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手匠心“面人王”

2021-08-05 07:58繆錦國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面人面塑

一個癡迷于面塑、神游于想象、執著于藝術的人,雖歷經苦難而不悔、命運多舛而不倒,該是怎樣一種韌性與毅力,伴隨著他走過大半個人生?

我贊嘆,贊嘆他摸爬滾打,飽嘗酸甜苦辣;

我敬佩,敬佩他雄風猶在,依然昂揚奮發。

這個人是誰?他就是王洪祥,江蘇省第五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故事就像燧石淬火,歷經敲打而熠熠生輝。

前后兩樣,神情煥然一新

面塑,俗稱捏面人、捏巧。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設攤于街巷閭里。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幾經捏搓揉掀、點切刻畫,頃刻之間,脫手而成,很受人們喜愛。

作為面塑第三代傳承人,王洪祥有著異于常人的稟賦與聰慧。

20多年前,作為記者,我曾經專門采訪過他。地處偏僻的馬莊鄉下,簡陋的住房、桌椅,擺放著經他之手塑造的神態各異的面人,他坐在一張小凳子上,和我邊塑邊聊,話語里不乏悲愴,神情中含著失望。

“唉,弄這玩意兒,連飯都混不飽哦?!?/p>

我吃驚地望著他,竟一時無語。

那個時候,妻子跟他離了婚,唯一的小女兒歸王洪祥撫養,在老家鄉下租房生活。父女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孤單而清苦。

時過境遷,20多年了,王洪祥會是怎樣一種境況呢?

2020年秋冬之交,我找到了位于泰州海陵城區的迎春小區,一間已顯陳舊的住房,同樣是逼仄的房間,桌上、地上同樣是滿滿的面塑作品。時隔多年,迎接我的王洪祥,神情卻煥然一新,打開話匣侃侃而談,身邊還多了一位賢妻。

歲月滄桑,變化無常,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

其父王迪飛獲授老藝人

面塑技藝

王洪祥出生在姜堰淤溪馬莊孫莊村一個書香家庭。祖父王益民為清末塾師,頗有才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母親是海安大家望族耿氏之女,師范畢業,下放前在泰州做教師,落實政策后還擔任過縣人大代表。而父親王迪飛,更是一個名聞鄉里的藝術家,“面人王”就是稱呼他的。王洪祥的面塑技藝,就傳承于他。

王迪飛又名王武陵,從小便迷戀戲曲、繪畫等傳統藝術,少年時就有小才子之稱。高中二年級時,他和班上一幫同學到鹽城投奔新四軍,入鹽城華中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后一起被分配到蘇州。王迪飛因為才華出眾,先被安排到報社工作,后又轉到地委文工團,成為專業編創人員。在團里,他創作、出版過許多大型劇本及其他文藝作品,繪畫上也顯示出突出的才能。當今知名作家滕鳳章、音樂家吳堅,都是他那時的同事、朋友。然而,由于他生性耿直,不僅得不到領導賞識,而且在1957年被下放回到老家孫莊。

王迪飛是一個不甘平庸、不屈服命運,有著自己追求的人,又是一個有著浪漫氣質的人。他寧可受苦受窮,也不愿讓自己委曲求全,心靈受到壓抑,寧可被人視為不務正業,也不改自己的選擇。憑著說書、畫像的手藝,他行走江湖,尋求生路。在輾轉浙江湖州、安吉、長興期間,結識了江西九江面塑老藝人張發進。一老一少,兩個流落江湖、靠賣藝謀生的人,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王迪飛的聰穎、悟性和藝術功底讓一直未找到傳人的張發進大喜過望,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面塑技藝全部傳給了王迪飛。

喜獲中國“面人三絕”的榮譽

王迪飛剛一接觸面塑,立即就迷上了這一手藝,不僅把它作為一項謀生的本領來學,而且當作一種藝術來追求。時間不長,他就掌握了捏巧手藝,不久之后,張發進返回九江,王迪飛就背起師傅傳給他的面塑箱,開始獨闖江湖了。

原本會成為一個戲劇家、畫家的王迪飛,陰差陽錯成為了一個面塑藝人。而且,竟然在江南太湖周邊城鄉以及蘇北地區,捏出了一個“面人王”的名聲。他的7個孩子,有6個學會了面塑,其中老大、老二、老四等幾個兒子都成為各有擅長的好手。盡管收入不高,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為了省下一點面粉多做面人,全家人不得不以瓜菜度日;盡管在那“極左”的年代,曾作為“外流戶”被批、作為“資本主義尾巴”被割,工具也被沒收,但王迪飛相信,他的面人手藝、他的面塑藝術,終有出頭之日。

果然,改革開放讓王迪飛遇上了好時代,他領著幾個兒子,辦起一個面塑工藝廠。接業務、辦展覽、搞創作、捏作品,小小面人,一時竟然紅火起來。1988年,參加廣州工藝博覽會,他和兒子們共同完成的作品《水滸一百零八將》引起轟動,姜堰“面人王”獲得與上?!懊嫒粟w”、北京“面人湯”同為中國“面人三絕”的榮譽,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流連。

他下決心一定要傳承好

父親的藝術

然而,面人不管如何風光,畢竟只是一個小玩意,價格上不去,難賺大錢,難以發家。其時已進入20世紀90年代,社會上賺錢的門道很多,萬元戶、幾萬元戶層出不窮。兒女們先后結婚,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各自打起了自己的算盤。這時的王迪飛,因為眼睛不好,已不能再做面人了,幾個做得好的兒子,都先后棄面人另謀出路。老四王洪祥,是王迪飛唯一的希望。1992年,64歲的王迪飛積勞成疾,不幸去世。王洪祥在病床邊陪伴6天,父親臨終之時,一雙眼睛久久地盯著兒子,目光里有著無限的期待。父親留給他的最后一句話是:“小四子,你可要把面塑傳承下去??!”他握著父親的手,強忍悲痛,不住地點頭。

這是他對父親的承諾,也是他對自己命運的抉擇。

王洪祥不能忘記父親對他的教導。父親喜歡他,可以說對他最好,一生都沒有對他有過嚴詞厲色。其實他對面塑并不感興趣,他愛好的是畫畫、拉二胡、吹笛子。他沒有接受過父親手把手的教誨,只是從小耳濡目染,對于面塑有著特別的領悟力。這也正是父親看好他的原因。父親常常跟他說,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要多觀察人,不但要看到外表,更要看到內心;要廣泛涉獵各個藝術門類,做到融會貫通。這些他都記住了,而且也做到了,但他并沒想成為父親的繼承人??墒窃诟赣H去世、面塑沒人愿意做、工藝廠瀕臨倒閉之時,他忍不住了,毅然站了出來。他忘不了父親期待的目光,他下決心一定要撐起父親的事業,一定要傳承好父親的藝術!

他面對接二連三的打擊,仍不改初衷

王洪祥開始獨當一面,經營管理起面塑工藝廠。哥哥們不做了,他跟弟弟、妹妹一起干。揚州、蘇州、南京都有了訂單,他精心出樣,按期交貨。為了提高廠里效益,他在做面塑的同時,兼做玻璃中堂業務。他的面塑技藝也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他甚至還想搞一個展覽,完成父親的夙愿。而展覽要做大作品、系列作品,總量要達到300件左右,需要大筆投入,最終沒有做成,但卻一直成為他的一個夢。王洪祥有著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雙奇巧的手、一顆不甘認輸執著的心,他是一個好的面塑藝人,但不是一個經營管理人才。他太善良,太容易相信人。后來,弟弟成了家自立門戶后,工藝廠由于人心不齊、債務無力償還等原因,最終倒閉。王洪祥不但未能振興起父親的事業,反而自己背上了一身債。

更讓王洪祥想不到的是,家庭矛盾由此產生。此時的王洪祥已經結婚生女,已不是獨自一人無牽無掛了??吹狡渌苄謧兌家寻l家致富,唯有王洪祥死抱著面塑不放,又賺不到錢,還死要面子活受罪,妻子急了,整天嘮叨不休:

“你要放棄面人,專畫中堂?!?/p>

“不,中堂畫得再好,有價;面塑是藝術,無價?!?/p>

“那就一輩子受窮,我不跟你過了!”

“這輩子再窮再苦,我不會放棄面塑!”

“那就離婚!”

王洪祥跟他父親一樣,是個倔脾氣,此生認定了的面塑藝術,就一定要走下去,走到底。

離婚以后的那段時間,王洪祥特別孤獨,特別迷茫。他在馬莊租了一間小屋,把自己一個人關在里面,餓了,煮一碗面條充饑;困了,在草席上打個盹。更多的時候,是面對一堆面團發呆。為了面塑,他一切都沒有了,妻子沒有了,家沒有了,女兒雖然跟著自己,可拿什么養活她?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他終于明白,哥哥、弟弟為什么不愿捏面人,他們確實是窮怕了!若就此放棄,又怎么對逝去的父親交代?怎么辦?怎么辦?他多想此時父親能站在眼前,給予他回答呀!

只有捏面人,只有做面塑,才能讓他的一顆心重新找到皈依之所,重新回歸精神王國。

王洪祥將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入到那面團之中。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不停地捏著、塑著。一件以“林沖”為題材的作品在他的指間捏出。那斜著身子、戴著斗笠、肩扛花槍、艱難行走著的形象簡直就是他此時的寫照;那飄忽的斗笠和槍上的紅纓,使人想到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和內心的不平;那一臉悲愴直視天穹的80萬禁軍教頭仿佛在發問:“公理何在?良知何在?生活何在?出路何在?”與其說是林沖在發問,不如說是王洪祥在發問,林沖對生活、未來的迷茫,也就是他的迷茫;林沖對人生的不甘心,也是他對藝術追求的不甘心!

有時,不做面人的時候,王洪祥就會拿出一把二胡,來到小河邊,坐在一棵樹下,任琴弦流淌出心中的憂傷。夕陽西下,鳥雀歸林,可他的巢在哪里?旭日東升,霞光普照,可他的路在何方?他沉醉在樂聲中,他沉醉在自己的悲傷里,然而,他又怎么能就這樣消沉下去呀!

對面塑、對藝術、對人生

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鎮江金山寺,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織。2005年春,經人介紹,幾經輾轉,王洪祥找到金山寺住持。住持一聽說是家鄉來人,得知來意后,不但熱情接待,而且為他選定場地,留他賣藝。

王洪祥帶去精挑細選的幾件面塑作品,同時現場制作、出售,一時間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游客。其中,有位氣質儒雅、60歲左右的老者顯得特別引人關注。

“這么好的手藝,當作小商品賣,太可惜了!”老者掏錢買下了他的一件作品,站在那里,久久不肯離去。

“沒辦法,女兒上學要錢,老婆又離了婚?!蓖鹾橄閲@了口氣:“迫于壓力,不得不出來賣藝?!?/p>

“哦,那你想不想做個真正的藝術家?”

“做夢都想!”

“好,跟我去學變臉藝術去?!?/p>

原來,此人是四川川劇院副院長,名叫高翔。這讓王洪祥喜出望外。他跟著高副院長一去就是兩個月,不僅生活有了著落,而且學會了12套變臉和噴火等一系列精髓?;貋頃r,川劇院還贈送了他一套價值萬元的行頭。得知他會變臉藝術后,不少單位和個人邀請他去演出。從此,他在制作面人的同時,經常應邀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有時一天要趕幾個場子,收入有了保障,既改善了生活,也為面塑創作提供了經濟條件。用他的話說,學習變臉主要是以藝養藝。

龔逸夫是他在網上認識的南師大博士后。龔博士在了解了他的人生經歷、研究了他的作品之后,找到他,提出幫他開拓提升的建議。龔博士不要他花一分錢,帶他出去參觀、游歷、看展覽、聽講座,帶他接觸外面的世界、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與他交流、討論藝術與人生,讓他開拓眼界、提升境界,跳出農民觀念,從鄉野里升華作品。與龔博士的“親密接觸”,使王洪祥對面塑、對藝術、對人生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有了一種質的飛躍。

果不其然。2002年一天,淤溪文化站站長陳群林走進王洪祥的家,給王洪祥帶來一個消息:泰州市舉辦首屆農民藝術節,其中有一項民間美術展覽活動,正面向社會征集作品。王洪祥決定借助這一平臺,讓“面人王”面塑亮相。他創作了一套“八仙過?!弊髌匪驼?,結果獲得了最高獎。這件作品,他突破舊規,另辟蹊徑,立足八仙的神性,突出他們的人性,以韓湘子為構圖造型中心,表現其手撫橫笛、忘情吹奏的神態,其他諸仙則皆因樂聲的美妙而喜形于色,以至于情不自禁地舞之蹈之,既像一群老朋友聚會,又像在開一場音樂會。所有的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觀眾,他們都一同沉醉在音樂之河。

作品的獲獎讓王洪祥看到了新的希望。而隨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展開,更讓王洪祥感受到民間藝術春天的到來。成立非遺保護中心,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立非遺名錄保護體系,舉辦各類非遺展覽展示活動,申報市、省、國家級保護項目,一項項舉措在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2007年,泰州市公布首批非遺保護項目,姜堰“面人王”面塑技藝成功入選市級名錄。

逼真傳神,更注重創新

長期的創作實踐和藝術構思,讓王洪祥深深地意識到:面塑和捏面人雖然同出一源,但其根本不同。面塑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首先要具備美術知識、基本繪畫功底,還要有色彩運用技能等,結合現代美學知識,提高個人美學修養,更要博采眾長推陳出新。面塑不等于簡單的捏,“塑”是一個復雜的創作過程,作品起源于生活中的觀察,從構思到腹稿,都要經過幾番孕育才能胸有成竹,創作過程中瞬間將作者的情緒完全宣泄于靈感中。

王洪祥師承其父,全面繼承其父搓、揉、捏、挑、粘、貼等面塑技藝,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作品題材廣泛,更以歷史、戲曲人物見長,講究精、細、活、神,手法細膩,造型別致,頗具神韻。作品將美術與雕塑融于一體,凸顯了中國傳統的審美取向,重意趣、求簡約,追求回歸自然,平淡中尋求內在美,再現了傳統文化價值,同時又能反映時代的審美風尚。以往的面塑藝人,只是為了謀生,在捏面人時,往往不太講究作品的細致刻畫,人物的動作、神態多為寫意,只要基本形似,不求逼真傳神。學過表演藝術的王洪祥深知,舞臺上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人物內心世界的折射。要把面人真正塑活,就必須注重人物的神情、動態,做到形神畢肖。為達到這樣的效果,王洪祥下了一番苦功,所做面人不僅能立做立成,而且活靈活現。

王洪祥還勇于創新,不墨守傳統家法,不為陳規所囿。面塑因為材料的先天不足,從而易開裂,難以長期保存。為解決這一難題,王洪祥不斷摸索嘗試。他從瓦匠糊墻用草紙、草粉和在泥灰里使墻不開裂得到啟示,買回水果機把面巾紙打成紙漿,然后摻和到面團中煮熟,再用于捏制面人。使用后雖也有一定效果,可以延長面人保存時間,但效果還不理想。后來,他從面塑的手法上改進,用軟陶泥塑造作品,經過高溫烘烤,可以無年限保存。

面團就像有生命似的

從江西九江面塑老藝人張發進傳藝,到王迪飛憑著一手面人絕活浪跡城鄉、“捏巧”為生,再到他將技藝傳給子女,直至今天王洪祥的執著堅守,淤溪“面人王”面塑已傳承三代,逾半個世紀之久。不僅傳承譜系清楚,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精湛的技藝。尤其第三代傳人王洪祥更勝一籌,“點塑”的水平更高,點什么塑什么,塑什么像什么,全憑想、全憑悟,一坨面團就像有生命似的,在他靈動的指間發生奇妙變化。

《漁樵耕讀》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民間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中國的傳統民俗畫常以漁樵耕讀為題材,官宦借此寓意表示退隱之后,對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而民間以漁樵耕讀為題材,寓意著居家吉祥興旺,生意紅紅火火。

王洪祥凝創作巧思及工藝匠心,將其勾勒鮮活,讓細膩、揉捏的手工面團,盡顯主人不凡的創造力,再現古人詩意人生,也將亙古不變的悠悠情懷躍然眼前。

漁樵耕讀,四場閑適之境,四幅詩意美景。每次展出,都博得一片好評。

王洪祥有一件作品叫“共讀西廂”,曾在省非遺成果展中展出。王洪祥愛讀《紅樓夢》,感動于寶黛的愛情,一直想創作個以寶黛為題材的作品。一天晚上,他突發靈感,決定捏個“共讀西廂”。他邊做邊琢磨,一次次返工,最終在凌晨三點做成。黛玉看書,矜持而沉靜;寶玉看黛玉,滿目柔情。其神態生動傳神,動作精準到位,衣飾刻畫細致。這件作品許多人喜歡,想找他購買,可他都沒有賣。深夜的時候,常常一個人看著發呆。王洪祥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漢子,他的心中也充滿了男子漢的柔情。寶黛“共讀西廂”,可他王洪祥,何時能再有人與他一起共塑面人??!

生活不會辜負有心人,命運不會薄待有情人!與王洪祥“共讀西廂”、共塑面人的人終于出現,一位樸實賢惠的水鄉女子終于走進了王洪祥面塑工作室。結婚的這一天,王洪祥沒有披紅掛彩,沒有燃放鞭炮,他精心捏制了兩個面人放在床頭,一個是他王洪祥,一個就是他的新娘。那如花的笑靨,重新開啟了他的幸福生活,他的面塑人生中,又有了共同的守望者。

精雕細琢,致敬白衣戰士

搓揉捏挑天上景,喜怒哀樂人間情。

2020年庚子春,荊楚大疫,牽動全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宅在家中的王洪祥每天都在關注著、牽掛著。一幕幕感人肺腑的鏡頭出現在銀屏。

“醫者,此去欲何?”

“戰病疫,救蒼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這就是中國人的血性。

如此氣壯山河,令人熱血沸騰。目睹此情此景,淚水濕潤了王洪祥的眼眶。輕易不動感情的他壓抑不住激動的心情,徹夜難眠,通宵創作,一尊題為《抗擊疫情,我們必勝》的面塑作品,以其出神入化的藝術特色,呈現了白衣戰士披堅執銳、沖鋒在抗“疫”一線的颯爽英姿。

還有鐘南山,不顧80歲高齡,義無反顧,深入重災區指導抗疫,讓全國人民為之動容,也讓王洪祥情難自禁。他再三思索,反復打磨,又一尊立體人物面塑作品——鐘南山肖像《無畏先鋒》悄然問世。

“我雖不能親自上前線支援抗疫,但我的心是熱的?!蓖鹾橄檎f:“我以這種方式向以鐘南山為首的白衣戰士致敬!”

面塑絕活迷倒世界游客

“有‘面人王之稱的江蘇面塑工藝家王洪祥,擅長塑造中國古典歷史、戲曲人物,細膩逼真,形神兼備。單件作品重細節,組件作品重情節。其特制的面塑原料,在面粉基礎上加入了陶土及防腐劑等材料,作品經180度高溫烤硬,更利于收藏?!?/p>

2010年,江蘇省組織民間工藝師代表團,到澳門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經過推薦,王洪祥入選。這對王洪祥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榮譽,也是一個展示“面人王”面塑的極好機會。他以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姜堰面塑展現在澳門同胞和世界友人面前,為傳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增添了光彩。

在這次展會上,王洪祥進行了為期29天的現場表演和技藝傳授,捏出的100多個面粉公仔(玩偶)全被搶購一空,當地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70多個面塑愛好者成為他的徒弟,其中還有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小姑娘。當地報紙對他做了全面介紹。面對精湛的技藝和精美的作品,一些外國游客操著不太熟練的中國話,直夸他“偉大”。

澳門特區文化局負責盧家大院活動的總負責人殷立民先生在給江蘇省文化廳的一封推薦信中寫道:“這位來自中國泰州姜堰的面塑高手王洪祥先生的作品了不起,他塑造的中國傳統民間神話傳說人物的確傳神,作品十分精致,造型準確,而且表達出的意境好似要敘說一個故事。每個小面塑公仔的臉部都有表情,特別精彩的是眼神。這樣的藝術值得推廣到全世界去?!?/p>

這次展會后,國內多個省市以及臺灣有關文化機構,都向王洪祥發出了邀請,澳門也期待著他下次再來。那個跟著他學面塑公仔的澳門六年級小姑娘與他分別時更是依依不舍。小小面塑,王洪祥捏出了人生的輝煌,人們稱譽他為民間工藝大師。

2014年10月,王洪祥作為為數不多的代表之一,帶著他的作品應邀參加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組織的在俄羅斯圣比得堡舉行的“感知江蘇”文化交流活動。

一件件造型各異、活靈活現的面塑作品如魔術般在他手中呈現。如此民間絕活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高鼻梁、藍眼睛的俄羅斯人驚嘆不已。

好奇、詢問、驚喜……領略不一樣的獨特感受。

“太神奇了”“太動人了”“東方奇才”“民間奇人”……

男女老幼圍著現場面塑的王洪祥和他的藝術作品,嘖嘖稱贊。

為期8天的展覽大獲成功。很多俄羅斯人簇擁在王洪祥身邊,跟他合影留念。

那一刻,王洪祥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被人高看、受人敬重的尊嚴與國格。

他甚至覺得,要是父親王迪飛還活著,看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四兒子如此爭氣,該有多欣慰??!他在心里默默祈禱:愿父親在天之靈能夠感知!

這些年,王洪祥出了名,姜堰“面人王”出了名。他先后被邀請參加首屆江蘇省文物節、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蘇州周莊國際旅游節、泰州國際旅游節、姜堰溱潼會船節、姜堰群眾文化藝術節等重大節慶展會,或現場表演面塑絕活,或展覽面塑作品,每次活動,都受到觀眾游客歡迎。在央視《歡樂中國行·魅力泰州》大型文藝晚會上,王洪祥為著名歌星周華健捏了一個頭像,當周華健從主持人董卿手中接過,表示十分喜歡并與王洪祥握手致謝時,全場掌聲雷動。2012年,王洪祥的面塑作品《陽光下的幸福晚年》同時獲得第三屆泰州市政府文藝獎、首屆“姜堰文藝獎”民間藝術類金獎。

他要打造新時代家鄉的

“清明上河圖”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王洪祥心中有個宏志大愿:面塑300個人物多樣、神態各異的藝術作品,打造新時代家鄉的“清明上河圖”。留給家鄉,留給后人,留給末來,也算是自己沒有枉來世上走一遭。

潘莊的打蓮湘,周莊的十番鑼鼓,靳潭的跳馬燈、茶擔,淤溪的踩高蹺、牽驢花鼓,甸上的唱鳳凰,夏莊的蕩花船……別有風味,各具特色。這樣的鄉風、鄉音、鄉愁再不收集、挖掘、保護,就會漸行漸遠,最后消失殆盡。強烈的緊迫感,創作的使命感在他心中升騰。王洪祥走村串戶,逐村采訪考察,虛心請教,不恥下問。遇有不懂,就請人演示,自己再從中領會、琢磨,強化形象思維。

他深知,這些“活”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

他要將這些富有濃郁水鄉風情的文化一一展現出來,不然今后再也看不到了。為此,他抓緊一切時間,廢寢忘食,頭腦里盤旋的都是人物形象和審美情趣,考慮的都是人物如何搭配、組合,激活的都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靈感。

這是一件功德無量、傳之于世的善事,他愿傾畢生精力和心血把它做好做精,力求出彩出新。他說:“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追求!”

2021年2月6日,在王洪祥的家鄉淤溪鎮文體中心,面塑藝術風情館開館。同時,王洪祥歷時三年精心創作的330多件各類面塑作品展出。

風情館內,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既彰顯了當地的人文歷史,又展現了新時代淤溪人的精神風貌,成為里下河水鄉人民共同的鄉愁記憶。

據介紹,面塑作品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滾蓮湘、唱花船、挑花擔、舞龍、踩高蹺等20余種,展現了古鎮淤溪舉辦傳統“三·二四”九莊大會的情形,是目前省內最大的面塑作品組件。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雖然活動范圍受限,但鄉親們聞訊后還是從四面八方趕來,戴著口罩,自發觀看,一睹為快。

“乖乖,太神了!”

“像進了民俗大觀園!”

“這真是難得的鄉土風情!”

……

感慨、贊嘆、驚奇,好評連連。

王洪祥的現代版“清明上河圖”一定會讓后人對當時淤溪繁華的場景充滿回味。

好一個民間藝術奇人!

好一個民間藝術奇才!

作者簡介:

繆錦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著有多部報告文學集。

責任編輯/孫明星

猜你喜歡
面人面塑
面塑濃縮“百態人生”
捏個萌豬迎新春
大師的心事
孫空空 捏面人
方曄: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師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創客趙銳——新派面塑達人
最后的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