻合口下方25 cm用3-0絲線行荷包縫合,切開腸壁全層,放置F12引流管至腸管遠端,置入約20 cm,近端行腸壁漿肌層隧道包埋3 cm,由右側腹引出并固定?;颊吲艢夂?,即可開始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胰液+膽汁(若有)的混合物泵入,泵速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分析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各時間點白蛋白、總膽紅素、血淀粉酶水平,分析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腸內營養改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術后各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及手術相關指標

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平均時間為(280.1±92.1)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355.1±56.9)mL;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完成手術并順利出院,手術病死率為0.00%。

2.2 各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中,30例均完成手術并順利出院,手術病死率為0.00%;其中2例患者出現A級胰瘺,發生率為(6.67%),無術后出血患者,2例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4/30)。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Table 1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2.3 患者術前及術后白蛋白、總膽紅素、血淀粉酶水平對比

患者術前白蛋白水平為(40.3±2.7)g/L,總膽紅素水平為(195.8±71.4)μmol/L,血淀粉酶水平為(102.7±63.8)U/L;術后1 d分別為(29.1±1.7)g/L,(195.1±80.3)μmol/L,(120.4±30.7)U/L;術后7 d分別為(35.1±2.4)g/L,(43.4±13.6)μmol/L,(93.6±63.7)U/L?;颊咝g后1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術前,術后7 d的白蛋白水平高于術術1 d,各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后1 d總膽紅素水平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7 d時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下降,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1 d及7 d血淀粉酶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前及術后白蛋白、總膽紅素及血淀粉酶水平對比(±s)Table 2 Comparion of albumin,total bilirubin and blood amyl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患者術前及術后白蛋白、總膽紅素及血淀粉酶水平對比(±s)Table 2 Comparion of albumin,total bilirubin and blood amyl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注:*表示與術前相比P<0.05;Δ表示與術后第1天相比P<0.05

?

3 討論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屬于技術要求最高的外科手術方法之一,該手術熟練程度能有效反映出該醫療單位普通外科醫療水平。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圍手術期護理質量提高及醫療器械技術創新,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術后病亡率明顯降低,但仍存在術后并發癥較高等不足[4]。

胰瘺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主要術后并發癥類型,其危險性重大,外泄胰液會給血管壁造成侵蝕,進而破裂出血。為防止胰瘺出現,臨床上采取了多種方法,包括術前營養支持、術前減黃及改善胰腸吻合方式等[5]。許多學者針對這些方法進行研究,但仍未明確其減少胰瘺發生率的臨床效果[6]。而術后出血屬于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后致命的并發癥,分為消化道出血及腹腔內出血。早期出血原因通常為術中止血效果及結扎效果較差,而晚期出血原因多為胰瘺及血管侵蝕等[7]。相關研究表明[8],胰管外引流能有效減輕胰液給胰腺斷面帶來的侵蝕,降低胰瘺發生率,從而降低術后出血發生率。

多數需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術前存在營養不良狀況,手術創傷會加劇患者營養不良狀況,降低其機體免疫力,增加并發癥發生率[9-10]?;颊咴诮邮芨共客饪剖中g后數小時內往往便可恢復小腸蠕動功能,因此可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早期腸內營養能有效保持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腹腔感染發生率[11-12]。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中,30例均完成手術并順利出院,手術病死率為0.00%;其中2例患者出現A級胰瘺,發生率為6.67%,無術后出血患者,2例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4/30);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術后1 d的白蛋白水平(29.1±1.7)g/L低于術前,術后7 d的白蛋白水平(35.1±2.4)g/L高于術后1 d(P<0.05)。術后7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后1 d總膽紅素水平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7 d時總膽紅素水平較術前及術后1 d明顯下降(P<0.05);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術后1及7 d血淀粉酶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鄭振江等學者[11]相關研究中數據中,患者接受治療后術前白蛋白水平為(40.1±2.9)g/L,術后1 d白蛋白水平為(29.3±1.9)g/L,術后7 d白蛋白水平為(35.2±2.2)g/L;術前總膽紅素水平為(196.1±71.5)μmol/L,術后1 d總膽紅素水平為(197.2±80.0)μmol/L,術后7 d總膽紅素水平為(43.6±13.8)μmol/L;術前血淀粉酶水平為(102.4±64.6)U/L,術后1 d血淀粉酶水平為(120.2±31.2)U/L,術后7 d血淀粉酶水平為(93.7±63.5)U/L,該文數據與其具有一致性。因此,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腸內營養能有效改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胰瘺、出血等各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促進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予以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和胰管外引流,其出血、胰瘺等并發癥發生率得到明顯改善,使患者胃腸功能提升。

猜你喜歡
胰管淀粉酶膽紅素
遺傳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研究進展
腹腔鏡胰管切開取石+胰管T管引流術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結石中的應用價值*
新生兒不同部位經皮膽紅素值與血清總膽紅素值的對比
總膽紅素偏高,需警惕肝臟疾病
從胰管改變談胰腺疾病的診斷
胰管擴張的臨床原因及影像學特征
怎樣看待升高的膽紅素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取斷裂鼻胰管一例
淀粉酶與肺癌關系的研究進展
小麥萌發種子淀粉酶酶學性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