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別山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2021-08-05 07:56孫偉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大別山根據地紅軍

孫偉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作出了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論斷,首次明確了大別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精神族譜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地區軍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精神,它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精神族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百年非凡歷程的深刻注解。

大別山輝煌的革命歷史鑄就了大別山精神

大別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建黨基地,中國革命的重要發祥地、主要活動地、走向全面勝利的戰略轉折地。

五四運動以后,大別山區的中共地方黨組織陸續建立。1920年8月,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7名成員中有5人是大別山人,其中董必武、張國恩、趙子健是黃安縣人,就是今天的紅安縣人;陳潭秋、包惠僧2人是黃岡縣人。1921年7月23日,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外,包惠僧受陳獨秀委派,與陳公博代表廣州區,出席一大;劉仁靜被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推薦為一大代表。這樣,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仁靜等4位來自大別山區,占代表人數的近1/3。

大別山是主要建黨基地,還因為1921年7月,惲代英、林育南等23個進步青年,在湖北黃岡成立了共產主義性質革命團體共存社,獨立開展建黨活動。共存社成立不久,骨干分子惲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獲悉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異常感奮,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所以,中國共產黨有一支支流是從大別山匯聚去的。

為了把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個根據地連為一起,實現黨在整個大別山區的集中統一領導,1930年3月,根據中央指示,將三個根據地所屬區域劃分為鄂豫皖邊特區,成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委,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革命斗爭。接著又將三支軍隊,紅11軍的31、32、33師,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中央派來參加過北伐戰爭,在葉挺獨立團擔任過營長的黃埔一期畢業生許繼慎任軍長,徐向前任副軍長。

1930年6月下旬,召開鄂豫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了鄂豫邊區的蘇維埃政府,中共鄂豫邊區特委、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的相繼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1931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國鄂豫皖中央分局,派張國燾到大別山擔任分局書記,分局代表中央政治局領導大別山區的革命斗爭。同時,成立了鄂豫皖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沈澤民任省委書記,高敬亭任省蘇維埃主席。

1931年11月7日,就在俄國十月革命紀念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這一天,紅四方面軍在黃安的七里坪成立,隨即發起了黃安、商潢、蘇家埠、黃光四大戰役。鄂豫皖蘇區達到了鼎盛局面,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人口達350萬,紅軍的主力達4萬5千人,地方武裝20余萬人,建立了3個市,27個縣級的革命政權。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展成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也是黨在長江以北創建的最大規模革命根據地。

1932年夏季,在鄂豫皖蘇區蓬勃發展之際,蔣介石發動了對全國紅色蘇區的第四次圍剿。蔣介石集中了30萬兵力,親自任剿匪總司令,首次進攻大別山。在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鄂豫皖蘇區軍民浴血奮戰,給予了國民黨以沉重打擊。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加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主要領導張國燾在戰略上的錯誤指揮,紅軍作戰接連失利,在蘇區回旋的余地越來越小。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實施戰略轉移,一路西征,轉戰三千里,從大別山打到大巴山,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方面軍主力戰略轉移后,國民黨仍然圍剿大別山,斗爭形勢極為嚴峻,鄂豫皖省委及時確立了獨立堅持根據地斗爭的思想,把留在根據地的紅軍和武裝力量集中起來,重建了紅25軍。紅25軍在大別山堅持了兩年多時間,使得大別山紅旗屹然不倒。但是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由于“左傾”盲動,革命受到嚴重損失。

1934年11月,受中革軍委和周恩來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紅25軍,從河南省羅山縣的何家沖出發,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號開始長征。1935年9月,紅25軍到達陜北,與陜北的紅軍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鄂豫皖省委率領紅25軍戰略轉移后,省委常委高敬亭遵照省委的指示,集中留下來的部分武裝,重建了紅28軍,以政委的身份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黨政軍民,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三年里,紅28軍游擊范圍達到45個縣,牽制了國民黨17萬軍隊在大別山區,有力地策應了三支主力紅軍的長征,支撐了南方八省游擊斗爭的局面。鄂豫皖根據地成為南方八省15個游擊根據地中,面積最大的根據地,又是唯一保持軍級建制的紅軍部隊根據地。革命的紅旗始終在大別山高高飄揚。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東部,大別山區的紅28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赴皖中、皖東抗日前線,在安徽蔣家河口打響了新四軍對日抗戰的第一槍。新四軍第四支隊后來發展為新四軍第二師,創建和保衛了擁有320萬人口、2.1萬平方公里、17個縣級政權的淮南抗日根據地。在東部,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之后,李先念領導的鄂豫邊區抗日武裝,發展成為新四軍第五師,創建鞏固發展了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擁有5萬余人的正規軍和30余萬人的民兵武裝力量,先后抗擊了15萬侵華日軍和8萬多偽軍,解放了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萬人口,建立了8個專區、11個中心縣、66個黨政軍組織齊全的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有力地從戰略上配合了兄弟部隊在敵后的抗戰,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新四軍第二師、新四軍第五師共創立了12萬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占整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1/10以上。

大別山是中國革命走向全面勝利的戰略轉折地。解放戰爭初期,1946年6月,李先念領導的中原軍區,粉碎了國民黨30萬大軍的包圍、封鎖、追擊,勝利完成了戰略的轉移任務,順利實施了中原突圍,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1947年8月,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在陳謝的配合下,揮師南征,千里躍進大別山,重建了大別山根據地,實現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偉大轉折。

大別山精神的主要內涵

大別山精神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直至新中國成立這一特定時期內,由大別山地區的共產黨人、人民軍隊、革命群眾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鍛造的革命精神。根據大別山革命斗爭的特點,我們將大別山精神內涵概括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16個字。這16個字集中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共產黨人、人民軍隊、革命群眾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行為風范。

堅定信念是指大別山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憑借著堅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極端困難的環境條件下,堅守大別山,凝聚的是大別山軍民對黨忠誠、威武不屈、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靈魂。

1921年11月,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在湖北黃岡成立了中共陳策樓小組,這是鄂豫邊區第一個黨小組。此后,大別山區的黨組織不斷發展,在黨的領導下,大別山區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艱難曲折的斗爭中,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對黨忠誠、堅定信念的高貴品質,一根筋,不二心。

胸懷全局是指在中國革命曲折發展的歲月里,大別山區的黨員干部和革命群眾,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始終能夠胸懷中國革命的全局。

在20世紀80年代,如果到大別山家家戶戶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很多家庭的堂屋前門口木制門框上都掛著一塊或者兩塊紅色的牌子,一塊寫著軍屬光榮,一塊寫著烈士光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塊或者兩塊這樣的牌子,整個大別山區可以說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

在革命的緊要關頭,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大別山區的軍民總是從全局出發,用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全局的勝利創造條件,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顧全大局、甘于奉獻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風格。

1931年5月,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第三次大圍剿。紅四軍冒著全軍覆滅的危險,依然揮師南下,以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壓力,策應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的斗爭。鄂豫皖蘇區軍民能夠從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圍剿這個大局出發,積極配合作戰,體現出可貴的大局觀念和大局意識。

1935年7月,紅25軍從大公報上獲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合,先頭部隊已經越過松潘北上這個消息。徐海東、吳煥先率領紅25軍四千余名指戰員,撤離了鄂豫陜根據地,挺進甘肅,牽制敵人,全力策應主力紅軍的北上行動。在出征大會上,徐海東向戰士們說,我們這次行動就是為了迎接黨中央,我們這幾千人就是犧牲完了,也要牽制住敵人,保證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順利北上。

1935年10月,剛剛落腳陜北的中央,物資補給非常困難,如何讓紅軍戰士順利過冬,成為中央領導人面臨的首要問題。關鍵時刻,從大別山走出的紅25軍慷慨解囊,雖然自己的部隊也需要一大筆支付傷病員和過冬的費用,依然從僅有的七千元中拿出五千元,給中央紅軍,并命令部隊節衣縮食,從人員、物資上全力支援中央紅軍。紅25軍服從大局的政治品格對紅軍立足陜北,打開局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對中國革命全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央軍區部隊作為我黨在解放戰爭全局中的一顆戰略棋子,在中原突圍以及前后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堅持服從解放戰爭的全局,舍小我,為大局,勇擔當,表現出人民軍隊高度的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樹立起了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歷史楷模。

團結奮進是指開創和堅持大別山革命斗爭中,大別山地區的黨政軍民團結一致,為擴大人民軍隊,支持革命戰爭,鞏固紅色政權,奠定堅實基礎,凝結的是大別山區人民熱愛軍隊、服務人民、同心同德、攜手共進的精神,是大別山的根本保證。

大別山區的黨組織和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同人民同甘苦、共命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黨政軍民萬眾一心,協同奮進,構筑起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銅墻鐵壁。這是弱小的鄂豫皖蘇區紅軍能夠得到生存發展、克敵制勝的根本原因。

徐向前在回憶大別山革命斗爭時,深情地說,共產黨武裝起義成功,打土豪、分田地,搬掉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人民群眾打心眼里擁護革命。每次圍剿來臨,群眾紛紛藏糧食、進深山、封鎖敵人、支援紅軍。有些群眾被抓住,百般受刑,至死不透露紅軍的一點消息。

在河南省羅家縣何家沖,有一位英雄的母親何大媽,兩個兒子參加紅軍,先后犧牲;丈夫為紅軍挑糧食,受傷去世;只身一人的她仍然提著竹籃,四處為紅軍收集情報,轉送物資。為了營救一名被敵人抓住的紅軍傷員,何大媽謊稱這個傷員是自己的兒子。為了打消敵人的疑慮,何大媽起了毒誓,當眾砸向自己的右眼。紅軍戰士得救了,何大媽的右眼從此永遠失去了光明。

大別山根據地不僅是我們黨創建的全國最早的根據地之一,更是在中國革命最緊要的關頭,大別山根據地的軍民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特殊作用,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聽黨指揮、英勇善戰、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革命品質。

勇當前鋒的精神,在很多大別山革命先輩的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是有了勇當前鋒的精神,才有了大別山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才走出了一支支彪悍善戰的革命隊伍。

1947年7月,強大的敵人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致使陜北甚為危急。毛澤東從戰略的高度,分析了解放戰爭的走向,做出由內線轉到外線作戰,向國統區實施戰略反攻的決策,謀劃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中間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大反攻的總格局。

毛澤東致電魯西南地區的劉伯承、鄧小平,不要任何后方,以半個月的行程,直出大別山。然而,以十幾萬大軍遠離根據地,一舉躍進到敵人的深遠后方去作戰,這種作戰的進攻樣式史無前例。在這場關乎戰爭全局的任務面前,劉伯承、鄧小平挑起這副解放戰爭最重的擔子,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率領12萬7千大軍,于1947年8月7日出發,從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前堵后追中,殺出一條血路,穿越黃泛區,渡過沙河,強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底進入了大別山區,依靠大別山的人民艱苦作戰,粉碎了20萬國民黨軍隊的輪番進攻,重建了大別山根據地,這就是千里躍進大別山。

讓大別山精神綻放出

新的時代光芒

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軍民,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并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當中,不斷得到發展、豐富和升華,昭示出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大力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讓大別山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在弘揚大別山精神中,要汲取信念力量,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革命戰爭年代,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大別山區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始終堅守共產主義的信仰,始終懷著對中華民族美好明天的無限向往,堅定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鄧小平曾經講過,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理想,有共產主義信仰。在鄧小平看來,我們黨是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戰勝各種困難中取得勝利的。

2017年8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有一個講話,就引用小平同志的這段話,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的黨、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彰顯的是理想信念的偉大力量。大別山精神昭示我們,面對“兩個大局”交織激蕩的時代背景和我們黨的歷史使命,沒有堅定的理想和必勝的信念,沒有不畏艱辛、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和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作風,就難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以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和挑戰。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把準航向的舵,轉化為對奮斗目標的執著追求,對高尚情操的篤定堅持,對本職工作的不懈進取。

在弘揚大別山精神中,提升胸懷境界,用擔當精神書寫絕對忠誠。在中國革命歷史的最緊要關頭,大別山軍民總是堅決聽從黨的指揮,向黨中央看齊,一切從全國戰略的大局出發,一切服從革命大局需要,用自己的犧牲為全局勝利創造條件。大別山精神昭示我們,作為共產黨人,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胸懷全局,善謀大事,就能夠保證心明眼亮,永不迷航,敢于擔當。勇挑重擔,就能夠實現立說立行,落地落實。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只有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才能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觀察和分析問題,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更系統的思維,來謀劃工作、推動發展。

在弘揚大別山精神中,堅持人民至上,用忘我的奉獻彰顯為民情懷。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在大別山帶領革命群眾,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繼,舍生忘死,書寫沃血千里為解放、軍民同心寫春秋的壯麗華章。大別山精神昭示我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只有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才能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

在弘揚大別山精神中,砥礪斗爭意志,用開拓進取引領發展潮流。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歷史是大別山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歷史。大別山精神昭示我們,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始終砥礪斗爭意志,發揚斗爭精神,不斷開拓進取,就能興黨興國。每一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挑起重擔,敢于攻堅克難,敢于奮勇爭先,砥礪斗爭意志,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葆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釘釘子的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苦干實干,久久為功,同心共筑中國夢,爭先進位謀出彩。

責任編輯/董海燕

猜你喜歡
大別山根據地紅軍
“東臨樓”日常
“東臨樓”日常
李紅軍美術作品欣賞
走進紅色大別山
紅軍不怕遠征難
窗臺上的媽媽
學術研討會征稿函
十送紅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