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肥水美說頓崗

2021-08-05 08:21謝石華
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 2021年4期

謝石華

發源于河南中西部的洪河、汝河,在流經新蔡縣東南部時,匯聚成大洪河,向東南注入淮河,成為淮河的重要支流。這洪河、汝河交匯的地點,就在頓崗鄉的班臺村。

相傳班臺村在春秋時叫土丘臺,唐朝時在臺上建魯班廟,才稱為班丘臺,簡稱班臺。西北距縣城10公里。因班臺上游與杜灣之間的洪汝河道交叉成“Y”形,這里又叫三岔口。這是1953年治理洪河、汝河時形成的新三岔口。

1958年,新三岔口左側柳樹莊附近被挖出一條25公里長、由北折向東南、注入阜南縣蒙洼滯洪區的分洪道,貫穿頓崗鄉中部。這樣以來,“Y”形的新三岔口又變成了“X”形的四岔口。在分洪道的入口,還建了7門鋼筋混凝土分洪節制閘(每門孔徑10米),俗稱班臺大閘。該閘1975年8月14日在“七五·八”大水時被迫炸掉分洪,2004年由國家淮河水利委員會復建了功能更完善的9孔班臺新閘,對減輕下游洪澇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2年以前的三岔口,在上游6公里處的朱灣與李大莊之間。三岔口上承洪汝,下通江淮,是新蔡境內的重要碼頭,市井繁華。后來,閻子固率領淮上軍起義,老三岔口被清軍毀于戰火,其地位逐漸被下游的頓崗碼頭替代。以前的頓崗碼頭,位于大洪河由北向東南拐彎的崗頭上。這里河寬水深,風景秀美,過去船家每到此處,都要停下來歇歇再走。

因崗外地勢低洼,崗上原本人煙稀少。南北朝時,中原遭侯景之亂,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唯獨新蔡太守魯悉達,保境安民有方,百姓衣食無憂。外地災民聽說后,紛紛投奔新蔡。魯太守來者不拒,對每位災民都發給救濟糧,然后由官府出錢統一建房,將這些災民集中安置在崗頭上。災民們感激魯太守的大恩大德,一面用勤勞的雙手開發周圍的低洼地,滿足口糧需要;一面利用船家喜歡在這兒停頓的優勢,做些小生意,滿足過往商客的需要。時間不久,這里就形成一個集市,后來又逐漸形成碼頭。為稱呼方便,人們管這塊地方叫頓家崗,意思是安頓流民的地方,也有人說是船家停頓歇息的地方。后來,頓家崗被簡稱為頓崗,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頓崗建立了人民公社。后來,因遭受“七五·八”特大洪水,社址遷到分洪道北岸,但這里仍是全鄉的經濟貿易中心。如今的頓崗鄉,西接縣城,東連安徽省臨泉縣,是個擁有45000畝耕地、45000人口的大鄉。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傾斜的葫蘆形,是全縣承接上游來水量最大的鄉鎮,堪稱是“洪水招待所”(新蔡別稱)的“后客廳”。

1968年河道取直后,頓崗碼頭雖然不存在了,卻為這里留下幾灣沒有任何污染的寶藏水,滋潤著全鄉80%的土地。因此,頓崗鄉也是全縣可利用水資源最豐富的鄉鎮。

1954年,治理洪河時,在頓崗鄉祖師廟村出土了一塊帶有明顯用尖銳石器環切后掰下來的第四紀(地質分期)斑鹿鹿角化石,證明這里早在3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這是河南省發現的第一例舊石器文物,也是迄今為止在豫東平原發現的唯一一例舊石器文物。

在兩萬年前,這里已有大量人類聚居。虞夏之際,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受到封賞,在這一帶建立呂侯國,頓崗鄉成了呂國的核心區域。由于水運方便,歷史上在該鄉北部的老沈崗建立了許多政權組織。老沈崗是一塊龜背形崗地,過去四面環水,直通江淮,是兵家必爭之地。沈國遭難后,沈國國君,也就是葉公沈諸梁的父親,攜家逃到這里棲身,從此定名為沈崗。戰國末期,楚頃襄王北伐陳國時,在這里建立行宮,死后葬在沈崗以東閆莊村南。北齊時曾在這里設立永康縣,不久又改稱澺水(洪河古稱)縣。1950年后縣廢,并入新蔡縣。據民間傳說,這里還設過孟州城,王莽攆劉秀、李自成進兵中原,都曾來過這里。據說,楚王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想把國都遷到這里,但因沒有囚地,只好作罷。啥叫沒囚地呢?就是犯人只要一關到這里,很快就會死掉,所以不能長久作城。

老沈崗雖然沒設過國都,但廟宇之多卻令人驚嘆。據說,直到民國期間這里還是“七十二座廟,廟廟有神仙”,廟田達1688畝,大的寺廟有上百人。廟多,香客就多,集市就熱鬧。過去船家出遠門,啟程前一定要到這里燒香許愿、祈求平安。由于這里地勢高,從沒被水淹過,遇到發洪水時頓崗的集逢不了,這里的集卻照樣逢。所以頓崗人有“平時趕頓崗,發水趕沈崗”之說。沈崗集熱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里的小吃特別誘人,尤其是那用一斤精麥面、四兩清香油做的沈崗油饃,油而不膩,酥軟可口。用筷子一挑,酥散一盤,有千層餅之譽。俗話說,到沈崗不吃沈崗油饃,等于白來一趟。

傳說有一年三月二十八沈崗逢廟會,住在苦洼(平樓村老河故道回水窩)的老鱉精想出來解解悶,吃吃沈崗的油饃,就讓烏魚精給它放哨,自己變成一個美麗的大姑娘,坐著大車去趕會。

沈崗的座廟有跡可尋的,有東門的天爺廟、西門的岳飛廟、南門的十大全神廟、北門的三姑娘廟和當街偏西的七星廟。這些廟中資歷最老、規模最大的是天爺廟。天爺廟供的是張天師,春秋時就建了廟,漢代又重修,明初時擴建,清道光年間再擴建。最后的建筑規模是前殿5間二層,后殿3間二層,都是重梁起架外帶明柱。前殿還有東西廂房16間,灶君池(廚房)、飼養室各3間,行腳僧人住的敞蓬7間。廟周圍有廟田40多畝。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長期改作學校,現在又逐漸恢復原貌?,F任女住持是位90多歲的彭居士。岳飛廟原有鐵鑄岳飛站像、秦檜跪像,大煉鋼鐵時被毀掉了。

十大全神廟供有藥王爺、火神爺、龍王爺、馬王爺、青苗爺、土地爺、送子觀音等神仙,墻上繪有勸人向善的壁畫故事?,F任住持是個60多歲的老漢。

三姑娘廟又叫萬人安廟,是供奉金霄、銀霄、碧霄三位送子觀音的。傳說當年李自成帶兵打過來時,當地百姓害怕,紛紛躲進這個廟里。軍士們要進去搜查,忽見廟門上結了很多蜘蛛網,認為這里邊沒有人,就退走了。躲廟里的人后來出來一數,整整有一萬人,人們都說這是三姑娘保佑,從此三姑娘廟又叫萬人安廟。

七星廟原來很小,廟頂只繕了十八垅瓦,所以又叫十八垅廟。當年王莽攆劉秀時,劉秀實在跑不動了,就躲在這小廟里想睡一會。誰知里邊蚊子多,咬得劉秀睡不著。劉秀說:“你們就不能給俺留一席之地嗎?”蚊子果然很聽話,給他讓了一席之地。劉秀后來怎樣跑掉的呢?傳說,劉秀那一覺還沒睡過癮,王莽的人就追了過來。情急之下,住在十字街口的一戶人家揭開井蓋,把劉秀放進井里。這家的井水冬夏一個溫度,澇天旱天水位都是一般高,但深不見底。有人曾往井里放了一只鴨子,第二天這只帶記號的鴨子從十里外的洪河鉆了出來。劉秀躲進井里以后,龍王爺知道他是“真龍天子”,就讓他順著井底暗道逃走了。

傳說總歸是傳說,但這一帶確實出過一些令新蔡人值得驕傲的大人物。

在這些人當中,首推春秋時期的楚國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專家葉公沈諸梁。沈諸梁自幼聰明好學,很有才華,20多歲就被封在葉邑(今葉縣),人稱葉公。他晚年回到沈崗老家筑墅靜養時,曾指導家鄉的老百姓治理沈崗東面和西面的兩個大湖,使它們旱能澆、澇能排,變害為利。傳說沈崗周圍的四座橋和四個大塘——牛索塘、蓮花塘、地梨塘、混水塘,就是葉公那時興修水利時留下來的,其中西邊的龍子橋為紀念葉公而建。后來朝廷里發生了內亂,葉公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一舉平定了白公勝叛亂,被提升為楚令尹兼左司馬,相當于現在的總理兼國防部長。

在葉公之后,沈崗東南的黃莊在明朝時出了一個兩朝帝師、禮部尚書楊道顯,那曲折動人的傳奇故事《楊道顯與白玉杯》,反映了他敢于和奸相嚴嵩作斗爭的大無畏精神。而明朝著名書畫家范允臨的故事,被創作成小說《一捧雪傳奇》,后來這個小說又被明末清初“蘇州派”著名劇作家李玉改編為劇本《一捧雪》,幾百年來傳唱不衰,成為李玉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作品。

清朝前葉,沈崗西南的下丕崗村,出了一個仁義書生李瀅,乾隆元年中舉,官拜永城教諭,事親至孝。初與徐氏定親,未婚,徐氏因病致盲,徐家主動提出解除婚約,勸其另娶,李瀅堅決不允,說:“要是我瞎了呢?”徐家深為感動,陪嫁一百畝良田,遠近傳為佳話。后來,他們生了個兒子,叫李葆醇,天資聰穎,英姿卓越,頗類其父,12歲中舉,被譽為“神童”。人呼父子倆為“老舉人”“少舉人”。初授唐州教諭,不久辭官歸里,耕讀自娛,并長期主掌大呂書院,修學立品,課徒甚眾。享年82歲。遺著多雜文,皆關乎世道人心之作,頗多警世之語,180年后終被新蔡官方刊行。清朝末年,李葆醇這支李氏中,還誕生了一個后來被稱為“書畫雙響奇人”的當代長卷畫大師李丁隴(1905—1999),民國時與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齊名,畫作多為世界著名文博機構珍藏。他在95歲時完成的2000米長卷《和平世界圖》,震驚了全世界。

頓崗的人杰地靈不僅表現在以上方面,還表現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上。因為崗地少、坡地多,頓崗的先民們很早以前就利用水資源嘗試種稻。在該鄉東部,有個奇怪的村名叫鐵石磙馬莊,就是該鄉有著悠久種稻歷史的一個見證。

傳說很早以前,馬莊的先民們雖然學會了種稻,但沒有合適的脫粒工具,收獲速度很慢。有一年發秋水,大片成熟的稻子來不及脫粒,眼看著就要被洪水淹沒,忽然從滾滾浪尖上漂過來一只石磙,樣子很特別:通身鐵黑色,表面上有19個棱子。先民們想,這么大的石磙,幾個人抬都抬不動,怎么會漂過來呢?一定是龍王爺在幫我們。于是,幾個人趕快給它安上磙框,用它碾稻。由于鐵石磙有棱子,碾場不打滑,雖然拉磙時要多費點勁,但脫粒效果好,因而加快了收打進度。后來,水淹了場面,稻子不能碾了,大家就一把一把地在鐵石磙上摔打稻穗,比在常用的光面石磙上脫??斓枚?。

消息傳開,周圍的老百姓紛紛仿制這樣的石磙??煞轮频氖抻脡囊粋€又一個,都沒熬過這只大水漂來的鐵石磙。從此,馬莊又被稱為鐵石磙馬莊,方圓百里沒有人不知道的?!按筌S進”時,有人把鐵石磙送到公社的小高爐上煉鐵,平時用著很輕便的鐵石磙卻“鬧起了情緒”,一連弄壞幾個磙框,才由五六個社員把它押送到目的地。但鐵石磙個大,小高爐吞不下,煉鐵的社員又砸不爛它,只好以“不是鐵”為由,把它踹進路邊溝里。緊接著,這里鬧起了大饑荒,村里的很多人還得了浮腫病。村民們認為這是得罪了鐵石磙,就派出幾個壯勞力去“請”它。鐵石磙聽懂要接它回家,身量變得非常輕巧,只用了兩個人就輕而易舉地把它“請”回了原處。鐵石磙還不記仇,回到馬莊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用上了脫粒機,鐵石磙逐漸退出了現役,每天靜靜地守護在馬莊村口。它渾身上下,凈是斑斑點點的小坑窯,傳說都是長年累月脫稻谷時留下的。鐵石磙雖然不中用了,但村民們依然把它奉若神明。直到現在,一年三大節和農歷初一、十五,遠近的善男信女都會去給它焚香點表,祈求五谷豐登、歲歲平安。

然而,真正把頓崗人民引向富路的不是這只鐵石磙,而是黨的富民政策和科技的日益進步。

該鄉種稻歷史雖然悠久,但以前受生產條件的制約,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一直難以實現突破,群眾種稻的投入產出比較低,制約了群眾的積極性。1986年以后,借助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鄉黨委、政府把稻改工作作為全鄉發展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積極爭取扶貧開發資金,修建配套排灌設施,改善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大力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持之以恒地改造生產地塊,選育適合自身特點的水稻品種。同時高度重視保護水源,堅持用沒有任何污染的老河故道的水澆地。據介紹,這里的水清冽甘美,從沒干過,用它澆地,不生稗草,沒有砂礓,神奇得很。

為了加強對該鄉水稻生產的技術指導,1991年,縣委給該鄉配備了一名專家型科技副鄉長——時任縣農技推廣站站長的袁斌鎖。袁斌鎖到頓崗一干就是十多年,通過全身心地投入和“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一個一個地破解該鄉水稻種植中的難題,選育出獨具地域特色的優質高產系列水稻新品種,使全鄉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該鄉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袁斌鎖也因此被破格提拔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2003年底,在中國(淮安)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上,該鄉推出的“水晶三號”大米一舉被評為中國十大金獎大米,名列粳米第一,是河南省唯一獲獎品牌,并順利通過了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從此,“頓崗牌”大米一躍成為廣大消費者眼中的一顆新星,它和原陽大米、東北大米等知名品牌一樣,昂然走進大小超市的貨架,成為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搶手禮品。

2005年,頓崗鄉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在中國鄭州先進適用技術交易會上榮獲金獎,“頓崗牌”商標被省工商局評為黃淮經濟協作區域著名商標。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制作了專題節目,向全國消費者推介頓崗牌大米。如今,在“水晶三號”的基礎上,又開發出“901”“胭脂湖”兩種新稻品系。

面對成績和榮譽,頓崗鄉黨委、政府不驕傲、不自滿,把目光放在如何實施名牌戰略、拉長產業鏈條上,并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動作。一個以提高農民素質、嚴格生產規程、擴大生產基地、深化水稻加工、優化市場營銷、提高產出效益為目標的良性循環機制正在逐漸形成。在頓崗鄉的示范帶動下,全縣40多萬畝低洼易澇地,正得到更好地開發利用。

脫貧攻堅以來,全鄉1800多個貧困戶如期脫貧;連接南北崗、橫跨分洪道,全長500多米的頓崗大橋順利通車;鄉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以陳港、平樓等村委為主要依托的頓崗大米生產基地,已擴大到7000畝;以班臺村委為依托的班桃園種植基地,已發展到468畝;班桃園生態養殖基地鵪鶉存欄量30萬只,日產3噸鵪鶉蛋;以楊寨村委為依托的番茄生產基地擁有300多個大棚、占地近600畝。在縣鄉的大力支持和合勝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積極運作下,頓崗稻香節、桃花節已連續舉辦兩屆,番茄節正在醞釀進行中?!疤一ㄩ_了、番茄紅了、稻子熟了”,已成為頓崗鄉開創生態旅游的金字招牌。

頓崗,這個以往洪澇為害的地方,在科學開發的進程中,正迅速向世人展示出她水美土肥的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董海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